心智论
所谓心智,包括智力,天赋与悟性。
智力涵盖了语言,逻辑,记忆力,体育,音乐以及社交等多方面内容。如果在某一方领域做的出色,则是在那个方面的智力高超。
天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一个人用相对短的时间学会弹琴,画画并做得出色。我们便说他有某种天赋,这是与其它同阶段人比较的结果。若是幼儿能做出成年人的成绩,也可以说他有天赋,当然更多的人喜欢称其为天才。然而这二者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后面会谈到这个问题。
至于悟性,大都表现为理解一项事物的能力,它表现为建立连结。不同的领域能够发现其相通之处,并且能够举一反三。悟性高的人,能够透过纷繁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表现为能够迅速理解一个概念或快速掌握一项技能。
在了解心智的概念以后,我们就来谈谈影响心智发展的因素。
一个小孩子刚生下来,是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他的哭或笑,完全出于机体本能对外部刺激的反应。饿了,冻了都会以哭闹的方式表达出来。大人们听到婴儿的哭叫,便会来看查其所需。一个孩子心智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外界信息交互的效率。
发育正常的婴儿,会望人。观察大人的面部表情,喜怒哀乐,听人说话。在听与望的过程中,人的语言与行为方才印到了婴儿的记忆中。这是记忆的初步形成。一开始,婴儿并不晓得「妈妈」,「爸爸」的意思,只是大人不断重复,婴儿方才将这「妈妈」,「爸爸」与真人联系起来。正如学字,在幼儿看来,字只是毫无意义的「图画」,而音调是与其对应起来的。掌握了对应的关系,便识得字了。前面所说的两例子,都是信息接收的过程,而信息交互,分三部分:
接收(receiving) 反馈(feedback)
-------------------> 处理(processing) --------------------> 心智(EQ+IQ)
谈到反馈(feedback),反馈的形式有多种,最简单的就是说话。
正如众人所知,正常幼儿说话的年岁是在2岁。这是在父母多次重复引导之下,孩子发出了第一个音节。然而一些发展迟滞的幼儿,说话的年龄当推迟到4岁。然而,若是不给婴儿任何语言引导,婴儿会自行说话吗?曾有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不给婴儿任何语种的语言引导,虽然饮食方面照常供给,结果发现婴儿陆续死亡。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外界信息的刺激在幼儿成长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信息交互的方式,不仅是听话说话。还有识字读书。当一个孩子在很小年龄就学会了说话,且掌握词汇量广泛,口齿伶俐,这样与人打交道就会轻松,更早地了解交际的艺术。通过不同的人理解这个社会。而一个孩子识字早,认字多,就可以阅读书籍了。比同龄人更早地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了解这个世界的奥秘。这样的孩子,信息交互的效率相对较高,他们的心智就的成熟度将远远高于同龄人。
心智的差异,从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体现。正如我国有「三岁看到老」的古谚。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形容小孩子灵秀早慧,则用「目如秋水」,「博闻强记」这样的词语。西方人研究智商,东方人强调悟性。人的心智的成熟,究竟是外因的作用还是内在先天的禀赋?
让我们回到先前信息交互的模型。
首先,悟性与智商就像是内在的处理器。心智的成熟是反馈的结果。所以外因在于信息接收。如果将外在的信息量大,且处理的速度快,那么必然得到的反馈也是可观的。同样的信息量作用下,如果处理的速度中等,反馈的量也就相应地减少。如果外在的信息量少,而处理的速度快,那么也可以得到一定的反馈,但这样的反馈就有一定局限性。而外在的信息量少,同样地处理速度慢,那么反馈的量也就很少了。心智的成熟度就是这样依次排列下来的。
如此说可能有些抽象,下面我们来分别讨论一下。
第一种,外在的信息量大,且处理的速度快。这样的孩子,能够通过现象自发地展开联想与研究,发现其中的意义。会在在日常生活中体察到大多数人忽略的现象,并发现其中的道理。这样例子有很多,例如帕斯卡,11岁时偶然在一次勺子落地中发现震动是物体发声的原因,并写了一篇论文,《声音的本质》。12岁独立证明三角形各角之和等于两个直角,16岁写成《论圆锥曲线》。这样早慧的儿童是我们常说的天才一类人,在日后若机遇合适,会发挥自己的作用。
第二种,外在的信息量大,但处理速度慢。这就像是像家长努力地展开各种早教,在引导下小孩也可以背诗算数,但并非自愿的。日后再学习起来会比同伴快一些,因为已经有了基础。日后参加各种补习班,成绩也可以达到优秀,但没有原创的思考,以及创新能力。按部就班地走,这类人是大量的都市民众。在年龄渐长,心智可以达到中上水准,若是努力得当也可以越居上乘。
第三种,外在的信息量少,但处理速度快。这样就像是生在穷困的山区,但脑子很灵的人。但这种人由于接触的人少,在社交方面会有欠缺。也就是情商偏低(EQ),不利于心智发展。如果智商(IQ)很高,就会失衡,对社会发展不利。像马加爵杀人案。然而如果有好的机遇,也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例如印度数学家拉玛努金,他就是信息量少但处理速度快的典型人物。大量的时间用于思考问题,虽然信息量不丰,但有很多独创的想法。
第四种,外在的信息量少,同样地处理速度慢。这样的人,心智发展程度是相对低的。文化水平不高,在山区或偏远小镇作简单的工作。但也算是保持了很单纯的头脑,算是居于陋巷不求闻达的市井平民。
我们大概以心智与信息量的方式将人分成了四种。我们心智的成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交互的效率,而非外在的信息接收,而交互效率关键在于中间的处理阶段。为何有的人学的快,有人学的慢。有人一点即通,有人冥顽不化。这就需引入记忆力的概念。记忆力是决定处理信息速度的关键。关于记忆力对心智的影响,我们下一节来详细讨论。
智力涵盖了语言,逻辑,记忆力,体育,音乐以及社交等多方面内容。如果在某一方领域做的出色,则是在那个方面的智力高超。
天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一个人用相对短的时间学会弹琴,画画并做得出色。我们便说他有某种天赋,这是与其它同阶段人比较的结果。若是幼儿能做出成年人的成绩,也可以说他有天赋,当然更多的人喜欢称其为天才。然而这二者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后面会谈到这个问题。
至于悟性,大都表现为理解一项事物的能力,它表现为建立连结。不同的领域能够发现其相通之处,并且能够举一反三。悟性高的人,能够透过纷繁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表现为能够迅速理解一个概念或快速掌握一项技能。
在了解心智的概念以后,我们就来谈谈影响心智发展的因素。
一个小孩子刚生下来,是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他的哭或笑,完全出于机体本能对外部刺激的反应。饿了,冻了都会以哭闹的方式表达出来。大人们听到婴儿的哭叫,便会来看查其所需。一个孩子心智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外界信息交互的效率。
发育正常的婴儿,会望人。观察大人的面部表情,喜怒哀乐,听人说话。在听与望的过程中,人的语言与行为方才印到了婴儿的记忆中。这是记忆的初步形成。一开始,婴儿并不晓得「妈妈」,「爸爸」的意思,只是大人不断重复,婴儿方才将这「妈妈」,「爸爸」与真人联系起来。正如学字,在幼儿看来,字只是毫无意义的「图画」,而音调是与其对应起来的。掌握了对应的关系,便识得字了。前面所说的两例子,都是信息接收的过程,而信息交互,分三部分:
接收(receiving) 反馈(feedback)
-------------------> 处理(processing) --------------------> 心智(EQ+IQ)
谈到反馈(feedback),反馈的形式有多种,最简单的就是说话。
正如众人所知,正常幼儿说话的年岁是在2岁。这是在父母多次重复引导之下,孩子发出了第一个音节。然而一些发展迟滞的幼儿,说话的年龄当推迟到4岁。然而,若是不给婴儿任何语言引导,婴儿会自行说话吗?曾有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不给婴儿任何语种的语言引导,虽然饮食方面照常供给,结果发现婴儿陆续死亡。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外界信息的刺激在幼儿成长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信息交互的方式,不仅是听话说话。还有识字读书。当一个孩子在很小年龄就学会了说话,且掌握词汇量广泛,口齿伶俐,这样与人打交道就会轻松,更早地了解交际的艺术。通过不同的人理解这个社会。而一个孩子识字早,认字多,就可以阅读书籍了。比同龄人更早地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了解这个世界的奥秘。这样的孩子,信息交互的效率相对较高,他们的心智就的成熟度将远远高于同龄人。
心智的差异,从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体现。正如我国有「三岁看到老」的古谚。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形容小孩子灵秀早慧,则用「目如秋水」,「博闻强记」这样的词语。西方人研究智商,东方人强调悟性。人的心智的成熟,究竟是外因的作用还是内在先天的禀赋?
让我们回到先前信息交互的模型。
首先,悟性与智商就像是内在的处理器。心智的成熟是反馈的结果。所以外因在于信息接收。如果将外在的信息量大,且处理的速度快,那么必然得到的反馈也是可观的。同样的信息量作用下,如果处理的速度中等,反馈的量也就相应地减少。如果外在的信息量少,而处理的速度快,那么也可以得到一定的反馈,但这样的反馈就有一定局限性。而外在的信息量少,同样地处理速度慢,那么反馈的量也就很少了。心智的成熟度就是这样依次排列下来的。
如此说可能有些抽象,下面我们来分别讨论一下。
第一种,外在的信息量大,且处理的速度快。这样的孩子,能够通过现象自发地展开联想与研究,发现其中的意义。会在在日常生活中体察到大多数人忽略的现象,并发现其中的道理。这样例子有很多,例如帕斯卡,11岁时偶然在一次勺子落地中发现震动是物体发声的原因,并写了一篇论文,《声音的本质》。12岁独立证明三角形各角之和等于两个直角,16岁写成《论圆锥曲线》。这样早慧的儿童是我们常说的天才一类人,在日后若机遇合适,会发挥自己的作用。
第二种,外在的信息量大,但处理速度慢。这就像是像家长努力地展开各种早教,在引导下小孩也可以背诗算数,但并非自愿的。日后再学习起来会比同伴快一些,因为已经有了基础。日后参加各种补习班,成绩也可以达到优秀,但没有原创的思考,以及创新能力。按部就班地走,这类人是大量的都市民众。在年龄渐长,心智可以达到中上水准,若是努力得当也可以越居上乘。
第三种,外在的信息量少,但处理速度快。这样就像是生在穷困的山区,但脑子很灵的人。但这种人由于接触的人少,在社交方面会有欠缺。也就是情商偏低(EQ),不利于心智发展。如果智商(IQ)很高,就会失衡,对社会发展不利。像马加爵杀人案。然而如果有好的机遇,也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例如印度数学家拉玛努金,他就是信息量少但处理速度快的典型人物。大量的时间用于思考问题,虽然信息量不丰,但有很多独创的想法。
第四种,外在的信息量少,同样地处理速度慢。这样的人,心智发展程度是相对低的。文化水平不高,在山区或偏远小镇作简单的工作。但也算是保持了很单纯的头脑,算是居于陋巷不求闻达的市井平民。
我们大概以心智与信息量的方式将人分成了四种。我们心智的成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交互的效率,而非外在的信息接收,而交互效率关键在于中间的处理阶段。为何有的人学的快,有人学的慢。有人一点即通,有人冥顽不化。这就需引入记忆力的概念。记忆力是决定处理信息速度的关键。关于记忆力对心智的影响,我们下一节来详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