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发端于东汉,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的神奇窑变,堪称世界陶瓷界的神秘天机,至今无人能预测和人为干预钧瓷出窑时的窑变效果。“钧窑里藏着天机,上釉的时候是清一色的白釉,经过窑内复杂的还原反应,出窑时呈现万彩,工匠只能决定釉料配方,无法控制烧出来什么颜色。”任星航介绍说,“窑变”是钧瓷不同于其他瓷器品种的最大魅力所在,也是“天工”与“巧匠”之间的默契与结合。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钧瓷柴烧技艺”传承人,任星航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能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近钧瓷、了解钧瓷。再现古老钧瓷技艺、传播钧瓷文化、普及钧瓷知识。“柴烧”,这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却凝聚着任星航的无数心血。历史上,宋代御用的钧官窑瓷器都为柴烧而成,松木燃烧时的油脂可以滋养瓷器,炭薪也会在釉面上形成韵味独特的“落灰釉”,从而赋予瓷器和田玉一般的温润和凝脂感。然而遗憾的是,元末明初钧瓷窑址毁于战火,钧瓷柴烧技艺也随之失传。
在经历无数尝试之后,任星航终于成为新中国恢复钧瓷柴烧的第一人。2004年,他根据钧官窑出土的窑炉,成功复原了宋代双乳状双火膛柴窑炉,并进行了柴窑首烧。当时的60余件柴窑作品中,有20余件具有明显的宋钧特征,9件呈现宛若晨曦的自然窑变图景,断代近千年的钧瓷柴烧技艺重见天日,当代瓷器的北宋基因得以延续。对于钧瓷的发展,任星航表示:“钧瓷的魅力在于窑变,在我看来,窑变即人变:从宋代至今,钧瓷的窑炉样式在变,器型风格在变,釉料在变,烧窑的燃料也在变,艺术品需在传承之中添加时代印记,人变,即是本着对窑变的最好传承和发展。”
“做人做君子,做瓷做钧瓷。”任氏钧瓷传承有序,在钧瓷界乃至国内陶瓷界屈指可数。任星航领衔的“星航钧瓷”还有两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助阵,分别是任星航的女儿任英歌和女婿刘红生,一个擅长小器型茶具、香具的柴烧,一个擅长大型钧瓷器物的手工拉坯和成型。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器世界微信号:qishjie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