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石渠宝笈》特展的建议及攻略
本人不远千里、挤出时间,专程于昨日到故宫参观了《石渠宝笈》特展。本文无意分享在观展过程中引发的无尽审美欢愉,一切尽在字画之中。而是就布展、导引等方面给出若干看法,并附上观展攻略。
第一,75%以上的观众在排队进入武英殿正殿后,选择继续排队观看《清明上河图》,这一部分观众里估计有相当大的比例在看过《清明》后,再草草看完其他上百件可自由观摩的展品就离开了。也就是说,排队效应主要是由于此画而非整个展览引起。那么,何不将《清明》移入配殿独占一室排队参观?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那些占大多数的只为一睹这幅最富盛名的传世国宝风采的观众,一方面又能让我等艺术爱好者自由地参观剩下的多数作品。
第二,假设每名观众沿着《清明》画幅从右至左徐徐参观所需时间为10-15分钟,而5米多长的展柜前可以同时容纳15-20名观众,每天观展时间以9小时计,则全天接纳观众容量为540-1080人(更精准的预测可以通过更精细的采集数据来确定)。那么,完全可以事先分配好名额供官网购票的观众按时段预约,当天提前半小时来候场即可。同时预留一部分名额(还包括预约未到空出的名额)给现场购票的观众排队。
第三,即便以上两点建议无法在本次展览中实施,也仍然有细处可以改进。比如,目前控制展厅人流的做法是,当参观完正殿的观众达到一定人数(50人?)后,会放行同样数量的观众进入。这样粗放的做法显然不如进一个就出一个的方式更有效率。当然不排除馆方实际把容量上限调高至了220人,但这样做也仍然不如一进一出好。
第四,《五牛图》等不逊于《清明》的一大波唐宋精品都放在武英殿两侧配殿中,对此却并没有什么明显提示或导引。而两配殿的观众数量也明显少于正殿,是否可以采用更合理的排队分流方式让那些排队的观众去填补配殿的观众空间?对于《五牛图》修复的图文说明做得太不详细及精致,从黑白印刷的小照片里完全看不出修复前的模样,而且从牛的造型判断,修复前照片应该放反了。
第五,《洛神赋图》躲在延禧宫二楼一角,而整个二楼的展柜是呈口字形三边沿着墙壁连续布展的(《洛神》排在最后算压轴?),导致观众只能排队绕圈观展,一旦有个别观众遇到大爱的展品流连忘返,队伍就走不动了。这样的布展方式实在是落后又低效,如果囿于空间何不另辟展厅?对了,《洛神赋图》明明是摹本,为什么在展览的文字说明中只字不提,特供的明信片上也不注明?
第六,两个展区都提供特展明信片,但似乎被观众拿光之后很难得到及时补充,连我作为第二批入场的观众,最终都只拿到了其中一张。倒是这明信片除了背面有小小几个字写着特展名称外,毫无特别之处,不拿也罢。注意,参观完武英殿后在大门口有工作人员提供免费的加盖乾隆五玺服务,连向来只管专心看展不爱收集纪念物的我,都忍不住另买了一张极喜欢的《五牛图》的明信片排队盖章。
第七,故宫的策展水平恐怕比隔壁我去过多次的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要差太多。此次特展除却展品实在太惊艳之外,对其内容的挖掘、与观众的互动,以及前述的排队引导问题,都严重不足。大有一副“我就是很美,看不懂没关系我也不介意,快来赞我就对了”的傲娇范儿。当然往大了说,无力充分挖掘中国传统艺术品的内涵并传递给观众,恐怕是中国博物馆的通病。对每一幅国画精品的文字介绍无一例外会是:第一段作者生平,第二段作品背景及分析,至于此次特展则配合主题多了第三段流传有绪或考据辨伪的说明。而问题就出在,作为艺术品欣赏最重要也是最实在的审美这一环,第二段的分析从来都是若干个形容词和成语的排列组合(脑补李安的《推手》中伪儿媳看到公公的书法之后脱口而出的那段奉承话),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积习,为什么不做出改变呢?博物馆是一个向公众传承知识之所,是一个应该让来看热闹的外行看过之后能看出点门道的地方。关于这一点,好的榜样是什么,远的不说,香港艺术馆从1980年代起已经先后推出过几十期的古代书画展的策展就是绝好的借鉴,以后或细说,在此不展开。对了,此次特展甚至连个官网都没有,唯有官微发出的展品目录弥足珍贵。作为对比的是,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即将推出的《馆藏中国书画精品展》,不仅提前公布了目录,而且每幅作品都附上了预览图。总之,知识性、互动性和趣味性,此次特展一点都做不到。
第八,观众的素质参差不齐是一个国情问题,我无意吐槽,再说国民素质也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提升的。而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博物馆能不能提供前述更好的引导和互动,来让观众的素质得到暂时性的改变?再进一步,馆方的工作人员和安保人员的素质能不能想办法提升?为什么一个如此高雅深沉的展厅空间里,要此起彼伏地出现“请有序排队”、“请不要拍照”、“请抓紧时间参观”的声音呢?
第九,如果以上问题能够改善或解决,其实真的没有必要写什么攻略。在此我也只是简单分享我的观展过程:官网预约星期天门票,早上8点到午门前排队,8:20放行过安检,然后百米冲刺跑向武英殿(没办法,大家都在狂奔),8:30开展,头200名观众幸运地作为第一拨排在了武英殿正殿外,我则位于排在大门外的第二拨,很快就进入了展厅。9:30排到《清明》右侧,看完《清明》是9:45。待11:30走出武英殿时,广播已经不让再往后排了。至于延禧宫则不需要排队,到二楼看《洛神赋图》稍微排一排就好,或者你想站在人流之外掂着脚伸长脖子看也行。
最后,凑个整。作为一名重度艺术爱好者,我能深深地感受到进博物馆观摩真迹与看画册、图录或者网上所谓高清大图是有着云泥之别的。比如色差、比例的失真或变形、细节的丧失、笔触……当然除了这些实实在在的区别,那种与古人跨越时空神交的心理满足感更是后者无法享有的。之前N次看过《清明》的各种画册图片,却只有这一次,才会发现那些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简直就像看到了另外一幅作品。毫无疑问的是,本次特展最打动我的是那些难得一见的唐宋精品,它们都是在以说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苏轼为代表的士大夫们把持的文人画主导画坛之前的佳作。无论是宋摹本《洛神赋图》、《游骑图卷》里的马、还是李公麟临韦偃的马,其笔法之写实、线条之飘逸、构图之生动、想象之瑰丽,都直击心扉,让我第一次可以自豪地说道:“这些精品不输于几百年后的达芬奇们。”至于书法方面,本来我这种字写得不好看的人总是兴趣不大的,但赵孟頫的《洛神赋卷》真的是看得我舍不得走了,太耐看了!而且展览目录上没有提到的是,延禧宫展出的《洛神赋图》的题跋里,老赵又忍不住写了一遍《洛神赋》,哎呀,看得我又舍不得走了。
如果不是要出国了,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再来看一回的。
第一,75%以上的观众在排队进入武英殿正殿后,选择继续排队观看《清明上河图》,这一部分观众里估计有相当大的比例在看过《清明》后,再草草看完其他上百件可自由观摩的展品就离开了。也就是说,排队效应主要是由于此画而非整个展览引起。那么,何不将《清明》移入配殿独占一室排队参观?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那些占大多数的只为一睹这幅最富盛名的传世国宝风采的观众,一方面又能让我等艺术爱好者自由地参观剩下的多数作品。
第二,假设每名观众沿着《清明》画幅从右至左徐徐参观所需时间为10-15分钟,而5米多长的展柜前可以同时容纳15-20名观众,每天观展时间以9小时计,则全天接纳观众容量为540-1080人(更精准的预测可以通过更精细的采集数据来确定)。那么,完全可以事先分配好名额供官网购票的观众按时段预约,当天提前半小时来候场即可。同时预留一部分名额(还包括预约未到空出的名额)给现场购票的观众排队。
第三,即便以上两点建议无法在本次展览中实施,也仍然有细处可以改进。比如,目前控制展厅人流的做法是,当参观完正殿的观众达到一定人数(50人?)后,会放行同样数量的观众进入。这样粗放的做法显然不如进一个就出一个的方式更有效率。当然不排除馆方实际把容量上限调高至了220人,但这样做也仍然不如一进一出好。
第四,《五牛图》等不逊于《清明》的一大波唐宋精品都放在武英殿两侧配殿中,对此却并没有什么明显提示或导引。而两配殿的观众数量也明显少于正殿,是否可以采用更合理的排队分流方式让那些排队的观众去填补配殿的观众空间?对于《五牛图》修复的图文说明做得太不详细及精致,从黑白印刷的小照片里完全看不出修复前的模样,而且从牛的造型判断,修复前照片应该放反了。
第五,《洛神赋图》躲在延禧宫二楼一角,而整个二楼的展柜是呈口字形三边沿着墙壁连续布展的(《洛神》排在最后算压轴?),导致观众只能排队绕圈观展,一旦有个别观众遇到大爱的展品流连忘返,队伍就走不动了。这样的布展方式实在是落后又低效,如果囿于空间何不另辟展厅?对了,《洛神赋图》明明是摹本,为什么在展览的文字说明中只字不提,特供的明信片上也不注明?
第六,两个展区都提供特展明信片,但似乎被观众拿光之后很难得到及时补充,连我作为第二批入场的观众,最终都只拿到了其中一张。倒是这明信片除了背面有小小几个字写着特展名称外,毫无特别之处,不拿也罢。注意,参观完武英殿后在大门口有工作人员提供免费的加盖乾隆五玺服务,连向来只管专心看展不爱收集纪念物的我,都忍不住另买了一张极喜欢的《五牛图》的明信片排队盖章。
![]() |
第七,故宫的策展水平恐怕比隔壁我去过多次的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要差太多。此次特展除却展品实在太惊艳之外,对其内容的挖掘、与观众的互动,以及前述的排队引导问题,都严重不足。大有一副“我就是很美,看不懂没关系我也不介意,快来赞我就对了”的傲娇范儿。当然往大了说,无力充分挖掘中国传统艺术品的内涵并传递给观众,恐怕是中国博物馆的通病。对每一幅国画精品的文字介绍无一例外会是:第一段作者生平,第二段作品背景及分析,至于此次特展则配合主题多了第三段流传有绪或考据辨伪的说明。而问题就出在,作为艺术品欣赏最重要也是最实在的审美这一环,第二段的分析从来都是若干个形容词和成语的排列组合(脑补李安的《推手》中伪儿媳看到公公的书法之后脱口而出的那段奉承话),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积习,为什么不做出改变呢?博物馆是一个向公众传承知识之所,是一个应该让来看热闹的外行看过之后能看出点门道的地方。关于这一点,好的榜样是什么,远的不说,香港艺术馆从1980年代起已经先后推出过几十期的古代书画展的策展就是绝好的借鉴,以后或细说,在此不展开。对了,此次特展甚至连个官网都没有,唯有官微发出的展品目录弥足珍贵。作为对比的是,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即将推出的《馆藏中国书画精品展》,不仅提前公布了目录,而且每幅作品都附上了预览图。总之,知识性、互动性和趣味性,此次特展一点都做不到。
第八,观众的素质参差不齐是一个国情问题,我无意吐槽,再说国民素质也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提升的。而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博物馆能不能提供前述更好的引导和互动,来让观众的素质得到暂时性的改变?再进一步,馆方的工作人员和安保人员的素质能不能想办法提升?为什么一个如此高雅深沉的展厅空间里,要此起彼伏地出现“请有序排队”、“请不要拍照”、“请抓紧时间参观”的声音呢?
第九,如果以上问题能够改善或解决,其实真的没有必要写什么攻略。在此我也只是简单分享我的观展过程:官网预约星期天门票,早上8点到午门前排队,8:20放行过安检,然后百米冲刺跑向武英殿(没办法,大家都在狂奔),8:30开展,头200名观众幸运地作为第一拨排在了武英殿正殿外,我则位于排在大门外的第二拨,很快就进入了展厅。9:30排到《清明》右侧,看完《清明》是9:45。待11:30走出武英殿时,广播已经不让再往后排了。至于延禧宫则不需要排队,到二楼看《洛神赋图》稍微排一排就好,或者你想站在人流之外掂着脚伸长脖子看也行。
最后,凑个整。作为一名重度艺术爱好者,我能深深地感受到进博物馆观摩真迹与看画册、图录或者网上所谓高清大图是有着云泥之别的。比如色差、比例的失真或变形、细节的丧失、笔触……当然除了这些实实在在的区别,那种与古人跨越时空神交的心理满足感更是后者无法享有的。之前N次看过《清明》的各种画册图片,却只有这一次,才会发现那些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简直就像看到了另外一幅作品。毫无疑问的是,本次特展最打动我的是那些难得一见的唐宋精品,它们都是在以说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苏轼为代表的士大夫们把持的文人画主导画坛之前的佳作。无论是宋摹本《洛神赋图》、《游骑图卷》里的马、还是李公麟临韦偃的马,其笔法之写实、线条之飘逸、构图之生动、想象之瑰丽,都直击心扉,让我第一次可以自豪地说道:“这些精品不输于几百年后的达芬奇们。”至于书法方面,本来我这种字写得不好看的人总是兴趣不大的,但赵孟頫的《洛神赋卷》真的是看得我舍不得走了,太耐看了!而且展览目录上没有提到的是,延禧宫展出的《洛神赋图》的题跋里,老赵又忍不住写了一遍《洛神赋》,哎呀,看得我又舍不得走了。
如果不是要出国了,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再来看一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