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不进Photo上海的西印度群岛之鸟
![]() |
Photo shanghai在一片颂扬之声中成功落幕,不过在中国掀起的摄影热依然甚嚣尘上。据说接下来还要烧到厦门。每每听到“××热”,心里总会有点心惊肉跳,不知道这种热到底是会把人烧熟了还是烧傻了。总之,直觉告诉我,热不一定是好事。
9月11日~13日这三天里,我作为那26000人次中的一人次,混迹于人流之中,“欣赏”着挂在临时搭起来的白墙上的“艺术‘商’品”,始终有一种扭曲到极致的感觉。这里究竟是“博览会”还是“展销会”?这究竟是对摄影的尊重还是对摄影的嘲弄?摄影的目的是选择走进这里还是拒绝走进这里?这真的和艺术有关吗?我们为什么要艺术?我们展示艺术是为了什么?传统的(西方的)展览会模式是否需要反思?
相比之下,我更愿意把这次全中国最大的影像博览会看成是一个装置作品。一个由“艺术”创作者、“艺术”欣赏者、“艺术”消费者、“艺术”经营者、“艺术”收藏者组成的人群,与那些挂在白墙上的“艺术‘商’品”一起,完成了一个巨型的装置作品。不管是人、物还是价格,不管是商品、艺术品还是道具,都是这个装置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子。从装置作品本身来讲,所有的因子都是等价的,没有高低之分,只不过是这个装置的材料而已。
![]() |
不过,这次的Photo shanghai似乎并非完全与艺术无关。世界知名画廊高古轩在亚洲首次举办博物馆级别的特展——美国知名女艺术家泰伦•西蒙(Taryn Simon)“西印度群岛之鸟”系列。好吧,听说这是一位牛逼得狠的世界级摄影家,而且还是年轻的,她的口号是,“我想要拍别人没有拍过的东西”。因为这毕竟是一个博物馆级别的特展,国内的各大媒体都做了详细并充满溢美之词的报道。在这里,就不多做啰嗦。几个关键词:
西印度群岛之鸟——1936年美国鸟类学家詹姆斯•邦德出版的里程碑式的鸟类分类书籍。
詹姆斯•邦德——007系列电影的主人公。
女性——泰伦•西蒙接洽了曾经在24部007电影中出现的57名女性,其中有10名以各种理由拒绝参加她的摄影项目。
武器——007系列电影中出现的武器道具。
交通工具——007系列电影中出现的各种交通工具(豪车、飞机、坦克、快艇等)。
![]() |
也就是说,泰伦•西蒙用档案学的研究方式,系统地对007系列中的女性、道具、交通工具,进行分类、拍摄。并用同样规格的黑色画框进行装裱,整齐划一地排列在一起。Photo shanghai的高古轩展厅中,这个系列的照片沿着展厅墙壁完整的饶了一圈,当观众置身于这样一个展览空间里的时候,仿佛被一个黑色边框框住,不知不觉地成为了与画框里的拍摄对象一样的对象。人与物的平行放置,不加区分地混杂在一起,似乎隐含着某种“等价”意味,人与物的距离究竟有多远,抑或是,没有距离,人=物?
在泰伦•西蒙的这个作品中,可供琢磨的点是非常多的。例如,这组作品的切入口之一的007。007作为好莱坞电影工业的一个代表性符号,经过数十年的形象建构,已经成为消费社会的一种隐喻。与其说它是造梦式的娱乐产品,不如说是某种人类物化的标志。007电影中的所有一切,都代表了某种商业形象,不管是主人公詹姆士•邦德,还是给男权形象代表作陪衬的邦德女郎,不管是专门被设计制造出来的、五花八门的武器,还是代表了权力、财富的豪车、游艇、飞机,全都是在商业利益的背景下被制造出来的。可以说,007电影本身就是人类物化-异化的象征。而007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早已经遭到女性主义的诟病。女性主义电影批评认为,在男权主义话语下,007系列电影中的女性只有两种类型:天使型和妖女型。不管是天使型还是妖女型,都是男权文化对女性的意淫与操控。在男权文化之中,女性本身与物品无异,只是供男人消费的东西而已。甚至,从消费的意义上讲,007电影的主角詹姆斯•邦德也只是一个符号,就我个人意愿而言,我很希望在这组作品中能够看到历届“詹姆斯•邦德”的照片。
![]() |
那么,我是否可以大胆地从这些图像文本本身出发,对泰伦•西蒙这组作品背后的立意做一个猜想。这位大名鼎鼎的女摄影家也许就是用这种档案研究方式的创作手法,来消解007电影在世俗社会中的神圣地位,并通过把人与物并置的方式,暗示了对物化-异化的现代消费主义社会的某种讽刺(批判)吧。至少,当我身处这个展示空间的时候,我非常强烈地感受到了这种讽刺(批判)意味。
我所说的这种讽刺意味不仅仅是来源于这个作品本身,更是来源于“将这组作品在这种场合进行展示”的行为。也就是说,在一个极具“物化-异化”特征的“影像博览会”中,展出一组讽刺(批判)“物化-异化”的摄影作品,这种做法本身不就是一种极大的讽刺吗?
从整个展览会的设置安排来看,似乎又可以找到一丝有趣的问题。例如,高古轩的展厅被安排在靠近VIP入口的“最佳”位置,即VIP(买家)一进入会场第一眼就会看到这组作品,这或许是出于商业目的的安排吧。遗憾的是,因为这个展厅与主会场之间的距离比较远,所以,大多数人进来之后,很容易就把这个展厅当成了过道,直奔后面的主会场而去。另外,因为这个遥远的距离,在主会场里的人却很少会愿意长途跋涉地来到这里仔细观看这组“博物馆级的特展”。因此,在整个展览会场里,这个展厅便莫名其妙地成为了人口密度最小的展厅。
![]() |
另一个值得玩味的是,与泰伦•西蒙这个“西印度群岛的鸟”相毗邻的就是“宇舶爱艺术”——宇舶表全球品牌大使陈漫的个展“融合”。而这个展览的主题就是女人。如果说,泰伦•西蒙是用人•物并置的方式来批判女性在消费社会中的物化的话,那么陈漫的这组作中,“化”的行为已经完成,即女人就是物。这些女人从陈漫的镜头中经过之后,显然不再具有“人性”,幻化成了各种的“鬼魅魍魉”,切切实实地成为了“物”。只不过,在这个作品中,没有丝毫的批判意味,鬼魅魍魉大行其道,女人以自己商品为荣。再往前走,就是奔驰的展示空间。穿过这个空间,便是莱卡的展览。遗憾的是,在莱卡的展示空间里,主角显然不是摄影作品,而是“莱卡”这个品牌。接下来的,就是比尔斯钻石珠宝的展厅。从高古轩的展厅,到这次展览会的主会场,这中间隔着四大商业品牌。
这时候,我又忍不住要幻想一把。如果泰伦•西蒙这只“西印度群岛的鸟”要想进入Photo shanghai的主会场,那就必须先战胜“宇舶表”、“奔驰”、“莱卡”、“比尔斯”这四大商业金刚。难道是因为泰伦•西蒙的讽刺•批判力度太强大了,以致于影像博览会的主办方要派出杀伤力最大的四大金刚,对这只“西印度群岛之鸟”严防死守吗?如果要用一句话对这次上海影像博览会进行归纳总结的话,那么,我希望是“西印度群岛之鸟与艺术商业的战争”。当然,这对泰伦•西蒙而言,就是一场必输的战斗。
![]() |
不过,在影像博览会结束不久,我便得知,这次高古轩展出的并不是“西印度群岛的鸟”的完整版,而只是第一部分。在第二部分里,泰伦•西蒙同样用档案分类式的方式,对24部007电影进行分解,从中找出所有在电影里出现的331只“鸟”,以此向美国鸟类学家詹姆士•邦德致敬。这些鸟有的是为了拍摄电影而专门安排的,而更多的鸟是在拍摄电影的时候恰好经过。不管这些鸟是专门安排的还是恰好经过的,都不能在消费这些电影的观众心中留下印象。泰伦•西蒙用同样的态度对待这些鸟儿,有些鸟因为不是刻意安排,在电影中只是非常小的一点痕迹,泰伦•西蒙一只一只地将它们找出来,放大之后,有的只是低画质低清晰度的一个模糊影像,她也一视同仁地将这些鸟儿放置在一起,给它们编号、装框、展示。
“档案分类研究法”这种研究方法本身具有明确的客观性和等价性,所有的事物,在档案面前是同等价值。而恰恰是这种客观的、等价的行为,让泰伦•西蒙的行为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万物之灵的人(女人)被剥去了人类加诸自身的意义,成为与“人造物”等价的物品。另一方面,不管是在现实中还是在电影中都被人忽视的鸟,通过这种行为,获得了与人一样的位置与敬意。是否可以说,在泰伦•西蒙的眼中,这些微不足道的鸟,才是真正的“詹姆斯•邦德”。比起被人们捧上商业神坛的那些人•物,这些鸟更加真实,更具有人性(或者,用“人性”一词都是对这些鸟的侮辱),更值得重视与亲近。更进一步说,1936年写出《西印度群岛之鸟》的作者詹姆斯•邦德这个名字,经过多年来的被改造、被包装、被意淫、被消费之后,终于在泰伦•西蒙的手中,重新获得了人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她这部作品的第二部分,才是真正的“西印度群岛之鸟”
看来,这次的Photo shanghai,并不是“西印度群岛之鸟与艺术商业的战争”,因为“西印度群岛之鸟”根本就没有来到中国上海,甚至可以说,它连飞来的资格都被剥夺了。
![]() |
![]() |
![]() |
![]() |
![]() |
![]() |
![]() |
-
echoechogu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9-14 22: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