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一部侯孝贤
查看话题 >《聂隐娘》:只属于侯孝贤的风格美学
没有看《聂隐娘》的任何一篇报道和影评就进了电影院。——假设自己是一张白纸,才能感受到电影里的色彩。
这些年间,关于它的消息很少。每年都有一两条,然后飘摇不见。“想看”了很多年,却始终等不来。
一度以为电影胎死腹中了,明明看着舒淇在往前走,张震也拍了很多片,唯独不见侯孝贤。
结果第一次正儿八经坐在电影院里看侯孝贤,不管好不好看,首先是觉得“无悔”。好像贮存了很久的东西,终于兑现了。以后也不一定有机会。
《聂隐娘》没有让我失望。——我看到一部久违了的“好”电影,它具备了我对电影“美好”的要义:
合理的故事逻辑;
独立的风格美学;
投入感情的表演;
高屋建瓴的情怀。
四者兼备,可谓真诚。
而对比一部彻头彻尾看不到广告的电影,你会思考,这些年蓬勃的票房光环下,荧幕上充斥的都是什么滥俗的东西。没有逻辑、没有营养、没有美、没有正确的价值观。
——没错,我就是这样传统的人。要看一部够味的电影,才觉得100分钟在电影院里不是浪费生命。
所以很庆幸,这个时代还有侯孝贤。
感激他对电影始终不变的态度,为我有限的视角和生命体验,又延伸了长长一段。
无关乎电影的主角是聂隐娘还是其他什么人,我感慨的是——也许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看不到这样一部电影,能把“唐诗”的“唐”和“诗”表现到极致。
在《聂隐娘》之前,我们对唐朝的画面想象,应该还匮乏于《武则天》《唐明皇》《大明宫词》那时的电视里。知道人是丰腴的、色彩是富丽堂皇的,可不知道我们熟读了那么多年的《唐诗三百首》,如果在富有动态的画面中表现,会是这样的:
电影中的镜头很长很长,好像我独自一人在江边放空。
此时脑中不由自主的就蹦出诗句: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在我陪女儿重读唐诗的日子里,想象这些用几十字精炼表达的画面,竟然可以传诵千年。是语言的魅力,也是场景的质感;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会有共鸣。
在《聂隐娘》中,室内的华丽场景当然已经在设计上极尽所能,我们也会惊叹,但不会奇怪。
但是那些远山近湖,烟雾袅袅,风吹草动,重峦叠嶂⋯⋯我无法用自己匮乏的词汇表达的美景,竟在这样一部电影里久久的被镜头凝视。
如果那一刻你放下手机,完全盯着屏幕,你会感到自己被带入这样一片静谧的时空,听到鸟声,听到草动声,听到白桦林的哗哗响声,听到刀锋在林间掠过的飕飕声⋯⋯
好像你足底生风,去到那个时代,那片山林。不言不语,这片时空只属于你。
侯孝贤擅长表现场景的质感,在《悲情城市》里,在《海上花》里,时间足够久的长镜头,只要你认真的凝视,就会感到身在其中,忘记了自我,忘记了故事里的人物,而记住了那个时代的样子。
在《聂隐娘》中,我们就记住了晚唐的样子。
最先惊艳我的是嘉诚公主(饰演者是台湾舞蹈家:许芳宜)
然后是周韵饰演的田元氏
并不是因为演员本身的美艳,而是服饰和妆容设计,令人感到——这就是唐朝。仿佛有一种逻辑。
当时不知道这种直觉从哪来,看完电影后,再去搜索相关资料,发现原来我们对唐朝人物的想象,因为这幅画:
以及它的全景:
再把电影中的人物拿多一些出来对比:
色调、仪态、发髻、妆容、⋯⋯都好像是从《簪花仕女图》中走出来。
仔细回想曾经奉若经典的《大明宫词》,剧中的人物和场景色调,也与《聂隐娘》中有相似的感觉。
暗暗的、沉沉的,可是依旧感到华丽。
同样是一部《簪花仕女图》:
当《聂隐娘》中的人物走出室外时,又俨然是另一幅画。
对照《步辇图》的意境:
一行人浩浩荡荡送别(唐诗中有许多表现)
对照《虢国夫人游春图》,一下就豁然开朗:
关于室内设计。
其实张震饰演的田季安在出场时也是很令人惊叹的。
一上来群臣用文言文议国事的肃穆氛围,配以整个王宫的色调,王者的威严就自然高高在上。
这里我查了一些资料,才发现片中魏博王宫的设计,参考了两幅图:
《丹枫呦鹿图》
(仔细看人物后面的屏风)
宫宴的场景,也十分华丽:
参照了《宫乐图》:
整体色调,和人物的感觉,都好像从画中走出来。
电影中的聂隐娘,大部分时间都在行走。几乎没有台词。
她在走动中,把唐诗一样的画卷铺了开来。
在这些场景中,你看到人物占的比例非常小非常小,虽然每一帧都是诗一般的画,但是人物在场景中的渺小感,也让人感到孤独。
你看不到聂隐娘脸上的表情,却听得到风吹草动的声音。
你知道她在走,但不知道要走向哪里。
(不禁令人想起了《悲情城市》中几乎同样缄默和渺小的梁朝伟。)
侯孝贤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美学,他在电影中不会着力讲一个故事,但会完整的展现故事的场景。
关于故事的前前后后、隐隐约约,观者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把演员寥寥几句台词串联出一个逻辑。
但是这不代表他的故事是无力的、苍白的。反而他在取舍之后,给人物留下的台词,恰恰能像针一样刺进人的心里。
片中最打动我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田季安给瑚姬讲隐娘小时候的故事,瑚姬叹息道,“为窈七不平”——五个字,说出了片中每个人的心声。
其实何人不为窈七不平?嘉诚公主、田季安、聂峰夫妇(隐娘的父母),甚至她自己,都会为自己的被“屈叛”而捂脸痛哭。
故事本身已经够悲伤了,可是此时镜头忽然慢慢移到帘子后,你才发现,原来聂隐娘就在那里静静的看着,听爱的人说自己,看他和此刻相爱的人相拥。
——这是我最为痛心的一幕,隐娘的“隐”,有深深的不能言说的悲。
片中聂隐娘第一次就可以杀田季安,可是她没有杀,为了让对方记住——是我来杀你。
到她第二次可以杀田季安,依然没有下手。
其实这里所说的“可以杀”,都是她被动追上的。
整部片的镜头,都以聂隐娘的视角,看田季安——她任何一个时刻都可以出手。
但到最后,田季安追上来时,她说:“瑚姬有身孕”,彻底的放弃了刺杀。——一句话里,满满的情义:不光是对瑚姬的回报和惺惺相惜,更有对田季安的爱意,希望他能够好好的活下去。
——是为第二处,令我落泪。
带着没有完成的刺杀任务,聂隐娘回到山间向师父交代,她为“不杀”找了另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为国。
然而我们知道“瑚姬有身孕”这一句不杀之由,是为公,更是为私。
山雾袅绕中,我一度以为聂隐娘最终的结局必然是自己与世界诀别——好像《卧虎藏龙》中的玉娇龙,即使得到了武功和爱情,也难免纵身一跃。
然而聂隐娘没有跳,她真的“隐”了。
和磨镜少年远远走去时,她的背影不再孤独。伴着步伐响起悦人的笛声,潇洒欢快,终于令人解脱。
沉溺在这样一部美到极致的电影中,我深感自己受到了一场洗礼。
不知道多少年以后,还可以看到一个极致的侯孝贤,用美与静默讲着大时代里的小人物,小人物却怀着大情怀。
这些年间,关于它的消息很少。每年都有一两条,然后飘摇不见。“想看”了很多年,却始终等不来。
一度以为电影胎死腹中了,明明看着舒淇在往前走,张震也拍了很多片,唯独不见侯孝贤。
结果第一次正儿八经坐在电影院里看侯孝贤,不管好不好看,首先是觉得“无悔”。好像贮存了很久的东西,终于兑现了。以后也不一定有机会。
《聂隐娘》没有让我失望。——我看到一部久违了的“好”电影,它具备了我对电影“美好”的要义:
合理的故事逻辑;
独立的风格美学;
投入感情的表演;
高屋建瓴的情怀。
四者兼备,可谓真诚。
而对比一部彻头彻尾看不到广告的电影,你会思考,这些年蓬勃的票房光环下,荧幕上充斥的都是什么滥俗的东西。没有逻辑、没有营养、没有美、没有正确的价值观。
——没错,我就是这样传统的人。要看一部够味的电影,才觉得100分钟在电影院里不是浪费生命。
所以很庆幸,这个时代还有侯孝贤。
感激他对电影始终不变的态度,为我有限的视角和生命体验,又延伸了长长一段。
无关乎电影的主角是聂隐娘还是其他什么人,我感慨的是——也许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看不到这样一部电影,能把“唐诗”的“唐”和“诗”表现到极致。
在《聂隐娘》之前,我们对唐朝的画面想象,应该还匮乏于《武则天》《唐明皇》《大明宫词》那时的电视里。知道人是丰腴的、色彩是富丽堂皇的,可不知道我们熟读了那么多年的《唐诗三百首》,如果在富有动态的画面中表现,会是这样的:
![]() |
电影中的镜头很长很长,好像我独自一人在江边放空。
此时脑中不由自主的就蹦出诗句: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在我陪女儿重读唐诗的日子里,想象这些用几十字精炼表达的画面,竟然可以传诵千年。是语言的魅力,也是场景的质感;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会有共鸣。
在《聂隐娘》中,室内的华丽场景当然已经在设计上极尽所能,我们也会惊叹,但不会奇怪。
但是那些远山近湖,烟雾袅袅,风吹草动,重峦叠嶂⋯⋯我无法用自己匮乏的词汇表达的美景,竟在这样一部电影里久久的被镜头凝视。
如果那一刻你放下手机,完全盯着屏幕,你会感到自己被带入这样一片静谧的时空,听到鸟声,听到草动声,听到白桦林的哗哗响声,听到刀锋在林间掠过的飕飕声⋯⋯
好像你足底生风,去到那个时代,那片山林。不言不语,这片时空只属于你。
侯孝贤擅长表现场景的质感,在《悲情城市》里,在《海上花》里,时间足够久的长镜头,只要你认真的凝视,就会感到身在其中,忘记了自我,忘记了故事里的人物,而记住了那个时代的样子。
在《聂隐娘》中,我们就记住了晚唐的样子。
最先惊艳我的是嘉诚公主(饰演者是台湾舞蹈家:许芳宜)
![]() |
然后是周韵饰演的田元氏
![]() |
并不是因为演员本身的美艳,而是服饰和妆容设计,令人感到——这就是唐朝。仿佛有一种逻辑。
当时不知道这种直觉从哪来,看完电影后,再去搜索相关资料,发现原来我们对唐朝人物的想象,因为这幅画:
![]() |
以及它的全景:
![]() |
再把电影中的人物拿多一些出来对比:
![]() |
色调、仪态、发髻、妆容、⋯⋯都好像是从《簪花仕女图》中走出来。
![]() |
![]() |
![]() |
仔细回想曾经奉若经典的《大明宫词》,剧中的人物和场景色调,也与《聂隐娘》中有相似的感觉。
暗暗的、沉沉的,可是依旧感到华丽。
![]() |
![]() |
同样是一部《簪花仕女图》:
![]() |
当《聂隐娘》中的人物走出室外时,又俨然是另一幅画。
![]() |
对照《步辇图》的意境:
![]() |
一行人浩浩荡荡送别(唐诗中有许多表现)
![]() |
![]() |
对照《虢国夫人游春图》,一下就豁然开朗:
![]() |
关于室内设计。
其实张震饰演的田季安在出场时也是很令人惊叹的。
一上来群臣用文言文议国事的肃穆氛围,配以整个王宫的色调,王者的威严就自然高高在上。
这里我查了一些资料,才发现片中魏博王宫的设计,参考了两幅图:
《丹枫呦鹿图》
![]() |
![]() |
(仔细看人物后面的屏风)
宫宴的场景,也十分华丽:
![]() |
参照了《宫乐图》:
![]() |
整体色调,和人物的感觉,都好像从画中走出来。
电影中的聂隐娘,大部分时间都在行走。几乎没有台词。
她在走动中,把唐诗一样的画卷铺了开来。
![]() |
![]() |
![]() |
![]() |
![]() |
![]() |
![]() |
![]() |
在这些场景中,你看到人物占的比例非常小非常小,虽然每一帧都是诗一般的画,但是人物在场景中的渺小感,也让人感到孤独。
你看不到聂隐娘脸上的表情,却听得到风吹草动的声音。
你知道她在走,但不知道要走向哪里。
(不禁令人想起了《悲情城市》中几乎同样缄默和渺小的梁朝伟。)
![]() |
![]() |
侯孝贤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美学,他在电影中不会着力讲一个故事,但会完整的展现故事的场景。
关于故事的前前后后、隐隐约约,观者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把演员寥寥几句台词串联出一个逻辑。
但是这不代表他的故事是无力的、苍白的。反而他在取舍之后,给人物留下的台词,恰恰能像针一样刺进人的心里。
片中最打动我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田季安给瑚姬讲隐娘小时候的故事,瑚姬叹息道,“为窈七不平”——五个字,说出了片中每个人的心声。
其实何人不为窈七不平?嘉诚公主、田季安、聂峰夫妇(隐娘的父母),甚至她自己,都会为自己的被“屈叛”而捂脸痛哭。
故事本身已经够悲伤了,可是此时镜头忽然慢慢移到帘子后,你才发现,原来聂隐娘就在那里静静的看着,听爱的人说自己,看他和此刻相爱的人相拥。
——这是我最为痛心的一幕,隐娘的“隐”,有深深的不能言说的悲。
片中聂隐娘第一次就可以杀田季安,可是她没有杀,为了让对方记住——是我来杀你。
到她第二次可以杀田季安,依然没有下手。
其实这里所说的“可以杀”,都是她被动追上的。
整部片的镜头,都以聂隐娘的视角,看田季安——她任何一个时刻都可以出手。
但到最后,田季安追上来时,她说:“瑚姬有身孕”,彻底的放弃了刺杀。——一句话里,满满的情义:不光是对瑚姬的回报和惺惺相惜,更有对田季安的爱意,希望他能够好好的活下去。
——是为第二处,令我落泪。
带着没有完成的刺杀任务,聂隐娘回到山间向师父交代,她为“不杀”找了另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为国。
然而我们知道“瑚姬有身孕”这一句不杀之由,是为公,更是为私。
山雾袅绕中,我一度以为聂隐娘最终的结局必然是自己与世界诀别——好像《卧虎藏龙》中的玉娇龙,即使得到了武功和爱情,也难免纵身一跃。
然而聂隐娘没有跳,她真的“隐”了。
和磨镜少年远远走去时,她的背影不再孤独。伴着步伐响起悦人的笛声,潇洒欢快,终于令人解脱。
![]() |
沉溺在这样一部美到极致的电影中,我深感自己受到了一场洗礼。
不知道多少年以后,还可以看到一个极致的侯孝贤,用美与静默讲着大时代里的小人物,小人物却怀着大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