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
这几天看了两篇文章,一个叫《婚姻不是长期的卖淫》,另外一个叫《什么是假性亲密关系》。前者主要是就是剖析中国女性对婚姻怀有错误的憧憬,不想付出就想获得一个完美理想的丈夫。后者是偏学术类的两性经营感情的误区。
我承认中国男女在婚恋价值观上确实有点畸形,我甚至有些怀疑,如果我很独立,什么都可以自己办到,我是不是并不需要一个另一半,或者我的另一半会不会因为我的独立而减少对我的关心和爱。不管是大多数人的关系,还是我自己过去的经历,貌似都在证明,我这个想法是对的。比如过去经常半夜下班,当这个成为一个惯例的时候,就算你打不到车,你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去求助,你需要做的,不是和男朋友撒娇,而是不停地去打96103(那时候还没有滴滴)。比如各种出差,那再早的飞机,再远的路途,似乎都因为是工作性质而让对方习以为常,而不会有任何关心。所以,我该不该做一个在男朋友面前连瓶盖都拧不开的弱女子,这确实是个问题。
而假性的亲密关系(irrelationship),是指两个人形式上是亲密的,而实际却在回避真正亲密地在一起。这个对于我来说,也是感同身受,说白了,就是不敢做真实的自己,不敢把自己真实的一面暴露给对方,无法坦诚,也无法接纳,避开了自愿为感情的付出。
而很多时候,我似乎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坚强。在遇到让我难以攻克的问题的时候,就算对方无法给予我实质性的帮助,我依旧期望从对方那里获得的哪怕仅仅是同理心。
一个哥们前天和我抱怨,他和女友异地,有天晚上,女友11点发信息给他说:我好像听到我的厕所门一直有声音,我好怕。哥们微信安慰了两条后以为就完事儿了,没想到事后竟成了一个吵架的导火索,女友批评他根本就不关心自己,为什么不电话过来询问,自己明明那么害怕。我不禁想到了博士,有天下雨,我因为骑车已经在半路了,所以被淋得略惨,但那天我都没有跟他提起这件事。过了几天因为我打电话时一直在擤鼻涕,被他问起,我才说我这两天都淋雨了什么的,那天淋的比较严重。博士立马说,“你淋雨了,你当时怎么不告诉我?”
这句话并没有什么,因为我这么大人了,淋点雨其实本来就是no big deal。但博士却让我觉得,不管我再独立,再大大咧咧,再坚强,我在他眼里,都是需要关心的一个对象。他后来很多类似的举动,都让我慢慢卸下伪装和防备,敢于告诉他我当时在经历什么,敢于告诉他我真实的想法,敢于暴露自己的弱点,而不用担心他会因此而减少对我的爱。
这远远高于无微不至的关心。比如他在壁咚我的时候,本来是一个展示manhood的行为,可他的另外一只手,却在后面悄悄护住我的脑袋,怕我真的撞到墙上。比如我一向觉得自己做事有条理,讲逻辑,但周末考试我居然看错准考证的考试顺序,根本不敢跟他讲,怕他觉得我太粗心,脑子有问题。但后来还是告诉他了,他没有嘲笑我(也许心里嘲笑了也不一定),反而安慰我,说给我发奖金。比如我在备考期间,心情很焦虑,和他说话的态度也有问题,但他告诉我,他都理解,考完见面的时候,他还是笑眯眯的。比如我去看病,他很担心我的结果,安慰我不要害怕,而结果是好的时候,我告诉他后,他可以安心做他的事情,我也可以回去忙自己的工作。比如明明他可以睡到自然醒,可因为惦记我6点就要出发去机场也跟着醒过来微信问我出发了么。
第一次觉得,自己走进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恋爱关系,这里的成熟,不是指两个人完全进入了相互了解的状态,也不是说两个人的关系过分的理智或者已经麻木。而是,和他在一起,让我觉得我的人格是完整的,他既在感情里给予我充分的包容和理解,同时又承认我的社会属性,认同我的能力,在我失去勇气和毅力的时候,鼓励我可以做到。有些恋爱里,男生大包大揽,让女生充分依赖,女生做不好的事情,男生就来承担,这样看似是宠溺,实际在我看来,女生会慢慢失去她的社会人格,同时也会增加男生的压力,最后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成长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坚强不代表心理上对他就没有依赖,而依赖不代表厕所门响了一下,没有得到关心,就去责备对方。我愈发觉得,我和他的关系十分有教育意义,而不是一场患得患失地赌注。他不会因为我需要空间,性格独立,就不去关心我,而我不会因为他种种关心和体谅,就有恃无恐去挥霍。
我也终于明白亦舒的《致橡树》中提到的“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在向对方索取之前,想想自己可以为对方做的事。像昨天他在书店里说,以后等他赚了很多钱后,我可以换一份轻松的工作,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不用那么累。我很感动,因为明白他是心疼我的。而那时我想的是,我要如何努力,才可以让他更轻松,可以让他的内心是充满幸福感和动力的。
在彼此付出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可成长性和不足,不去苛责对方要去多做一点,而是愿意为对方多实现一点,这也许是我和他之间最可贵的。
我承认中国男女在婚恋价值观上确实有点畸形,我甚至有些怀疑,如果我很独立,什么都可以自己办到,我是不是并不需要一个另一半,或者我的另一半会不会因为我的独立而减少对我的关心和爱。不管是大多数人的关系,还是我自己过去的经历,貌似都在证明,我这个想法是对的。比如过去经常半夜下班,当这个成为一个惯例的时候,就算你打不到车,你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去求助,你需要做的,不是和男朋友撒娇,而是不停地去打96103(那时候还没有滴滴)。比如各种出差,那再早的飞机,再远的路途,似乎都因为是工作性质而让对方习以为常,而不会有任何关心。所以,我该不该做一个在男朋友面前连瓶盖都拧不开的弱女子,这确实是个问题。
而假性的亲密关系(irrelationship),是指两个人形式上是亲密的,而实际却在回避真正亲密地在一起。这个对于我来说,也是感同身受,说白了,就是不敢做真实的自己,不敢把自己真实的一面暴露给对方,无法坦诚,也无法接纳,避开了自愿为感情的付出。
而很多时候,我似乎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坚强。在遇到让我难以攻克的问题的时候,就算对方无法给予我实质性的帮助,我依旧期望从对方那里获得的哪怕仅仅是同理心。
一个哥们前天和我抱怨,他和女友异地,有天晚上,女友11点发信息给他说:我好像听到我的厕所门一直有声音,我好怕。哥们微信安慰了两条后以为就完事儿了,没想到事后竟成了一个吵架的导火索,女友批评他根本就不关心自己,为什么不电话过来询问,自己明明那么害怕。我不禁想到了博士,有天下雨,我因为骑车已经在半路了,所以被淋得略惨,但那天我都没有跟他提起这件事。过了几天因为我打电话时一直在擤鼻涕,被他问起,我才说我这两天都淋雨了什么的,那天淋的比较严重。博士立马说,“你淋雨了,你当时怎么不告诉我?”
这句话并没有什么,因为我这么大人了,淋点雨其实本来就是no big deal。但博士却让我觉得,不管我再独立,再大大咧咧,再坚强,我在他眼里,都是需要关心的一个对象。他后来很多类似的举动,都让我慢慢卸下伪装和防备,敢于告诉他我当时在经历什么,敢于告诉他我真实的想法,敢于暴露自己的弱点,而不用担心他会因此而减少对我的爱。
这远远高于无微不至的关心。比如他在壁咚我的时候,本来是一个展示manhood的行为,可他的另外一只手,却在后面悄悄护住我的脑袋,怕我真的撞到墙上。比如我一向觉得自己做事有条理,讲逻辑,但周末考试我居然看错准考证的考试顺序,根本不敢跟他讲,怕他觉得我太粗心,脑子有问题。但后来还是告诉他了,他没有嘲笑我(也许心里嘲笑了也不一定),反而安慰我,说给我发奖金。比如我在备考期间,心情很焦虑,和他说话的态度也有问题,但他告诉我,他都理解,考完见面的时候,他还是笑眯眯的。比如我去看病,他很担心我的结果,安慰我不要害怕,而结果是好的时候,我告诉他后,他可以安心做他的事情,我也可以回去忙自己的工作。比如明明他可以睡到自然醒,可因为惦记我6点就要出发去机场也跟着醒过来微信问我出发了么。
第一次觉得,自己走进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恋爱关系,这里的成熟,不是指两个人完全进入了相互了解的状态,也不是说两个人的关系过分的理智或者已经麻木。而是,和他在一起,让我觉得我的人格是完整的,他既在感情里给予我充分的包容和理解,同时又承认我的社会属性,认同我的能力,在我失去勇气和毅力的时候,鼓励我可以做到。有些恋爱里,男生大包大揽,让女生充分依赖,女生做不好的事情,男生就来承担,这样看似是宠溺,实际在我看来,女生会慢慢失去她的社会人格,同时也会增加男生的压力,最后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成长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坚强不代表心理上对他就没有依赖,而依赖不代表厕所门响了一下,没有得到关心,就去责备对方。我愈发觉得,我和他的关系十分有教育意义,而不是一场患得患失地赌注。他不会因为我需要空间,性格独立,就不去关心我,而我不会因为他种种关心和体谅,就有恃无恐去挥霍。
我也终于明白亦舒的《致橡树》中提到的“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在向对方索取之前,想想自己可以为对方做的事。像昨天他在书店里说,以后等他赚了很多钱后,我可以换一份轻松的工作,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不用那么累。我很感动,因为明白他是心疼我的。而那时我想的是,我要如何努力,才可以让他更轻松,可以让他的内心是充满幸福感和动力的。
在彼此付出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可成长性和不足,不去苛责对方要去多做一点,而是愿意为对方多实现一点,这也许是我和他之间最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