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颂歌 — 对《呸》传达的女性主义的解读
摘要:你可能在很多年前听过她唱的《看我72变》《love love love》《舞娘》,认为她属于二十一世纪最初十年的歌手。当音乐市场逐渐萎缩,为获得经济利益,歌手一味迎合观众审美口味,导致音乐质量下降,浮躁与快节奏的消费式音乐如海浪般层层不断地涌现在时代前,并且快速消失,这要求有心做音乐的歌手话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完成一张专辑。很明显,蔡依林做到了,最新专辑《呸》里,借着“人生角色扮演”的专辑概念的外衣,大谈女性主义,不遗余力地将音乐专辑文本所体现的现实性与审美性提升到新的高度。本文试着从歌词文本入手,阐述专辑中表达的女性主义思想。
关键词:蔡依林 呸 女性主义
1.《第二性》——“双性共体”的美学思想
性属与性别是相对的概念。性别是从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征,而性属是逐渐习得的社会文化意义上的特征。从自然角度上讲,性别从一开始就为自然法则确立,从社会文化角度上看,人身上所反映的“性别特质”是社会文化所形成的观点在人身上的映射。既然性属能为外界文化环境所塑造,说明性属不是固定的范畴,而是社会文化或意识形态在人身上的流动。
在此基础上,女性主义批评认为,人身上存在两种性别特质,人并无男女之分,只是父权制社会为巩固其地位,将男女两性塑造成它所需要的形象:女性情感脆弱、强烈冲动或温柔的细腻表达,而男性具备暴力、进攻性倾向以及心胸狭窄式的恶性宣泄。“双性共体”的提出,意在解放人类被压抑、被分离的性属面,取消性别角色模式的恒定性,颠覆作为男性社会意识形态基础的世界二元对立的男女二分法,反对把男女割裂开来看待,进而倡导男女共存、人格互补的真正的平等社会意识形态。
作为整张专辑里的第一首歌,《第二性》无疑为全专打上了鲜明的女性主义烙印。歌名取自西方女权主义者西蒙波伏娃的著作《第二性》,《第二性》探讨男权霸主下的西方社会,女性处于“第二性”的附属地位。歌曲虽然挂名《第二性》,所要表达的并不是这些。歌词中出现的“纯粹”“绝对”“0和1”,是从哲学意蕴层阐述女性美及其“双向共体”的美学思想。
MV中男舞者穿着女性的丝袜光着脚在空荡荡的房间跳舞,不断出现的女性脸庞和张着双手趴在镜子上移动的女性身体即男舞者心中的女性意识,蒙太奇式的画面交切重叠,意在指明男女形象的融汇——双性共体。
康德提出纯粹(美),他认为,纯粹美是不以对象和概念为前提,不以完满性和客观合目的性为根据,也不涉及对象的性质和内容,只以纯形式令人愉快的美,为自身而存在的无条件的美。哈奇生提出绝对(美),认为绝对美是对象本身的美,它单靠本身就美,对认识它的心毫无关系。换言之,女性之美,在于女性本身,不涉及观照者的认识能力,而处于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双性共体,即第三性,本身就具备美,并不需要认识能力或伦理的认可,意为自我认可。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歌词文本中用0和1指代女性两种不同的状态:0是无却充满无限的可能,1虽然完美却是孤单的个体, 0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超越1。不需要模仿,模仿会遗失自我。也不需要完美,完美通向孤单与无聊的世界。活得纯粹,活出自己的本质,即可。
2.《play我呸》——从女性视角看待社会现象
男性话语权一直霸占着历史长河,同样作为社会主体的女性却鲜有话语参与机会。当女性地位逐渐上升,女性意识与女性话语权高涨,女性要求加入话语权大军中,迫不及待地折下男性在话语权中的独枝,从女性视角出发,表达自身对社会的热切关注。
不可否认的是,生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女性的心理意识,比起传统男性话语里尖锐粗暴的表达方式,女性的文本表达倾向于温和,具有非暴力、同情心、平等意识及和谐观念的女性意识标志。《play我呸》像是一场恶作剧:女性对于社会现象的幽默式讽刺。
《play我呸》以诙谐的语调表现诸多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拜金、文艺、装逼、追求名利、网络暴力等,像“零下五十度北极探险为期十几天/撒哈拉酷热绝对崩溃生存考验”“星期三下午与文青男友的约会/全套文艺少女装备让他非常陶醉”等歌词听起来都令人捧腹大笑。种种现象集合形成“现象群”,社会意识依托“现象群”而表现,通过描绘这些社会现象,表达了女性主体对社会中某些畸形的社会意识的担忧与关注。
与歌词文本不同的是,MV中更加关注女性在社会中的形象问题。MV出现的女教练、女文青、炫富女、明星女,各自代表对精神涵养、性、金钱以及名利的追逐。健身房中充斥了性暗示的肉体,女文青的矫揉造作,女富豪挥洒着纸币最后碎成一地金钱,明星女为博得报纸版面不惜全裸出镜…MV极尽描绘了不同身份的女性的形象特征,给观众强烈的视觉感受与深刻思考。
3.《美杜莎》——对经典文本中女性形象的再解读
西方女性主义从20世纪60年代起,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抨击文学作品中男性的性别歧视,到研究妇女自己的文学作品,再到对于整个女性文化的发现和重新评价。《美杜莎》属于第一阶段的活动领域。
在传统男性文本中,女性常常被刻画成两种极端化的形象:天使与恶魔。美杜莎作为古希腊神话中著名的女妖,原本是一位美丽的少女,因其美貌吸引海神波塞冬,遭遇强暴后,雅典娜将她的头发变成蛇,她逃到海上,用歌声诱惑来往船只让他们葬身大海,看到她的眼睛的人会变成石头,而她最后被帕尔修斯砍下头颅。
“美杜莎”在文本中被建构出的女性形象特征:美貌诱惑神、被神处罚成妖、危害人类、被杀害(修饰帕尔修斯的英勇与睿智),是堕落与毁灭的根源。以美杜莎为符号的女性形象被脸谱化、模式化,大量女性在文本中被歪曲、丑化,标榜、炫耀男性优越,女性主义批评首先做的便是抨击这种男性中心主义,揭露文本中存在的性别偏见。
蔡依林所演绎的《美杜莎》,解构了美杜莎以往可憎恐怖的女妖形象,重塑成孤独中渴望被爱的平凡女性:
“美杜莎为爱/愿被心碎禁锢/用叹息当音符弹奏着孤独”
“我是你藏在心里那朵蔷薇/美的再倾城也得不到祝福”
“闭上双眼我就看不见那被寂寞石化永夜了的世界/谁能拯救我/请你解放我受的诅咒/凝视着我否则就还给我自由”
“我奢望爱/就像吞象的蛇/美杜莎说‘爱我’”。
4.《唇语》《自爱自受》《第三人称》——探讨女性在爱情中的角色
如果对蔡依林以往的情歌也略有涉猎,会发现,那些“消极浪漫”的情歌在《呸》里完全失去踪影,女性不再是爱情中自怜自艾的卑微个体,而是宣扬独立自爱的新女性形象。这也反映了隐匿在蔡依林音乐中,对个体自身的思考、个体与他人的思考及个体与社会的思考的加深。
《唇语》谈的是爱情中,我与对方的关系。
“陌生化”的文本叙述方式所产生的阻拒性大大提升了歌词的可读性与内涵,不确定的能指使所指外延化。“唇语”既指对话中没有声音的语言,仅仅靠唇部活动来表达,又代表爱情中雾里探花的男女关系:
“死心塌地/久了没趣/他就忘了珍惜你/绑架他的心/就让他留有遐想余地”
“爱他再深/也绝对不轻易揭底/让他保持对你/爱不释手的距离”
如歌词写的,女性在与男性交往过程中,要留有余地,不可丧失独立性。
“给他一座岛屿/没收他一片土地”。真正的美是意犹未尽。
《自爱自受》谈的是爱情中,我(的爱情)与他人的关系。
直白的歌词阐述女性在爱情中的心理活动:爱是我个人的选择,与他人无关。
“恋上一场什么爱/我快乐就够/进度我自己会掌握/谢谢围观起哄”
“别管我/让我好好享受/别猜我/将会感慨或感动”
“我的甜蜜幸福落寞哀愁/不是谁的小说/关于我对最自己的生活/请勿道听途说”
“我快活不快活/难过不难过/都是我的收获/最后会结成什么果/我自爱自受/快乐就够”
其中也不乏女性对爱情自身的认识,传达出女性飞蛾扑火般的勇敢:
“爱情是真实的虚构/坚强的脆弱”
“就算痛那又算什么/又不是没痛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尊重每个人,尊重他们的爱情。
《第三人称》谈的是爱情中,我与本我的关系。
“看着她自成一局歇斯底里/看着她双人床上solo抽泣”
“我开始用第三人称的口气/不疾不徐全事不关己”
“某一天回头/看见她还站在原地/收留着那年打包好的眼泪”
“第三人称的自己/我慢慢走近抱着她/忍不住哭泣”
爱情的主体成了旁观者,自我从爱情中的自己看到了自己,获得对自我清醒的认知。在失恋里独立出理性个体,那个悲伤痛苦的自己成了第三人称的“她”,成了自我观照的对象。这种通过观照外在形式构建内在本质的文本叙述方式,不落俗套的表达,丰富了原本只是失恋下的悲伤个体的故事内涵的审美性。
“渐渐她平静/渐渐我走远/那些疯狂也渐渐不见”“那些曾经都在心里”。理性的叙述口吻与积极浪漫的风格始终给人宽慰与鼓舞。
5.《I’m not yours》——对男性的排斥与抵抗
女性主义批评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对男性主义的激烈抵抗中。在父权制社会下,男性是社会文化话语权的主体,享受诸多权利,而女性只能以附属形式存在在男性主义的藩篱中。当女性意识逐渐随着时代前进而觉醒,独立、自由、平等等符号成为女性主义的标签,女性不再依附男性而生活,呼喊出“I’m not yours girl/I’m my own girl”的响亮口号。
《I’m not yours》是整张专辑中女性意识最粗暴的表达的一首,歌词中“Boys are stupid let them fall”,对男人讨好行为的嘲笑以及MV里男人变成驴的桥段,凸显出女性在过去几千年里,在父权社会下,迫切解除压抑与自我表达的心理。
“I wanna rule my world/I don’t wanna be your girl/I just wanna be myself/I am my own girl”。女性主义激烈对抗传统男权意识观点,冲击男性主义,发掘女性意识,勇于追求女性快乐与自由。
6.《Miss Trouble》——以女性视角塑造女性形象
男性话语、男性叙事源远流长,根深蒂固,他们为女性制订了一套明确的身体修辞学,女性的身体、心理、情感和感觉,都覆盖着浓郁的男性化色彩。女性主义者就此提出一种不同于男性的女性写作方式,即身体写作,女性要写自己,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充当写作的逻辑,让女性按照自己的的愿望塑造女性形象,摆脱女性身体上男性修辞学的枷锁。《Miss Trouble》颠覆了传统文本中温柔贤淑、多愁善感的女性形象,女性不再表演男性话语中的女性形象,这与《美杜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后者是再塑造。
“半夜很有事/发张浓妆照说寂寞/石榴裙直的弯的簇拥她都收留/要爱情要面包要美得无死角/粉丝团人气高”
“约会行程像通告/已读不回讯息还好几百条/想让每个人羡慕/高跟鞋越穿越高/自拍不变的角度/谈恋爱从不上道”
“美女有三宝/放大片水饺假睫毛/拍合照斤斤计较谁的脸比较小”
“身边有人在永远只吃三分饱”
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同一个模板下的女性,歌词文本呼吁每个女孩女神都要保留初心,做最真的自己才是最可爱的自己,同样体现了女性主体对女性自身的关注。
7.《电话皇后》——戏谑中对“人”作为社会主体的警醒
20世纪中期后,全球资本主义进入“后工业社会”,广播、电视、网络成为主要的文化传播方式,传媒时代的高速发展改变了文化传播方式的格局,以为大众服务的商业文化异军突起,在社会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流行文化必然是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文化,流行歌曲之所以广受欢迎,最主要的是其迎合了观众的口味,尽管它在审美性与教育性上稍显不足,但它丰富的娱乐趣味,休闲的消遣方式,减轻了人的精神负担,满足了人的感性需要,从而缓解现代性(理性)压力。《电话皇后》实在戏谑,幽默,它引入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手机文化,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扮演比男朋友还重要的角色,甚至最后还发出令人咋舌的“嫁给电话”的话语。
《电话皇后》里俏皮的女性话语中带着不再需要男性的坦然心态:
“你就放心迟到吧/甚至从人间蒸发”
“自从删掉你号码/活得反而更潇洒/不用等你的电话/我以后直接约会他”
值得一提的是,“明天我要嫁给电话”,看似无厘头的文本风格,隐含着人的“异化”的社会问题:人的主体性地位丧失,机器取代人的地位,人与人对立,人与社会对立,人丧失生存的目标,陷入孤独和空虚。《电话皇后》里,“我”不再需要男性转而对电话产生依恋,说明的是同一个道理。
8.《不一样又怎样》——对女同性恋文化的支持
女性主义批评发展到第三段,女同性恋文化被提出。承认女同性恋,反叛异性爱,女性可以自由选择感情指涉对象而不再遵守父权制意识下的异性恋模式。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里提出,男女交媾方式以男性对女性的入侵为表现,卵子受精的过程是卵子(代表女性)的异化。女同性恋免除这种入侵与异化,女性可以充当女性的母亲、情人、伙伴,无论在精神还是肉体关系保持亲密关系,女性自身就能对女性进行理解与接纳。
《不一样又怎样》取材真人真事,一对相依相伴30年的女同性恋,陪伴着走完彼此的人生。MV中,女同性恋中一人病危,另一方因在法律上与其没有任何“关系”,无法签字做手术。在问及与病逝的女性的关系时,女方从沉默到主动说明:“她是我妻子。”象征女同性恋文化从沉默的历史里逐渐走进时代的视界里,主动争取合法权益,保护自身利益。社会已经有了比法律更成熟的意识,法律应该修正并给予同性恋者保护。在当下,很多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法律保障同性恋者的合法权益,然而在很多国家,同性恋依然受到压迫与歧视。
“女方女方爱对方/不简单也很平凡”、“不一样也一样”,无关性别,无关族群,无关阶级,只要有爱,就得信仰!
个人稿件。请勿转载。
关键词:蔡依林 呸 女性主义
1.《第二性》——“双性共体”的美学思想
性属与性别是相对的概念。性别是从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征,而性属是逐渐习得的社会文化意义上的特征。从自然角度上讲,性别从一开始就为自然法则确立,从社会文化角度上看,人身上所反映的“性别特质”是社会文化所形成的观点在人身上的映射。既然性属能为外界文化环境所塑造,说明性属不是固定的范畴,而是社会文化或意识形态在人身上的流动。
在此基础上,女性主义批评认为,人身上存在两种性别特质,人并无男女之分,只是父权制社会为巩固其地位,将男女两性塑造成它所需要的形象:女性情感脆弱、强烈冲动或温柔的细腻表达,而男性具备暴力、进攻性倾向以及心胸狭窄式的恶性宣泄。“双性共体”的提出,意在解放人类被压抑、被分离的性属面,取消性别角色模式的恒定性,颠覆作为男性社会意识形态基础的世界二元对立的男女二分法,反对把男女割裂开来看待,进而倡导男女共存、人格互补的真正的平等社会意识形态。
作为整张专辑里的第一首歌,《第二性》无疑为全专打上了鲜明的女性主义烙印。歌名取自西方女权主义者西蒙波伏娃的著作《第二性》,《第二性》探讨男权霸主下的西方社会,女性处于“第二性”的附属地位。歌曲虽然挂名《第二性》,所要表达的并不是这些。歌词中出现的“纯粹”“绝对”“0和1”,是从哲学意蕴层阐述女性美及其“双向共体”的美学思想。
MV中男舞者穿着女性的丝袜光着脚在空荡荡的房间跳舞,不断出现的女性脸庞和张着双手趴在镜子上移动的女性身体即男舞者心中的女性意识,蒙太奇式的画面交切重叠,意在指明男女形象的融汇——双性共体。
康德提出纯粹(美),他认为,纯粹美是不以对象和概念为前提,不以完满性和客观合目的性为根据,也不涉及对象的性质和内容,只以纯形式令人愉快的美,为自身而存在的无条件的美。哈奇生提出绝对(美),认为绝对美是对象本身的美,它单靠本身就美,对认识它的心毫无关系。换言之,女性之美,在于女性本身,不涉及观照者的认识能力,而处于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双性共体,即第三性,本身就具备美,并不需要认识能力或伦理的认可,意为自我认可。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歌词文本中用0和1指代女性两种不同的状态:0是无却充满无限的可能,1虽然完美却是孤单的个体, 0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超越1。不需要模仿,模仿会遗失自我。也不需要完美,完美通向孤单与无聊的世界。活得纯粹,活出自己的本质,即可。
2.《play我呸》——从女性视角看待社会现象
男性话语权一直霸占着历史长河,同样作为社会主体的女性却鲜有话语参与机会。当女性地位逐渐上升,女性意识与女性话语权高涨,女性要求加入话语权大军中,迫不及待地折下男性在话语权中的独枝,从女性视角出发,表达自身对社会的热切关注。
不可否认的是,生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女性的心理意识,比起传统男性话语里尖锐粗暴的表达方式,女性的文本表达倾向于温和,具有非暴力、同情心、平等意识及和谐观念的女性意识标志。《play我呸》像是一场恶作剧:女性对于社会现象的幽默式讽刺。
《play我呸》以诙谐的语调表现诸多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拜金、文艺、装逼、追求名利、网络暴力等,像“零下五十度北极探险为期十几天/撒哈拉酷热绝对崩溃生存考验”“星期三下午与文青男友的约会/全套文艺少女装备让他非常陶醉”等歌词听起来都令人捧腹大笑。种种现象集合形成“现象群”,社会意识依托“现象群”而表现,通过描绘这些社会现象,表达了女性主体对社会中某些畸形的社会意识的担忧与关注。
与歌词文本不同的是,MV中更加关注女性在社会中的形象问题。MV出现的女教练、女文青、炫富女、明星女,各自代表对精神涵养、性、金钱以及名利的追逐。健身房中充斥了性暗示的肉体,女文青的矫揉造作,女富豪挥洒着纸币最后碎成一地金钱,明星女为博得报纸版面不惜全裸出镜…MV极尽描绘了不同身份的女性的形象特征,给观众强烈的视觉感受与深刻思考。
3.《美杜莎》——对经典文本中女性形象的再解读
西方女性主义从20世纪60年代起,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抨击文学作品中男性的性别歧视,到研究妇女自己的文学作品,再到对于整个女性文化的发现和重新评价。《美杜莎》属于第一阶段的活动领域。
在传统男性文本中,女性常常被刻画成两种极端化的形象:天使与恶魔。美杜莎作为古希腊神话中著名的女妖,原本是一位美丽的少女,因其美貌吸引海神波塞冬,遭遇强暴后,雅典娜将她的头发变成蛇,她逃到海上,用歌声诱惑来往船只让他们葬身大海,看到她的眼睛的人会变成石头,而她最后被帕尔修斯砍下头颅。
“美杜莎”在文本中被建构出的女性形象特征:美貌诱惑神、被神处罚成妖、危害人类、被杀害(修饰帕尔修斯的英勇与睿智),是堕落与毁灭的根源。以美杜莎为符号的女性形象被脸谱化、模式化,大量女性在文本中被歪曲、丑化,标榜、炫耀男性优越,女性主义批评首先做的便是抨击这种男性中心主义,揭露文本中存在的性别偏见。
蔡依林所演绎的《美杜莎》,解构了美杜莎以往可憎恐怖的女妖形象,重塑成孤独中渴望被爱的平凡女性:
“美杜莎为爱/愿被心碎禁锢/用叹息当音符弹奏着孤独”
“我是你藏在心里那朵蔷薇/美的再倾城也得不到祝福”
“闭上双眼我就看不见那被寂寞石化永夜了的世界/谁能拯救我/请你解放我受的诅咒/凝视着我否则就还给我自由”
“我奢望爱/就像吞象的蛇/美杜莎说‘爱我’”。
4.《唇语》《自爱自受》《第三人称》——探讨女性在爱情中的角色
如果对蔡依林以往的情歌也略有涉猎,会发现,那些“消极浪漫”的情歌在《呸》里完全失去踪影,女性不再是爱情中自怜自艾的卑微个体,而是宣扬独立自爱的新女性形象。这也反映了隐匿在蔡依林音乐中,对个体自身的思考、个体与他人的思考及个体与社会的思考的加深。
《唇语》谈的是爱情中,我与对方的关系。
“陌生化”的文本叙述方式所产生的阻拒性大大提升了歌词的可读性与内涵,不确定的能指使所指外延化。“唇语”既指对话中没有声音的语言,仅仅靠唇部活动来表达,又代表爱情中雾里探花的男女关系:
“死心塌地/久了没趣/他就忘了珍惜你/绑架他的心/就让他留有遐想余地”
“爱他再深/也绝对不轻易揭底/让他保持对你/爱不释手的距离”
如歌词写的,女性在与男性交往过程中,要留有余地,不可丧失独立性。
“给他一座岛屿/没收他一片土地”。真正的美是意犹未尽。
《自爱自受》谈的是爱情中,我(的爱情)与他人的关系。
直白的歌词阐述女性在爱情中的心理活动:爱是我个人的选择,与他人无关。
“恋上一场什么爱/我快乐就够/进度我自己会掌握/谢谢围观起哄”
“别管我/让我好好享受/别猜我/将会感慨或感动”
“我的甜蜜幸福落寞哀愁/不是谁的小说/关于我对最自己的生活/请勿道听途说”
“我快活不快活/难过不难过/都是我的收获/最后会结成什么果/我自爱自受/快乐就够”
其中也不乏女性对爱情自身的认识,传达出女性飞蛾扑火般的勇敢:
“爱情是真实的虚构/坚强的脆弱”
“就算痛那又算什么/又不是没痛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尊重每个人,尊重他们的爱情。
《第三人称》谈的是爱情中,我与本我的关系。
“看着她自成一局歇斯底里/看着她双人床上solo抽泣”
“我开始用第三人称的口气/不疾不徐全事不关己”
“某一天回头/看见她还站在原地/收留着那年打包好的眼泪”
“第三人称的自己/我慢慢走近抱着她/忍不住哭泣”
爱情的主体成了旁观者,自我从爱情中的自己看到了自己,获得对自我清醒的认知。在失恋里独立出理性个体,那个悲伤痛苦的自己成了第三人称的“她”,成了自我观照的对象。这种通过观照外在形式构建内在本质的文本叙述方式,不落俗套的表达,丰富了原本只是失恋下的悲伤个体的故事内涵的审美性。
“渐渐她平静/渐渐我走远/那些疯狂也渐渐不见”“那些曾经都在心里”。理性的叙述口吻与积极浪漫的风格始终给人宽慰与鼓舞。
5.《I’m not yours》——对男性的排斥与抵抗
女性主义批评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对男性主义的激烈抵抗中。在父权制社会下,男性是社会文化话语权的主体,享受诸多权利,而女性只能以附属形式存在在男性主义的藩篱中。当女性意识逐渐随着时代前进而觉醒,独立、自由、平等等符号成为女性主义的标签,女性不再依附男性而生活,呼喊出“I’m not yours girl/I’m my own girl”的响亮口号。
《I’m not yours》是整张专辑中女性意识最粗暴的表达的一首,歌词中“Boys are stupid let them fall”,对男人讨好行为的嘲笑以及MV里男人变成驴的桥段,凸显出女性在过去几千年里,在父权社会下,迫切解除压抑与自我表达的心理。
“I wanna rule my world/I don’t wanna be your girl/I just wanna be myself/I am my own girl”。女性主义激烈对抗传统男权意识观点,冲击男性主义,发掘女性意识,勇于追求女性快乐与自由。
6.《Miss Trouble》——以女性视角塑造女性形象
男性话语、男性叙事源远流长,根深蒂固,他们为女性制订了一套明确的身体修辞学,女性的身体、心理、情感和感觉,都覆盖着浓郁的男性化色彩。女性主义者就此提出一种不同于男性的女性写作方式,即身体写作,女性要写自己,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充当写作的逻辑,让女性按照自己的的愿望塑造女性形象,摆脱女性身体上男性修辞学的枷锁。《Miss Trouble》颠覆了传统文本中温柔贤淑、多愁善感的女性形象,女性不再表演男性话语中的女性形象,这与《美杜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后者是再塑造。
“半夜很有事/发张浓妆照说寂寞/石榴裙直的弯的簇拥她都收留/要爱情要面包要美得无死角/粉丝团人气高”
“约会行程像通告/已读不回讯息还好几百条/想让每个人羡慕/高跟鞋越穿越高/自拍不变的角度/谈恋爱从不上道”
“美女有三宝/放大片水饺假睫毛/拍合照斤斤计较谁的脸比较小”
“身边有人在永远只吃三分饱”
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同一个模板下的女性,歌词文本呼吁每个女孩女神都要保留初心,做最真的自己才是最可爱的自己,同样体现了女性主体对女性自身的关注。
7.《电话皇后》——戏谑中对“人”作为社会主体的警醒
20世纪中期后,全球资本主义进入“后工业社会”,广播、电视、网络成为主要的文化传播方式,传媒时代的高速发展改变了文化传播方式的格局,以为大众服务的商业文化异军突起,在社会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流行文化必然是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文化,流行歌曲之所以广受欢迎,最主要的是其迎合了观众的口味,尽管它在审美性与教育性上稍显不足,但它丰富的娱乐趣味,休闲的消遣方式,减轻了人的精神负担,满足了人的感性需要,从而缓解现代性(理性)压力。《电话皇后》实在戏谑,幽默,它引入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手机文化,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扮演比男朋友还重要的角色,甚至最后还发出令人咋舌的“嫁给电话”的话语。
《电话皇后》里俏皮的女性话语中带着不再需要男性的坦然心态:
“你就放心迟到吧/甚至从人间蒸发”
“自从删掉你号码/活得反而更潇洒/不用等你的电话/我以后直接约会他”
值得一提的是,“明天我要嫁给电话”,看似无厘头的文本风格,隐含着人的“异化”的社会问题:人的主体性地位丧失,机器取代人的地位,人与人对立,人与社会对立,人丧失生存的目标,陷入孤独和空虚。《电话皇后》里,“我”不再需要男性转而对电话产生依恋,说明的是同一个道理。
8.《不一样又怎样》——对女同性恋文化的支持
女性主义批评发展到第三段,女同性恋文化被提出。承认女同性恋,反叛异性爱,女性可以自由选择感情指涉对象而不再遵守父权制意识下的异性恋模式。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里提出,男女交媾方式以男性对女性的入侵为表现,卵子受精的过程是卵子(代表女性)的异化。女同性恋免除这种入侵与异化,女性可以充当女性的母亲、情人、伙伴,无论在精神还是肉体关系保持亲密关系,女性自身就能对女性进行理解与接纳。
《不一样又怎样》取材真人真事,一对相依相伴30年的女同性恋,陪伴着走完彼此的人生。MV中,女同性恋中一人病危,另一方因在法律上与其没有任何“关系”,无法签字做手术。在问及与病逝的女性的关系时,女方从沉默到主动说明:“她是我妻子。”象征女同性恋文化从沉默的历史里逐渐走进时代的视界里,主动争取合法权益,保护自身利益。社会已经有了比法律更成熟的意识,法律应该修正并给予同性恋者保护。在当下,很多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法律保障同性恋者的合法权益,然而在很多国家,同性恋依然受到压迫与歧视。
“女方女方爱对方/不简单也很平凡”、“不一样也一样”,无关性别,无关族群,无关阶级,只要有爱,就得信仰!
个人稿件。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