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食游记
秋天似乎要到了。连日下了几场秋雨,温度没有骤降,但是也慢慢爬梯下去了。承着雨珠的一墙绿叶子,也有一两片变得通红,大概是等不及的要报告季节更替。踩着雨水出门,在超市捧回来一颗装饰用的小南瓜,和第五只盆栽,一颗中文名字带"莲"的多肉植物。这种多肉不似其他般娇气,好养活,高中时候,在老家的花鸟市场买过一盆回家,愈长愈大,形状如莲花花盘,错落有致。
这周发生了两件蛮好的事,都关于吃。
第一次吃到了新鲜的无花果。以前听妈妈说起过,在新疆吃到了怎样新鲜多汁又甜蜜的大无花果。一直只有机会吃无花果干,那天在超市忽然看见一盒一盒码起来的深紫色果实,一看那一端尖细,底座圆滚滚的可人形状,立刻欣喜地放进了购物篮里。两天里,不时洗一两个吃,去掉了大半盒。
作为一个饭桶,对米饭情有独钟,以前一直不爱吃面包,觉得食毕口中发酸。来了这里,才发现面包多么的可口可人。美国和中国一定也有很棒的面包房,但大概也有气氛的问题,欧洲对面包的重视和热爱,是我在美国不曾发现的。在瑞士,面包房的人,起大早烘培,香喷喷的面包摆在店里,摆在露天市场售卖,买面包的人,也起大早去挑选一天一家人要吃的新鲜面包。超市的面包区域琳琅满目,一走进去,各式面包的香气和饱满外观,简直是视觉和嗅觉的双重享受。
面包很让我联想到秋天,自有一种丰收的膨胀感。面包金黄深浅不一的外皮,还有浅褐色的,装面包的牛皮纸袋,都是秋天的风格。
我最偏爱的,是瑞士各种外酥脆里柔软的面包。首当其冲的是牛角面包。在美国第一次吃到这种面包,是寄住别人家,女主人给我的外带早餐。牛角包裹了锡纸,微波炉里叮过,里面蕴含的牛油被热度烤了出来,吃起来满嘴香气。
瑞士的面包房和稍大的超市,都有售卖刚出炉的牛角面包,大小不一,外皮焦酥程度不一。稍微大一些的适合从中间稍微切开,夹生菜,芝士片,熏肉片等,做成三明治吃,我还喜欢斋啃一种个头很小的牛角,烤得稍焦,外皮镶有一层薄薄的粗粮,酥皮先入口,然后是层层铺垫的,柔软又有嚼劲的内里。
另一种好吃的面包外皮偏咸,颜色烤成了偏向深红的褐色,有各种形状,最常见的是长条形和pretzel的形状,可以撕下来斋啃,也可以做成三明治。因为口感偏干,外面售卖的这种面包做的三明治,都会涂抹酱料。在一家咖啡店吃过一种加了黄色蜂蜜芥末酱的,配起来很独特,相信不是每个人都喜爱的味道,但芥末味浓郁,印象很深。
但也不能每日面包三明治度日,大部分时间还是带着一个顽冥不化的两广胃,要喝老火汤,要吃米饭。在公共厨房几个小时几个小时地拿白萝卜煲牛尾骨汤,炖到德国姑娘和完面,做完吃完了自制pancakes,刷完碗摆回原位,我的汤还在灶头,于是被追问,你这锅汤到底是得煮几小时,才可以喝。
这可如何回答是好。那还有阿珊文火煲了一整夜的木瓜花胶猪脚汤,和老爸一个一个隔水蒸出来的鹧鸪或乌鸡炖盅。禽鸟牲畜,无不煲得骨头稣稣,汤清甜香淳。
五千年来的饮食文化,或说哲学,或说精神也好,都在这一勺汤水,一粒米饭里了。
9-18-15
这周发生了两件蛮好的事,都关于吃。
第一次吃到了新鲜的无花果。以前听妈妈说起过,在新疆吃到了怎样新鲜多汁又甜蜜的大无花果。一直只有机会吃无花果干,那天在超市忽然看见一盒一盒码起来的深紫色果实,一看那一端尖细,底座圆滚滚的可人形状,立刻欣喜地放进了购物篮里。两天里,不时洗一两个吃,去掉了大半盒。
作为一个饭桶,对米饭情有独钟,以前一直不爱吃面包,觉得食毕口中发酸。来了这里,才发现面包多么的可口可人。美国和中国一定也有很棒的面包房,但大概也有气氛的问题,欧洲对面包的重视和热爱,是我在美国不曾发现的。在瑞士,面包房的人,起大早烘培,香喷喷的面包摆在店里,摆在露天市场售卖,买面包的人,也起大早去挑选一天一家人要吃的新鲜面包。超市的面包区域琳琅满目,一走进去,各式面包的香气和饱满外观,简直是视觉和嗅觉的双重享受。
面包很让我联想到秋天,自有一种丰收的膨胀感。面包金黄深浅不一的外皮,还有浅褐色的,装面包的牛皮纸袋,都是秋天的风格。
我最偏爱的,是瑞士各种外酥脆里柔软的面包。首当其冲的是牛角面包。在美国第一次吃到这种面包,是寄住别人家,女主人给我的外带早餐。牛角包裹了锡纸,微波炉里叮过,里面蕴含的牛油被热度烤了出来,吃起来满嘴香气。
瑞士的面包房和稍大的超市,都有售卖刚出炉的牛角面包,大小不一,外皮焦酥程度不一。稍微大一些的适合从中间稍微切开,夹生菜,芝士片,熏肉片等,做成三明治吃,我还喜欢斋啃一种个头很小的牛角,烤得稍焦,外皮镶有一层薄薄的粗粮,酥皮先入口,然后是层层铺垫的,柔软又有嚼劲的内里。
另一种好吃的面包外皮偏咸,颜色烤成了偏向深红的褐色,有各种形状,最常见的是长条形和pretzel的形状,可以撕下来斋啃,也可以做成三明治。因为口感偏干,外面售卖的这种面包做的三明治,都会涂抹酱料。在一家咖啡店吃过一种加了黄色蜂蜜芥末酱的,配起来很独特,相信不是每个人都喜爱的味道,但芥末味浓郁,印象很深。
但也不能每日面包三明治度日,大部分时间还是带着一个顽冥不化的两广胃,要喝老火汤,要吃米饭。在公共厨房几个小时几个小时地拿白萝卜煲牛尾骨汤,炖到德国姑娘和完面,做完吃完了自制pancakes,刷完碗摆回原位,我的汤还在灶头,于是被追问,你这锅汤到底是得煮几小时,才可以喝。
这可如何回答是好。那还有阿珊文火煲了一整夜的木瓜花胶猪脚汤,和老爸一个一个隔水蒸出来的鹧鸪或乌鸡炖盅。禽鸟牲畜,无不煲得骨头稣稣,汤清甜香淳。
五千年来的饮食文化,或说哲学,或说精神也好,都在这一勺汤水,一粒米饭里了。
9-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