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陈丹青聊天
“陈老师平时说起某些问题来愤世嫉俗,可私底下又非常温柔敦厚。”
——窦文涛
【聊读书】
木心给陈丹青讲授文学课,一讲就是五年,陈丹青称其为师尊。《三人行》里面有一段木心的文字,谈旗袍。木心说,“蓝布旗袍的天然的母亲感、姊妹感,是当年洋场尘焰中唯一的慈凉襟怀----近恶的浮华终于过去了,近善的粹华也过去了。” 语感很美,特别是天然的母亲感和姊妹感,让蓝布旗袍一瞬间具有了生命力。可惜通读全段颇为吃力。另外,陈丹青提到的民国人及其作品,比如胡兰成、陈巨来,读起来同样费劲。民国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时期,先生对此高度推崇,“民国绝不只有传统文化,民国好是因为西来的东西和传统的东西正好在一个合度的情况下融合了。”可惜阅读能力有限,欣赏不了那些有趣的文字。
先生另一个绕不开的情节就是俄罗斯文学。同样受阅读和阅历限制,体会不到他在托尔斯泰墓前的心情以及他读托氏的幸福感。“我只顾再三再四读,每次临到读完,竟起感伤:幸福完结了。” 幸福完结了……殊不知碎片化、电子化阅读的时代,真羡慕这种伤感的、成体系的、带有神圣感的阅读体验,因为这种阅读状态是幸福的。即使阅读完结,过程也是丰厚的奖励。
【聊观看】
“艺术就是谎言”,好比《圣经》故事画成画、拍成电影,很好看,但是多少人看这些故事,多少人真的信教,不见得。可是你听听宗教音乐,多动人!我到敦煌去看画,非常感动,但我不信佛。我感动,因为这是人家真心真意做的艺术,真心诚意的作品,不管什么内容,都会打动人。
手卷画是全世界都没有的一种画,靠展开一点儿一点儿画面移动着看,有很强的叙述感,这样的画作大部分人熟悉的是《清明上河图》。
美,其实是被暗示的,大量通过媒介暗示,或则众口一词,你会慢慢跟着走。
东方的美,尤其是中国式的美,有一种细腻、温柔的东西在里面。东方的美实在是一种雅致的美。可是近两百年来,我们失去了自信,失去了用自己的眼睛看自己的能力,有点儿迷失本性了。
----书摘
出于画家的职业习惯,感觉先生的观看自带审美倾向。比如先生收藏了很多古代春宫画,而他看的是画法、是线条、是画面的故事性和流动感。
陈丹青的观看带着理性,谈及某一话题或人物,总是站在历史的经纬里面去看,让人感觉客观又谦卑。比如聊到热门节目《非诚勿扰》,他说”应该放下偏见看《非诚勿扰》,不要太快判断它是庸俗还是高雅,它其实是作为一种新文化出现的。”这观点让我想起大学时选修中日关系的那位老师开课的第一句话,“爱恨放一边,先去了解它”。
先生在理性观看的同时,又带着爱憎与关怀。说白了就是“看透”的同时,又因为理解力和同情心而显得有人情味。他说“我们长久以来太习惯于大叙述。其实历史是非常具体的,它在每个人那儿都是私人记忆,是活生生的,是关于祖母的记忆、关于一条街的记忆。”
【聊游历】
陈丹青在《三人行》中提到几个地方:台湾、日本、欧洲、俄罗斯,以及他的家乡上海。
谈到上海,先生聊了很多个人记忆,关于老上海人和那个时代,也夹杂着一些他个人成长经历。书中有一幅上海摄影家陆元敏的作品。题目是《住在老洋房的上海人》。先生如此评价“自50年代迄今有关于上海的摄影中,这是我见过最为良善、深沉而准确的作品。” 良善、深沉、准确,这评价舒服极了。
谈到台湾,他说”集体性的温良恭俭让,装不出来,也装不像,我所以觉得以上种种情状难以举证描述,并非指社会精英,而是在街市随处遇见的人。”
谈到日本,先生不无感慨,”此刻我开窗走到庭院里,沙地落叶,点上烟,伤心袭来。不必特意说什么“荫翳之美”,从前的上海、北京、苏州、杭州,有的是弄堂人家,有的是庭院杂树,即便”文革”闹起来,家给抄了,满地狼藉,清扫干净了,僻静幽暗的下午,鸡毛菜篮子里倒出来,慢慢地拣——拆了,大片大片拆了。多少市民被撵到郊外公寓,公寓不是家。我此刻仿佛回到家:别人的国,别人的家,我找到久违找到的回家的感觉。”
在欧洲和俄罗斯,先生的游历大多和古典音乐、和文学有关,比如他去到拜罗特伊小城,提到巴洛克剧院和瓦格纳;去到圣彼得堡,肯定聊到托尔斯泰还有阿赫玛托娃。日本和台湾是我最想去的,因为那里有古都、雪国和亲人。
【聊教养】
“最好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如果非要说素质教育,家庭教育才是无微不至的素质教育。那样的素质教育,再好的大学也教不了、比不了、替代不了。”
“我一直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更不是上课,不是学位,不是专业;教育所发生的领域,最重要是家庭教育,其次是邻里,然后到社会,最后才是学校。我们现在教育畸形是假设所有教育都在学校,你进过学校就算受过教育?不,人生最早的课堂在家里,你爹妈是什么样,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外甥、侄子……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你的教育。”
“不要去渴望改变庞大的教育现状,谁也改变不了,除非改变自己:改变自己是可能的。”
“关于粗口——这是性情!说脏话当然不好,尽量不要讲,但是不能拿这个去衡量一个人没有教养。”
“人文教育,必要讲到文化传统。十多年前,海外汉学者曾将我们面对的文化,分成四种传统:(一)由清代上溯周秦的中国古典文化大统;(二)五四新文化传统(三)延安传统(四)“文化大革命”传统。这四项传统并非平行奏效,任由我们选择,而是一项传统吃掉另一项传统——文革传统极端扩大了延安传统,延安传统扭曲变形了五四传统,五四传统则深刻颠覆了整个古典传统。换句话说,我们的集体记忆与集体遗传,全部是“文革”传统,连延安精神,也找不回来了。”
——书摘
“文革十年”是指1966年到1976年,1982年底拨乱反正结束的时候我爸妈才19岁,已参加工作。我从未听他们提过文革,或许老家不像上海那么深受荼毒。所以我们面对的文化,那四种文化传统,已从父辈开始集体丧失,而到了我们这一辈,连个影子也找不到。几年前80后开始集体追忆童年,似乎鲜有关于文化传承的记忆,比如节日的来历或者节气的更迭。所幸我们这代人成长环境相对宽松,选择也算自由和多元,没有强势的集体文化在身上留下烙印,每个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语境。
说到教育,父母对我管教不多,只是竭尽所能创造好的读书环境,所以一路遇到的同学和老师大都温良而勤奋,这和先生所言教育功能在迷失有所迥异。至于启蒙教育,家庭肯定是首位。“所谓的家庭教育不是刻意去教,而是你在这个家庭就可以了。”小时候钟爱的彩色童话集,素描插图很漂亮,爸爸还在阳台上念过其中一个故事----为数不多的童年记忆。童话是可爱的,悄悄地触发着人性中纯真美好的一面。
【后记】
和陈丹青聊天是一种什么体验?首先,陈丹青是个很真实的人, 他说“有道德的卫士,有学问的卫士,所有的卫士我都讨厌。” 其次,先生很谦卑。他说自己没看过多少书,而看重阅读的次数。其实先生的积累很深厚,《三人行》里面的话题他都能信手拈来,讲得有理有度,用词准确又恰如其分,让人感觉舒服。最后,先生是个有良知的、有精神堡垒的知识份子,同时他又那么的接地气。2012年底我在广州培训,错过了他在方所书店的读者见面会。前段时间偶然找到见面会视频,看着屏幕中先生或娓娓道来,或嬉笑怒骂,仿佛他就在面前和你聊天。
【拓展阅读】
傅雷家书
重归俄罗斯——通往文学故乡的旅程
拜谒托尔斯泰墓
我的师尊木心先生
——窦文涛
![]() |
外刚内柔 |
【聊读书】
木心给陈丹青讲授文学课,一讲就是五年,陈丹青称其为师尊。《三人行》里面有一段木心的文字,谈旗袍。木心说,“蓝布旗袍的天然的母亲感、姊妹感,是当年洋场尘焰中唯一的慈凉襟怀----近恶的浮华终于过去了,近善的粹华也过去了。” 语感很美,特别是天然的母亲感和姊妹感,让蓝布旗袍一瞬间具有了生命力。可惜通读全段颇为吃力。另外,陈丹青提到的民国人及其作品,比如胡兰成、陈巨来,读起来同样费劲。民国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时期,先生对此高度推崇,“民国绝不只有传统文化,民国好是因为西来的东西和传统的东西正好在一个合度的情况下融合了。”可惜阅读能力有限,欣赏不了那些有趣的文字。
先生另一个绕不开的情节就是俄罗斯文学。同样受阅读和阅历限制,体会不到他在托尔斯泰墓前的心情以及他读托氏的幸福感。“我只顾再三再四读,每次临到读完,竟起感伤:幸福完结了。” 幸福完结了……殊不知碎片化、电子化阅读的时代,真羡慕这种伤感的、成体系的、带有神圣感的阅读体验,因为这种阅读状态是幸福的。即使阅读完结,过程也是丰厚的奖励。
![]() |
陈丹青在托尔斯泰墓前 |
【聊观看】
“艺术就是谎言”,好比《圣经》故事画成画、拍成电影,很好看,但是多少人看这些故事,多少人真的信教,不见得。可是你听听宗教音乐,多动人!我到敦煌去看画,非常感动,但我不信佛。我感动,因为这是人家真心真意做的艺术,真心诚意的作品,不管什么内容,都会打动人。
手卷画是全世界都没有的一种画,靠展开一点儿一点儿画面移动着看,有很强的叙述感,这样的画作大部分人熟悉的是《清明上河图》。
美,其实是被暗示的,大量通过媒介暗示,或则众口一词,你会慢慢跟着走。
东方的美,尤其是中国式的美,有一种细腻、温柔的东西在里面。东方的美实在是一种雅致的美。可是近两百年来,我们失去了自信,失去了用自己的眼睛看自己的能力,有点儿迷失本性了。
----书摘
出于画家的职业习惯,感觉先生的观看自带审美倾向。比如先生收藏了很多古代春宫画,而他看的是画法、是线条、是画面的故事性和流动感。
陈丹青的观看带着理性,谈及某一话题或人物,总是站在历史的经纬里面去看,让人感觉客观又谦卑。比如聊到热门节目《非诚勿扰》,他说”应该放下偏见看《非诚勿扰》,不要太快判断它是庸俗还是高雅,它其实是作为一种新文化出现的。”这观点让我想起大学时选修中日关系的那位老师开课的第一句话,“爱恨放一边,先去了解它”。
先生在理性观看的同时,又带着爱憎与关怀。说白了就是“看透”的同时,又因为理解力和同情心而显得有人情味。他说“我们长久以来太习惯于大叙述。其实历史是非常具体的,它在每个人那儿都是私人记忆,是活生生的,是关于祖母的记忆、关于一条街的记忆。”
![]() |
陈丹青. 看理想 |
【聊游历】
陈丹青在《三人行》中提到几个地方:台湾、日本、欧洲、俄罗斯,以及他的家乡上海。
谈到上海,先生聊了很多个人记忆,关于老上海人和那个时代,也夹杂着一些他个人成长经历。书中有一幅上海摄影家陆元敏的作品。题目是《住在老洋房的上海人》。先生如此评价“自50年代迄今有关于上海的摄影中,这是我见过最为良善、深沉而准确的作品。” 良善、深沉、准确,这评价舒服极了。
![]() |
住在老洋房的上海人 |
谈到台湾,他说”集体性的温良恭俭让,装不出来,也装不像,我所以觉得以上种种情状难以举证描述,并非指社会精英,而是在街市随处遇见的人。”
谈到日本,先生不无感慨,”此刻我开窗走到庭院里,沙地落叶,点上烟,伤心袭来。不必特意说什么“荫翳之美”,从前的上海、北京、苏州、杭州,有的是弄堂人家,有的是庭院杂树,即便”文革”闹起来,家给抄了,满地狼藉,清扫干净了,僻静幽暗的下午,鸡毛菜篮子里倒出来,慢慢地拣——拆了,大片大片拆了。多少市民被撵到郊外公寓,公寓不是家。我此刻仿佛回到家:别人的国,别人的家,我找到久违找到的回家的感觉。”
在欧洲和俄罗斯,先生的游历大多和古典音乐、和文学有关,比如他去到拜罗特伊小城,提到巴洛克剧院和瓦格纳;去到圣彼得堡,肯定聊到托尔斯泰还有阿赫玛托娃。日本和台湾是我最想去的,因为那里有古都、雪国和亲人。
【聊教养】
“最好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如果非要说素质教育,家庭教育才是无微不至的素质教育。那样的素质教育,再好的大学也教不了、比不了、替代不了。”
“我一直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更不是上课,不是学位,不是专业;教育所发生的领域,最重要是家庭教育,其次是邻里,然后到社会,最后才是学校。我们现在教育畸形是假设所有教育都在学校,你进过学校就算受过教育?不,人生最早的课堂在家里,你爹妈是什么样,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外甥、侄子……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你的教育。”
“不要去渴望改变庞大的教育现状,谁也改变不了,除非改变自己:改变自己是可能的。”
“关于粗口——这是性情!说脏话当然不好,尽量不要讲,但是不能拿这个去衡量一个人没有教养。”
“人文教育,必要讲到文化传统。十多年前,海外汉学者曾将我们面对的文化,分成四种传统:(一)由清代上溯周秦的中国古典文化大统;(二)五四新文化传统(三)延安传统(四)“文化大革命”传统。这四项传统并非平行奏效,任由我们选择,而是一项传统吃掉另一项传统——文革传统极端扩大了延安传统,延安传统扭曲变形了五四传统,五四传统则深刻颠覆了整个古典传统。换句话说,我们的集体记忆与集体遗传,全部是“文革”传统,连延安精神,也找不回来了。”
——书摘
“文革十年”是指1966年到1976年,1982年底拨乱反正结束的时候我爸妈才19岁,已参加工作。我从未听他们提过文革,或许老家不像上海那么深受荼毒。所以我们面对的文化,那四种文化传统,已从父辈开始集体丧失,而到了我们这一辈,连个影子也找不到。几年前80后开始集体追忆童年,似乎鲜有关于文化传承的记忆,比如节日的来历或者节气的更迭。所幸我们这代人成长环境相对宽松,选择也算自由和多元,没有强势的集体文化在身上留下烙印,每个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语境。
说到教育,父母对我管教不多,只是竭尽所能创造好的读书环境,所以一路遇到的同学和老师大都温良而勤奋,这和先生所言教育功能在迷失有所迥异。至于启蒙教育,家庭肯定是首位。“所谓的家庭教育不是刻意去教,而是你在这个家庭就可以了。”小时候钟爱的彩色童话集,素描插图很漂亮,爸爸还在阳台上念过其中一个故事----为数不多的童年记忆。童话是可爱的,悄悄地触发着人性中纯真美好的一面。
![]() |
彩色童话中的一本 |
【后记】
和陈丹青聊天是一种什么体验?首先,陈丹青是个很真实的人, 他说“有道德的卫士,有学问的卫士,所有的卫士我都讨厌。” 其次,先生很谦卑。他说自己没看过多少书,而看重阅读的次数。其实先生的积累很深厚,《三人行》里面的话题他都能信手拈来,讲得有理有度,用词准确又恰如其分,让人感觉舒服。最后,先生是个有良知的、有精神堡垒的知识份子,同时他又那么的接地气。2012年底我在广州培训,错过了他在方所书店的读者见面会。前段时间偶然找到见面会视频,看着屏幕中先生或娓娓道来,或嬉笑怒骂,仿佛他就在面前和你聊天。
![]() |
陈丹青&李健 |
【拓展阅读】
傅雷家书
重归俄罗斯——通往文学故乡的旅程
拜谒托尔斯泰墓
我的师尊木心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