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理论番外:民国上海:作为江南的投射(2)。
旧上海同乡会馆公所分布中的江南格局。
清末,伴随着江南城市格局的变化,原本在明清繁盛的江淮、徽州地区开始衰落,而浙东地区则开始崛起,但此时的苏南地区仍然延续明清时候的繁荣。故上海的江浙皖三省移民,尤其是经商的富裕阶层移民,呈现出吴越为主,江淮、徽其次的格局。
1.吴(苏南)
苏南吴地的苏常镇宁四府,各自都有以府为单位的会馆公所,分别是:
苏州:平江公所;
常州:常州会馆;
镇江:京江公所;
江宁:江宁公所。
其中苏州府下的吴江县,常州府下的无锡县、江阴县,镇江府下的丹阳县,均各自设立了自己的会馆公所:
苏州吴江:吴江公所;
常州无锡:锡金公所;
常州江阴:江阴公所;
镇江丹阳:丹阳公所。
这4个县也是强县,大县。吴江县即今日苏州市吴江区,原为吴江市,至今仍然是苏州各区县中,私营企业最发达,经济模式更接近浙江的地区;无锡县则因其近现代工商业上的突出成绩,在建国后即撤县设市,从常州市析出;江阴县也在建国后一分为二,成为目前的江阴市和张家港市(一部分),而江阴、张家港也是全国百强县前五;丹阳县则是镇江府最发达的县,至今也如此,且其是较纯正的吴文化区,和镇江府治的江淮文化不同,故独立性较强。
由此可见,苏南地区强县、大县较多,各自独立性和实力均较强,反映出了长期以来,苏南地区一直是江南核心区和精华区的历史事实。
2.吴(浙北)
浙北吴地的杭嘉湖三府,也各自有自己的会馆公所:
嘉兴:嘉郡会馆;
湖州:湖州会馆;
杭州:钱江会馆。
其中杭州府下的海宁县(清称为且海宁州)和绍兴府下的新昌县合建会馆公所:
杭州海宁(含绍兴新昌):海昌公所。
海宁县曾在明清有“全国第一县”的称号,至今也是嘉兴、湖州2市中最发达的县。
3.越(浙东、浙中、浙西)
主要包括浙东宁绍台、浙中金华、浙西严州5府。各自也有自己的会馆公所:
绍兴:浙绍公所;
宁波:浙宁公所、四明公所;
台州:浙台公所;
金华:浙金公所;
严州:浙严公所。
由此可见,相对于旧江南六府,这5府公所名字均含有“浙”字,体现出其对省籍的认同。另外,这5府相对接近上海,经济更发达,而更远的衢州、处州、温州3府则没有这样的会馆公所。
另外,浙严公所主要是由桐庐县的草纸商建立,这也反映出其时桐庐县在严州府中的经济地位,至今,桐庐仍是旧严州府几县的最发达县,是全国有名的“快递之乡”。
宁波府的定海县另设自己的会馆公所:
宁波定海:定海会馆。
定海县即今日舟山市,由此可见,其历史上即与宁波府本土有一定独立性。
3.江淮(苏北):
主要是淮扬2府,以及明清时期区划更改频繁的通州及周边地区。
淮安府、扬州府:淮扬公所、江淮公所;
淮安府:淮安六邑会馆;
扬州府:扬州公所。
南通县、如东县、崇明县、海门县、启东县:通如崇海启会馆。
由此可见江淮主要分2部分,一是淮安、扬州2府组成的纯正的江淮文化区;二是原通州地区组成的江北吴文化区,其中崇明、海门、启东3县是纯正的吴语区。
4.徽(皖南)
主要是徽宁2府,以徽州府为中心。
徽州:徽州会馆;
徽州、宁国:徽宁公所。
由此可见徽州、宁国2府的文化认同感较高。
附注:除江浙皖三省外,旧上海的闽粤两省移民也较多,各有分府和分县的会馆公所,其余江西、湖北、湖南、山东、山西、河北各县则有分省会馆。
各地区移民文化对旧上海的影响图如下 ,黑点表示重要的府城。
清末,伴随着江南城市格局的变化,原本在明清繁盛的江淮、徽州地区开始衰落,而浙东地区则开始崛起,但此时的苏南地区仍然延续明清时候的繁荣。故上海的江浙皖三省移民,尤其是经商的富裕阶层移民,呈现出吴越为主,江淮、徽其次的格局。
1.吴(苏南)
苏南吴地的苏常镇宁四府,各自都有以府为单位的会馆公所,分别是:
苏州:平江公所;
常州:常州会馆;
镇江:京江公所;
江宁:江宁公所。
其中苏州府下的吴江县,常州府下的无锡县、江阴县,镇江府下的丹阳县,均各自设立了自己的会馆公所:
苏州吴江:吴江公所;
常州无锡:锡金公所;
常州江阴:江阴公所;
镇江丹阳:丹阳公所。
这4个县也是强县,大县。吴江县即今日苏州市吴江区,原为吴江市,至今仍然是苏州各区县中,私营企业最发达,经济模式更接近浙江的地区;无锡县则因其近现代工商业上的突出成绩,在建国后即撤县设市,从常州市析出;江阴县也在建国后一分为二,成为目前的江阴市和张家港市(一部分),而江阴、张家港也是全国百强县前五;丹阳县则是镇江府最发达的县,至今也如此,且其是较纯正的吴文化区,和镇江府治的江淮文化不同,故独立性较强。
由此可见,苏南地区强县、大县较多,各自独立性和实力均较强,反映出了长期以来,苏南地区一直是江南核心区和精华区的历史事实。
2.吴(浙北)
浙北吴地的杭嘉湖三府,也各自有自己的会馆公所:
嘉兴:嘉郡会馆;
湖州:湖州会馆;
杭州:钱江会馆。
其中杭州府下的海宁县(清称为且海宁州)和绍兴府下的新昌县合建会馆公所:
杭州海宁(含绍兴新昌):海昌公所。
海宁县曾在明清有“全国第一县”的称号,至今也是嘉兴、湖州2市中最发达的县。
3.越(浙东、浙中、浙西)
主要包括浙东宁绍台、浙中金华、浙西严州5府。各自也有自己的会馆公所:
绍兴:浙绍公所;
宁波:浙宁公所、四明公所;
台州:浙台公所;
金华:浙金公所;
严州:浙严公所。
由此可见,相对于旧江南六府,这5府公所名字均含有“浙”字,体现出其对省籍的认同。另外,这5府相对接近上海,经济更发达,而更远的衢州、处州、温州3府则没有这样的会馆公所。
另外,浙严公所主要是由桐庐县的草纸商建立,这也反映出其时桐庐县在严州府中的经济地位,至今,桐庐仍是旧严州府几县的最发达县,是全国有名的“快递之乡”。
宁波府的定海县另设自己的会馆公所:
宁波定海:定海会馆。
定海县即今日舟山市,由此可见,其历史上即与宁波府本土有一定独立性。
3.江淮(苏北):
主要是淮扬2府,以及明清时期区划更改频繁的通州及周边地区。
淮安府、扬州府:淮扬公所、江淮公所;
淮安府:淮安六邑会馆;
扬州府:扬州公所。
南通县、如东县、崇明县、海门县、启东县:通如崇海启会馆。
由此可见江淮主要分2部分,一是淮安、扬州2府组成的纯正的江淮文化区;二是原通州地区组成的江北吴文化区,其中崇明、海门、启东3县是纯正的吴语区。
4.徽(皖南)
主要是徽宁2府,以徽州府为中心。
徽州:徽州会馆;
徽州、宁国:徽宁公所。
由此可见徽州、宁国2府的文化认同感较高。
附注:除江浙皖三省外,旧上海的闽粤两省移民也较多,各有分府和分县的会馆公所,其余江西、湖北、湖南、山东、山西、河北各县则有分省会馆。
各地区移民文化对旧上海的影响图如下 ,黑点表示重要的府城。
![]() |
-
songjiang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10 00: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