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你的爱玲
——读王羽《张爱玲传》有感 她说: 黄卷青灯,美人迟暮,千古一辙。后来,一语成谶。她的生命“是一袭华丽的旗袍,爬满了虱子”。 你说她:韶华易老,流华可换,归去青灯独坐。后来,你信守诺言,将你生命中最美好的十五年倾注在她身上。你说,如果可以,你将用下一个十五年或更多个十五年跨越时空与她交流。 我说:你将她的人生绵延入戏。你的独特在于你能将切身真切的思考诉诸于笔端,你的魅力在于你有勇气超越现实困境追求最初的梦想。现在,你能笔底波澜,口若悬河,那便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老师 ,请允许我这样称呼“你”,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觉得倍感亲切。“您”字固然隐匿着尊敬的意味,但在我的词典中,它只是一个冰冷的字符,无形之中拉开了自己与对方的距离,这种距离是将对方高高托起,让自己心生敬仰之情,同时又将自己巧妙而又精致的贬抑到对方看不到的地方。我想说的是,我敬重每一个人,对他们我都可以很客气的称之为“您''。在读了“您”写的书之后,我想亲切而友好的将“您”称为“你”。因为只有这样,我和你才能在同一个精神层面交流,而省略了那些毫无意义的疲倦的仰望,就像你和张爱玲一样。 有人曾问我:“你到底喜欢张爱玲什么?”其实,这个问题对于我而言很难回答。至少在自己没有听你的课,至少在自己没有认真读过《张爱玲全集》,至少没有在看你写的《张爱玲传》之前,我无法回答。 也许在大多数人眼中,张爱玲最让人津津乐道就是她和胡兰成之间的“倾城之恋”。很多所谓的学者为了博取世人眼球,大肆渲染“张胡之恋”,却忽视了张爱玲的成名不是因为她曾经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而是她本身所具有的惊人的才华和独特的气质。连自己曾经最欣赏的女作家白落梅也不可避免的陷入窠臼。 在这里,想微微的提及一下白落梅,暂且小作一下比较。曾经偶然因她描写林徽因一生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而惊叹为天人。诚然,她用词缱绻,情思细腻,语句清雅,别人再苍凉悲戚的人生在她的笔下都可以变得诗意盎然,端华生姿,悄谧绽放一生旖旎。她写张爱玲的那本《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亦是如此。曾几何时,也曾被她所描写的那所谓的轰轰烈烈的”张胡之恋“所倾倒,为张爱玲看似坎坷却”充满诗意”的人生所倾心。然而,终究是年少浅薄。回过头来再看,抛开那些虚浮绮靡的辞藻,作者真正要表达的好像就是张爱玲生来就为了和胡兰成谈一场失败的恋爱,然后就是让读者为其扼腕叹息一番,至于张爱玲的才华那就是她人生中可有可无的点缀。作者固然锦心绣口,渐渐的你会发现,读她的文字,尤其是那充满禅心诗意的《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更需要在午后的黄昏,煮上一壶清茶,在茶香绵延满屋之时,细细品茗······在当今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这简直就是一种精神上的奢侈!她在用字上极尽雕琢之能事,让人不得不沉醉在她为世人编织那个梦里。梦醒时分,你就会感到那文字背后是多么的空洞,多么苍白无力,甚至有些简直就是无病呻吟!和那些充斥在市场上的所谓的“心灵鸡汤”,具有同等的坑爹价值!尤其是当自己读了老师所著的《张爱玲传》后,更切身体会到像白落梅这种浮华奢靡文字对人的毒害至深。当然,这仅是本人的一家之言,不足为训。 一部在旁人看来名不见经传的张爱玲小传,却给了本人深刻的启示。且不说独自捧着书,全身心进入到张爱玲的世界,物我两忘,自己的思绪随着作者的思绪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静静绵绵流淌,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以后的人生不敢说,至少在现在的自己看来,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尤其是当自己碰到书中的一两句话,那几句话是自己一直想说却表达不出,作者将其表达出来时,顿时便有种“他乡遇故知”之感,令人啧啧称奇,有时情到深处,竟不能自已,旋而泪眼凝霜;读到酣畅处,便喜上眉梢,有时会不禁拍案而起,暗自称绝。用当下流行的话说,这样的境界——“也是醉了”。读了老师的这本《张爱玲传》,我便久久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为何“沉醉”?且听我慢慢道来。从来不知道学术的严谨和艺术的灵逸能如此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老师为了写好张爱玲,竟竭尽全力重踏她当年曾经生活过的轨迹,渴望捕捉一代才女温婉毓秀之气息。她童年在天津的老家,少年在上海就读的圣玛利亚女校.....甚至连和她祖父张佩纶相关的福建马尾港口,你都用双脚亲自丈量过。你的这部传记也因此充满了厚重的历史底蕴,不仅如此,你还用实物照片作为补充,让人印象深刻。在书的页面之中会时时穿插张爱玲亲手画的人物素描,这让人惊喜万分——原来张爱玲不仅有卓著的文学才华,还有极高的绘画天赋。这样的张爱玲更加让人耳目一新! 同时,在这部传记中,你将她每个时期的作品与她的人生历程再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浑然天成。是啊,任何一件事都不会无端空穴来风。艺术永远来源于生活。张爱玲能写出那么多看似平淡实则精妙的文字与她个人的生活经历是离不开的:《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初到香港看到的景象是她去香港求学时的感受;《茉莉香片》中的聂传庆是她弟弟张子静的翻版;《半生缘》中顾曼桢被囚禁的感受写得如此真切与张爱玲曾遭她父亲的虐待桎梏不无关系......老师你不仅对张爱玲的每部作品都熟稔于心,更善于从张爱玲的作品中解读她,这一点足以让那些没读过其作品却还以“张胡之恋”为噱头大放厥词之辈汗颜。同时这种新的思路也让我等后辈大开眼界,着实令余为之倾倒。 现在,也许我能回答别人问我的那个关于“我到底喜欢张爱玲什么”的问题了。也许,我喜欢的并不是真正的张爱玲,而是喜欢的是老师笔下的张爱玲!毫不避讳的说,我之前所了解的关于张爱玲的也不外乎“张胡之恋”,对于她的作品也只是在其被改编成电影电视时有过那么惊鸿一瞥。即使误打误撞去蹭了课,再囫囵吞枣式的将她的小说集翻了一遍,也只是有了初步的印象。吞了一遍过后,也只是吃到枣子上那层细微的果肉,真正的核心终究还是吐出来丢了。只记得清目录上几十个小说篇名加上几个人名,至于有些情节更是迷糊错乱。然后给自己总体的感觉就是张爱玲所有的小说似乎都在谈论同一个主题:男人和女人,并且永远都是以悲剧收梢。好在遇上了老师深刻的剖析,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你的书中,你都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引领我们进入到张爱玲以及她笔下不同人物的人生之中,当你每每讲完张爱玲笔下的那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故事,你都会加入自己独特思考角度。当我在听到你精妙绝伦的讲解时,好像自己就是爱玲笔下那一个个饱满千姿百态的人物,每讲一段故事,就觉得自己又经历了一段不一样的人生,一段故事的落幕便是自己思考真实人生的开始,这也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 听了你的课,看了你写的书。我想,也许这便是自己进入大学最大的收获吧。也许老师从来不知道这世界上会有一个抱着试试看去蹭课,在蹭了一节课之后,你的课顺理成章成为她每星期最急切盼望的课的人,然后她又如此痴迷于你的文字,她曾经误解的“高冷”的张爱玲由于你的解读变得如此的温宜近人,你让她知道这世界上曾经存在的有个人叫张爱玲,她不是那么神秘高深的总是扬起她高贵的头颅,不是那么总让人心生畏惧窒息仰望,不是那么目无下尘,不食人间烟火。拨开那耀眼的光环,她其实也和我们大家一样——只是一个每天也吃饭的平凡的女子。如果非有什么不同,用你的话说,就是“她喝咖啡的姿态十分优雅,充分体现了根深蒂固的教养”。也许老师不知道,当然也没那个必要。只是自己知道,在这世界上在自己成长过程中会有人遇到与自己同样的困惑与焦虑,并且她能够突破现状,并激励着别人。自己的心境能够突破时空的界限,同时能和至少一个人产生共鸣,无论这个人是老师笔下的张爱玲,或者更大胆的说就是老师自己,这对于小小的我来说都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幸福。 繁华落尽终归于平淡,任何事物都是如此。这门课程结束了,新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由于个人性格的缺陷及迫于现实的窘境,自己无法没能力也没有勇气像老师一样将其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追求。 我想,张爱玲一生的《传奇》也应该告一段落了。再见,你的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