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究竟是怎么开始阅读的
作者玛丽安娜•沃尔夫(Maryanne Wolf)简介:
★美国塔夫茨大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授,阅读与语言研究中心主任。
★曾获富布莱特奖,并因出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美国国家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所以及国际阅读障碍者协会颁发的奖项。
★《普鲁斯特与乌贼》获得玛格•梅尔克年度最佳阅读图书奖。
★《华盛顿邮报》称赞她“说的任何事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她还真正预言了计算机文化对‘阅读思维’的影响”。
数十年来的研究显示:一个儿童聆听父母或其他亲人阅读(朗读)的时间长短,与他数年后的阅读水平有很大关系。为什么呢?
一个孩子坐在妈妈的怀里,看着彩色图画,听着古老传说与新奇故事,渐渐地认识书中构成字母的线条、构成文字的字母以及组成故事的文字,而且故事可以一遍一遍地阅读。
这种很久以前就存在的场景,蕴藏着对儿童阅读发展至关重要的众多前提条件。
儿童一开始究竟是如何学习阅读的?聆听充满魔法与精灵的传说?还是错失听故事的机会?
这两种情形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童年:第一种童年是大家所衷心期盼的,我们的每一个愿望在故事里都会成真;而第二种情况,儿童没有听到多少传说与故事,没有学会多少语言,在还未开始阅读之前,这些儿童就已远远地落后了。
对婴儿的研究显示,亲人的抚摸对他们的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发展的道理与此类似。只要婴儿可以坐在抚养者的腿上,就能将读书和被宠爱的感觉联系起来。在《三个奶爸一个娃》这部搞笑而温馨的电影中,汤姆•塞莱克(Tom Selleck)念故事给婴儿听,大家都责骂他毒害孩子,但实际上他歪打正着。
为什么许许多多的儿童夜复一夜地求着父母念玛格丽特•怀斯•布朗( Margaret Wise Brown)的《月亮晚安》(Goodnight Moon)给他们听。这是是因为故事插话里有小夜灯、连指手套、一碗热乎乎的粥和摇椅这些属于童年世界的东西?是因为找到每一页隐藏在不同地方的小老鼠而带来的成就感?还因为是朗读者随着一页页的阅读而变得更加温柔的声音?
这一切都为儿童以后长期的阅读供了理想的开始,因此有些研究者称此为自发的或早期的读写能力,聆听文字与感受被爱之间的联系,为以后长远的学习历程奠定了最佳的基础。
没有一个认知科学家或教育研究者可以设计出比这个更好的方案。
这个过程的下一步涉及对图案的进一步理解。当儿童能够认出书本中的插图,就意味着这些书很快会被翻破。
这个现象的背后暗藏着一套婴儿在6个月大就基本发育完备的视觉系统、一套离成熟还很遥远的注意力系统,以及每一天都在跳跃性成长的概念系统。随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婴儿的注意力与日俱增,对熟悉图案的理解与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也不断提升。
儿童理解力与注意力的增长为阅读提供了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早期的语言发展。
领悟到小马、小狗这些东西都有一个名称。每个儿童的童年一定都经历过与海伦•凯勒一样的认识水的过程,她通过触觉来感知水,第一次明白了这种西东是有名字的,而这个名字是她通过符号语言与所有人交流的一个标签。
对于成人来说,抛弃习以为常的概念,去理解“婴孩不知道这世上的每样东西都有一个名字”,恐怕并不容易。渐渐地,儿童学会给他们世界里最突显的部分安上标签,通常是从照顾他们的人开始。不过通常要到18个月大时,他们才能意识到每样东西都有一个名称。虽然很少有人注意这一点,但是这可是个体生命前两年中最了不起的突破之一。
婴儿能发展出这种能力,有赖于大脑连接两个以上系统的能力,如此才得以判定新事物。婴儿顿悟的潜在基础是婴儿大脑能够联系、整合来自于视觉、认知与语言等几个系统的信息。
当代儿童语言学家琼•伯科•格利森(Jean Berko Gleason)强调:婴儿每学会一个名字,大脑就会有一次重大的认知转变,开始将发展中的口语系统与逐渐成形的概念系统联系起来。
儿童开始知道事物有名称后,书本内容的重要性便显现出来,因为这时儿童可以决定读什么。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动态发展:对儿童说的话越多,他们对口语的了解也会越多;为儿童读的书越多,他们对周围语言的理解就越深,词汇量也会越大。
童年初期,这段口语、认知与文字交织发展的时期是语言发展最为丰富的一个阶段。
哈佛的认知学家苏珊•凯里( Susan Carey)研究儿童学习认字的过程,她戏称这是“快速制图”(zap mapping)。她发现大多数在2-5岁之间的儿童平均每天可以学会2-4个新字,在童年早期的这个阶段中可以学会上千个字。这正是俄国学者科涅•丘可夫斯基所谓的“语言天才”。
语言天才来自于口语中的诸多元素,这些将融入文字的发展。随着语音能力的发展,儿童渐渐地能够听出、辨别、切分甚至操作文字中的音位,这些为他们明白文字是由字音组成的这一至关重要的事铺平了道路。
举个例子,cat一词是由三个不同的字音组成的,语义的发展是指儿童词汇量的增加,这使得他们不断增进对文字意义的理解,是整个语言发展的主动力。语法的发展是指儿童理解并使用语言的语法关系,这为他们逐渐理解书本语言中复杂的句型打下基础。例如,这使得孩子懂得词语的顺序会影响句子的意思:如“猫咬老鼠”和”老鼠咬猫”的意思是不同的。
口语发展的每一个方面,对于儿童的语言发展,对词句的理解以及在口头和书面语言中遣词造句,都做出了必不可少的贡献。
然而,上述这些语言能力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这一切都基于儿童大脑的发育和概念性知识的积累,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儿童的情绪以及理解他人的能力的发展。儿童成长的环境决定了这些因素不是得到培养就是受到忽视。
举个现实中的例子:假设有个三岁半的小女孩,具备了所有应该具备的语言天斌,经常有人抱着她,读书给她听。她已经明白哪些图片是出现在哪些故事里的,也能感受到故事通过文字想要传达出的感情,有快乐,有恐惧,也有悲伤。通过这些故事与书本,她开始学习一整套的情绪。对她而言,故事与书本都是体验这些情绪最安全的地方,因此对她阅读的发展有着潜在的贡献,儿童的情绪发展和阅读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儿童通过阅读来探索新的情绪,这种体验也为接下来理解更复杂的内容做好准备。
童年时光为人类提供了学习社交、情绪与认知技巧最重要的基础,即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对3-5岁的儿童来说,理解他人的感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0世纪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让•皮哑杰(Jean Piaget)曾表示:这一时期的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意思是由于这段时期智力发展的限制,他们是以自己为中心来理解整个世界的。正是他们日益增进的“理解他人想法”的能力,而不是道德品行的问题,阻碍了他们理解他人的感受。
在阿诺德•洛贝尔(Arnold Lobel)的《青蛙与蟾蜍》童书系列中,便有个这样的例子。在一则故事中,青蛙病得很重,蟾蜍想都不想便赶去营救他,这完全是出于同情心。蟾蜍每天喂青蛙吃东西,照料他的起居,一直到他可以起床玩耍为止。这个小故事提供给孩子们一个意义深远的范本,让他们知道了解别人的感受是什么意思,以及这如何成为互助的基础。
在另一本以河马为主角的故事书中也传达了类似的概念,教导孩子们何谓共情。
在詹姆斯•马歇尔( James Marshall)著名的系列书籍《乔治和玛莎》(George and Martha)中,有两只可爱的河马,他们是最好的朋友。在每一个故事里,他们都教导孩子如何做一个好的、能理解他人的朋友。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乔治被绊倒了,摔掉了他的两颗大门牙。门牙对河马来说非常重要,在换成金牙以后,他都不敢给玛莎看,但是善解人意的玛莎对他说:“乔治你帅呆了,你的新牙齿让你看起来与众不同”。乔治立刻就高兴起来了。
许多小朋友在听到这些故事时,会体会到故事所传达的想法与感受,这些故事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也许我们永远都不会坐在热气球中飞翔.不会在赛跑中跑赢兔子,或是和王子跳舞直到午夜钟响,但在故事书里,我们可以体验到那样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走出自我,开始理解“他人”,而这沟通的中心在于文字。
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和他人的感受之间是有联结的,同时也能区分这当中的界线。大约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强烈地意识到了另一件事:书本上充满了长短不一的文字,这种智能上的发展只是整个大发现的一部分,我们渐渐认识到,书本拥有一套自己的语言:书本语言。
“书本语言”这一概念很少在儿童的脑海里出现,我们自己也很少会考虑到。事实上,这套语言具备一些独特且重要的概念特征和语言特征,它对认知的发展可谓贡献良多。
首先,最明显的是,一些书中特有的词汇不会出现在口语中。回想一下那些你喜欢的传说故事,开头通常是这样的: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黑黑的、孤独的、永远看不到阳光的地方,住着一个小精灵,由于皮肤从来没有受到阳光的洗礼,所以脸颊消瘦、面色苍白。在山谷的另一边,阳光在每一朵鲜花上舞蹈,那里住着一位少女,有着玫瑰花瓣一样的脸颊,金色丝绸般的头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没有人会这样讲话,至少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很久很久以前”这样的语句,或是“小精灵”这种字眼,也不会出现在一般对话中、这些都是书本语言,给孩子们提供线索,帮助他们猜测这是哪种类型的故事,以及可能发生的事情。实际上,到了幼儿园阶段,多数5岁左右的儿童的主要词汇来源是书中的文字,他们那时储备了10000左右的词汇量。
不过词汇的增长并不是故事与书本语言唯一的贡献。同样重要的还有日常对话中并不经常出现的语法结构。“永远看不到阳光”和“由于皮肤从来没有受到阳光的洗礼”这样的句子结构一般仅见于书本中,理解这些需要更多的认知灵活度与猜测能力,5岁以下的孩子很少听到for出现在这样的句子里,for在这句话里是连接词,意思是“由于”,和then、because这类表现因果关系的词一样。孩子可以从故事的前后文中学到for这样的用法。当孩子学会了类似的词汇语法以后,他们的语法、语义、词法等各层面的能力都会得到全面的发展。
阅读研究者维多利亚珀赛尔•盖茨(Victoria Purcell Gates)的研究更加凸显出给孩子讲故事的深刻意义。珀赛尔•盖茨比较了两组还不会阅读的5岁儿童,他们的家庭经济背景、父母教育程度都相似,只是一组在过去两年内经常有故事可以听(每周至少5次),我们暂且称之为“听故事组“,另一组则是没有故事听的对照组。珀赛尔•盖茨只要求这两组儿童做两件事情:首先讲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比如过生日的情况,然后假装给洋娃娃念故事。
结果两组的差异很明显,与对照组儿童相比,“听故事组”的儿童在讲自己的故事时,不仅会讲出许多书本上特有的文学语言,还会使用更为复杂的句型、更长的语段和从句。
这样的差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当儿童能使用自己的语言中一系列语义与语法后,理解他人的口语和文字的能力也会更强。这种语言和认知能力为孩子几年后的发展打下了独特的基础,当他们开始独立进行阅读时,会掌握更多的理解技巧。
书本语言还可以帮助儿童理解什么是“修辞手法”,例如隐喻与明喻。想想刚刚那个故事里的几个明喻:玫瑰花瓣一样的脸颊,金色丝绸般的头发。这样的段落是美好的,但是需要很高的认知能力才能理解。
儿童必须将“脸颊”和“玫瑰色花瓣”进行比较,将“头发”和“金色丝绸”进行比较。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获得的不只是词汇技巧,还有类比这一复杂的认知技巧,类比的技能无比重要,足以作为每个年龄层主要智能发展的代表。
在《好奇猴乔治》中可以找到一个关于早期类比技巧的有趣例子:《好奇猴乔治》讲述了一只猴子对气球有着无止境的好奇心,最终使他飞向天空,在那里“房子看起来都像是玩具屋,人就和洋娃娃一样”。这些简单的明喻实际上在帮助孩子进行复杂的认知练习,如比较大小、远近。20世纪40年代,作者汉斯•雷伊(Hans Rey)和妻子玛格丽特开始撰写这本书,他们那时可能不知道这本书对儿童的认知与语言发展多么有贡献。从他们写完的那天起,这本书已经持续影响了数百万学龄前儿童。
书本语言对提高儿童的理解力也有贡献。想想“很久很久以前”这句话,霎时它就能带你脱离现实,激起你对另一个世界的期待。“很久很久以前”是一个暗号,每个具有理解力的学龄前儿童都知道这意味着他们即将进入一个童话世界。这些故事在不同的文化与不同时代中,有几百种不同类型,而且彼此出入不大。儿童最终将理解并发展出许多不同类型的故事的能力,每一种都有其典型的情节、背景、年代与角色。
这些认知信息日后会转变为“认知图式”的一部分,认知图式是一种惯例化的思考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件与加强记忆。这种规则以一种自我强化的螺旋方式来运行:故事越有条理,孩子就越容易记住,对孩子正在形成的认知图式贡献也越大;而孩子发展出的认知图式越多,也就越能读出其他故事的条理,儿童积累的知识越多,越有助于未来的阅读。
阅读不会平白无故的出现在一个人的身上。这来自于长年的感知、不断增加的概念与社交发展以及持续接触口语与书面语言。
以上内容摘选自《PROUST AND THE SQUID》(阅读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
★美国塔夫茨大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授,阅读与语言研究中心主任。
★曾获富布莱特奖,并因出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美国国家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所以及国际阅读障碍者协会颁发的奖项。
★《普鲁斯特与乌贼》获得玛格•梅尔克年度最佳阅读图书奖。
★《华盛顿邮报》称赞她“说的任何事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她还真正预言了计算机文化对‘阅读思维’的影响”。
数十年来的研究显示:一个儿童聆听父母或其他亲人阅读(朗读)的时间长短,与他数年后的阅读水平有很大关系。为什么呢?
一个孩子坐在妈妈的怀里,看着彩色图画,听着古老传说与新奇故事,渐渐地认识书中构成字母的线条、构成文字的字母以及组成故事的文字,而且故事可以一遍一遍地阅读。
这种很久以前就存在的场景,蕴藏着对儿童阅读发展至关重要的众多前提条件。
儿童一开始究竟是如何学习阅读的?聆听充满魔法与精灵的传说?还是错失听故事的机会?
这两种情形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童年:第一种童年是大家所衷心期盼的,我们的每一个愿望在故事里都会成真;而第二种情况,儿童没有听到多少传说与故事,没有学会多少语言,在还未开始阅读之前,这些儿童就已远远地落后了。
对婴儿的研究显示,亲人的抚摸对他们的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发展的道理与此类似。只要婴儿可以坐在抚养者的腿上,就能将读书和被宠爱的感觉联系起来。在《三个奶爸一个娃》这部搞笑而温馨的电影中,汤姆•塞莱克(Tom Selleck)念故事给婴儿听,大家都责骂他毒害孩子,但实际上他歪打正着。
为什么许许多多的儿童夜复一夜地求着父母念玛格丽特•怀斯•布朗( Margaret Wise Brown)的《月亮晚安》(Goodnight Moon)给他们听。这是是因为故事插话里有小夜灯、连指手套、一碗热乎乎的粥和摇椅这些属于童年世界的东西?是因为找到每一页隐藏在不同地方的小老鼠而带来的成就感?还因为是朗读者随着一页页的阅读而变得更加温柔的声音?
这一切都为儿童以后长期的阅读供了理想的开始,因此有些研究者称此为自发的或早期的读写能力,聆听文字与感受被爱之间的联系,为以后长远的学习历程奠定了最佳的基础。
没有一个认知科学家或教育研究者可以设计出比这个更好的方案。
这个过程的下一步涉及对图案的进一步理解。当儿童能够认出书本中的插图,就意味着这些书很快会被翻破。
这个现象的背后暗藏着一套婴儿在6个月大就基本发育完备的视觉系统、一套离成熟还很遥远的注意力系统,以及每一天都在跳跃性成长的概念系统。随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婴儿的注意力与日俱增,对熟悉图案的理解与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也不断提升。
儿童理解力与注意力的增长为阅读提供了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早期的语言发展。
领悟到小马、小狗这些东西都有一个名称。每个儿童的童年一定都经历过与海伦•凯勒一样的认识水的过程,她通过触觉来感知水,第一次明白了这种西东是有名字的,而这个名字是她通过符号语言与所有人交流的一个标签。
对于成人来说,抛弃习以为常的概念,去理解“婴孩不知道这世上的每样东西都有一个名字”,恐怕并不容易。渐渐地,儿童学会给他们世界里最突显的部分安上标签,通常是从照顾他们的人开始。不过通常要到18个月大时,他们才能意识到每样东西都有一个名称。虽然很少有人注意这一点,但是这可是个体生命前两年中最了不起的突破之一。
婴儿能发展出这种能力,有赖于大脑连接两个以上系统的能力,如此才得以判定新事物。婴儿顿悟的潜在基础是婴儿大脑能够联系、整合来自于视觉、认知与语言等几个系统的信息。
当代儿童语言学家琼•伯科•格利森(Jean Berko Gleason)强调:婴儿每学会一个名字,大脑就会有一次重大的认知转变,开始将发展中的口语系统与逐渐成形的概念系统联系起来。
儿童开始知道事物有名称后,书本内容的重要性便显现出来,因为这时儿童可以决定读什么。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动态发展:对儿童说的话越多,他们对口语的了解也会越多;为儿童读的书越多,他们对周围语言的理解就越深,词汇量也会越大。
童年初期,这段口语、认知与文字交织发展的时期是语言发展最为丰富的一个阶段。
哈佛的认知学家苏珊•凯里( Susan Carey)研究儿童学习认字的过程,她戏称这是“快速制图”(zap mapping)。她发现大多数在2-5岁之间的儿童平均每天可以学会2-4个新字,在童年早期的这个阶段中可以学会上千个字。这正是俄国学者科涅•丘可夫斯基所谓的“语言天才”。
语言天才来自于口语中的诸多元素,这些将融入文字的发展。随着语音能力的发展,儿童渐渐地能够听出、辨别、切分甚至操作文字中的音位,这些为他们明白文字是由字音组成的这一至关重要的事铺平了道路。
举个例子,cat一词是由三个不同的字音组成的,语义的发展是指儿童词汇量的增加,这使得他们不断增进对文字意义的理解,是整个语言发展的主动力。语法的发展是指儿童理解并使用语言的语法关系,这为他们逐渐理解书本语言中复杂的句型打下基础。例如,这使得孩子懂得词语的顺序会影响句子的意思:如“猫咬老鼠”和”老鼠咬猫”的意思是不同的。
口语发展的每一个方面,对于儿童的语言发展,对词句的理解以及在口头和书面语言中遣词造句,都做出了必不可少的贡献。
然而,上述这些语言能力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这一切都基于儿童大脑的发育和概念性知识的积累,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儿童的情绪以及理解他人的能力的发展。儿童成长的环境决定了这些因素不是得到培养就是受到忽视。
举个现实中的例子:假设有个三岁半的小女孩,具备了所有应该具备的语言天斌,经常有人抱着她,读书给她听。她已经明白哪些图片是出现在哪些故事里的,也能感受到故事通过文字想要传达出的感情,有快乐,有恐惧,也有悲伤。通过这些故事与书本,她开始学习一整套的情绪。对她而言,故事与书本都是体验这些情绪最安全的地方,因此对她阅读的发展有着潜在的贡献,儿童的情绪发展和阅读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儿童通过阅读来探索新的情绪,这种体验也为接下来理解更复杂的内容做好准备。
童年时光为人类提供了学习社交、情绪与认知技巧最重要的基础,即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对3-5岁的儿童来说,理解他人的感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0世纪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让•皮哑杰(Jean Piaget)曾表示:这一时期的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意思是由于这段时期智力发展的限制,他们是以自己为中心来理解整个世界的。正是他们日益增进的“理解他人想法”的能力,而不是道德品行的问题,阻碍了他们理解他人的感受。
在阿诺德•洛贝尔(Arnold Lobel)的《青蛙与蟾蜍》童书系列中,便有个这样的例子。在一则故事中,青蛙病得很重,蟾蜍想都不想便赶去营救他,这完全是出于同情心。蟾蜍每天喂青蛙吃东西,照料他的起居,一直到他可以起床玩耍为止。这个小故事提供给孩子们一个意义深远的范本,让他们知道了解别人的感受是什么意思,以及这如何成为互助的基础。
在另一本以河马为主角的故事书中也传达了类似的概念,教导孩子们何谓共情。
在詹姆斯•马歇尔( James Marshall)著名的系列书籍《乔治和玛莎》(George and Martha)中,有两只可爱的河马,他们是最好的朋友。在每一个故事里,他们都教导孩子如何做一个好的、能理解他人的朋友。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乔治被绊倒了,摔掉了他的两颗大门牙。门牙对河马来说非常重要,在换成金牙以后,他都不敢给玛莎看,但是善解人意的玛莎对他说:“乔治你帅呆了,你的新牙齿让你看起来与众不同”。乔治立刻就高兴起来了。
许多小朋友在听到这些故事时,会体会到故事所传达的想法与感受,这些故事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也许我们永远都不会坐在热气球中飞翔.不会在赛跑中跑赢兔子,或是和王子跳舞直到午夜钟响,但在故事书里,我们可以体验到那样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走出自我,开始理解“他人”,而这沟通的中心在于文字。
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和他人的感受之间是有联结的,同时也能区分这当中的界线。大约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强烈地意识到了另一件事:书本上充满了长短不一的文字,这种智能上的发展只是整个大发现的一部分,我们渐渐认识到,书本拥有一套自己的语言:书本语言。
“书本语言”这一概念很少在儿童的脑海里出现,我们自己也很少会考虑到。事实上,这套语言具备一些独特且重要的概念特征和语言特征,它对认知的发展可谓贡献良多。
首先,最明显的是,一些书中特有的词汇不会出现在口语中。回想一下那些你喜欢的传说故事,开头通常是这样的: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黑黑的、孤独的、永远看不到阳光的地方,住着一个小精灵,由于皮肤从来没有受到阳光的洗礼,所以脸颊消瘦、面色苍白。在山谷的另一边,阳光在每一朵鲜花上舞蹈,那里住着一位少女,有着玫瑰花瓣一样的脸颊,金色丝绸般的头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没有人会这样讲话,至少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很久很久以前”这样的语句,或是“小精灵”这种字眼,也不会出现在一般对话中、这些都是书本语言,给孩子们提供线索,帮助他们猜测这是哪种类型的故事,以及可能发生的事情。实际上,到了幼儿园阶段,多数5岁左右的儿童的主要词汇来源是书中的文字,他们那时储备了10000左右的词汇量。
不过词汇的增长并不是故事与书本语言唯一的贡献。同样重要的还有日常对话中并不经常出现的语法结构。“永远看不到阳光”和“由于皮肤从来没有受到阳光的洗礼”这样的句子结构一般仅见于书本中,理解这些需要更多的认知灵活度与猜测能力,5岁以下的孩子很少听到for出现在这样的句子里,for在这句话里是连接词,意思是“由于”,和then、because这类表现因果关系的词一样。孩子可以从故事的前后文中学到for这样的用法。当孩子学会了类似的词汇语法以后,他们的语法、语义、词法等各层面的能力都会得到全面的发展。
阅读研究者维多利亚珀赛尔•盖茨(Victoria Purcell Gates)的研究更加凸显出给孩子讲故事的深刻意义。珀赛尔•盖茨比较了两组还不会阅读的5岁儿童,他们的家庭经济背景、父母教育程度都相似,只是一组在过去两年内经常有故事可以听(每周至少5次),我们暂且称之为“听故事组“,另一组则是没有故事听的对照组。珀赛尔•盖茨只要求这两组儿童做两件事情:首先讲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比如过生日的情况,然后假装给洋娃娃念故事。
结果两组的差异很明显,与对照组儿童相比,“听故事组”的儿童在讲自己的故事时,不仅会讲出许多书本上特有的文学语言,还会使用更为复杂的句型、更长的语段和从句。
这样的差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当儿童能使用自己的语言中一系列语义与语法后,理解他人的口语和文字的能力也会更强。这种语言和认知能力为孩子几年后的发展打下了独特的基础,当他们开始独立进行阅读时,会掌握更多的理解技巧。
书本语言还可以帮助儿童理解什么是“修辞手法”,例如隐喻与明喻。想想刚刚那个故事里的几个明喻:玫瑰花瓣一样的脸颊,金色丝绸般的头发。这样的段落是美好的,但是需要很高的认知能力才能理解。
儿童必须将“脸颊”和“玫瑰色花瓣”进行比较,将“头发”和“金色丝绸”进行比较。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获得的不只是词汇技巧,还有类比这一复杂的认知技巧,类比的技能无比重要,足以作为每个年龄层主要智能发展的代表。
在《好奇猴乔治》中可以找到一个关于早期类比技巧的有趣例子:《好奇猴乔治》讲述了一只猴子对气球有着无止境的好奇心,最终使他飞向天空,在那里“房子看起来都像是玩具屋,人就和洋娃娃一样”。这些简单的明喻实际上在帮助孩子进行复杂的认知练习,如比较大小、远近。20世纪40年代,作者汉斯•雷伊(Hans Rey)和妻子玛格丽特开始撰写这本书,他们那时可能不知道这本书对儿童的认知与语言发展多么有贡献。从他们写完的那天起,这本书已经持续影响了数百万学龄前儿童。
书本语言对提高儿童的理解力也有贡献。想想“很久很久以前”这句话,霎时它就能带你脱离现实,激起你对另一个世界的期待。“很久很久以前”是一个暗号,每个具有理解力的学龄前儿童都知道这意味着他们即将进入一个童话世界。这些故事在不同的文化与不同时代中,有几百种不同类型,而且彼此出入不大。儿童最终将理解并发展出许多不同类型的故事的能力,每一种都有其典型的情节、背景、年代与角色。
这些认知信息日后会转变为“认知图式”的一部分,认知图式是一种惯例化的思考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件与加强记忆。这种规则以一种自我强化的螺旋方式来运行:故事越有条理,孩子就越容易记住,对孩子正在形成的认知图式贡献也越大;而孩子发展出的认知图式越多,也就越能读出其他故事的条理,儿童积累的知识越多,越有助于未来的阅读。
阅读不会平白无故的出现在一个人的身上。这来自于长年的感知、不断增加的概念与社交发展以及持续接触口语与书面语言。
以上内容摘选自《PROUST AND THE SQUID》(阅读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