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资治通鉴》(二)
<威烈王>
司马光认为,智伯的灭亡是由于“才胜德也”。才和德是两码事,但是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楚,一概而论称为贤明。“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挑选人才的时候,如果得不到君子,那么与其任用小人不如任用愚人。治国治家者应该分清才与德的不同,知道选择的先后。
智家被韩魏赵三家瓜分,赵襄子把智伯的头骨漆上漆,当作饮具。智伯的家臣豫让为他报仇刺杀赵襄子,失败后被抓获。赵襄子觉得豫让能在智伯死无后人的情况下还替他报仇,是个义士,于是把他放了。豫让又用漆涂身,把自己弄成一个癞疮病人,又吞下火炭,弄哑嗓音,在街上乞讨,伺机刺杀赵襄子,当时又被捕获并被杀死。
书中没有说的是,豫让被捕获之后知道生还无望,无法完成刺杀赵襄子的誓愿,就请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一件,让他象征性地刺杀。赵襄子满足了他这个要求,派人拿着自己的衣服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豫让在乞讨的时候曾经有朋友认出他,他的朋友对他说,以他的才能完全可以成为赵襄子的亲信,这样更容易刺杀,为何非得选择现在这种最困难的方法呢。豫让回答“既已委质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凡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
其实我觉得豫让本来也知道自己刺杀赵襄子是很难成功的,但是为着一个义字却毅然这样做了。但是反过来看,豫让是个有家室的人,他在决定杀身成仁的时候却没有考虑家人。如果赵襄子是个记仇的人,那么他的行动无论成功与否,家人都是无法脱罪的。即使赵襄子不追究,在他死后,他的妻儿是否还有能力继续活下去也是个问题。这样看来,即使世人都称赞他是个义士,但是也仅仅是全了个“忠”字而已。
魏恒子的孙子魏文侯和群臣饮酒,突然下起了雨,他却下令备车前往山野之中。侍臣们问他今天饮酒正乐,又下着雨,想去哪里。魏文侯说他跟虞人约好去打猎,要遵守约定。
这么一件小事被记录了下来,看来做人要时刻注意遵守承诺、言出必行,不能忽略一点小事,这样无形之中就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韩国邀请魏国一起攻打赵国,魏文侯说他跟赵国是友邦,不同意。赵国也邀请魏国攻打韩国,魏文侯用同样的话回答了使者。两国得知魏文侯对自己的态度之后都来朝拜魏文侯,于是魏国成为了三国之首。
有时候在大是大非上并不适合用阴谋,大大方方地告诉人家自己的态度,公开透明反而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魏文侯和田子方饮酒,他说编钟的乐音不协调,田子方就笑了。魏文侯问他为什么笑,田子方说“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
由此可见做人并不需要方方面面都会,精于一道即可。当领导的也不需要事事亲力亲为,知人善用即可。
魏文侯的公子魏击出行途中遇到田子方就下车伏拜行礼,田子方却不回礼。魏击很生气“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田子方就回答,当然是贫贱者能对人骄傲了。国君对人骄傲就将亡国,大夫对人骄傲就将失去采地。失去国家的人别人就不会以国主对待他,失去采地的人别人就不会以家主对待他。而贫贱的游士,言行不合意就可以穿上鞋子告辞了,到哪里得不到贫贱呢?魏击于是谢罪。
这是不是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有财产的人做事就会有顾虑,相反一无所有的人就不需要担心得失去什么。其实进一步想也可以认为无所求之人活的随心,有所求之人活的相对拘束。
魏文侯想要在魏成和翟璜两人中选一人当国相,就询问李克。李克说,“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于是魏文侯选了魏成。
吴起是卫国人,在鲁国做官,鲁国想任用他为将攻打齐国,但是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所以有点猜疑。吴起便杀死了自己的妻子,求得大将,大破齐国军队。有人就跟国君说,吴起这个人当初拜曾参为师,母亲死了也不回去,于是曾参跟他断绝关系。现在又为了求得大将之位杀死自己的妻子,是一个残忍缺德之人。更何况鲁国这么一个小国战胜了齐国,这样一来各个国家都要来算计鲁国了。吴起知道了之后害怕国君治罪就去投奔魏文侯。魏文侯征求李克的意见,李克说吴起虽然贪婪好色,但是用兵打仗就连齐国名将也比不上。于是魏文侯任用吴起攻下了秦国五座城池。
吴起当将军的时候和士兵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实物,行军不骑马,睡觉不铺席。有个士兵患了毒疮,他亲自替士兵吸吮毒汁。那个士兵的母亲知道后却哭了,别人问她为什么哭。她说当初将军为孩子的父亲吸过毒疮,他的父亲作战从不后退,战死沙场,现在将军又替儿子吸毒疮,我不知道他会死在哪里,所以哭他。
吴起是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著有《吴子兵法》,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军事方面享有极高的成就。可惜他贪恋功名,为取得成功不择手段,杀妻求将、为子不孝又贪婪好色,可见人无完人。
司马光认为,智伯的灭亡是由于“才胜德也”。才和德是两码事,但是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楚,一概而论称为贤明。“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挑选人才的时候,如果得不到君子,那么与其任用小人不如任用愚人。治国治家者应该分清才与德的不同,知道选择的先后。
智家被韩魏赵三家瓜分,赵襄子把智伯的头骨漆上漆,当作饮具。智伯的家臣豫让为他报仇刺杀赵襄子,失败后被抓获。赵襄子觉得豫让能在智伯死无后人的情况下还替他报仇,是个义士,于是把他放了。豫让又用漆涂身,把自己弄成一个癞疮病人,又吞下火炭,弄哑嗓音,在街上乞讨,伺机刺杀赵襄子,当时又被捕获并被杀死。
书中没有说的是,豫让被捕获之后知道生还无望,无法完成刺杀赵襄子的誓愿,就请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一件,让他象征性地刺杀。赵襄子满足了他这个要求,派人拿着自己的衣服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豫让在乞讨的时候曾经有朋友认出他,他的朋友对他说,以他的才能完全可以成为赵襄子的亲信,这样更容易刺杀,为何非得选择现在这种最困难的方法呢。豫让回答“既已委质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凡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
其实我觉得豫让本来也知道自己刺杀赵襄子是很难成功的,但是为着一个义字却毅然这样做了。但是反过来看,豫让是个有家室的人,他在决定杀身成仁的时候却没有考虑家人。如果赵襄子是个记仇的人,那么他的行动无论成功与否,家人都是无法脱罪的。即使赵襄子不追究,在他死后,他的妻儿是否还有能力继续活下去也是个问题。这样看来,即使世人都称赞他是个义士,但是也仅仅是全了个“忠”字而已。
魏恒子的孙子魏文侯和群臣饮酒,突然下起了雨,他却下令备车前往山野之中。侍臣们问他今天饮酒正乐,又下着雨,想去哪里。魏文侯说他跟虞人约好去打猎,要遵守约定。
这么一件小事被记录了下来,看来做人要时刻注意遵守承诺、言出必行,不能忽略一点小事,这样无形之中就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韩国邀请魏国一起攻打赵国,魏文侯说他跟赵国是友邦,不同意。赵国也邀请魏国攻打韩国,魏文侯用同样的话回答了使者。两国得知魏文侯对自己的态度之后都来朝拜魏文侯,于是魏国成为了三国之首。
有时候在大是大非上并不适合用阴谋,大大方方地告诉人家自己的态度,公开透明反而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魏文侯和田子方饮酒,他说编钟的乐音不协调,田子方就笑了。魏文侯问他为什么笑,田子方说“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
由此可见做人并不需要方方面面都会,精于一道即可。当领导的也不需要事事亲力亲为,知人善用即可。
魏文侯的公子魏击出行途中遇到田子方就下车伏拜行礼,田子方却不回礼。魏击很生气“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田子方就回答,当然是贫贱者能对人骄傲了。国君对人骄傲就将亡国,大夫对人骄傲就将失去采地。失去国家的人别人就不会以国主对待他,失去采地的人别人就不会以家主对待他。而贫贱的游士,言行不合意就可以穿上鞋子告辞了,到哪里得不到贫贱呢?魏击于是谢罪。
这是不是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有财产的人做事就会有顾虑,相反一无所有的人就不需要担心得失去什么。其实进一步想也可以认为无所求之人活的随心,有所求之人活的相对拘束。
魏文侯想要在魏成和翟璜两人中选一人当国相,就询问李克。李克说,“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于是魏文侯选了魏成。
吴起是卫国人,在鲁国做官,鲁国想任用他为将攻打齐国,但是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所以有点猜疑。吴起便杀死了自己的妻子,求得大将,大破齐国军队。有人就跟国君说,吴起这个人当初拜曾参为师,母亲死了也不回去,于是曾参跟他断绝关系。现在又为了求得大将之位杀死自己的妻子,是一个残忍缺德之人。更何况鲁国这么一个小国战胜了齐国,这样一来各个国家都要来算计鲁国了。吴起知道了之后害怕国君治罪就去投奔魏文侯。魏文侯征求李克的意见,李克说吴起虽然贪婪好色,但是用兵打仗就连齐国名将也比不上。于是魏文侯任用吴起攻下了秦国五座城池。
吴起当将军的时候和士兵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实物,行军不骑马,睡觉不铺席。有个士兵患了毒疮,他亲自替士兵吸吮毒汁。那个士兵的母亲知道后却哭了,别人问她为什么哭。她说当初将军为孩子的父亲吸过毒疮,他的父亲作战从不后退,战死沙场,现在将军又替儿子吸毒疮,我不知道他会死在哪里,所以哭他。
吴起是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著有《吴子兵法》,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军事方面享有极高的成就。可惜他贪恋功名,为取得成功不择手段,杀妻求将、为子不孝又贪婪好色,可见人无完人。
![]() |
微信公众号:只是读书 |
-
颜羽萱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9-24 15: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