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假山实际上就是中国人的建筑学 | 三远与三远的变异(下)
![]() |
9月19日15:00-17:00,有方论园第7期王欣讲座《三远与三远的变异——传统山水画视野构造演变的设计解读》在有方空间举办。从分论郭熙的“三远”出发,到韩拙、黄公望等人对于“三远”的延伸和变异,王欣从设计关系的角度解读了传统山水画中的视野构造。讲座节选分为两部分发布,此为(下):
————————————————————————————————————————————
▎倪瓒的三段式——分层表现的空间前后关系
![]() |
▲ 北宋文同的《墨竹图》 |
在文同的《墨竹图》中,竹叶的颜色深浅表现的并不是竹叶之间的前后关系,而是一片竹叶的正、反面。王欣认为,这可以作为宋代生物学发达的例证,文同在画面中表达的是一根竹子的空间扭转关系,是连续性的。
![]() |
随着空间观念的变化,画竹渐渐从表达空间的连续体量转向空间前后的分层表现。王欣认为,画画实际上是人的观和想的反映。在范宽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对于空间中连续体量的表达,而在元代画家倪瓒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 |
以《秋亭嘉树图》为例,王欣总结出倪瓒三段式的规律特点:自下而上画面分为前景、中景、远景三段。前景一般为中央一块空地,上面一座茅亭;中景段一般为一片空白,表现平静而寥廓的水面;远景则是一片平缓的沙渚山峦。一种以几乎决绝的分层方式、远隔之法,断续性的表达空间的走向与推远。
▎叙事的舞台——“咫尺天涯”的构造
由于经典三远本身的特点,在历史中产生了几种固有的尺幅形式:“高远”是中堂立轴;“平远”是宽幅长卷;而“深远”一般不独立出现,而常常作为“高远”和“平远”的附属。在随后的发展中,渐渐地,“高远”成为由下向上(尺幅的上下)垂直方向的叙述铺陈;“平远”成为由右往左(尺幅的左右)的水平方向的叙述铺陈;“深远”几乎成为一种洞察关系。
从范宽的三段式到倪瓒的三段式以及之后明清的发展,绘画的发展几乎与中国园林的发展保持一致。从分析《蜀道图》切入,比对现存日本园林及中国明清园林,王欣感叹:如此陌生,却又一如往昔。日本园林大多仿照唐宋园林以山水为主题,面积较大,建筑只是作为点位零星出现。而明清则是建筑四面围合,中间“空出”自然,好似“碗内的自然”,可参照苏州半园、鹤园。
![]() |
▲ 砖雕中的“咫尺天涯” |
那么,园林中为什么需要折廊?以《金瓶梅》中插图及砖雕为例,王欣认为建筑被折为“之”字形是源于叙事的目的,相当于事件发展的“前场”、“中段”、“结尾”。甚至在3公分的砖雕中,也要造出“咫尺天涯”。“高远”发展到明清,表现的恰恰就是自下而上的叙事关系,“之”字形的转折更利于事件的铺陈。为此,王欣也特别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大二学生布置了“角钢形”的结构凭借住宅的设计任务,以期学生能够体会“高远”自下而上的叙事铺陈。
实际上,“三远”并非决然对立,如果把“高远”放平,以特殊的视野来体验,便会转化为“平远”;同时,“高远”自下而上的叙事也并非表达如登山一般的垂直空间,而应该被理解为描述纵深的“深远”。
![]() |
▲ 沈周《雪山图》局部 |
沈周的《雪山图》是表现“平远”的长卷代表作。王欣认为,画面的边界的作用并非压扁景框,而是作为事件起始点和消失点,相当于园林中的围墙。这个围墙是一个生发的面,也是一个逃逸的面。
▎身体性的体验——假借山水的“烟云供养”
![]() |
▲ 王欣讲担当作品 |
在王欣看来,绘画当中山水的意识改变和园林当中最重要的东西——假山——有关。为什么叫假山?“假山”中这个“假”某种意义上其实是“借”的意思,就是我借山而来。其实是一个转换问题,如果你把这个山缩小成一个小小的土坡,那其实跟人是没关系的。所以,真山水真正跟人发生的关系,是身体感受到的东西,你只要把人和山水之间的身体性的体验带到园林中来,实际上你就是把山水带进来了。这不是一个形象、体量的问题,也绝非视觉上的问题,是身体的问题。
在担当的这幅绘画当中,大家可以看到,它这里面没有谈山水,题款是“烟云供养”。这个山对于担当(明末禅师画家)来说就是一个异化物,就是跟云烟是一样的。实际上就是说,中国文人最感兴趣的一样东西,它不指向真山水,也不指向真正的云雾,它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无法用欧氏几何概括的异化物,是不可测量的。
![]() |
▲ 吴彬的《十面灵壁图》 |
所以,像吴彬的《十面灵壁图》。一块小山子,居然可以画十个立面,实际上《十面灵壁图》的意思就是画不完,你经常换看的角度,它是可以无穷延伸出各自的形象,每一点点角度的变化,就会引起景色的陡变,所谓“八面玲珑”,没有所谓的“立面问题”。
王欣至今一直忘不了2004年王澍老师说的的一个事情:园林的房子大都是标准化的,不需要特别的设计,似乎是从一个字典里拿出来的。但是真正需要特别的设计的,具有建筑学意味的,就是假山。每一座假山设计营造都是要去单独面对的,每一座假山几乎就是一个房子,你可以在里面短暂起居。中国文人的理想居所的诗意指向就是洞穴。所以假山是一个别居,一个山居。现在看来,假山就是一个异化的,异度的建筑。
▎时空的并列——共时性的“平远”舞台
“平远”通常来干什么事?王欣认为其实跟拍集体照类似。《娄东十老图》是为了完整的表现娄东诗派十位成员的一种门派“集体照”,这种“并画”与名号的“并称”是同构的,这种方式在传统中国十分的普遍,不见得“并陈”的人处在完全重合的时间,也不见得都有交游的记录,只是一种后世想象编撰式的集萃。同样的,在戴进的《达摩六代祖师像》中,从达摩到慧能,实际上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好像禅宗六祖同时同处一个空间一般。这就是“平远”把不同时间、空间的东西并列在一起的一种方式。
![]() |
▲ 戴进的《达摩六代祖师像》 |
![]() |
▲ 民国时期苏州图书馆员工在可园的合影 |
王欣尤为喜爱民国时期苏州图书馆员工在可园拍摄的合影,并且认为拍摄合影当以此为典范。三五成群,每个人以自由自然的多样姿体呈现,人与人之间有选择性的组合,人与自然有着选择性姿态方式。
![]() |
▲ 5个场景的共时性舞台 |
以包含5个场景的砖雕为例,王欣认为凡此种种,讲的都是一个共时性舞台的问题。这5个场景也许是某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也许是在一个共同话题当中的不同事件。它们通过不同建筑的方式——廊子、柱子、假山、建筑片段——被分成5个场景,其实它们也是同时呈现的。但是跟西方的显示屏不太一样,几块显示屏放在一起,它们之间是没有关系的,而在这里,场景之间是可以通过这个非常奥妙的空间完成转换的,它是一个似乎互通的共时呈现。
▎空间的营造——“深远”的暧昧分层
以旧时连环画《猪八戒浑搅钉耙宴》为例,王欣试图解读“深远”的构图选择。以猪八戒的站位为界,时空交汇,内外空间得以区分,画中又以线描的方式旋转出洞穴的意味,似乎螺蛳壳的构造形象,但是王欣认为关键在于,这旋转出的每一个层次间都需要有所填充,正如王维笔下的“山腰云塞,石壁泉塞,楼台树塞,道路人塞”,在这些层次中,我们看到柱子、帷幔,沙僧、悟空在降妖除魔,这里面有一个巨大的空间。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画面中孙悟空的一只胳膊架在帷幔之上,这一违反物理常识的姿势,在王欣看来,恰恰体现了各个空间层次间的暧昧,正因为这些许暧昧,园林空间很难用欧氏几何解释清楚。
![]() |
▲ 《猪八戒浑搅钉耙宴》 |
王欣认为,希望达到“深远”的效果,首先必须层层包藏,最后才是春光乍泄。但是不是所有的“深远”都需要过度的设计,有时也许只是件偶然的事情,因材料差异、空间不同角度的变化和指向性形成的无穷“深远”,仅仅可能只在某一个角度产生。
讲座接近尾声,王欣再次提及三远合一的问题,他认为,三远之间的差别,只是表达法的差别,是呈现方式的差别。一座房子,可以画出高远、深远、平远三种,其实都是在说一个东西,只是一个换看的问题。
(本讲座视频以及文本全文将陆续更新)
————————————————————————————————————————————
“镜龛中的山水:日本古典庭院艺术·第2期”正在招募!
![]() |
“镜龛中的山水:日本古典庭院艺术·第2期”(11月25日-12月3日)考察正在招募,仅剩5个名额。我们将邀你共同拜访桂离宫、修学院离宫等极难预约的园林,坐看山高水远,由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讲师王欣随行解读,从庄重的皇家庭园、“一木一石写天下之景”的写意庭园,到承载日本茶道精神的茶室、茶庭。且行东瀛,看山水如画,听古园往事。
报名页面:http://www.archiposition.com/sign_up
编辑:张远博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转载请通过后台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 |
-
yyhiamher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25 14:22:20
-
我踏马想退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1-20 16:14:33
-
You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1-10 13:5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