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本书:《这样读书就够了》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消遣时间,增长见识,还是增长技能?目的不同,决定了读书方式也就不同。而本书《这样读书就够了》正是为那些想通过读书学习技能的人准备的。如何从书中学习到技能,其实孔子在“学而不思则罔”一句中就直接明了的说出了“思”才是学习到技能的关键。关于如何“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这样读书就够了》中也有着自己的方法,具体而言分为三个步骤:
一、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这是检验理解书中知识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基础的一步。例如阿伦森《社会性动物》中关于社会影响的描述:
社会影响分为三种类型:依从、认同、内化。
依从:指一个人为了获得奖励或者避免惩罚而做出某种行为。在依从中,最为重要的成分是权力。
认同:因为个体希望与影响施加者保持一致,从而与之建立起令人满意的关系。在认同中,最为重要的成分是吸引。
内化:将特定信念内化的动机是希望自己是正确的。假如施加这种影响的人被认为值得信任而且具有很好的判断力,我们就接受他所主张的信念,并将它融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在内化中,最重要的成分是可信性。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
从被影响者角度来看,依从往往是被迫的,主观上具有不情愿的成分;被影响者与影响施加者是不平等的,存在权力依附关系。认同往往是心甘情愿的,主观上更多有一种追随;被影响者与影响施加者也是不平等的,但权力依附关系比较弱。内化往往是经过理性分析,有自己的判断;被影响者与影响施加者是相对平等的,不存在权力依附关系。
二、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这一步是将自己理解的知识与过去类似的经验相结合,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记住这个知识。
还是接着上面的例子继续谈。
依从:在买东西讨价还价时,你可以利用你的购买权,对店家说:这东西100快,能卖我就买了。
认同:我在知乎上知道warfalcon进行了每天1本书读书计划,共坚持了379天。我也想做一个悦读者,但根据我读书的类型,我计划每周读一本,很遗憾,坚持的断断续续的,不过好在也读20本书。(ps:当我写这个的时候,我意识到了这点,于是这个计划又要重新开展了。)
内化:作为一个吃货,通过节食来减肥与我本身信念是相矛盾的,但是通过运动来减肥却无此冲突,于是我经常关注运动减肥、健身方面的大牛的分享,也乐于尝试去运动。
三、以后我怎么应用。与过去经验相联系可以加强记忆,与未来相联系更多的突出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还是接着上面的例子谈:
依从:在与专业部门共同研发培训课件时,先线下与研发人员协商好时间节点、相应的工作产物、以及超时可能带来的后果。如果在时间节点时,对方未按时递交相应的工作产物,则以邮件的方 式提醒后果,使其最终能按时(或在可接受范围内延时)完成课件研发。
认同:与课件研发人员可以这样沟通,我和你的目的是一样的,我们都希望能在培训项目开展之前把课件研发好。要完成这个目的需要我们俩分工协作,你主要负责课件的研发、保证课件知识的专业性;而我则是从教学角度出发,去审核你课件是否适用于教学、内在的逻辑性是否完整等。只有我们俩都把工作按计划做好了,才能保证这门课最终能在接下来的培训项目上按时开展。
内化:我想在上学期间你应该也有这样的体会,密密麻麻全是文字的ppt让我们没有听下去的欲望。所以,我建议你把这一页关于流程的文字描述直接换成流程图,这也符合ppt中“字不如表,表不如图”的说法,你觉得呢?
读完这本书不但学习了这种读书的方法,还转变了我读书的思路。以前看书,几乎是按照应试的要求去看的,力求读到每一个知识点,记住每一个知识点,因此去仔细读每一个细节,然而最终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学霸没做成,知识也忘了很多;而现在,读一本书更重要的是关注那些有用的点,把这些有用的点弄懂、弄透彻,读这本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读这本书也就值了。
一、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这是检验理解书中知识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基础的一步。例如阿伦森《社会性动物》中关于社会影响的描述:
社会影响分为三种类型:依从、认同、内化。
依从:指一个人为了获得奖励或者避免惩罚而做出某种行为。在依从中,最为重要的成分是权力。
认同:因为个体希望与影响施加者保持一致,从而与之建立起令人满意的关系。在认同中,最为重要的成分是吸引。
内化:将特定信念内化的动机是希望自己是正确的。假如施加这种影响的人被认为值得信任而且具有很好的判断力,我们就接受他所主张的信念,并将它融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在内化中,最重要的成分是可信性。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
从被影响者角度来看,依从往往是被迫的,主观上具有不情愿的成分;被影响者与影响施加者是不平等的,存在权力依附关系。认同往往是心甘情愿的,主观上更多有一种追随;被影响者与影响施加者也是不平等的,但权力依附关系比较弱。内化往往是经过理性分析,有自己的判断;被影响者与影响施加者是相对平等的,不存在权力依附关系。
二、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这一步是将自己理解的知识与过去类似的经验相结合,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记住这个知识。
还是接着上面的例子继续谈。
依从:在买东西讨价还价时,你可以利用你的购买权,对店家说:这东西100快,能卖我就买了。
认同:我在知乎上知道warfalcon进行了每天1本书读书计划,共坚持了379天。我也想做一个悦读者,但根据我读书的类型,我计划每周读一本,很遗憾,坚持的断断续续的,不过好在也读20本书。(ps:当我写这个的时候,我意识到了这点,于是这个计划又要重新开展了。)
内化:作为一个吃货,通过节食来减肥与我本身信念是相矛盾的,但是通过运动来减肥却无此冲突,于是我经常关注运动减肥、健身方面的大牛的分享,也乐于尝试去运动。
三、以后我怎么应用。与过去经验相联系可以加强记忆,与未来相联系更多的突出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还是接着上面的例子谈:
依从:在与专业部门共同研发培训课件时,先线下与研发人员协商好时间节点、相应的工作产物、以及超时可能带来的后果。如果在时间节点时,对方未按时递交相应的工作产物,则以邮件的方 式提醒后果,使其最终能按时(或在可接受范围内延时)完成课件研发。
认同:与课件研发人员可以这样沟通,我和你的目的是一样的,我们都希望能在培训项目开展之前把课件研发好。要完成这个目的需要我们俩分工协作,你主要负责课件的研发、保证课件知识的专业性;而我则是从教学角度出发,去审核你课件是否适用于教学、内在的逻辑性是否完整等。只有我们俩都把工作按计划做好了,才能保证这门课最终能在接下来的培训项目上按时开展。
内化:我想在上学期间你应该也有这样的体会,密密麻麻全是文字的ppt让我们没有听下去的欲望。所以,我建议你把这一页关于流程的文字描述直接换成流程图,这也符合ppt中“字不如表,表不如图”的说法,你觉得呢?
读完这本书不但学习了这种读书的方法,还转变了我读书的思路。以前看书,几乎是按照应试的要求去看的,力求读到每一个知识点,记住每一个知识点,因此去仔细读每一个细节,然而最终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学霸没做成,知识也忘了很多;而现在,读一本书更重要的是关注那些有用的点,把这些有用的点弄懂、弄透彻,读这本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读这本书也就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