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字的女子-----冰兒
傍晚的時候發了一組照片,是冰兒去年給我照的。當時幾個朋友小酌之後,粉墨登場玩。冰兒有自己的雜志,片子幾乎全是自己拍的,我知道再平凡的女人她都照得很好看。
相比冰兒,我真是再平凡不過了,自定義家庭主婦,只是因為愛看書,才得以認識冰兒。對我的文字冰兒也只有一兩句提醒,現在卻發現我深受她的影響。她要我寫淡淡的字,要我儘量簡短的寫,要我寫最平淡的事。。。。我給她寫的稿子,她不改一字,她說,我尊重每一個字。
就是現在練書法,也是冰兒帶的。現在看的書,也是她帶的。還有開始愛美麗,也算吧。
好的朋友,是給你一些你不知道卻潛移默化讓你向美的人。
冰兒是我最知道的人,她也最知道我。我們都是看著很樂觀,不愛悲戚的人。她總說心疼我,人那么柔弱,背著好多的東西,還笑呵呵的。我也心疼冰兒,但我不說。愛著一個根本不可能走進的人。無怨無悔的。不要求什麽,只要在他身邊。。。。
我們在一起不說傷心的事,我們會喝酒,冰兒很能喝,而我只一小盅。但我們杯中的日月長,情誼深。
我愛冰兒的美麗,
笑面桃花
昨天独自在家里看兰寻春,今天就见到了红红火火的太阳。唯心地对自己说,是我把春天叫来了,当然要走出去和阳光和春天做个拥抱。
下到院子里,呵,桃树枝儿上有无数的粉红小脑袋探出头来和我打招呼。哈罗,哈罗,嘿嘿,我们便一起笑开了。
那些个粉红小脑袋着实可爱,小指甲盖大小,裹在同样小得可爱的叶儿里,若婴儿嘟了小嘴嘴,红润润的。去拍拍它们的小脑袋,对它们说,快快张开花瓣来,这世界的春天都会被桃红了脸。
往年在成都,每到这个时节,就会和朋友邀约到龙泉的桃花岛看桃花。花下小酌,看过往的美人儿们,真真是人面桃花相映红。如今只身到了北方,不见了熟识的朋友,还好,幸得有桃花,依旧笑看春风。
曾把母亲比作过桃花,见着父亲就灿烂了心里的春天,就情不自禁桃红了脸。许是爱了桃花满枝绽放的欢喜,洋洋着就好了心情,若见到那小女子一派天真一派烂漫的笑,是一份让人好是舒心的美丽。很多文字把桃花和美人儿互喻,《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首唱以桃喻人的先声。南朝徐悱的“方鲜类红粉,比素若铅华”(《对房前桃树咏佳期赠内》),由眼前鲜艳的红白花瓣的桃花,联想到妻子脸上的胭脂和香粉。唐代韦庄的“带露似垂湘女泪,无言如伴息妫愁”(《庭前桃诗》)则用湘女之泪、息妫无言描摹桃花的姿态。
不过,在这所有文字里,我最喜欢的还是清代曹雪芹的“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欢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桃花行》)读来,便是见到了那葬花看水去的林黛玉,泪自长流,花自妩媚,泪易干,花易衰,憔悴人,憔悴花,好是惹人怜的孤人儿啊。
想来,那黛玉也是在一片桃花的热闹欢喜里更觉孤单吧。身融其中,心融不了其中,热闹是旁人的,欢喜亦是旁人的。原本千里而往以为是桃花源,融不进,就明了是孤人儿了。
陶渊明要的桃花源也是孤人的向往吧,由着自己的避世,找个理想的去处。陆游的“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而谢枋得则“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都是应了“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独”就把自己作了孤人。
我的桃花源呢?没有认真想过,或许和性情有关,总觉得心情好,哪里都是桃源。还是我唯心吧,心中有景自然有景了。
突然记起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其实眼见而入心的景致的喜悦,只要愿意,去寻就好。寻不得,见心就好。
院子里的桃花过一两日就该完全伸展开了,好欢喜呢。
相比冰兒,我真是再平凡不過了,自定義家庭主婦,只是因為愛看書,才得以認識冰兒。對我的文字冰兒也只有一兩句提醒,現在卻發現我深受她的影響。她要我寫淡淡的字,要我儘量簡短的寫,要我寫最平淡的事。。。。我給她寫的稿子,她不改一字,她說,我尊重每一個字。
就是現在練書法,也是冰兒帶的。現在看的書,也是她帶的。還有開始愛美麗,也算吧。
好的朋友,是給你一些你不知道卻潛移默化讓你向美的人。
冰兒是我最知道的人,她也最知道我。我們都是看著很樂觀,不愛悲戚的人。她總說心疼我,人那么柔弱,背著好多的東西,還笑呵呵的。我也心疼冰兒,但我不說。愛著一個根本不可能走進的人。無怨無悔的。不要求什麽,只要在他身邊。。。。
我們在一起不說傷心的事,我們會喝酒,冰兒很能喝,而我只一小盅。但我們杯中的日月長,情誼深。
我愛冰兒的美麗,
![]() |
![]() |
![]() |
![]() |
笑面桃花
![]() |
昨天独自在家里看兰寻春,今天就见到了红红火火的太阳。唯心地对自己说,是我把春天叫来了,当然要走出去和阳光和春天做个拥抱。
下到院子里,呵,桃树枝儿上有无数的粉红小脑袋探出头来和我打招呼。哈罗,哈罗,嘿嘿,我们便一起笑开了。
那些个粉红小脑袋着实可爱,小指甲盖大小,裹在同样小得可爱的叶儿里,若婴儿嘟了小嘴嘴,红润润的。去拍拍它们的小脑袋,对它们说,快快张开花瓣来,这世界的春天都会被桃红了脸。
往年在成都,每到这个时节,就会和朋友邀约到龙泉的桃花岛看桃花。花下小酌,看过往的美人儿们,真真是人面桃花相映红。如今只身到了北方,不见了熟识的朋友,还好,幸得有桃花,依旧笑看春风。
曾把母亲比作过桃花,见着父亲就灿烂了心里的春天,就情不自禁桃红了脸。许是爱了桃花满枝绽放的欢喜,洋洋着就好了心情,若见到那小女子一派天真一派烂漫的笑,是一份让人好是舒心的美丽。很多文字把桃花和美人儿互喻,《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首唱以桃喻人的先声。南朝徐悱的“方鲜类红粉,比素若铅华”(《对房前桃树咏佳期赠内》),由眼前鲜艳的红白花瓣的桃花,联想到妻子脸上的胭脂和香粉。唐代韦庄的“带露似垂湘女泪,无言如伴息妫愁”(《庭前桃诗》)则用湘女之泪、息妫无言描摹桃花的姿态。
不过,在这所有文字里,我最喜欢的还是清代曹雪芹的“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欢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桃花行》)读来,便是见到了那葬花看水去的林黛玉,泪自长流,花自妩媚,泪易干,花易衰,憔悴人,憔悴花,好是惹人怜的孤人儿啊。
想来,那黛玉也是在一片桃花的热闹欢喜里更觉孤单吧。身融其中,心融不了其中,热闹是旁人的,欢喜亦是旁人的。原本千里而往以为是桃花源,融不进,就明了是孤人儿了。
陶渊明要的桃花源也是孤人的向往吧,由着自己的避世,找个理想的去处。陆游的“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而谢枋得则“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都是应了“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独”就把自己作了孤人。
我的桃花源呢?没有认真想过,或许和性情有关,总觉得心情好,哪里都是桃源。还是我唯心吧,心中有景自然有景了。
突然记起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其实眼见而入心的景致的喜悦,只要愿意,去寻就好。寻不得,见心就好。
院子里的桃花过一两日就该完全伸展开了,好欢喜呢。
-
沈书君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8-24 12: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