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 生 缘──漫谈《十八春》
半 生 缘
──漫谈《十八春》
不知怎的,又拐进那间书屋,我很喜欢读书,然而“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条怪律总让我很少想着去实实在在地拥有一本书。和从前一样,我的手指缓缓地从书脊中划过,碰到“张爱玲”时,突然停了下来。这个名字太让人熟悉了,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个假期里看了电影《半生缘》,让我久难忘怀。我抽出这本书,书中所选的“十八春”就是“半生缘”,我买了下来,顿时感到踏实了,富足了,甚至还听到雀跃的心跳。这,就是拥有的喜悦吗?
半生缘,何其长,又何其短。我想,现在的我们未必就品得这半生缘分的长久,交际的范围广了,“缘”似乎也不那么深藏玄机,总是轻快地跳进人们的嘴里,并于唇舌之间反复吞吐,常于应酬,泛滥得都淡了吧。当你于百忙之中抽出空隙,静心梳理时,才惊觉,很多都已经淡漠了。远方的好友,已经很久没有联络了吧,往往由于事故变迁,近的将远,远的更远,不知所踪了吧。真正与自己缘长半生的,朋友?亲人?在这个快餐时代,连夫妻都难说,耐得过人情未必敌得过天数。
“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已经有十八年了。”这样的开场白平淡却揪心,一页页翻下,十八春,作者分了十八章,似乎随着文中的主人公一起过日子。每一刻都历历在目,每一句都平平常常,又忆起黎明和吴倩莲在电影中的角色了,丝毫不走样。就应该是那种衣着,那副神态,那些色调那个年代的,书写的好又拍的好的作品不多,但《半生缘》可算典范。看着世均和曼桢由相识到相知,直至以心相许,一天一天,那么平凡又那么和谐自然,其中也不乏一些琐碎的烦恼,也有争吵,但都不是主旋律。眼看一个行将完美的爱情要有一个理所当然的美好结局,突如其来的一场变故却彻底地改变了主人公的命运,曼桢没有想到会被她无法怨恨的姐姐当成了牺牲品。那一段囚笼般的日子阴惨无奈,看着世均在窗下走进又失望地走出,曼桢只能欲哭无泪,欲喊无声地在窗口比划……
待到两人再次相遇,世均已有了家室,曼桢被生活磨练得越发坚强却伤痕累累,她总想把这一切告诉世均时该是泪流满面,可实际却像诉说别人的故事似的平淡冷静。他们已无法再回到从前,正如书中所透露的,他们只有半生的缘分。这半生如此长久,一辈子该尝的酸甜苦辣全经历了甚至可能更多些。这半生又如此短暂,原本可以一辈子地老天荒地相知相守,却被一拍两散。
我掩卷不语,眼前总浮现曼桢那张充满朝气的脸,那是一张鲜活的脸庞,显然并不红润光滑,而且还有细细的皱纹,但从中散发出的坚强与无可奈何,成熟又不乏纯真,让我时时刻刻地感到她是如此真实地活着,她告诉我:生存着就有希望。
张爱玲的文字,色彩浓厚,音韵铿锵。正如她自己所说“对色彩、音符、字眼极为敏感”,“常常犯了堆砌的毛病”。她笔下的景物充满着灵性,常常被赋予人的情感,让人惊叹于她的才华横溢,敏锐多思。而她在待人接物方面惊人的愚钝又使她自觉不自觉地将那与世隔绝的清醒与孤独,凄冷与无奈行诸笔端。因此,她才可以把这样繁芜的生活,敏感的心灵,描绘得这样细致入微,才可能把这些挣扎的生命,点滴的情感刻画得如此丝丝入扣。她善用苍凉的字眼,营造阴冷的氛围,会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找到读者心情的切口,悄无声息地潜入,蔓延,让你沉浸在她的文字里,她的故事中,与主人公同悲同喜,而此时的她,早就超然于外了,你成了书中景,她竟成了书外清醒的人,如茫茫苍天,俯瞰芸芸众生。这就是我读到的张爱玲,我看到的半生缘,不知同为读者的你,是否与我心有戚戚焉?书是一笔难得的财富,爱书之人,才能深味这品书的清欢吧。
──漫谈《十八春》
不知怎的,又拐进那间书屋,我很喜欢读书,然而“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条怪律总让我很少想着去实实在在地拥有一本书。和从前一样,我的手指缓缓地从书脊中划过,碰到“张爱玲”时,突然停了下来。这个名字太让人熟悉了,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个假期里看了电影《半生缘》,让我久难忘怀。我抽出这本书,书中所选的“十八春”就是“半生缘”,我买了下来,顿时感到踏实了,富足了,甚至还听到雀跃的心跳。这,就是拥有的喜悦吗?
半生缘,何其长,又何其短。我想,现在的我们未必就品得这半生缘分的长久,交际的范围广了,“缘”似乎也不那么深藏玄机,总是轻快地跳进人们的嘴里,并于唇舌之间反复吞吐,常于应酬,泛滥得都淡了吧。当你于百忙之中抽出空隙,静心梳理时,才惊觉,很多都已经淡漠了。远方的好友,已经很久没有联络了吧,往往由于事故变迁,近的将远,远的更远,不知所踪了吧。真正与自己缘长半生的,朋友?亲人?在这个快餐时代,连夫妻都难说,耐得过人情未必敌得过天数。
“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已经有十八年了。”这样的开场白平淡却揪心,一页页翻下,十八春,作者分了十八章,似乎随着文中的主人公一起过日子。每一刻都历历在目,每一句都平平常常,又忆起黎明和吴倩莲在电影中的角色了,丝毫不走样。就应该是那种衣着,那副神态,那些色调那个年代的,书写的好又拍的好的作品不多,但《半生缘》可算典范。看着世均和曼桢由相识到相知,直至以心相许,一天一天,那么平凡又那么和谐自然,其中也不乏一些琐碎的烦恼,也有争吵,但都不是主旋律。眼看一个行将完美的爱情要有一个理所当然的美好结局,突如其来的一场变故却彻底地改变了主人公的命运,曼桢没有想到会被她无法怨恨的姐姐当成了牺牲品。那一段囚笼般的日子阴惨无奈,看着世均在窗下走进又失望地走出,曼桢只能欲哭无泪,欲喊无声地在窗口比划……
待到两人再次相遇,世均已有了家室,曼桢被生活磨练得越发坚强却伤痕累累,她总想把这一切告诉世均时该是泪流满面,可实际却像诉说别人的故事似的平淡冷静。他们已无法再回到从前,正如书中所透露的,他们只有半生的缘分。这半生如此长久,一辈子该尝的酸甜苦辣全经历了甚至可能更多些。这半生又如此短暂,原本可以一辈子地老天荒地相知相守,却被一拍两散。
我掩卷不语,眼前总浮现曼桢那张充满朝气的脸,那是一张鲜活的脸庞,显然并不红润光滑,而且还有细细的皱纹,但从中散发出的坚强与无可奈何,成熟又不乏纯真,让我时时刻刻地感到她是如此真实地活着,她告诉我:生存着就有希望。
张爱玲的文字,色彩浓厚,音韵铿锵。正如她自己所说“对色彩、音符、字眼极为敏感”,“常常犯了堆砌的毛病”。她笔下的景物充满着灵性,常常被赋予人的情感,让人惊叹于她的才华横溢,敏锐多思。而她在待人接物方面惊人的愚钝又使她自觉不自觉地将那与世隔绝的清醒与孤独,凄冷与无奈行诸笔端。因此,她才可以把这样繁芜的生活,敏感的心灵,描绘得这样细致入微,才可能把这些挣扎的生命,点滴的情感刻画得如此丝丝入扣。她善用苍凉的字眼,营造阴冷的氛围,会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找到读者心情的切口,悄无声息地潜入,蔓延,让你沉浸在她的文字里,她的故事中,与主人公同悲同喜,而此时的她,早就超然于外了,你成了书中景,她竟成了书外清醒的人,如茫茫苍天,俯瞰芸芸众生。这就是我读到的张爱玲,我看到的半生缘,不知同为读者的你,是否与我心有戚戚焉?书是一笔难得的财富,爱书之人,才能深味这品书的清欢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