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情怀总是诗
毛泽东的诗词境界阔大,色彩华丽,意境深远,感动过几代人。虽然互联网上对他的争论有愈演愈烈之势,但我们无法否认他的诗词有超越政治之上的艺术魅力。朱践耳先生根据毛泽东六首诗词创作的交响大合唱《英雄的诗篇》,9月28日晚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与听众见面,由上交名誉音乐总监、著名指挥家陈燮阳执棒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歌剧院合唱团联袂演出。笔者有幸前去聆赏,深为这些作品所闪耀出的英雄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所感染,也被朱践耳先生高超的艺术手法所折服。 朱践耳留学苏联期间,看到了第一次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诗词,觉得它们形象生动,诗意浓郁,内涵

丰富,引发了他的艺术想象与灵感,遂根据《清平乐•六盘山》、《西江月•井冈山》、《菩萨蛮•大柏地》、《十六字令三首》和《七律•长征》创作了交响大合唱《英雄的诗篇》,在1962年的“上海之春”音乐节上由上海交响乐团、上海合唱团及上海广播合唱团联合首演。1993年,他又对全曲精简修改,加写了《忆秦娥•娄山关》作为第五乐章,将《七律•长征》移作终曲第六乐章。 朱先生谦虚地表示,他为这部作品“杜撰”了一个新的体裁名称:交响曲-大合唱(Symphony-Cantata)。其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良苦用心。Cantata一词源自意大利语,意为一种包含了独唱、重唱、合唱的多乐章声乐套曲,多用管弦乐队伴奏。毛泽东诗词发表之后,为其谱曲的不少,大都是独唱,少量的有合唱。而朱先生的《英雄的诗篇》,完全是按照交响乐的思维加以结构,他娴熟地运用了复调、转调等西方作曲技法,将独唱、混声合唱与交响乐队有机地结合,多色调、多角度地加以烘托、重复、变化、强化与发展,极大地发掘和拓展了原作的表现空间。这部作品没有落入翻雪山、过草地的具象描写的老套,但由于构思新颖,技法熟练,层次丰富,对比鲜明,气势宏伟,达到了交响性、戏剧性、抒情性和史诗性的高度统一,因而令人耳目一新,具有引人遐想、震撼人心的力量。 “为真理而奋斗的意义并不在书写历史,而是弘扬一种为了真理向前进的奋斗精神”。这是朱践耳先生概括的《英雄的诗篇》的当下意义与时代价值。我更关心的是,这样一部优秀的交响音乐作品,什么时候能够录成音像制品公开发行,让更多的乐迷来欣赏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