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情为谁
痴情为谁——殉情案例调查报告有感
闲来无事,偶在图书馆发现一本已经泛黄的书本。是一份调查报告,关于殉情的,题目是痴情为谁。想想自己最近时运不济,感情不顺,这种东西看看也是无妨的,不想却站在那里看了一下午。
书是2005年出版的。2005年根据公安机关110指挥中心披露,以他们参与救助的近千例自杀事件的统计表明,85%以上的自杀原因是“为情所困”。那是2005年的数据,如今是2014年,我们不难想象这个数据只会与年份的增长成正比。
我们总认为爱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足轻重的,我们歌颂“梁祝”,我们感叹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是当真正的殉情场面发生在我们周围,却只有不幸和恐怖,只有亲人撕心裂肺的哭喊,和旁人永远止尽的责骂,没有任何诗意。
先来看看这份调查报告的案例分析特点吧。第一,初恋者殉情居多,大多是因为承受不了失恋的打击而殉情自杀。男女双双殉情者多与父母反对其相爱等社会阻力有关。第二,婚外恋男女双双殉情者也较多。第三,婚内殉情时有发生,有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第四,同性恋殉情现象也开始出现,多因为社会阻力。第五,中学生殉情现象也值得关注。
大概在去年一月份吧,我们学校一位大一学生从小高层17楼跳下,当初殒命。从我宿舍的阳台便可以看到跳楼的地方,算是离我最近的一个自杀案例。原因总说纷纭,但是一个男生自杀,我更愿意相信是为情。据说场面惨不忍睹,同学们也各各吓得瑟瑟发抖。一个生命就这样陨落了,无论人们怎样指责他的不孝顺和不负责依然无力回天。我们互相鼓励,好好活着好好活着,死亡是最可怖的东西,可我依然觉得殉情是最美的死法。
突然想起前不久去世的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面说过的,死亡让我感到的唯一痛苦,便是不能为爱而死。那些殉情者们,在马尔克斯看来是最不痛苦的死法吧。但是不同的人对爱情的看法不同,一百万个人谈爱情,爱情就有一百万中形式。我们不难理解古人为什么如此地歌颂一些美好却以殉情结尾的爱情故事,在那个思想禁锢的封建社会,每个人都不是个体而是作为一个整体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必须在统治者的操纵下过活,说错话是要杀头的,违背命令也是要杀头的,总之有自己的想法就是不对的。在那样的年代,爱情是用来交易的,婚姻是合法的性买卖,女人是生孩子的工具,没有什么爱情,有的话人们宁愿压抑着。而殉情又是寻求圣爱的极端方式,有人殉情了,有人真正有自己的想法了——哪怕是为爱而死,也做到了大多数人做不到的,这更像是一种思想的解放。所以人们愿意当成歌谣传颂。而在这个并非非要殉情不可的现代社会,殉情却变成一种可笑的事情——何必单恋一支花,没有谁非谁不可。人们总喜欢说时间是伟大的治愈师,失恋的打击没必要到损害自己的生命的地步,人们总喜欢说,你要爱自己。于是越来越多人开始对爱情无所谓,他们甚至说结婚的那个人不一定非要是最爱的那个人。而让我感到悲哀的是,当我也成为大多数人时,当我也开始对爱情无所谓时我无法抗拒自己内心的那个声音说我其实是越来越自私不愿意付出的人。所以我敬重那些殉情的人们,他们做到了我做不到的事情——我因为贪恋活着贪恋享受而做不到的事情。
爱情总是千姿百态。往往越接近爱情越难了解爱情的本质。在这个越来越利益熏心的社会里,在这个纯爱越来越少的年代里,依然有人愿意以付出生命的代价来捍卫爱情最重要的东西——忠诚,实在难能可贵。我只愿双手合十,给予他们最虔诚的祈祷和祝福。
痴情为谁。每个人也许都有过痴情的青葱岁月,可越痴情越难以成就爱情佳话。有一句歌词唱得令人心碎,这缭乱的城市容不下我的痴。也许是痴错了人,也许是阻力太大,痴情总要付出点代价。痴情为谁,为的是自己内心那份纯洁得哪怕有一点瑕疵都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的爱。
闲来无事,偶在图书馆发现一本已经泛黄的书本。是一份调查报告,关于殉情的,题目是痴情为谁。想想自己最近时运不济,感情不顺,这种东西看看也是无妨的,不想却站在那里看了一下午。
书是2005年出版的。2005年根据公安机关110指挥中心披露,以他们参与救助的近千例自杀事件的统计表明,85%以上的自杀原因是“为情所困”。那是2005年的数据,如今是2014年,我们不难想象这个数据只会与年份的增长成正比。
我们总认为爱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足轻重的,我们歌颂“梁祝”,我们感叹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是当真正的殉情场面发生在我们周围,却只有不幸和恐怖,只有亲人撕心裂肺的哭喊,和旁人永远止尽的责骂,没有任何诗意。
先来看看这份调查报告的案例分析特点吧。第一,初恋者殉情居多,大多是因为承受不了失恋的打击而殉情自杀。男女双双殉情者多与父母反对其相爱等社会阻力有关。第二,婚外恋男女双双殉情者也较多。第三,婚内殉情时有发生,有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第四,同性恋殉情现象也开始出现,多因为社会阻力。第五,中学生殉情现象也值得关注。
大概在去年一月份吧,我们学校一位大一学生从小高层17楼跳下,当初殒命。从我宿舍的阳台便可以看到跳楼的地方,算是离我最近的一个自杀案例。原因总说纷纭,但是一个男生自杀,我更愿意相信是为情。据说场面惨不忍睹,同学们也各各吓得瑟瑟发抖。一个生命就这样陨落了,无论人们怎样指责他的不孝顺和不负责依然无力回天。我们互相鼓励,好好活着好好活着,死亡是最可怖的东西,可我依然觉得殉情是最美的死法。
突然想起前不久去世的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面说过的,死亡让我感到的唯一痛苦,便是不能为爱而死。那些殉情者们,在马尔克斯看来是最不痛苦的死法吧。但是不同的人对爱情的看法不同,一百万个人谈爱情,爱情就有一百万中形式。我们不难理解古人为什么如此地歌颂一些美好却以殉情结尾的爱情故事,在那个思想禁锢的封建社会,每个人都不是个体而是作为一个整体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必须在统治者的操纵下过活,说错话是要杀头的,违背命令也是要杀头的,总之有自己的想法就是不对的。在那样的年代,爱情是用来交易的,婚姻是合法的性买卖,女人是生孩子的工具,没有什么爱情,有的话人们宁愿压抑着。而殉情又是寻求圣爱的极端方式,有人殉情了,有人真正有自己的想法了——哪怕是为爱而死,也做到了大多数人做不到的,这更像是一种思想的解放。所以人们愿意当成歌谣传颂。而在这个并非非要殉情不可的现代社会,殉情却变成一种可笑的事情——何必单恋一支花,没有谁非谁不可。人们总喜欢说时间是伟大的治愈师,失恋的打击没必要到损害自己的生命的地步,人们总喜欢说,你要爱自己。于是越来越多人开始对爱情无所谓,他们甚至说结婚的那个人不一定非要是最爱的那个人。而让我感到悲哀的是,当我也成为大多数人时,当我也开始对爱情无所谓时我无法抗拒自己内心的那个声音说我其实是越来越自私不愿意付出的人。所以我敬重那些殉情的人们,他们做到了我做不到的事情——我因为贪恋活着贪恋享受而做不到的事情。
爱情总是千姿百态。往往越接近爱情越难了解爱情的本质。在这个越来越利益熏心的社会里,在这个纯爱越来越少的年代里,依然有人愿意以付出生命的代价来捍卫爱情最重要的东西——忠诚,实在难能可贵。我只愿双手合十,给予他们最虔诚的祈祷和祝福。
痴情为谁。每个人也许都有过痴情的青葱岁月,可越痴情越难以成就爱情佳话。有一句歌词唱得令人心碎,这缭乱的城市容不下我的痴。也许是痴错了人,也许是阻力太大,痴情总要付出点代价。痴情为谁,为的是自己内心那份纯洁得哪怕有一点瑕疵都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