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鹏程:来自台湾的国学“夫子”
“最重要的是对知识葆有热情。太多的人读书是为了应付从小学开始的各种考试,没有真正的热情。我是有内在的对知识的热情的。我看着这个书好玩,我就一直沉浸在里面,我会追着书看。”
龚鹏程在齐鲁大讲坛,讲“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
龚鹏程对大众日报读者寄语
北京四环路,万泉河立交桥车水马龙,中关村正被创业浪潮席卷。在同一十字路口的不同方向,穿过工地市声嘈杂,北京大学西南角处一栋小楼,“明道塾”三字隐在草木葱茏中,低调守望传统。
9月15日,记者拜访明道塾。
明道塾主人龚鹏程,现任国务院中国国学中心顾问、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在会客的三楼茶室,书架上陈《曾国藩全集》等大书,顺序皆乱,留下不经意翻阅的痕迹。墙上悬一幅书法作品——明道若昧。
“明道若昧,是老子的话。昧是昏沉的意思。明道并不是很张扬的。”龚鹏程解释说。
在齐鲁大讲坛上,他作为主讲嘉宾,纵论古今中西教育长短。台下他并不多言,待人谦谦君子之态。在私塾茶席前,面对面访谈,窗上竹帘低垂,隔绝喧嚣。他耐心地漫谈开来,刷新传统观念,如一场古今穿越。
采访即将结束时,忽有一个电话打来,意外抖出一件“糗事”:某文化名人欲赠书画,被他断然拒绝。
“没错,这方面我是有个性啊,哈哈!”这位来自台湾的饱学之士,一展不羁的才子本色。
读书要点是“找到线索”
“我纵横三教,奔走南北。迩来足迹且遍神州,所会高手,何可胜数?然仅见似我者,未见胜我者。”
2008年出版的《龚鹏程四十自述》,书中这句自得之语,至今仍常被提起。
龚鹏程祖籍江西,1956年生于台北。任职履历遍及岛内电视台、报社、出版社、杂志社等大众传媒,后为中华战略协会顾问、台北市政府顾问,促进两岸官方文化交流。他更为人称道的是致力教育。在佛学泰斗星云大师的支持下,出任台湾嘉义南华大学、佛光大学创校校长。2003年之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并远赴东南亚办学。
撇开不胜枚举的社会职务,龚鹏程迄今已出版专著80余种,如《文化符号学》、《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国学入门》、《中国文学史》等,著作等身。琴棋书画诗酒茶,医卜星象武道禅,学问涉猎之广,大有通贯气象。
记者(以下简称记):国学与西学不同,原本就不是分科的学问。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您是怎样完成自我的修养、实现学问上的通贯的?
龚鹏程(以下简称龚):首要的就是读书,花时间读很多书。
我大学读完研究生,出来工作,几十年东奔西跑,大量时间处理社会事务,读书时间其实不算多。时间很少,我怎么读呢?我有几个要点。
第一,要找到线索。很多人大学四年都在玩,我玩归玩,还读很多书。开始读书是散漫的,东摸摸西看看,没有什么用。需要有一些主题线索,把相关知识串起来。
比如大一时,我注解《庄子》。我把当时学校图书馆和市面书店上,所有和《庄子》有关的书,全部借来买来。《庄子》三十三篇,我逐字注解。这个过程我不仅在读庄子,也是在读历史。
通过注解《庄子》,能看出不同历史时期学人的学术变化。不同时代对庄子的解释,体现出不同的时代风气,能看出时代变迁。魏晋时代解《庄子》,跟唐宋解《庄子》是两回事。找到线索,有了时代纵观性,就可以贯穿下来。
一般来讲,都说庄子是道家的,将老子和庄子并称为“老庄”。但我作过这一年的研究,知道了庄子至少有四个面相。除了道家的理解方式,第二种观点认为,庄子是继承孔子儒学的一支学派。孔子死后,学生们把儒学分成八支。孔子弟子中最高明的颜回,他的学问似乎没有继承。有人认为,《庄子》里记录了不少孔子和颜回的对话,因此把庄子放在儒家的系统里解释。
再就是把庄子跟佛教一起解释,民国初年的章太炎就是如此。还有,《庄子》的文学之美,特别吸引人,文章读来特别精彩,令人享受,又有很多文学性的解读。
记:通过《庄子》,中国哲学中的儒释道三家涉及到了,古代文学之门也打开了。
龚:是啊。
大二时,我研究南北朝时期的山水诗人谢脁。李白这么伟大的诗人,最崇拜谢脁,为什么呢?我要找到原因。这位诗人恰恰是我了解六朝变化的关键线索。
大三写诸子百家,把各家综合起来写,通过写这些书,把先秦诸子百家的文献全看一遍。
大四做近代诗选,清朝光绪、宣统年间的诗人,是古典诗最后的回光返照。这些诗人在清朝末年,经历政治社会变动,他们怎样感受这个时代,怎样以诗歌回应。
先不说后面经年累月的深化研究,光看这四年,每年一个主题,读了很多书,基本上中国思想史、文化史的几大脉络基本掌握了。
就像古人说,散钱在地,需要绳子串起来。我这个方法强调通贯,不是随便漫流,是有线索的。找到一条线索,帮你把知识串起来,如果不是这样,读了东西也记不住。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谈起为学之道,龚鹏程认为,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热情。
近年来,因讲学和社会事务的需要,他常在各地辗转,大半时间在路上。有空在家时,龚先生的母亲忍不住发感慨:你太可怜了!太辛苦了!你在家一整天坐在那里看书,就这么忙吗?不能休息一下吗?
龚鹏程笑起来:“我能够有这个时间,坐在这里读书,就是最快乐的事了。我这不是工作,是在玩,在休息。这点我妈恐怕不能理解。”
精于武学,通览《四库全书》,龚鹏程的自我修养像中国古代精英。谈起这些经历,他没有“苦练”、“苦读”的忍耐,反而是咀嚼人生乐事。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记:有的人做学问,像挖一口井,越挖越深;您的治学之路,通过一个又一个线索展开来,逐渐观察到传统文化“森林”的全貌。就像《周易》中说的,“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这就是国学的触类旁通吧?
龚:我所说的读书的要点,第一是要贯穿,第二是要展开。这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过程。
我小时候练拳,跟别人不一样。别人练拳,主要目的是打架,我也打架,但是要打架就要了解怎么打,要系统地学。
通过打架,我同时懂得了“药”。古代的拳谱背后,都写着方子。比如铁砂掌,怎么练?要配点药,否则手会肿胀。什么药舒筋活血健骨,什么药去热去火,一开始我当然不是完全懂的,就跟几个练拳的一起讨论,让药方子变变,看看效果有什么不一样。因为练武,所以看了有关药的古书,有兴趣又好玩。
再比如练点穴,天天要看经络图,小穴很难点到,但人体几个大经络大穴,必须要弄清楚。练武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中医中药,渐渐有了兴趣。这个领域的书,不是另外花时间读的,就是练武的同时读了。
后来慢慢延伸发展,在台湾的医学院中医研究所教书时,他们让我讲中医,我就写了《道医论》。
记:据说,您还是台湾武侠文学会会长,曾和古龙、金庸论武侠。
龚:一个喜欢武术的人,对侠客故事有兴趣,当然要了解一下武侠文学。我作了武侠文学研究,还有侠义传统研究,写了《侠的精神文化史论》。
武侠文学中的侠义传统,原来出自古代盗匪,后来转变成女侠、剑侠的形象。这个“侠”跟帮派、黑社会、民团甚至后来的革命,都有关系,所以这些历史需要了解。另外少林、武当等门派,又和佛教、道教等宗教有关。在不同的朝代,练武的人抱拳的方式,都暗含着政治倾向的讯息,背后有很多文章。
从练拳出发,同时了解宗教、艺术、文学、中药以及社会组织。后来我的一些研究,在每个领域继续深化补充,每个领域都有专述,其实没什么难的。
记:您并不仅仅是把国学当作研究的对象,而是当作生活的方式,提升了生命的审美。这是不是读书之路最吸引人的地方?
龚:最重要的是对知识葆有热情。太多的人读书是为了应付从小学开始的各种考试,没有真正的热情。我是有内在的对知识的热情的。我看着这个书好玩,就一直沉浸在里面,我会追着书看。
比如《四库全书》,现存的版本我全看了,然后知道,每个版本的内容其实都不同。
乾隆皇帝建了七阁放书,由于历史和战争的原因,七部之中,存世只有三部半。我先是在台湾看了文渊阁《四库全书》。
有一年,在杭州过年,天下着大雪,我跑到文澜阁,看《四库全书》。然后又追到承德,找文津阁《四库全书》,藏书楼在,但是书没了。后来才知道,这个书搬到北京来了,又追到国家图书馆读完了这个版本。后来去了兰州,找到文溯阁《四库全书》。
三部半中所说的半部,就是杭州的文澜阁本。这半部的命运尤其坎坷。太平天国运动时,太平军攻打杭州,战火中文澜阁坍塌,书散失。在西溪一带躲避战乱的丁申、丁丙两兄弟,发现街上小贩所卖包裹食物的油纸,正是文澜阁本《四库全书》。他们发动家人,出重金搜集,收回了四分之一,民国期间后来又有两次修补,才使这一版本补抄全。
此前,学界对文澜阁本评价不高,因为经过补抄,不是原版。但是我阅读对比之后发现,这一版本的内容之丰富,甚至要超过别的版本。《四库全书》不是枯燥的文献,这部书本身的内涵,和它历尽劫难的故事,放到当时的社会生活中,都是非常有意思的。我是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学术顾问,目前正打算出一本这方面研究的书。
传统“蒙学”“乡约”大有养分
9月12日,在山东博物馆的齐鲁大讲坛上,龚鹏程对比中西方教育传统,解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关系。
今天中西方教育体系的形成,均有其复杂的历史原因。与国内细分的学科不同,视线投向美国的斯坦福、康奈尔大学等主流高校,代表美国教育精神的是通识教育,或称博雅教育,希望培养学生通博的人文基础能力,以此来凝聚这个移民国家的文化共识,使之成为文化共同体。
“美国的通识教育,其实很像我们现在讲的国学。”
近年来,龚鹏程在大学任教之余,拿出很多精力,用于在各地创办书院,并倡导成立全国书院联盟。
记:您提到,中国传统的蒙学,有很多可取之处,能不能举例说明?
龚:很多人在网上看过一个帖子,拿我们的《新华字典》、现行小学课本,和古人启蒙的识字教材比较,你会发现天壤之别。《千字文》等识字教材,意向丰富,对幼儿的教育内容多种多样,我们现在教材反而差很多。
中国的蒙学,不仅仅只有背诵而已。我们的很多长辈,他们可能只上过一两年私塾。但是他这一两年私塾里所学到的东西,让他们后来进了大学教书,仍然受用。这一两年的私塾教育,建立的基础学习能力确实是非常好的。而这些基础能力,随着他们年龄、阅历的增长,会不断丰富。我觉得,当前面对传统文化,这部分还是需要大力挖掘的。
记:今天的小学课堂上,也有国学内容,比如古典诗词等,不足在哪里?
龚:我们现在中小学教材里,有一些诗词。“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但是,这是孩子应该有的感情吗?这讲的是老人家的事啊,小孩很难理解,从经验上距离太远。还有些家长,让小孩背《长恨歌》、《琵琶行》……
记:会不会少儿不宜?
龚:对啊。要么讲爱情,要么讲沦落。这些篇目,这都不是小孩应该去理解的世界。为什么这些诗词反复出现在现在的教育中?因为要么很长,小孩背出来值得炫耀;再就是有生僻字,便于出考试题。
古人光是宋代编的童蒙养正诗选,就有十几种。童蒙诗从浅到深,琅琅上口,跟日常生活结合。在中国传统文学体系里,这种养分非常多,但现在这种丰富性已经看不到了。
记:中国传统教育中,言传身教的生命力很强。可取之处还有哪些?
龚:我们中国还有另外一套社会教育系统。这个社会教育系统,不是说进不进私塾,古代不是只有私塾,还有很多义塾、社学等教育机构。
传统农耕社会,很多农民是不识字的,是文盲,但他对传统文化有价值上的认同。很多农民都知道,“忠孝传家久,诗书济世长”,这个道理老百姓、农民都懂,他们能够过一种非常合乎儒家所讲的伦理生活。
为什么?因为传统中国有这样一套教育系统,这个教育系统就是宋明理学家所推行的乡村的教育,乡约这一类的教育。通过社学或者通过一般的宗族的族规、家训、族谱,通过这个来达到民间教化的作用。
另外,过去明清两代很多民间士绅办了很多善堂,这些善堂起了非常非常大的民间教化的作用。所以中国的民间,他是不是文盲,没有很大关系,他是文盲,他一样可以进行对小孩的教育。更何况有些年纪长一点的前辈们,他会记得他妈妈、他大姐、他阿姨怎么教他,在我们今天来讲,觉得不可思议,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特点。
山东还需大力引进人才
9月28日,孔子秋祭大典即将在全国各地的孔庙、文庙揭幕。
回到儒学的发源地,龚鹏程多次到曲阜,并至山东多个地方寻访古迹。对于山东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他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记:您主持复原的都江堰孔庙的祭孔典礼,被认为是一个活的范本。让一场销声匿迹的礼乐盛典重现,经历了怎样的考证?
龚:台湾本来就保存了祭孔的传统,1995年,在台湾办南华大学时候,我们就把古代的雅乐恢复了。
我们专门到曲阜的仓库里,把所有祭孔的礼器、乐器都复制了一套,拿到都江堰孔庙,练起来。有一天我去看排练,团长说,我们从曲阜复制来的乐器,好多都没见过,不会用。其中,有好几架瑟,琴七弦,瑟二十五弦。这么大的家伙到底是弹,还是敲?问我有谱吗?我说有啊,古籍里就有原原本本的谱。
岳麓书院的院长朱汉民先生问我,祭孔你怎么会的?
我说,祭孔最简单了。因为祭孔是大典礼,所以记载得非常详尽。古代祭孔,时长三天,程序复杂,祭器怎么摆,礼器乐器一一登场,什么时候唱,什么时候鼓,一清二楚。都江堰的地方志《灌县志》里,就有学校祭孔的篇章,写得清清楚楚。
记:今年9月,从济南到曲阜您有一次山东之行。请谈谈对山东传统文化资源保护的建议和看法。
龚:山东自古是一个文明昌盛的地方,儒道佛三教的历史留存非常多,每个领域谈起来,灿若星辰。山东随便一件汉代石刻拿到别的省份,都是不得了的文物。
山东是文化资源大省,近代以来,战乱等社会原因造成的人为破坏很多。现在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有的地方的文庙,大殿门常年锁着,很少举行活动,院子里成了停车场。
七八年前,我带学生去看荀子墓。山东当地的一家旅行社,不知道荀子墓在哪里,司机导游都不知道。我就找了当地的官员,带路去看荀子墓。之前我去过,那时完全没路。带学生去的时候,路稍微修了一下。大车还是不能到跟前,要下来走一段路。到了坟前,坟边上,草一人高。学生看了眼泪掉下来了。
荀子是何等重要的人物。像这种荒废的、残破的古迹在山东太多了。还有的地方,花了大钱搞旅游,比如做墨子文化,但考证不精,没学术含量,不得其法,非常可惜。
山东经济发展已经很好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视,从思想观念上还要有调整。据我了解,山东图书馆和山东博物馆的仓库里,没整理的好东西,还多得很呐。这么多的古迹文物,维修、整建、清理,是需要大量人才的,应该大力吸收国内外的人才,到山东来把宝贵的文化资源整理好,早日公之于众。
注:本文摘自大众日报
![]() |
龚鹏程在齐鲁大讲坛,讲“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
![]() |
龚鹏程对大众日报读者寄语
北京四环路,万泉河立交桥车水马龙,中关村正被创业浪潮席卷。在同一十字路口的不同方向,穿过工地市声嘈杂,北京大学西南角处一栋小楼,“明道塾”三字隐在草木葱茏中,低调守望传统。
9月15日,记者拜访明道塾。
明道塾主人龚鹏程,现任国务院中国国学中心顾问、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在会客的三楼茶室,书架上陈《曾国藩全集》等大书,顺序皆乱,留下不经意翻阅的痕迹。墙上悬一幅书法作品——明道若昧。
“明道若昧,是老子的话。昧是昏沉的意思。明道并不是很张扬的。”龚鹏程解释说。
在齐鲁大讲坛上,他作为主讲嘉宾,纵论古今中西教育长短。台下他并不多言,待人谦谦君子之态。在私塾茶席前,面对面访谈,窗上竹帘低垂,隔绝喧嚣。他耐心地漫谈开来,刷新传统观念,如一场古今穿越。
采访即将结束时,忽有一个电话打来,意外抖出一件“糗事”:某文化名人欲赠书画,被他断然拒绝。
“没错,这方面我是有个性啊,哈哈!”这位来自台湾的饱学之士,一展不羁的才子本色。
读书要点是“找到线索”
“我纵横三教,奔走南北。迩来足迹且遍神州,所会高手,何可胜数?然仅见似我者,未见胜我者。”
2008年出版的《龚鹏程四十自述》,书中这句自得之语,至今仍常被提起。
龚鹏程祖籍江西,1956年生于台北。任职履历遍及岛内电视台、报社、出版社、杂志社等大众传媒,后为中华战略协会顾问、台北市政府顾问,促进两岸官方文化交流。他更为人称道的是致力教育。在佛学泰斗星云大师的支持下,出任台湾嘉义南华大学、佛光大学创校校长。2003年之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并远赴东南亚办学。
撇开不胜枚举的社会职务,龚鹏程迄今已出版专著80余种,如《文化符号学》、《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国学入门》、《中国文学史》等,著作等身。琴棋书画诗酒茶,医卜星象武道禅,学问涉猎之广,大有通贯气象。
记者(以下简称记):国学与西学不同,原本就不是分科的学问。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您是怎样完成自我的修养、实现学问上的通贯的?
龚鹏程(以下简称龚):首要的就是读书,花时间读很多书。
我大学读完研究生,出来工作,几十年东奔西跑,大量时间处理社会事务,读书时间其实不算多。时间很少,我怎么读呢?我有几个要点。
第一,要找到线索。很多人大学四年都在玩,我玩归玩,还读很多书。开始读书是散漫的,东摸摸西看看,没有什么用。需要有一些主题线索,把相关知识串起来。
比如大一时,我注解《庄子》。我把当时学校图书馆和市面书店上,所有和《庄子》有关的书,全部借来买来。《庄子》三十三篇,我逐字注解。这个过程我不仅在读庄子,也是在读历史。
通过注解《庄子》,能看出不同历史时期学人的学术变化。不同时代对庄子的解释,体现出不同的时代风气,能看出时代变迁。魏晋时代解《庄子》,跟唐宋解《庄子》是两回事。找到线索,有了时代纵观性,就可以贯穿下来。
一般来讲,都说庄子是道家的,将老子和庄子并称为“老庄”。但我作过这一年的研究,知道了庄子至少有四个面相。除了道家的理解方式,第二种观点认为,庄子是继承孔子儒学的一支学派。孔子死后,学生们把儒学分成八支。孔子弟子中最高明的颜回,他的学问似乎没有继承。有人认为,《庄子》里记录了不少孔子和颜回的对话,因此把庄子放在儒家的系统里解释。
再就是把庄子跟佛教一起解释,民国初年的章太炎就是如此。还有,《庄子》的文学之美,特别吸引人,文章读来特别精彩,令人享受,又有很多文学性的解读。
记:通过《庄子》,中国哲学中的儒释道三家涉及到了,古代文学之门也打开了。
龚:是啊。
大二时,我研究南北朝时期的山水诗人谢脁。李白这么伟大的诗人,最崇拜谢脁,为什么呢?我要找到原因。这位诗人恰恰是我了解六朝变化的关键线索。
大三写诸子百家,把各家综合起来写,通过写这些书,把先秦诸子百家的文献全看一遍。
大四做近代诗选,清朝光绪、宣统年间的诗人,是古典诗最后的回光返照。这些诗人在清朝末年,经历政治社会变动,他们怎样感受这个时代,怎样以诗歌回应。
先不说后面经年累月的深化研究,光看这四年,每年一个主题,读了很多书,基本上中国思想史、文化史的几大脉络基本掌握了。
就像古人说,散钱在地,需要绳子串起来。我这个方法强调通贯,不是随便漫流,是有线索的。找到一条线索,帮你把知识串起来,如果不是这样,读了东西也记不住。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谈起为学之道,龚鹏程认为,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热情。
近年来,因讲学和社会事务的需要,他常在各地辗转,大半时间在路上。有空在家时,龚先生的母亲忍不住发感慨:你太可怜了!太辛苦了!你在家一整天坐在那里看书,就这么忙吗?不能休息一下吗?
龚鹏程笑起来:“我能够有这个时间,坐在这里读书,就是最快乐的事了。我这不是工作,是在玩,在休息。这点我妈恐怕不能理解。”
精于武学,通览《四库全书》,龚鹏程的自我修养像中国古代精英。谈起这些经历,他没有“苦练”、“苦读”的忍耐,反而是咀嚼人生乐事。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记:有的人做学问,像挖一口井,越挖越深;您的治学之路,通过一个又一个线索展开来,逐渐观察到传统文化“森林”的全貌。就像《周易》中说的,“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这就是国学的触类旁通吧?
龚:我所说的读书的要点,第一是要贯穿,第二是要展开。这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过程。
我小时候练拳,跟别人不一样。别人练拳,主要目的是打架,我也打架,但是要打架就要了解怎么打,要系统地学。
通过打架,我同时懂得了“药”。古代的拳谱背后,都写着方子。比如铁砂掌,怎么练?要配点药,否则手会肿胀。什么药舒筋活血健骨,什么药去热去火,一开始我当然不是完全懂的,就跟几个练拳的一起讨论,让药方子变变,看看效果有什么不一样。因为练武,所以看了有关药的古书,有兴趣又好玩。
再比如练点穴,天天要看经络图,小穴很难点到,但人体几个大经络大穴,必须要弄清楚。练武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中医中药,渐渐有了兴趣。这个领域的书,不是另外花时间读的,就是练武的同时读了。
后来慢慢延伸发展,在台湾的医学院中医研究所教书时,他们让我讲中医,我就写了《道医论》。
记:据说,您还是台湾武侠文学会会长,曾和古龙、金庸论武侠。
龚:一个喜欢武术的人,对侠客故事有兴趣,当然要了解一下武侠文学。我作了武侠文学研究,还有侠义传统研究,写了《侠的精神文化史论》。
武侠文学中的侠义传统,原来出自古代盗匪,后来转变成女侠、剑侠的形象。这个“侠”跟帮派、黑社会、民团甚至后来的革命,都有关系,所以这些历史需要了解。另外少林、武当等门派,又和佛教、道教等宗教有关。在不同的朝代,练武的人抱拳的方式,都暗含着政治倾向的讯息,背后有很多文章。
从练拳出发,同时了解宗教、艺术、文学、中药以及社会组织。后来我的一些研究,在每个领域继续深化补充,每个领域都有专述,其实没什么难的。
记:您并不仅仅是把国学当作研究的对象,而是当作生活的方式,提升了生命的审美。这是不是读书之路最吸引人的地方?
龚:最重要的是对知识葆有热情。太多的人读书是为了应付从小学开始的各种考试,没有真正的热情。我是有内在的对知识的热情的。我看着这个书好玩,就一直沉浸在里面,我会追着书看。
比如《四库全书》,现存的版本我全看了,然后知道,每个版本的内容其实都不同。
乾隆皇帝建了七阁放书,由于历史和战争的原因,七部之中,存世只有三部半。我先是在台湾看了文渊阁《四库全书》。
有一年,在杭州过年,天下着大雪,我跑到文澜阁,看《四库全书》。然后又追到承德,找文津阁《四库全书》,藏书楼在,但是书没了。后来才知道,这个书搬到北京来了,又追到国家图书馆读完了这个版本。后来去了兰州,找到文溯阁《四库全书》。
三部半中所说的半部,就是杭州的文澜阁本。这半部的命运尤其坎坷。太平天国运动时,太平军攻打杭州,战火中文澜阁坍塌,书散失。在西溪一带躲避战乱的丁申、丁丙两兄弟,发现街上小贩所卖包裹食物的油纸,正是文澜阁本《四库全书》。他们发动家人,出重金搜集,收回了四分之一,民国期间后来又有两次修补,才使这一版本补抄全。
此前,学界对文澜阁本评价不高,因为经过补抄,不是原版。但是我阅读对比之后发现,这一版本的内容之丰富,甚至要超过别的版本。《四库全书》不是枯燥的文献,这部书本身的内涵,和它历尽劫难的故事,放到当时的社会生活中,都是非常有意思的。我是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学术顾问,目前正打算出一本这方面研究的书。
传统“蒙学”“乡约”大有养分
9月12日,在山东博物馆的齐鲁大讲坛上,龚鹏程对比中西方教育传统,解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关系。
今天中西方教育体系的形成,均有其复杂的历史原因。与国内细分的学科不同,视线投向美国的斯坦福、康奈尔大学等主流高校,代表美国教育精神的是通识教育,或称博雅教育,希望培养学生通博的人文基础能力,以此来凝聚这个移民国家的文化共识,使之成为文化共同体。
“美国的通识教育,其实很像我们现在讲的国学。”
近年来,龚鹏程在大学任教之余,拿出很多精力,用于在各地创办书院,并倡导成立全国书院联盟。
记:您提到,中国传统的蒙学,有很多可取之处,能不能举例说明?
龚:很多人在网上看过一个帖子,拿我们的《新华字典》、现行小学课本,和古人启蒙的识字教材比较,你会发现天壤之别。《千字文》等识字教材,意向丰富,对幼儿的教育内容多种多样,我们现在教材反而差很多。
中国的蒙学,不仅仅只有背诵而已。我们的很多长辈,他们可能只上过一两年私塾。但是他这一两年私塾里所学到的东西,让他们后来进了大学教书,仍然受用。这一两年的私塾教育,建立的基础学习能力确实是非常好的。而这些基础能力,随着他们年龄、阅历的增长,会不断丰富。我觉得,当前面对传统文化,这部分还是需要大力挖掘的。
记:今天的小学课堂上,也有国学内容,比如古典诗词等,不足在哪里?
龚:我们现在中小学教材里,有一些诗词。“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但是,这是孩子应该有的感情吗?这讲的是老人家的事啊,小孩很难理解,从经验上距离太远。还有些家长,让小孩背《长恨歌》、《琵琶行》……
记:会不会少儿不宜?
龚:对啊。要么讲爱情,要么讲沦落。这些篇目,这都不是小孩应该去理解的世界。为什么这些诗词反复出现在现在的教育中?因为要么很长,小孩背出来值得炫耀;再就是有生僻字,便于出考试题。
古人光是宋代编的童蒙养正诗选,就有十几种。童蒙诗从浅到深,琅琅上口,跟日常生活结合。在中国传统文学体系里,这种养分非常多,但现在这种丰富性已经看不到了。
记:中国传统教育中,言传身教的生命力很强。可取之处还有哪些?
龚:我们中国还有另外一套社会教育系统。这个社会教育系统,不是说进不进私塾,古代不是只有私塾,还有很多义塾、社学等教育机构。
传统农耕社会,很多农民是不识字的,是文盲,但他对传统文化有价值上的认同。很多农民都知道,“忠孝传家久,诗书济世长”,这个道理老百姓、农民都懂,他们能够过一种非常合乎儒家所讲的伦理生活。
为什么?因为传统中国有这样一套教育系统,这个教育系统就是宋明理学家所推行的乡村的教育,乡约这一类的教育。通过社学或者通过一般的宗族的族规、家训、族谱,通过这个来达到民间教化的作用。
另外,过去明清两代很多民间士绅办了很多善堂,这些善堂起了非常非常大的民间教化的作用。所以中国的民间,他是不是文盲,没有很大关系,他是文盲,他一样可以进行对小孩的教育。更何况有些年纪长一点的前辈们,他会记得他妈妈、他大姐、他阿姨怎么教他,在我们今天来讲,觉得不可思议,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特点。
山东还需大力引进人才
9月28日,孔子秋祭大典即将在全国各地的孔庙、文庙揭幕。
回到儒学的发源地,龚鹏程多次到曲阜,并至山东多个地方寻访古迹。对于山东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他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记:您主持复原的都江堰孔庙的祭孔典礼,被认为是一个活的范本。让一场销声匿迹的礼乐盛典重现,经历了怎样的考证?
龚:台湾本来就保存了祭孔的传统,1995年,在台湾办南华大学时候,我们就把古代的雅乐恢复了。
我们专门到曲阜的仓库里,把所有祭孔的礼器、乐器都复制了一套,拿到都江堰孔庙,练起来。有一天我去看排练,团长说,我们从曲阜复制来的乐器,好多都没见过,不会用。其中,有好几架瑟,琴七弦,瑟二十五弦。这么大的家伙到底是弹,还是敲?问我有谱吗?我说有啊,古籍里就有原原本本的谱。
岳麓书院的院长朱汉民先生问我,祭孔你怎么会的?
我说,祭孔最简单了。因为祭孔是大典礼,所以记载得非常详尽。古代祭孔,时长三天,程序复杂,祭器怎么摆,礼器乐器一一登场,什么时候唱,什么时候鼓,一清二楚。都江堰的地方志《灌县志》里,就有学校祭孔的篇章,写得清清楚楚。
记:今年9月,从济南到曲阜您有一次山东之行。请谈谈对山东传统文化资源保护的建议和看法。
龚:山东自古是一个文明昌盛的地方,儒道佛三教的历史留存非常多,每个领域谈起来,灿若星辰。山东随便一件汉代石刻拿到别的省份,都是不得了的文物。
山东是文化资源大省,近代以来,战乱等社会原因造成的人为破坏很多。现在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有的地方的文庙,大殿门常年锁着,很少举行活动,院子里成了停车场。
七八年前,我带学生去看荀子墓。山东当地的一家旅行社,不知道荀子墓在哪里,司机导游都不知道。我就找了当地的官员,带路去看荀子墓。之前我去过,那时完全没路。带学生去的时候,路稍微修了一下。大车还是不能到跟前,要下来走一段路。到了坟前,坟边上,草一人高。学生看了眼泪掉下来了。
荀子是何等重要的人物。像这种荒废的、残破的古迹在山东太多了。还有的地方,花了大钱搞旅游,比如做墨子文化,但考证不精,没学术含量,不得其法,非常可惜。
山东经济发展已经很好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视,从思想观念上还要有调整。据我了解,山东图书馆和山东博物馆的仓库里,没整理的好东西,还多得很呐。这么多的古迹文物,维修、整建、清理,是需要大量人才的,应该大力吸收国内外的人才,到山东来把宝贵的文化资源整理好,早日公之于众。
注:本文摘自大众日报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