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会表达吗?
嵇文甫先生《春秋战国思想史话》,第八章论惠施与公孙龙。战国时代,名家与法家都重核综名实,方法各不相同。“法家注重的是循名以责实,而名家却是要因实以制名”,法家循名责实,名家因实制名,诚为的见!
所谓因实制名,就是表达。钱宾四先生讲名家,也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中国思想史六讲》法家部分云,“须知讲话有四个方式:一是‘譬’,如以甲譬乙。二是‘侔’,是两个东西相比较。三是‘援’,如庄子抓着惠施的话来讲话,即是援。四是‘推’,即是推理。”其实,讲话的方式还有很多,宾四先生不过列举常用四端罢了。先生以此论名家“白马非马论”,及墨家(宾四先生认为名家出自墨家,嵇文甫先生认为,名家乃是市民思想,以其所论多抽象复杂,非“氓”可触及。要之,两种观点可互为补充。)“杀盗非杀人”说,责墨家兼爱的理论不能成立。篇末引公孙龙的话,“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盛赞其论。其实,宾四先生在论述墨家“杀盗非杀人”论时,同样犯了当止不止的毛病。
《论语·里仁》云,“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后人以此责孔子,说言行都敏,有何不好?其实,这或许是孔子深感准确表达困难之故。孔子到卫国,见南子(卫灵公夫人),弟子子路很不高兴,觉得这样有失身份。《雍也》原文句云,“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孔子很难向子路解释清楚这样一回事,便只好说“天厌之!天厌之!”
孔子说天,钱宾四批墨家当止不止,而自己也犯同病。上智之人,表达尚且如此困难,遑论中下之人?
钱宾四先生论墨子,有句云:“汉儒讲‘五常’,把孟子所讲的‘仁义礼智’加上一个‘信’字,这五个字恰好可以分给这四派思想(按:宾四先生以为孔子说‘仁’,墨子言‘义’,荀子讲‘礼’,庄子主‘智’)。”持论甚正。墨家言“义”,宾四先生说,“这由外而来,现在社会上结拜的兄弟叫义兄弟,还有义子、义父,都是外边生起的关系。”论述固然不错,但过于平白了些,而且一般人不一定能够真正懂得。同样说义,铁木真的论述就形象而又生猛。铁木真拜王罕为义父,与罕子桑昆不和,为表明心迹,就对桑昆说:“我与你父是有衣服生的儿子,你是赤裸裸生的儿子……”后面的话,且不去引它。
掉了这么多书袋,其实是想说表达和理解很困难。
因实制名,绝非易事。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感交流困难。“万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个也难求”,这并非文人的想象,而是在社会翻滚后的痛切之言。一个书生,受了些挫折,郁郁寡欢,对朋友说,“啊,我痛苦啊,痛苦啊……”其实,他个人的心境,绝非“痛苦”二字所能表达。为何“痛苦”,怎样“痛苦”,不要说听者,或许他自己都不能搞明白。这样,听的人就不免要说些令他厌恶的话,什么“你就是闲的,太闲了容易胡思乱想”,什么“为赋新词强说愁”,什么“无病呻吟”……心情本来很糟糕,再有朋友这样数落,便不免更加悲观。脾气好,能宽容者,或许笑笑就过;脾气不好,心境又极度糟糕者,便不免要恶言相向,反目成仇。因一两句话而割袍断义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我们为什么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呢?其实,一个人倘若能准确表达他的感受,讲清自己为何痛苦,旁人必不至于笑话他;言明自己为何幸福,旁人必不至于嫉妒蔑视他,而愿给以真诚祝福。想要别人理解,便必须借助语言文字。语言文字者,约定俗成也,言痛苦,讲悲观,其实将感觉的维度压缩了。这样一来,表达便难免呆板,而且严重失实。如此,又怎么可能达成理解呢?借助外在来言说内心,其实至蠢至笨,但多数人多数时候只得如此。“喜欢”“痛苦”“幸福”“悲观”这些概念,大家常用,都已经固化。相恋中的男女,互诉衷情:“我喜欢你”“你都喜欢我什么啊?”被问者每每不知如何作答。这其实还是不懂表达之故。年前曾看一电影,名字忘了,有一个场景,印象却很深刻。A问B,你为什么喜欢我啊?B动了嘴唇,却没说话。A很满意。西人王尔德有语云:“身体比灵魂更会表达”,岂虚言哉?
为什么不能很好理解别人的感受呢?这多因为未临其境之故。未临其境,便只好根据外在经验去判断和处理。其实,外在经验往往不可期。每个人的经历和感受,都不相同,如何可以类比?经历是A,在别人看来,便是类A,这还稍好,能给人以些微慰藉。经历是A,别人看成B,以此来交流,双方难免都要感到隔膜了。“唉,他不了解我……”“真是不知好歹……”很多友谊,往往因此日益生疏。理解实在太困难,所以人们在经历一些事情后,往往会觉得陪伴是最好的安慰。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吾从子。
所谓因实制名,就是表达。钱宾四先生讲名家,也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中国思想史六讲》法家部分云,“须知讲话有四个方式:一是‘譬’,如以甲譬乙。二是‘侔’,是两个东西相比较。三是‘援’,如庄子抓着惠施的话来讲话,即是援。四是‘推’,即是推理。”其实,讲话的方式还有很多,宾四先生不过列举常用四端罢了。先生以此论名家“白马非马论”,及墨家(宾四先生认为名家出自墨家,嵇文甫先生认为,名家乃是市民思想,以其所论多抽象复杂,非“氓”可触及。要之,两种观点可互为补充。)“杀盗非杀人”说,责墨家兼爱的理论不能成立。篇末引公孙龙的话,“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盛赞其论。其实,宾四先生在论述墨家“杀盗非杀人”论时,同样犯了当止不止的毛病。
《论语·里仁》云,“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后人以此责孔子,说言行都敏,有何不好?其实,这或许是孔子深感准确表达困难之故。孔子到卫国,见南子(卫灵公夫人),弟子子路很不高兴,觉得这样有失身份。《雍也》原文句云,“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孔子很难向子路解释清楚这样一回事,便只好说“天厌之!天厌之!”
孔子说天,钱宾四批墨家当止不止,而自己也犯同病。上智之人,表达尚且如此困难,遑论中下之人?
钱宾四先生论墨子,有句云:“汉儒讲‘五常’,把孟子所讲的‘仁义礼智’加上一个‘信’字,这五个字恰好可以分给这四派思想(按:宾四先生以为孔子说‘仁’,墨子言‘义’,荀子讲‘礼’,庄子主‘智’)。”持论甚正。墨家言“义”,宾四先生说,“这由外而来,现在社会上结拜的兄弟叫义兄弟,还有义子、义父,都是外边生起的关系。”论述固然不错,但过于平白了些,而且一般人不一定能够真正懂得。同样说义,铁木真的论述就形象而又生猛。铁木真拜王罕为义父,与罕子桑昆不和,为表明心迹,就对桑昆说:“我与你父是有衣服生的儿子,你是赤裸裸生的儿子……”后面的话,且不去引它。
掉了这么多书袋,其实是想说表达和理解很困难。
因实制名,绝非易事。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感交流困难。“万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个也难求”,这并非文人的想象,而是在社会翻滚后的痛切之言。一个书生,受了些挫折,郁郁寡欢,对朋友说,“啊,我痛苦啊,痛苦啊……”其实,他个人的心境,绝非“痛苦”二字所能表达。为何“痛苦”,怎样“痛苦”,不要说听者,或许他自己都不能搞明白。这样,听的人就不免要说些令他厌恶的话,什么“你就是闲的,太闲了容易胡思乱想”,什么“为赋新词强说愁”,什么“无病呻吟”……心情本来很糟糕,再有朋友这样数落,便不免更加悲观。脾气好,能宽容者,或许笑笑就过;脾气不好,心境又极度糟糕者,便不免要恶言相向,反目成仇。因一两句话而割袍断义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我们为什么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呢?其实,一个人倘若能准确表达他的感受,讲清自己为何痛苦,旁人必不至于笑话他;言明自己为何幸福,旁人必不至于嫉妒蔑视他,而愿给以真诚祝福。想要别人理解,便必须借助语言文字。语言文字者,约定俗成也,言痛苦,讲悲观,其实将感觉的维度压缩了。这样一来,表达便难免呆板,而且严重失实。如此,又怎么可能达成理解呢?借助外在来言说内心,其实至蠢至笨,但多数人多数时候只得如此。“喜欢”“痛苦”“幸福”“悲观”这些概念,大家常用,都已经固化。相恋中的男女,互诉衷情:“我喜欢你”“你都喜欢我什么啊?”被问者每每不知如何作答。这其实还是不懂表达之故。年前曾看一电影,名字忘了,有一个场景,印象却很深刻。A问B,你为什么喜欢我啊?B动了嘴唇,却没说话。A很满意。西人王尔德有语云:“身体比灵魂更会表达”,岂虚言哉?
为什么不能很好理解别人的感受呢?这多因为未临其境之故。未临其境,便只好根据外在经验去判断和处理。其实,外在经验往往不可期。每个人的经历和感受,都不相同,如何可以类比?经历是A,在别人看来,便是类A,这还稍好,能给人以些微慰藉。经历是A,别人看成B,以此来交流,双方难免都要感到隔膜了。“唉,他不了解我……”“真是不知好歹……”很多友谊,往往因此日益生疏。理解实在太困难,所以人们在经历一些事情后,往往会觉得陪伴是最好的安慰。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吾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