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宾逊先生
第一次听说罗宾逊先生,是从同班同学乔什那里。
他在与我碰面前,刚去找了罗宾逊先生修改作业。在他口中,罗宾逊先生是专门负责给传媒管理专业提供写作指导的顾问,十分严肃,但很有帮助。由于罗宾逊先生名字前冠着Dr.,我猜他大概刚完成博士论文不久,正在修炼成为见习讲师的途中。
第二次听说罗宾逊先生,是宝拉教授说因为家事缠身,委托他帮我们批改第一次小论文作业。
宝拉教授话音刚落,席间哀声四起。我不明真相,忙抓住身边一个读研二的女同学,问她:罗宾逊先生怎么了?那个女同学皱着眉头摇了摇头,说没什么,就是比较事儿多。我一头雾水,做学问,事儿多,不是好事吗。
就在交另一门课的论文前,我预定了罗宾逊先生的答疑时间。
没料到竟然没在预约时间前写完那篇作业,草草结了个尾,打印出来,抱着书包就往学校跑。
到他办公室时,迟到了十分钟。他的办公室位于学院旧楼靠外延走廊的一层。门虚沿掩着。我吸了一口气,敲了敲门,放下手就已经做好鞠躬道歉的准备。他叫我进去,我哈着腰走进去。外面正值午后最晒的时候,他房间里却格外阴冷。现在想起,大概是拉了窗帘和冷气的共同作用。他正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听我进来,并没有扭头看我。我等了两分钟没好意思开口。他停下,不再敲键盘,转过来面向我说,我以为不来了呢。我连忙解释,没想到写到了最后一秒种,还差个结论部分,但还想来拜见,迟到了,非常抱歉。他耸耸肩,说没关系,接着又扭过头去继续面对电脑。他问有什么可以帮我。我挺直背说明了大概的作业要求,他叫我把作业要求的文件邮件发给他,说话的时候对着电脑敲打。我看他敲键盘,想他是在记录这次辅导,或是根本没在听我说话。
罗宾逊先生终于开始看我的文章了。我无事可做,暗自打量起他来。年龄,不到三十岁的样子,穿着整齐,表情严肃,双耳却都戴着小号的银色耳环。他用红笔在我的文章上圈圈点点,也并不抬头向我确认任何。我盯着他的手,指甲剪得齐整又不过秃,估计是个爱干净的家伙。他终于抬起头来,问我某一句话想表达的意思,我看他紧紧抿着的嘴,也不禁跟着紧张。
也许就是那一刻,我决定在走出这间办公室前,想办法让他笑。
他实在太严肃了。他坐在这间又昏暗又阴冷的房间里,坐在那张宽大的木制写字桌后,桌上摆着APA手册第六版。我开始主动跟他解释我的写作意图,挑选词汇时的顾虑,无法平衡营销分析和学术讨论的担忧。他一直是听我说完,轻微地点头,尽可能简短地给我回应。
直到我们谈起引用严谨的问题。他说,正文中没有标注引用的文献,不要写进参考文献的列表里啊,过度引用几乎等于盲目引用,不是好事儿。我用力点头说好的,我知道的。我想起去年在伦敦时的两则关于引用的段子。第一则是,有个同学虚构了一本文献,安在某个著名大家的名下。结果授课老师恰好与那名大家相识,她把那个引用圈了出来,等单独面谈的时候,老师平淡地说,我认识那个人啊,那年她在生孩子啊,没有出版物啊。第二则有个同学因为偷懒,只截取了一位学者早年的观点,来支持自己的论证,而没提那位学者后来推翻了自己,有了另一个新观点。同样是那门课的授课老师,把她的引用画了线,在旁边批注,他现在可不这么想了。有着与学界天天打交道的老师,真是又激动又提心吊胆的体验,不敢动一点偷懒的心思。
讲完这两件事,罗宾逊先生终于笑了。
改完文章他又主动提醒我下次可以早一点预约和他聊聊作业进展,帮助可能更大些。
推门走出去时,觉得太阳更晒了。
http://yiningzhou.com/2015/09/mrrobinson/
他在与我碰面前,刚去找了罗宾逊先生修改作业。在他口中,罗宾逊先生是专门负责给传媒管理专业提供写作指导的顾问,十分严肃,但很有帮助。由于罗宾逊先生名字前冠着Dr.,我猜他大概刚完成博士论文不久,正在修炼成为见习讲师的途中。
第二次听说罗宾逊先生,是宝拉教授说因为家事缠身,委托他帮我们批改第一次小论文作业。
宝拉教授话音刚落,席间哀声四起。我不明真相,忙抓住身边一个读研二的女同学,问她:罗宾逊先生怎么了?那个女同学皱着眉头摇了摇头,说没什么,就是比较事儿多。我一头雾水,做学问,事儿多,不是好事吗。
就在交另一门课的论文前,我预定了罗宾逊先生的答疑时间。
没料到竟然没在预约时间前写完那篇作业,草草结了个尾,打印出来,抱着书包就往学校跑。
到他办公室时,迟到了十分钟。他的办公室位于学院旧楼靠外延走廊的一层。门虚沿掩着。我吸了一口气,敲了敲门,放下手就已经做好鞠躬道歉的准备。他叫我进去,我哈着腰走进去。外面正值午后最晒的时候,他房间里却格外阴冷。现在想起,大概是拉了窗帘和冷气的共同作用。他正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听我进来,并没有扭头看我。我等了两分钟没好意思开口。他停下,不再敲键盘,转过来面向我说,我以为不来了呢。我连忙解释,没想到写到了最后一秒种,还差个结论部分,但还想来拜见,迟到了,非常抱歉。他耸耸肩,说没关系,接着又扭过头去继续面对电脑。他问有什么可以帮我。我挺直背说明了大概的作业要求,他叫我把作业要求的文件邮件发给他,说话的时候对着电脑敲打。我看他敲键盘,想他是在记录这次辅导,或是根本没在听我说话。
罗宾逊先生终于开始看我的文章了。我无事可做,暗自打量起他来。年龄,不到三十岁的样子,穿着整齐,表情严肃,双耳却都戴着小号的银色耳环。他用红笔在我的文章上圈圈点点,也并不抬头向我确认任何。我盯着他的手,指甲剪得齐整又不过秃,估计是个爱干净的家伙。他终于抬起头来,问我某一句话想表达的意思,我看他紧紧抿着的嘴,也不禁跟着紧张。
也许就是那一刻,我决定在走出这间办公室前,想办法让他笑。
他实在太严肃了。他坐在这间又昏暗又阴冷的房间里,坐在那张宽大的木制写字桌后,桌上摆着APA手册第六版。我开始主动跟他解释我的写作意图,挑选词汇时的顾虑,无法平衡营销分析和学术讨论的担忧。他一直是听我说完,轻微地点头,尽可能简短地给我回应。
直到我们谈起引用严谨的问题。他说,正文中没有标注引用的文献,不要写进参考文献的列表里啊,过度引用几乎等于盲目引用,不是好事儿。我用力点头说好的,我知道的。我想起去年在伦敦时的两则关于引用的段子。第一则是,有个同学虚构了一本文献,安在某个著名大家的名下。结果授课老师恰好与那名大家相识,她把那个引用圈了出来,等单独面谈的时候,老师平淡地说,我认识那个人啊,那年她在生孩子啊,没有出版物啊。第二则有个同学因为偷懒,只截取了一位学者早年的观点,来支持自己的论证,而没提那位学者后来推翻了自己,有了另一个新观点。同样是那门课的授课老师,把她的引用画了线,在旁边批注,他现在可不这么想了。有着与学界天天打交道的老师,真是又激动又提心吊胆的体验,不敢动一点偷懒的心思。
讲完这两件事,罗宾逊先生终于笑了。
改完文章他又主动提醒我下次可以早一点预约和他聊聊作业进展,帮助可能更大些。
推门走出去时,觉得太阳更晒了。
http://yiningzhou.com/2015/09/mrrobinson/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