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散见
今人不重文言,以致教出来的学生很多连稍微难一点的古文都读不下去,或者读不通,搞得现在诗史俱废。然而不读古文,谈何文化传承。以前两会文艺界政协委员提案说要在小学开设繁体字教育,真真皮毛之见。会不会认繁体字,对能不能读古文的影响并不大;就算能读、写繁体字,主要也还只是加深对古人造字法的理解。真正要谈传承文化的根,得让国人去读古人的东西。连古文都读不懂,连古代一些主要经典都不知为何物,所谓传承简直就是一句空话。
谈文化传承,离不开蒙学。蒙学教育是古代社会文史的基础。古人在蒙学上下力颇深,特别自明清以来。不光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幼学》、《龙文鞭影》这样的童蒙识字读物,还有元人陈栎《历代蒙求》、清人许遯翁《韵史》、朱玉岑《韵史补》、鲍东里《史鉴节要便读》等识韵明史之作。这些蒙学教材不仅教人认字、明理,还含有许多历史上的典故、社会上的知识。“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并不是一句空言。《增广贤文》不长,只有一卷,但是辑录了很多俗语,而又以对仗的形式展现出来,读之极易上口。《幼学琼林》有四卷,也是用对偶句写成,但是内容就比《增广》丰富多了,含有很多知识,包括事物的叫法、相关典故和对应警句。我有时候就发现,原来古人的一些常见称谓和典故,竟在蒙学教材里都可找到。比如读聊斋时常遇到“ 冰人”一词,初看也不懂,而在《幼学》中就明确有典:“赛修与柯人,皆是煤妁之号;冰人与掌判,悉是传言之人。”古人从小就系统地接触这些东西,难怪他们用典、遣词往往能信手拈来。
现在有许多现代“私塾”也教这些蒙学读物。这些私塾形式上尊明重汉,拜孔子、着汉服,读经诵典,号称要复兴国学。但是他们的很多做法,无论是形式上的还是内容上的,都与蒙学的初衷相悖。前几日与一私塾老师晤谈,她提到他们私塾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孩子心里种下种子”,所以在读经方面,不求理解,但求背诵。昨日看《金牌调解》,最近一期正好是关于家长对“读经教育”的不同看法。中间提到,当前的“读经教育”,首要目的,是要让孩子背诵三十万言的经典;同样地,不求孩子能深入理解,但求孩子“腹有诗书”。我能理解他们这样让孩子死记硬背”的目的,就像《陆桴亭论小学》所说:“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多记性。十五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所当读书,皆当自十五前使之熟读。”但是,且不说不求理解的背诵,不和孩子经历相结合的知识,会不会遗忘,会不会真的在未来的人生开花结果,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并不是所有这些所选经典上所载的观点都适用于现代社会。一旦这些背诵造成定见乃至偏见,可能会影响孩子正常的社会化和成长。一个例子就是《弟子规》。照它上面的这一套去教孩子,只会把孩子教成木讷老成、是非不明的愚忠愚孝之徒。
所以,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背诵,而是“诵而无讲”。特别是,在让孩子背诵的同时,能不能把批判地把经典讲清楚,从而真正地引导孩子去学习、体会经典。事实上,这个蒙学教育上的问题,并不新鲜。清人陈惟彦《幼年分学课程》批评道:”童子知识未开,全恃讲解为启导。初虽昏贸,积久浸润,自能贯通。近世授蒙通病,专令背诵。又或讲解不得法,致有年已及冠,犹蠢蠢然未得读书之益者,贻误匪浅。” 这种“有诵无讲”的教育方式,在他看来,对“中材“伤害尤其大,“中材之困于俗学者,达则用非所学,不足治事;穷则学而无用,且不足治生。” 在当前私塾教育的背景下,这些观点,值得深思。毕竟,要让今人去深入浅出地讲古人的蒙学,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何况于有着汗牛充栋的研究积累的《四书五经》、乃至于《十三经》。更难做到的,是对古人的经典进行批判地分析和讲解,特别是如何适用于当下,而不是一股脑地灌输给孩子。以私塾这种游离于当前教育体制的教育方式,很难有能力和资源去做好这样的事情。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段玩耍的童子碰到老师来而放声读书的场景: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当时学的时候觉得这段很可乐。如今想来,希望我们的蒙学教育不会沦落至此。
谈文化传承,离不开蒙学。蒙学教育是古代社会文史的基础。古人在蒙学上下力颇深,特别自明清以来。不光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幼学》、《龙文鞭影》这样的童蒙识字读物,还有元人陈栎《历代蒙求》、清人许遯翁《韵史》、朱玉岑《韵史补》、鲍东里《史鉴节要便读》等识韵明史之作。这些蒙学教材不仅教人认字、明理,还含有许多历史上的典故、社会上的知识。“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并不是一句空言。《增广贤文》不长,只有一卷,但是辑录了很多俗语,而又以对仗的形式展现出来,读之极易上口。《幼学琼林》有四卷,也是用对偶句写成,但是内容就比《增广》丰富多了,含有很多知识,包括事物的叫法、相关典故和对应警句。我有时候就发现,原来古人的一些常见称谓和典故,竟在蒙学教材里都可找到。比如读聊斋时常遇到“ 冰人”一词,初看也不懂,而在《幼学》中就明确有典:“赛修与柯人,皆是煤妁之号;冰人与掌判,悉是传言之人。”古人从小就系统地接触这些东西,难怪他们用典、遣词往往能信手拈来。
现在有许多现代“私塾”也教这些蒙学读物。这些私塾形式上尊明重汉,拜孔子、着汉服,读经诵典,号称要复兴国学。但是他们的很多做法,无论是形式上的还是内容上的,都与蒙学的初衷相悖。前几日与一私塾老师晤谈,她提到他们私塾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孩子心里种下种子”,所以在读经方面,不求理解,但求背诵。昨日看《金牌调解》,最近一期正好是关于家长对“读经教育”的不同看法。中间提到,当前的“读经教育”,首要目的,是要让孩子背诵三十万言的经典;同样地,不求孩子能深入理解,但求孩子“腹有诗书”。我能理解他们这样让孩子死记硬背”的目的,就像《陆桴亭论小学》所说:“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多记性。十五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所当读书,皆当自十五前使之熟读。”但是,且不说不求理解的背诵,不和孩子经历相结合的知识,会不会遗忘,会不会真的在未来的人生开花结果,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并不是所有这些所选经典上所载的观点都适用于现代社会。一旦这些背诵造成定见乃至偏见,可能会影响孩子正常的社会化和成长。一个例子就是《弟子规》。照它上面的这一套去教孩子,只会把孩子教成木讷老成、是非不明的愚忠愚孝之徒。
所以,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背诵,而是“诵而无讲”。特别是,在让孩子背诵的同时,能不能把批判地把经典讲清楚,从而真正地引导孩子去学习、体会经典。事实上,这个蒙学教育上的问题,并不新鲜。清人陈惟彦《幼年分学课程》批评道:”童子知识未开,全恃讲解为启导。初虽昏贸,积久浸润,自能贯通。近世授蒙通病,专令背诵。又或讲解不得法,致有年已及冠,犹蠢蠢然未得读书之益者,贻误匪浅。” 这种“有诵无讲”的教育方式,在他看来,对“中材“伤害尤其大,“中材之困于俗学者,达则用非所学,不足治事;穷则学而无用,且不足治生。” 在当前私塾教育的背景下,这些观点,值得深思。毕竟,要让今人去深入浅出地讲古人的蒙学,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何况于有着汗牛充栋的研究积累的《四书五经》、乃至于《十三经》。更难做到的,是对古人的经典进行批判地分析和讲解,特别是如何适用于当下,而不是一股脑地灌输给孩子。以私塾这种游离于当前教育体制的教育方式,很难有能力和资源去做好这样的事情。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段玩耍的童子碰到老师来而放声读书的场景: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当时学的时候觉得这段很可乐。如今想来,希望我们的蒙学教育不会沦落至此。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