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日志 9月
2015.8.30(日) 晴
在从上海回重庆的地铁上、飞机上,读完了余华的散文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从前并没有读过他的小说,对这位作家也不甚了解。他的文字朴实无华,没有一点浮夸艳丽的色彩在,就像一个生活经验丰富的长辈在跟你描述生活里的细节。他的短文《伊恩·麦克尤恩后遗症》,点到为止的分析了这位我十分喜欢的英国作家的写作风格,这样的后遗症就是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作家和文章才会有。旅行、对话、节日、随想,他任由自己的思想随着时间的缓缓流逝而积淀下来,从前小说里如《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中触目惊心的残酷与荒诞皆不见踪影,余华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更是一位充满智慧的生活家。
以前跟朋友聊天,希望每天能抽时间看一部电影,或者读完一本书。我想,如果坚持下来,几年后的自己也许会有些不一样吧。感谢王之沅赠书,这次上海之行,让我下了这个决心。
重新整理了自己的书柜,发现好多没看完的书,科学、哲学、小说、散文,默默的把那些没有营养的漫画和励志鸡汤放在了最下面,把那些读不懂的经典、名作放在上面,时刻提醒自己,到了合适的时候,一定要把它们至少看过一遍。
夜晚到家,去参加了同学爸爸的葬礼,这位父亲的突然去世让她周围的朋友都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前几个月,我去她家时,还见到过她爸爸。在她的述说里,这个世界上最爱她的男人走了,以后也不会再有人这样爱她。时间、空间万般变化,我们在其中只能随波逐流。网购了一本一直想看的《西藏生死书》,今天刚到货,睡前读了几十页,爱不释手。我一直不畏惧谈论起死亡,这本书所讲述的生死观,光明豁达,在所有的哲学流派里,实为最高的境界,可惜大多数人不愿意接受或是畏惧去接受。
2015.8.31(一) 晴
几年前在微博上看到陈坤说:如果全宇宙只剩下一本书,那么他希望是《西藏生死书》。我当时不以为然,认为只是一个明星身份的佛教徒的自说自话,在微博上说说佛教,聊聊经义,念念咒语,显示自己很有文化,这样去揣测他的人肯定还有很多,直到现在自己看了这本书。在豆瓣上的书评也有很多人不以为然,甚至说妖言惑众,我为他们深感惋惜。也有人通过它获得更高境界的领悟:“全宇宙都在等待你的解脱,因为那也是它的解脱。”未知生,焉知死?孔子也会逃避谈论死亡,我们接受到的教育就是如此,对未知的事物充满畏惧。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宇宙三大终极问题: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有人回答:我是我,从来处来,到去处去。
而我想这样回答:本来无我,只是借以“我”之名,本无来处,也无去处,只是借以“来处”“去处”之名。
2015.9.1(二) 晴
弗朗西斯·福特·科拉波接受一位记者的提问,“如果你可以像浮士德那样跟魔鬼交换灵魂,你想要什么?”科波拉说:“我想要全宇宙的知识。”过了一会儿,他又说:“但是恐怕我会承受不了。”《西藏生死书》让我向往一种境界,大脑被开发到100%的境况,在电影《超体》里也有所展示,全宇宙的只是融入一个大脑,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没有痛苦没有欢乐,从而变得永恒存在,这是我时常拿来跟朋友聊天时举的例子。
即使被囿于一蔬一饭,也要仰望星空,心怀星辰大海般的漫长征途。心若虚空,拥抱着茫茫宇宙。
2015.9.2(三) 晴
真正的宁静与喜悦是什么?我们听过太多鸡汤,习惯了过目就忘,以至于面对最简单的问题也难以找到答案。向内寻找胜过向外。
2015.9.3(四) 晴
今天是胜利日大阅兵,在家看直播,注意到一位国家领导人,韩国总统朴槿惠,世界上少有的几位女总统之一。看到朋友圈在传播关于她的一篇文章《朴槿惠:这次阅兵我为什么要来》,她的个人经历足够拍成一部极具传奇色彩的传记电影,这样的人让我相信,信念和思想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这个世界存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种族利益,分歧和融合,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靠一个又一个灵魂的觉醒。
万物一体,没有哪一个个体可以独立存在。
电视上都在放有关抗战的影视剧,想起中学天天背的历史,现在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记得大学时,有烦心事找到赵家捷老师,希望能够获得一些来自长者的劝诫。他说:去看书,特别是跟历史有关的书。我当时不以为然,心烦为什么要看历史?在这样浮躁的心态下,根本看不下去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一种规律,小到个人,大到文明发展进程。我现在依然不知道历史对治疗心烦有什么特殊的功用,但至少明白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转折点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2015.9.4(五) 晴
看到欧洲难民的新闻,一个三岁小孩乘坐的逃难船翻船了,尸体被海浪冲上岸,还有更多触目惊心的图片。欧洲某些大国宣布即将关闭边境,意味着这些难民必须争分夺秒的赶往一个暂时安全的地方,即使在这个地方依旧无家可归,依旧随时面临各种危机。冲突何时结束?未来是什么?不知道。突然发觉,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强大的国家,是一件幸福的事。
有机会希望自己能够静下心来看看有关政治与经济之类的书籍,一个人观念的水位,包括很多方面。今年的生日愿望,就许世界和平吧。
2015.9.5(六) 雨
早上7点起床,和妈妈一起去参加一个放生活动,带着一本《万物简史》在车上读。全书以对话问答的形式,试图为读者解释一场伟大的宇宙演化及人类意识的进化。乍见这个书名,想必会牵扯到诸多复杂学科,物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哲学,甚至神学,如何用一种令读者便于接受的方式,阐述作者心中浩如烟海的思想的星空呢?从物质到生命,到心智到灵魂,最后到灵性,这个进化过程毋庸置疑,我们狂喜,似乎可以一窥宇宙的未来。以物理学为基础,最后上升到神学,以至于达到还未有理论基础的神秘体验论。但是宇宙始终具有方向性,在它最初的脸上写了唯一的一个主题——“空无一物”,所有秩序来自混乱,所有的结束来自开始。不断演化,不断衰落,永无休止。
在书的前半部分,有一个论题吸引到我,说到达尔文主义的荒谬,“进化论”、“自然选择”、“物竞天择”这些夯实的理论竟然也遭到质疑和反驳。书中用了一个特别有趣的例子来说明,随机变异论必须存在一个时间限制,就像1000只猴子和莎士比亚的故事,一个随机概率如何产生有秩序的宇宙的例子。如果给出足够的时间,随意打字的猴子们终究是会打出一部莎士比亚戏剧的。计算表明,猴子打出莎士比亚戏剧的概率是10的40次幂分之一,可能会在100亿亿年发生一次,但宇宙目前只有120亿元。按照概率,120亿年甚至不能产生一种催化剂。
之前有特意百度“进化论被推翻?”搜索结果对于这个问题还是能找到相关的文章来加以阐述,不管科学对此事最后的结论如何,到目前为止,我对“进化论”抱有史无前例的怀疑态度。
“我们是明天的食物。”——作者如是说。
2015.9.6(日) 雨
把每次观点交锋,看作是在和对方进行一场图灵测试。
通过测试,意味着你的思考其实毫无意义。
因为,本来一切都没有啥意义。
托尔斯泰的《忏悔录》也是这么讲的。
生活是个坑,你跳,我也跳。
2015.9.8(二)晴
爱因斯坦的量子纠缠论是最受影视剧青睐的物理学理论,几次于多维宇宙。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把两颗相互作用的粒子分开,将他们彼此远离,即便他们各自处在宇宙尽头的两端,只要改变或影响其中一个,另一个就会出现完全相同的改变和影响,被称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就像爱因斯坦已不在人世,他的粒子或者能量和我们依然在相互作用。
深奥的科学理论也具有梦幻般的戏剧色彩,浪漫多情的我们将这种严肃的定理联想成一种假象的情感寄托,不如给生活找一个美妙的借口。就算生在阴沟,也要仰望星空,除了未知,这也是科学的迷人之处。
2015.9.9(三) 晴
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增长知识,就增长痛苦。
2015.9.11(四)雨
秋天应该多读童话书,否则,到了冬天应该会很冷。
2015.9.12(五)阴
今天又去逛了书店,还是那样的满目琳琅,走到这里就让人想立刻安静下来。看了几集《奇葩说》,会说话真好,听一个人说话最能发现他的视野和深度,这些积累都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是一个人魅力的体现。浅薄很可怕,无知很可怕,最可怕的是我们还不以为然。时刻保持饥饿感,时时刻刻。
从前读过的尼采、佛洛依德、王尔德、爱因斯坦,有必要再读一遍,就像小时候看《大话西游》,只懂一点,到20岁再看,会懂一半。
2015.9.13(六)阴
记得逛书店看到汪涵写的《有味》,封面有一句话:没有一个人值得羡慕,没有一样东西想要占有。简单,不易行。
2015.9.16
终于把《西藏生死书》看完,有种找到依靠的感觉。如果有人能静下心来,把这本书读完,一定会收获颇多。观想生死,可惜很少人有这个闲情逸致。
2015.9.19
大学的时候有朋友推荐看《送你一颗子弹》,作者是一位在美国留学的政治学女博士,书中收录的多为随笔散文,是我一直喜欢的文体。二话没说买了,看完几篇后,就放在书柜上再也没翻开过。其实单看书的大标题,还是带有一点悲观主义的色彩,如“论他人即地狱”“论人生意义之不可知”“论爱情之不可能”......但这不是一本探讨哲学的散文集,更多的是作者平日里的生活见闻和感悟,发发牢骚抑或讲讲大道理,文字颇为犀利、有趣。
最近再翻开看,显然和以往的感受不同,刘瑜看上去像一个女辩手,甚至和《奇葩说》里面的扛把子马薇薇的风格有点相近,有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有一套非常独立、完善的逻辑思维,善于使用狡黠的语法,偶尔来点冷幽默让你猝不及防。总之,送你一颗子弹还是有点意思,有思想的人写出来的东西,随意摘出一句两句,和那些鸡汤、青春之流相比,也能一眼明辨,云泥之别。
2015.9.20 雨
书中的金句很多,忍不住想要把它们全都抄下来。这也逼着我把以前中学时的摘抄本翻了出来,随手翻翻,都是各种让人喜欢的句子。可能看完书没多久就会忘记,但把这些好句子都留下来,却是令人宽慰的。瞧,一本书最好的部分我都记下来了!
2015.9.21 雨
正好去了趟罗汉寺,请了一些经书回来,在回家的路上很快读完《金刚经感应录》。
最近起得很早,醒了就再也睡不着了,决定每天早起诵一部《金刚经》。
2015.9.22(二)阴
中午去看电影,完了又去逛了趟书店,看到一本超想带回家但是又绝壁看不懂的书,费里尼的《梦书》手稿,我猜是他每天把自己做的梦记录下来,书里面的图画也是各种奇形怪状,还有一本荣格的《红书》手稿,学术素材和一些图画标注,每本都超大超厚,价格也不便宜。作为收藏,肯定牛逼爆了。等姐手头宽裕了,一起把你们带回家。
2015.9.23(三)晴
妈妈的师兄送了一套《慧灯之光》,殊胜之极,一套十本,值得慢慢品读。
2015.9.27(日)阴
连续两日发烧,身体酸疼,难受的要命,一个人呆在家中,还痛苦得流出了眼泪。除了身体的病痛,还想到人的生老病死真的很痛苦啊!就算有快乐有幸福,当痛苦甚至是死亡来临的时候,你也只能一个人面对,没有丝毫办法。经常这样去观想,愿早日生出不退的出离心。
2015.9.29(二)阴
在网上买的佛珠散珠到货了,一口气自己穿了六串,准备送给长辈,自己穿的与外面的商品看上去无异,且物美价廉。以后若是需要送人礼物,就送佛珠,比其他买来的东西更有意义。在穿佛珠的过程中,内心无比愉悦舒适,没有杂念,把这种没有杂念的过程延长,就是禅定。平日里做任何事,莫不是一种修行。
每天真希望能有这样一段安静的属于自己的时间,看点书,写点字,把玩自己喜欢的物件,整理房间,收拾衣服,管他有钱没钱,明天下不下雨。
2015.9.30(三) 阴
在离我家1公里的地方有一个社区,这里的物价比周围的地方要便宜很多,这里有医院、中学、小学、菜市场、大型超市、银行、报刊亭、网吧、各种特色餐馆等等,能满足各种生活所需。到了周末或晚上,人非常多,一些小店开始播放神曲,ktv也开始营业,路边摊小贩把摊面堵在超市门口,一条本来不宽的人行道就更加拥挤。要是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家里负责置办柴米油盐的人肯定早早出来寻觅好货,城管估计也没把这里划定为自己的管辖范围。人们也早就习惯这样,习惯这儿的热闹和市井。周围不到一公里的路段则和这里的景致截然不同,宽马路、立交桥、高档消费场所、高档小区,一条路的间隔,就是两个世界,说到消费能力,其实在这里跟阶级无关。人们中午可以去高档养生茶馆喝个茶,晚上也可以在这个社区里吃点串串香,无伤大雅。中学几年都是生活在这个地方,这里有太多自己的回忆,文具店、甜品店、酸奶店,都没有随着时间的流去而改变多少,甚至是物品的价格和店主的发型。路也没有变宽,道路两旁的树还是和往常一样,茂盛得遮住了大半天空,夏天走在路上不用担心阳光的炙烤。仿佛在这里,时空是凝固的。生活在这里的人,应该庆幸这里还保留着一些烟火气息,在这个不断update的一线城市,还有一个可以闲得聊聊菜价的地方。
在从上海回重庆的地铁上、飞机上,读完了余华的散文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从前并没有读过他的小说,对这位作家也不甚了解。他的文字朴实无华,没有一点浮夸艳丽的色彩在,就像一个生活经验丰富的长辈在跟你描述生活里的细节。他的短文《伊恩·麦克尤恩后遗症》,点到为止的分析了这位我十分喜欢的英国作家的写作风格,这样的后遗症就是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作家和文章才会有。旅行、对话、节日、随想,他任由自己的思想随着时间的缓缓流逝而积淀下来,从前小说里如《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中触目惊心的残酷与荒诞皆不见踪影,余华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更是一位充满智慧的生活家。
以前跟朋友聊天,希望每天能抽时间看一部电影,或者读完一本书。我想,如果坚持下来,几年后的自己也许会有些不一样吧。感谢王之沅赠书,这次上海之行,让我下了这个决心。
重新整理了自己的书柜,发现好多没看完的书,科学、哲学、小说、散文,默默的把那些没有营养的漫画和励志鸡汤放在了最下面,把那些读不懂的经典、名作放在上面,时刻提醒自己,到了合适的时候,一定要把它们至少看过一遍。
夜晚到家,去参加了同学爸爸的葬礼,这位父亲的突然去世让她周围的朋友都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前几个月,我去她家时,还见到过她爸爸。在她的述说里,这个世界上最爱她的男人走了,以后也不会再有人这样爱她。时间、空间万般变化,我们在其中只能随波逐流。网购了一本一直想看的《西藏生死书》,今天刚到货,睡前读了几十页,爱不释手。我一直不畏惧谈论起死亡,这本书所讲述的生死观,光明豁达,在所有的哲学流派里,实为最高的境界,可惜大多数人不愿意接受或是畏惧去接受。
2015.8.31(一) 晴
几年前在微博上看到陈坤说:如果全宇宙只剩下一本书,那么他希望是《西藏生死书》。我当时不以为然,认为只是一个明星身份的佛教徒的自说自话,在微博上说说佛教,聊聊经义,念念咒语,显示自己很有文化,这样去揣测他的人肯定还有很多,直到现在自己看了这本书。在豆瓣上的书评也有很多人不以为然,甚至说妖言惑众,我为他们深感惋惜。也有人通过它获得更高境界的领悟:“全宇宙都在等待你的解脱,因为那也是它的解脱。”未知生,焉知死?孔子也会逃避谈论死亡,我们接受到的教育就是如此,对未知的事物充满畏惧。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宇宙三大终极问题: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有人回答:我是我,从来处来,到去处去。
而我想这样回答:本来无我,只是借以“我”之名,本无来处,也无去处,只是借以“来处”“去处”之名。
2015.9.1(二) 晴
弗朗西斯·福特·科拉波接受一位记者的提问,“如果你可以像浮士德那样跟魔鬼交换灵魂,你想要什么?”科波拉说:“我想要全宇宙的知识。”过了一会儿,他又说:“但是恐怕我会承受不了。”《西藏生死书》让我向往一种境界,大脑被开发到100%的境况,在电影《超体》里也有所展示,全宇宙的只是融入一个大脑,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没有痛苦没有欢乐,从而变得永恒存在,这是我时常拿来跟朋友聊天时举的例子。
即使被囿于一蔬一饭,也要仰望星空,心怀星辰大海般的漫长征途。心若虚空,拥抱着茫茫宇宙。
2015.9.2(三) 晴
真正的宁静与喜悦是什么?我们听过太多鸡汤,习惯了过目就忘,以至于面对最简单的问题也难以找到答案。向内寻找胜过向外。
2015.9.3(四) 晴
今天是胜利日大阅兵,在家看直播,注意到一位国家领导人,韩国总统朴槿惠,世界上少有的几位女总统之一。看到朋友圈在传播关于她的一篇文章《朴槿惠:这次阅兵我为什么要来》,她的个人经历足够拍成一部极具传奇色彩的传记电影,这样的人让我相信,信念和思想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这个世界存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种族利益,分歧和融合,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靠一个又一个灵魂的觉醒。
万物一体,没有哪一个个体可以独立存在。
电视上都在放有关抗战的影视剧,想起中学天天背的历史,现在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记得大学时,有烦心事找到赵家捷老师,希望能够获得一些来自长者的劝诫。他说:去看书,特别是跟历史有关的书。我当时不以为然,心烦为什么要看历史?在这样浮躁的心态下,根本看不下去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一种规律,小到个人,大到文明发展进程。我现在依然不知道历史对治疗心烦有什么特殊的功用,但至少明白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转折点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2015.9.4(五) 晴
看到欧洲难民的新闻,一个三岁小孩乘坐的逃难船翻船了,尸体被海浪冲上岸,还有更多触目惊心的图片。欧洲某些大国宣布即将关闭边境,意味着这些难民必须争分夺秒的赶往一个暂时安全的地方,即使在这个地方依旧无家可归,依旧随时面临各种危机。冲突何时结束?未来是什么?不知道。突然发觉,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强大的国家,是一件幸福的事。
有机会希望自己能够静下心来看看有关政治与经济之类的书籍,一个人观念的水位,包括很多方面。今年的生日愿望,就许世界和平吧。
2015.9.5(六) 雨
早上7点起床,和妈妈一起去参加一个放生活动,带着一本《万物简史》在车上读。全书以对话问答的形式,试图为读者解释一场伟大的宇宙演化及人类意识的进化。乍见这个书名,想必会牵扯到诸多复杂学科,物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哲学,甚至神学,如何用一种令读者便于接受的方式,阐述作者心中浩如烟海的思想的星空呢?从物质到生命,到心智到灵魂,最后到灵性,这个进化过程毋庸置疑,我们狂喜,似乎可以一窥宇宙的未来。以物理学为基础,最后上升到神学,以至于达到还未有理论基础的神秘体验论。但是宇宙始终具有方向性,在它最初的脸上写了唯一的一个主题——“空无一物”,所有秩序来自混乱,所有的结束来自开始。不断演化,不断衰落,永无休止。
在书的前半部分,有一个论题吸引到我,说到达尔文主义的荒谬,“进化论”、“自然选择”、“物竞天择”这些夯实的理论竟然也遭到质疑和反驳。书中用了一个特别有趣的例子来说明,随机变异论必须存在一个时间限制,就像1000只猴子和莎士比亚的故事,一个随机概率如何产生有秩序的宇宙的例子。如果给出足够的时间,随意打字的猴子们终究是会打出一部莎士比亚戏剧的。计算表明,猴子打出莎士比亚戏剧的概率是10的40次幂分之一,可能会在100亿亿年发生一次,但宇宙目前只有120亿元。按照概率,120亿年甚至不能产生一种催化剂。
之前有特意百度“进化论被推翻?”搜索结果对于这个问题还是能找到相关的文章来加以阐述,不管科学对此事最后的结论如何,到目前为止,我对“进化论”抱有史无前例的怀疑态度。
“我们是明天的食物。”——作者如是说。
2015.9.6(日) 雨
把每次观点交锋,看作是在和对方进行一场图灵测试。
通过测试,意味着你的思考其实毫无意义。
因为,本来一切都没有啥意义。
托尔斯泰的《忏悔录》也是这么讲的。
生活是个坑,你跳,我也跳。
2015.9.8(二)晴
爱因斯坦的量子纠缠论是最受影视剧青睐的物理学理论,几次于多维宇宙。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把两颗相互作用的粒子分开,将他们彼此远离,即便他们各自处在宇宙尽头的两端,只要改变或影响其中一个,另一个就会出现完全相同的改变和影响,被称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就像爱因斯坦已不在人世,他的粒子或者能量和我们依然在相互作用。
深奥的科学理论也具有梦幻般的戏剧色彩,浪漫多情的我们将这种严肃的定理联想成一种假象的情感寄托,不如给生活找一个美妙的借口。就算生在阴沟,也要仰望星空,除了未知,这也是科学的迷人之处。
2015.9.9(三) 晴
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增长知识,就增长痛苦。
2015.9.11(四)雨
秋天应该多读童话书,否则,到了冬天应该会很冷。
2015.9.12(五)阴
今天又去逛了书店,还是那样的满目琳琅,走到这里就让人想立刻安静下来。看了几集《奇葩说》,会说话真好,听一个人说话最能发现他的视野和深度,这些积累都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是一个人魅力的体现。浅薄很可怕,无知很可怕,最可怕的是我们还不以为然。时刻保持饥饿感,时时刻刻。
从前读过的尼采、佛洛依德、王尔德、爱因斯坦,有必要再读一遍,就像小时候看《大话西游》,只懂一点,到20岁再看,会懂一半。
2015.9.13(六)阴
记得逛书店看到汪涵写的《有味》,封面有一句话:没有一个人值得羡慕,没有一样东西想要占有。简单,不易行。
2015.9.16
终于把《西藏生死书》看完,有种找到依靠的感觉。如果有人能静下心来,把这本书读完,一定会收获颇多。观想生死,可惜很少人有这个闲情逸致。
2015.9.19
大学的时候有朋友推荐看《送你一颗子弹》,作者是一位在美国留学的政治学女博士,书中收录的多为随笔散文,是我一直喜欢的文体。二话没说买了,看完几篇后,就放在书柜上再也没翻开过。其实单看书的大标题,还是带有一点悲观主义的色彩,如“论他人即地狱”“论人生意义之不可知”“论爱情之不可能”......但这不是一本探讨哲学的散文集,更多的是作者平日里的生活见闻和感悟,发发牢骚抑或讲讲大道理,文字颇为犀利、有趣。
最近再翻开看,显然和以往的感受不同,刘瑜看上去像一个女辩手,甚至和《奇葩说》里面的扛把子马薇薇的风格有点相近,有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有一套非常独立、完善的逻辑思维,善于使用狡黠的语法,偶尔来点冷幽默让你猝不及防。总之,送你一颗子弹还是有点意思,有思想的人写出来的东西,随意摘出一句两句,和那些鸡汤、青春之流相比,也能一眼明辨,云泥之别。
2015.9.20 雨
书中的金句很多,忍不住想要把它们全都抄下来。这也逼着我把以前中学时的摘抄本翻了出来,随手翻翻,都是各种让人喜欢的句子。可能看完书没多久就会忘记,但把这些好句子都留下来,却是令人宽慰的。瞧,一本书最好的部分我都记下来了!
2015.9.21 雨
正好去了趟罗汉寺,请了一些经书回来,在回家的路上很快读完《金刚经感应录》。
最近起得很早,醒了就再也睡不着了,决定每天早起诵一部《金刚经》。
2015.9.22(二)阴
中午去看电影,完了又去逛了趟书店,看到一本超想带回家但是又绝壁看不懂的书,费里尼的《梦书》手稿,我猜是他每天把自己做的梦记录下来,书里面的图画也是各种奇形怪状,还有一本荣格的《红书》手稿,学术素材和一些图画标注,每本都超大超厚,价格也不便宜。作为收藏,肯定牛逼爆了。等姐手头宽裕了,一起把你们带回家。
2015.9.23(三)晴
妈妈的师兄送了一套《慧灯之光》,殊胜之极,一套十本,值得慢慢品读。
2015.9.27(日)阴
连续两日发烧,身体酸疼,难受的要命,一个人呆在家中,还痛苦得流出了眼泪。除了身体的病痛,还想到人的生老病死真的很痛苦啊!就算有快乐有幸福,当痛苦甚至是死亡来临的时候,你也只能一个人面对,没有丝毫办法。经常这样去观想,愿早日生出不退的出离心。
2015.9.29(二)阴
在网上买的佛珠散珠到货了,一口气自己穿了六串,准备送给长辈,自己穿的与外面的商品看上去无异,且物美价廉。以后若是需要送人礼物,就送佛珠,比其他买来的东西更有意义。在穿佛珠的过程中,内心无比愉悦舒适,没有杂念,把这种没有杂念的过程延长,就是禅定。平日里做任何事,莫不是一种修行。
每天真希望能有这样一段安静的属于自己的时间,看点书,写点字,把玩自己喜欢的物件,整理房间,收拾衣服,管他有钱没钱,明天下不下雨。
2015.9.30(三) 阴
在离我家1公里的地方有一个社区,这里的物价比周围的地方要便宜很多,这里有医院、中学、小学、菜市场、大型超市、银行、报刊亭、网吧、各种特色餐馆等等,能满足各种生活所需。到了周末或晚上,人非常多,一些小店开始播放神曲,ktv也开始营业,路边摊小贩把摊面堵在超市门口,一条本来不宽的人行道就更加拥挤。要是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家里负责置办柴米油盐的人肯定早早出来寻觅好货,城管估计也没把这里划定为自己的管辖范围。人们也早就习惯这样,习惯这儿的热闹和市井。周围不到一公里的路段则和这里的景致截然不同,宽马路、立交桥、高档消费场所、高档小区,一条路的间隔,就是两个世界,说到消费能力,其实在这里跟阶级无关。人们中午可以去高档养生茶馆喝个茶,晚上也可以在这个社区里吃点串串香,无伤大雅。中学几年都是生活在这个地方,这里有太多自己的回忆,文具店、甜品店、酸奶店,都没有随着时间的流去而改变多少,甚至是物品的价格和店主的发型。路也没有变宽,道路两旁的树还是和往常一样,茂盛得遮住了大半天空,夏天走在路上不用担心阳光的炙烤。仿佛在这里,时空是凝固的。生活在这里的人,应该庆幸这里还保留着一些烟火气息,在这个不断update的一线城市,还有一个可以闲得聊聊菜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