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实用主义就是「有用即真理」
实用主义发端于皮尔士,却扬名于詹姆斯。詹姆斯将皮尔士探究理论的实用主义准则创造性地发展成为一种澄清问题的方法。
詹姆斯确定了实用主义的方法、方向及中心话题,打开了实用主义研究的宽阔视野、丰富了实用主义研究的广泛论域。他强调一种全新的在发生论意义上的真理观,他倡导“有用即真理”将真理等同于有用和成功,主张真理就是观念得到证实并发生效果的过程。
詹姆斯坚持以人为本,开辟了将人的价值引入到实践中去的实用主义哲学观的新思路。
詹姆斯反对基础主义。他反对西方传统哲学视哲学为一个基础学科的观点。所谓的“基础主义”是一种思想倾向、哲学信念或者哲学预设,认为存在或必须存在某种我们在确定理性、知识、真理、善和正义的性质时所能够最终诉诸的永恒的、非历史的基础或者框架。
这种基础或框架是独立于人的中性和客观的东西,知识必须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并由它来决定知识的真假程度或者可靠程度。詹姆斯对基础主义进行了审视、质疑和决裂,反对这种“基础”。
他认为,实用主义不代表任何的结果,它只是一种方法,是一种将观念付诸实践、追求实践效果的方法。他认为实用主义的方法主要解决形而上学争论的方法,因为人们对于世界关于精神与物质、一与多的争论是无休止的。
“在这种情况下,实用主义的方法试图探索其实际效果来解释每一个概念。”
詹姆斯说,要是你采用实用主义,就不会把这些词当作是追求的终结,你必须要学会兑换每个词的实际价值,而这就在你的经验里,因而他坚持彻底的经验主义。
罗蒂在考察了传统哲学的基础之后,深刻地反思基础主义自身的问题。他认为,对“基础”的追寻是徒劳的,哲学不应该作为人类知识大厦的基础。他的反基础主义的思想也正是从消解基础主义认识论中“笛卡尔—洛克—康德”的哲学模式开始的。
真理观是詹姆斯实用主义方法论应用的重要体现。他说:“实用主义的范围是这样的——首先是一种方法,其次是关于真理是什么的发生论。” “对于一个观念,说‘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
简而言之,“有用就是真理”。但是,真理的这种证实依靠人们的信用制度来维系,而这种信用制度的基础是个人的间接经验。于是,他强调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詹姆斯坚决否认绝对真理的存在,认为真理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他坚持用一种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真理。
罗蒂对“有用即真理”采取批判地继承与发展的策略。罗蒂对于詹姆斯的好感大于皮尔士,因为他认为皮尔士没有坚决地在新实用主义和旧传统哲学中作出决别,只是“走了一半路”而已,而詹姆斯任重而道远。
罗蒂继承了詹姆斯在真理观中价值性及有用性的观点,否定其实在论的思想。
首先,罗蒂对价值论及有用性观点的继承。
詹姆斯是实用主义者中第一个将价值观念引入到真理观中的人,这是他对皮尔士真理观中“实在论”方面发展的结果。他否定实在的客观性,将其归结为可塑的、处于流变之中,因而主张人们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真理,反对真理对实在的绝对摹写,这就为罗蒂提出的“没有真理”的口号,奠定了理论的源头。
他将实在进行了划分,指出“过去已有的真理”也是实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为实在刻画了人为的痕迹,强调新真理必须与原来的真理相协调,依靠旧真理才能构成我们处理新真理的理论框架,认为最大限度地巧妙而方便地衔接两者才是对我们当下实际生活最有效的价值,而有效的检验标准就是要“有用”达到让大家满意。
罗蒂对其主张真理是一种相信、一种倾向、一种赞成的态度表示了支持。随后,詹姆斯避开了对真理性质的探讨,反对传统哲学将人的因素排除在外的观点,认为谈论真理的“有用性”效果的证实与检验的论证过程是导入我们对“实在”的进一步追问。
这在促使罗蒂继承其价值主义观点的同时,也将关注点放在了人本主义上,充分发挥了真理的相对主义的倾向,从而提出其真理观的“种族中心主义”验证标准。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种族”是对詹姆斯所预设“有用即真理”的主体的界定。
罗蒂是泛指的某个社群,此社群是最具广泛性的全人类,而不是主观任意性产物的真理,而这也是詹姆斯缺乏精确性所导致被指责为功利主义的软肋所在。
另外,詹姆斯在对待新旧经验上,强调前者对后者的一种导向性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他从彻底的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指出人们的旧经验对新经验有着统领和定向的作用,之前人们在认识论上关于形而上学问题的困惑都源于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才会产生对认识范畴来源的追问。
这种观点为传统哲学的觉悟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可以用来印证罗蒂真理观的思想的起源是在承前中而不断发展的。
其次,罗蒂对实在论的批判。作为实用主义奠基人的詹姆斯,也和皮尔士一样,并没有在其创立的新的理论架构中坚定的走下去。
有时,他不得不做些妥协,这一点突出的表现在实在论上。坦白而言,詹姆斯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实在论者,他对实在论进行了人为的修改,他将价值观导入其中。詹姆斯反对“反映”的概念,将其篡改为“摹写”,指出真理的生成过程是证实和生效的而非是被动和惰性的符合过程,这些都偏离了传统意义上的“实在论”。
但是面对指责和质疑,他又不断地解释道,如果在一个实用主义者的话语世界中,实在的设想被排除的话,那么他将毫不犹豫地用虚假来命名那些已有的信念,尽管它们是令人满意的。这种妥协的不坚定性被罗蒂所坚决地否定掉。
罗蒂坚称,他是一个反实在论者,他不需要什么遮掩。在其真理观上,罗蒂明确地回答,没有与实在相符合的真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罗蒂的革命性更激进,步履更坚定。
尽管詹姆斯的实用主义真理观,有其不成熟性、不完善之处,没有做到像后继者杜威般的前后一致、环环相扣,但是他的新颖性及创新性的真理观机体已经为罗蒂真理观提供了进一步成长的营养。
Via:慧田哲学编|宗钰《罗蒂与詹姆斯》
詹姆斯确定了实用主义的方法、方向及中心话题,打开了实用主义研究的宽阔视野、丰富了实用主义研究的广泛论域。他强调一种全新的在发生论意义上的真理观,他倡导“有用即真理”将真理等同于有用和成功,主张真理就是观念得到证实并发生效果的过程。
詹姆斯坚持以人为本,开辟了将人的价值引入到实践中去的实用主义哲学观的新思路。
詹姆斯反对基础主义。他反对西方传统哲学视哲学为一个基础学科的观点。所谓的“基础主义”是一种思想倾向、哲学信念或者哲学预设,认为存在或必须存在某种我们在确定理性、知识、真理、善和正义的性质时所能够最终诉诸的永恒的、非历史的基础或者框架。
这种基础或框架是独立于人的中性和客观的东西,知识必须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并由它来决定知识的真假程度或者可靠程度。詹姆斯对基础主义进行了审视、质疑和决裂,反对这种“基础”。
他认为,实用主义不代表任何的结果,它只是一种方法,是一种将观念付诸实践、追求实践效果的方法。他认为实用主义的方法主要解决形而上学争论的方法,因为人们对于世界关于精神与物质、一与多的争论是无休止的。
“在这种情况下,实用主义的方法试图探索其实际效果来解释每一个概念。”
詹姆斯说,要是你采用实用主义,就不会把这些词当作是追求的终结,你必须要学会兑换每个词的实际价值,而这就在你的经验里,因而他坚持彻底的经验主义。
罗蒂在考察了传统哲学的基础之后,深刻地反思基础主义自身的问题。他认为,对“基础”的追寻是徒劳的,哲学不应该作为人类知识大厦的基础。他的反基础主义的思想也正是从消解基础主义认识论中“笛卡尔—洛克—康德”的哲学模式开始的。
真理观是詹姆斯实用主义方法论应用的重要体现。他说:“实用主义的范围是这样的——首先是一种方法,其次是关于真理是什么的发生论。” “对于一个观念,说‘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
简而言之,“有用就是真理”。但是,真理的这种证实依靠人们的信用制度来维系,而这种信用制度的基础是个人的间接经验。于是,他强调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詹姆斯坚决否认绝对真理的存在,认为真理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他坚持用一种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真理。
罗蒂对“有用即真理”采取批判地继承与发展的策略。罗蒂对于詹姆斯的好感大于皮尔士,因为他认为皮尔士没有坚决地在新实用主义和旧传统哲学中作出决别,只是“走了一半路”而已,而詹姆斯任重而道远。
罗蒂继承了詹姆斯在真理观中价值性及有用性的观点,否定其实在论的思想。
首先,罗蒂对价值论及有用性观点的继承。
詹姆斯是实用主义者中第一个将价值观念引入到真理观中的人,这是他对皮尔士真理观中“实在论”方面发展的结果。他否定实在的客观性,将其归结为可塑的、处于流变之中,因而主张人们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真理,反对真理对实在的绝对摹写,这就为罗蒂提出的“没有真理”的口号,奠定了理论的源头。
他将实在进行了划分,指出“过去已有的真理”也是实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为实在刻画了人为的痕迹,强调新真理必须与原来的真理相协调,依靠旧真理才能构成我们处理新真理的理论框架,认为最大限度地巧妙而方便地衔接两者才是对我们当下实际生活最有效的价值,而有效的检验标准就是要“有用”达到让大家满意。
罗蒂对其主张真理是一种相信、一种倾向、一种赞成的态度表示了支持。随后,詹姆斯避开了对真理性质的探讨,反对传统哲学将人的因素排除在外的观点,认为谈论真理的“有用性”效果的证实与检验的论证过程是导入我们对“实在”的进一步追问。
这在促使罗蒂继承其价值主义观点的同时,也将关注点放在了人本主义上,充分发挥了真理的相对主义的倾向,从而提出其真理观的“种族中心主义”验证标准。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种族”是对詹姆斯所预设“有用即真理”的主体的界定。
罗蒂是泛指的某个社群,此社群是最具广泛性的全人类,而不是主观任意性产物的真理,而这也是詹姆斯缺乏精确性所导致被指责为功利主义的软肋所在。
另外,詹姆斯在对待新旧经验上,强调前者对后者的一种导向性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他从彻底的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指出人们的旧经验对新经验有着统领和定向的作用,之前人们在认识论上关于形而上学问题的困惑都源于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才会产生对认识范畴来源的追问。
这种观点为传统哲学的觉悟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可以用来印证罗蒂真理观的思想的起源是在承前中而不断发展的。
其次,罗蒂对实在论的批判。作为实用主义奠基人的詹姆斯,也和皮尔士一样,并没有在其创立的新的理论架构中坚定的走下去。
有时,他不得不做些妥协,这一点突出的表现在实在论上。坦白而言,詹姆斯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实在论者,他对实在论进行了人为的修改,他将价值观导入其中。詹姆斯反对“反映”的概念,将其篡改为“摹写”,指出真理的生成过程是证实和生效的而非是被动和惰性的符合过程,这些都偏离了传统意义上的“实在论”。
但是面对指责和质疑,他又不断地解释道,如果在一个实用主义者的话语世界中,实在的设想被排除的话,那么他将毫不犹豫地用虚假来命名那些已有的信念,尽管它们是令人满意的。这种妥协的不坚定性被罗蒂所坚决地否定掉。
罗蒂坚称,他是一个反实在论者,他不需要什么遮掩。在其真理观上,罗蒂明确地回答,没有与实在相符合的真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罗蒂的革命性更激进,步履更坚定。
尽管詹姆斯的实用主义真理观,有其不成熟性、不完善之处,没有做到像后继者杜威般的前后一致、环环相扣,但是他的新颖性及创新性的真理观机体已经为罗蒂真理观提供了进一步成长的营养。
Via:慧田哲学编|宗钰《罗蒂与詹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