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部电影:每一个孩子,都值得心疼
在豆瓣码了将近600部电影,虽不算多,但每部都是慢慢看过来的,开过一部四星五星的豆列,还有一个关于父亲的电影的豆列,前两天看《更好的世界》的时候,突然想,我们居然要把这样残酷、充满仇视和偏见的世界交给孩子们,还指望着他们帮我们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我时常想,也许这个世界由孩子们来管,说不定会更好。慢慢整理了十部主角是孩子的电影,每一部都很让人心疼。
长大是一瞬间的事情,某一天,当你觉得世界变小了,当你不再为世界上的残忍和不公平哭泣了,当你第一次爱上了什么人,当你第一次心碎了,当你终于学会用大人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当你第一次知道生活的真相的时候,你就长大了。
要在很多孩子的电影里只选十部,我从没想过会那么难,所以只好硬性定了几个规则,给自己一个理由筛选:
1、一定是我自己看过的,排除动画片,只选小一些的孩子的电影。
(不得已排掉《怦然心动》,孩子们进入青春期了啊!)
2、电影一定要自己非常喜欢,觉得很优质的。
(排除了《安德的游戏》之类好故事,好演技,烂剧本改编的情况,小安德其实很不错。很难过的排除了《阳光小美女》,因为我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虽然小女孩很萌。)
3、孩子是主角,并且童年占据电影很大的比重。
(排除了《少年时代》这样的,挥泪排掉《美国往事》)
4、这个孩子的演技一定要高于平均水平之上,角色很让人心疼,给人印象非常深刻。
(排掉《追风筝的人》和《狗脸的岁月》,小演员演技相比入选的电影来说欠了火候,到底孩子太小了。)
5、相对比较积极一些
(虽然我很喜欢《四百击》、《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和《白丝带》,但是不忍心放进去,尽管《雾中风景》也蛮阴暗的啦,不过像台词说的那样,它是“黑暗中有一丝光”。)
NO.1《完美的世界》
越狱犯劫了个孩子做人质,结果找到了最后的救赎。当年我还很小的时候和我爸一起看的,哭到自己都不好意思,从此再不跟他一起看我怀疑会扇我泪的电影了。最后一幕心碎到那么多年以后,我还不敢重看这部电影。
我一直觉得这是伊斯特伍德最好的电影,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似水的柔情,就是我因为这部电影对伊斯特伍德产生的印象,他的多数电影都走的这个路子,无论是《不可饶恕》,《神秘河》还是《百万美元宝贝》,主角都试图建立自己的完美的世界的规则,看似不近人情或是邪恶的背后,是另一种世界观,另一个完美的世界。
N0.2 《杀死一只知更鸟》
先要承认这部片子入选我是有私心的,因为这部电影里孩子的故事的比重远不如原著里的比重,原著的重点是兄妹俩,电影里变成了父亲和他的案子的故事。原著我看过不下十遍,从来没有腻的感觉,每看一遍到最后,鼻子就发酸一次。我尤其喜欢原著里的杰姆,小小的孩子担当起哥哥的责任,懂事而坚强,在电影里,他的戏份被大大的压缩了,电影的重点放在了他妹妹身上。
先说原著作者哈珀·李,她一生只发表了这一部长篇作品,不曾接受任何采访,一直住在家乡阿拉巴马,单身了一辈子。在美国文学史上,鲜有作品可以和这一部相抗衡。人家问她为什么不再写了,她说,有过这样一次,还有什么可写的?
扮演律师的格里高利·派克,另外一部著名的作品就是《罗马假日》,当年意气风发,帅气逼人,到《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时候已经老了,却更贴近角色,哈珀·李看到他就哭了,说他让自己想起了父亲。这部电影好像就在冥冥之中等待着他一样,它造就了派克,派克也造就了它。
扮演女孩的Mary Badham,后来演过几部作品,但没有一部可以称得上真正出名的,一直到2010年还在为这部电影接受采访,至于演男孩的Phillip Alford,据我所知似乎没有其他作品。
NO.3 《巴黎淘气帮》(又名《小淘气尼古拉》)
大合照。
这部法国喜剧改编自法国人深深喜爱的漫画《小尼古拉》,国宝级漫画相当于咱《西游记》,每一代小孩子都会看,这部电影是为了庆祝漫画的五十周年诞辰。原漫当然比电影要丰富的多,以至于改剧本的时候不得不各种忍痛割爱。电影着重讲了八个男孩子的故事,他们性格迥异,却各种调皮捣蛋,但是顽皮的背后,是善良和天真。
只介绍这个男孩子,Clotaire是我最喜欢的角色,小演员十分灵气,坐在最后一排永远在睡觉,永远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被突然惊醒就会乖乖到教室后面罚站。
其他孩子各有各的萌点,演技都很好,相比较来说,反倒是第一主角小尼古拉略逊一筹,可能是因为第一人称叙述的关系。
NO.4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命运非常坎坷,70年代库布里克就开始想拍它了,并且连续炒掉了几个编剧,好不容易本子写完了,库布里克就一直等待电脑特技的成熟来满足他的要求。一直到1994年,库布里克宣布开拍,但是还是因为电脑特技难以满足要求并且光魔出价太高,一直到1995年,库布里克宣布将电影交给斯皮尔伯格拍,但是斯皮尔伯格片约缠身,于是又等。1999年库布里克病逝,2000年,此片终于开拍。库布里克钦定的、曾出演《侏罗纪公园》的小演员此时已经太大了,不适合再演,于是主演给了海利·乔·奥斯蒙特,之前演过《阿甘正传》和《第六感》,算是大名鼎鼎。目前还在电影圈奋斗,据我目测,已经长残。
我一直在想,如果是库布里克来拍,电影会是什么样子,因为尽管斯皮尔伯格尽量忠实于库布里克的本子,但是他们两人的风格是有天壤之别的。斯皮尔伯格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导演,但是一提起他,你就自动联想起“大制作”,尽管他也有《幸福终点站》这样的电影,究其原因,我觉得是因为他的主题太宏大了,他的每一部电影都深究入全人类的灵魂,如果连着看他的电影,你就会很疲惫。反观库布里克,他擅长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一个非常精巧的故事,缓缓道来,《2001:太空漫游》、《洛丽塔》、《发条橙》、《奇爱博士》,经典的场景都是发生在一个近乎封闭的地方,只有一个或两个角色,他探究的是某个人心理和人性。这是他们的不同。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说,导演是一部电影的灵魂。
NO.5 《伴我同行》
人就是这样,总对那些英年早逝的人念念不忘,对希斯莱杰是这样,对张国荣是这样,对River Phoenix,<a href="http://瑞凡·菲尼克斯">http://瑞凡·菲尼克斯</a>也是。我不知道希斯莱杰或是哥哥还活着,现在能不能得到这么大的声誉,我不能肯定他们的才华到底是不是人们悼念他们时所说的那样,但是对Phoenix,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他和约翰德普是挚友,假如他还在世的话,他只会比德普更加如日中天。人们说他是他同时期的最杰出的天才演员。“他与生俱来的天赋,独特的脆弱气质与忧伤脉脉的绿眼睛,让他参加的每一部影片都令人难忘。”人们说,整个90年代都会是他的。
但是我想,他的死,是一种必然,因为他不能再忍受在这个肮脏的世界,再多活一秒。
这个男孩是威尼斯电影节最年轻的影帝。这个男孩23岁就早早离开人世,原因是吸毒。但是了解他的故事的人,没有人忍心责备他。他的父母是“上帝之子”的成员,这是一个邪教组织,具体参考上帝之子组织,这个组织诸多令人发指的思想和行为中,其中一项是成年人被鼓励和儿童发生性行为。总之,Phoenix深受其害。一家人没有生活来源,只能靠Phoenix弹吉他,他演戏也是为了挣钱,我怀疑他有没有真的喜欢表演过,尽管他有惊人的天赋,能肯定的是他对好莱坞深恶痛绝。前两天不知从哪里看到,演员大多分为两种,一种是极度外向的,一种是极度内向的,我自己观察,凡是驾驭得了相当复杂、有争议、展现人类灵魂的角色,大多是内向的演员,比如罗伯特德尼罗之类的,你会发现演员们的人生很多都以悲剧收场,有人说演艺圈腐蚀了他们,也许吧,但是有时候,也许这是一种幸存者偏差,你需要问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好演员。
当《伴我同行》的主创们再回首当年的记忆的时候,四个男孩只剩下了三个,我想他们不愿意回忆起他,当不得不提到他的时候,他们几乎都说,他少年老成,他的智慧超过他的年龄。其实,只是因为,他小小年纪,就经历了同龄孩子一辈子也不会经历的事情。
NO.6 《 放牛班的春天》
这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大家基本都看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男孩,包括电影里其他的男孩基本都没有表演经验,这个男孩是导演从一个唱诗班里拽来的,其他男孩基本是从附近的学校里挑出来的。所以全部小演员的表演率真而又自然。就我自己看到的一些报道和采访来看,主演皮埃尔的男孩子让-巴蒂斯特·莫尼耶本人的气质很符合这个角色,有一点阴郁,有一点固执,有一点任性,我觉得他后来的人生轨迹好像是在被人推着走一样,我想他真正喜欢的是唱歌,但是他还是去学了表演,之后似乎难以绕过《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我感觉他几乎被这部电影困住了。年少成名对孩子来说确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NO.7 《雾中风景》
这部希腊电影现实到残酷的地步,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你会说,这有什么特别,然而这部电影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强迫一个女孩直面人性里最残酷的地方,然后给她一丝亮光,让她看见美好,再熄灭了光。这个女孩就带着对这束光的记忆,在黑暗中摸索。
NO.8《跳出我天地》
这是一个男孩子背负着所有人的希望的故事。没有谁的梦想的达成,是靠自己一个人的。
这个故事基本上是编剧自己真实的经历,里面出现了一个男孩子,是个同性恋,格外令人心疼。
NO.9 《更好的世界》
这部电影被称为是对丹麦现状的一次反思,处处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导演的悲天悯人,画面美得要死。前半部分一直很平淡,但是实际上全部在后面爆发,里面的两个小演员,一个将阴郁和愤怒交替,张弛有度,一个将懦弱乖巧,善良宽容集于一身。这部电影其貌不扬,但是看完却让人回味无穷。
NO.10 《我是山姆》
一个先天性智力低下的单亲父亲和女儿的故事,里面出演女儿的小演员范宁的一双眼睛定定地望向摄像机的时候,你会觉得你看的是一个二十岁的女孩,她的气定神闲,沉稳乖巧,天生就是演员的料,第一次看见她我就想起娜塔莉·波特曼,她在《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面也会定定地,毫无惧色地望着摄像机。
这部电影探讨了美国儿童福利机构的制度的缺陷,试图探讨,爱既然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那么是否需要一个机构来评估一个人是否具有爱的能力、是否具有作为一个父亲的能力呢。
(本文所有图片来自于豆瓣电影)
长大是一瞬间的事情,某一天,当你觉得世界变小了,当你不再为世界上的残忍和不公平哭泣了,当你第一次爱上了什么人,当你第一次心碎了,当你终于学会用大人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当你第一次知道生活的真相的时候,你就长大了。
要在很多孩子的电影里只选十部,我从没想过会那么难,所以只好硬性定了几个规则,给自己一个理由筛选:
1、一定是我自己看过的,排除动画片,只选小一些的孩子的电影。
(不得已排掉《怦然心动》,孩子们进入青春期了啊!)
2、电影一定要自己非常喜欢,觉得很优质的。
(排除了《安德的游戏》之类好故事,好演技,烂剧本改编的情况,小安德其实很不错。很难过的排除了《阳光小美女》,因为我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虽然小女孩很萌。)
3、孩子是主角,并且童年占据电影很大的比重。
(排除了《少年时代》这样的,挥泪排掉《美国往事》)
4、这个孩子的演技一定要高于平均水平之上,角色很让人心疼,给人印象非常深刻。
(排掉《追风筝的人》和《狗脸的岁月》,小演员演技相比入选的电影来说欠了火候,到底孩子太小了。)
5、相对比较积极一些
(虽然我很喜欢《四百击》、《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和《白丝带》,但是不忍心放进去,尽管《雾中风景》也蛮阴暗的啦,不过像台词说的那样,它是“黑暗中有一丝光”。)
NO.1《完美的世界》
![]() |
菲利普·佩里——T·J·劳瑟 饰演 |
越狱犯劫了个孩子做人质,结果找到了最后的救赎。当年我还很小的时候和我爸一起看的,哭到自己都不好意思,从此再不跟他一起看我怀疑会扇我泪的电影了。最后一幕心碎到那么多年以后,我还不敢重看这部电影。
我一直觉得这是伊斯特伍德最好的电影,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似水的柔情,就是我因为这部电影对伊斯特伍德产生的印象,他的多数电影都走的这个路子,无论是《不可饶恕》,《神秘河》还是《百万美元宝贝》,主角都试图建立自己的完美的世界的规则,看似不近人情或是邪恶的背后,是另一种世界观,另一个完美的世界。
N0.2 《杀死一只知更鸟》
![]() |
![]() |
先要承认这部片子入选我是有私心的,因为这部电影里孩子的故事的比重远不如原著里的比重,原著的重点是兄妹俩,电影里变成了父亲和他的案子的故事。原著我看过不下十遍,从来没有腻的感觉,每看一遍到最后,鼻子就发酸一次。我尤其喜欢原著里的杰姆,小小的孩子担当起哥哥的责任,懂事而坚强,在电影里,他的戏份被大大的压缩了,电影的重点放在了他妹妹身上。
先说原著作者哈珀·李,她一生只发表了这一部长篇作品,不曾接受任何采访,一直住在家乡阿拉巴马,单身了一辈子。在美国文学史上,鲜有作品可以和这一部相抗衡。人家问她为什么不再写了,她说,有过这样一次,还有什么可写的?
扮演律师的格里高利·派克,另外一部著名的作品就是《罗马假日》,当年意气风发,帅气逼人,到《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时候已经老了,却更贴近角色,哈珀·李看到他就哭了,说他让自己想起了父亲。这部电影好像就在冥冥之中等待着他一样,它造就了派克,派克也造就了它。
扮演女孩的Mary Badham,后来演过几部作品,但没有一部可以称得上真正出名的,一直到2010年还在为这部电影接受采访,至于演男孩的Phillip Alford,据我所知似乎没有其他作品。
NO.3 《巴黎淘气帮》(又名《小淘气尼古拉》)
![]() |
大合照。
这部法国喜剧改编自法国人深深喜爱的漫画《小尼古拉》,国宝级漫画相当于咱《西游记》,每一代小孩子都会看,这部电影是为了庆祝漫画的五十周年诞辰。原漫当然比电影要丰富的多,以至于改剧本的时候不得不各种忍痛割爱。电影着重讲了八个男孩子的故事,他们性格迥异,却各种调皮捣蛋,但是顽皮的背后,是善良和天真。
![]() |
![]() |
Clotaire(Victor Carles 饰) |
只介绍这个男孩子,Clotaire是我最喜欢的角色,小演员十分灵气,坐在最后一排永远在睡觉,永远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被突然惊醒就会乖乖到教室后面罚站。
其他孩子各有各的萌点,演技都很好,相比较来说,反倒是第一主角小尼古拉略逊一筹,可能是因为第一人称叙述的关系。
NO.4 《人工智能》
![]() |
光这个眼神就秒杀观众了 |
《人工智能》的命运非常坎坷,70年代库布里克就开始想拍它了,并且连续炒掉了几个编剧,好不容易本子写完了,库布里克就一直等待电脑特技的成熟来满足他的要求。一直到1994年,库布里克宣布开拍,但是还是因为电脑特技难以满足要求并且光魔出价太高,一直到1995年,库布里克宣布将电影交给斯皮尔伯格拍,但是斯皮尔伯格片约缠身,于是又等。1999年库布里克病逝,2000年,此片终于开拍。库布里克钦定的、曾出演《侏罗纪公园》的小演员此时已经太大了,不适合再演,于是主演给了海利·乔·奥斯蒙特,之前演过《阿甘正传》和《第六感》,算是大名鼎鼎。目前还在电影圈奋斗,据我目测,已经长残。
我一直在想,如果是库布里克来拍,电影会是什么样子,因为尽管斯皮尔伯格尽量忠实于库布里克的本子,但是他们两人的风格是有天壤之别的。斯皮尔伯格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导演,但是一提起他,你就自动联想起“大制作”,尽管他也有《幸福终点站》这样的电影,究其原因,我觉得是因为他的主题太宏大了,他的每一部电影都深究入全人类的灵魂,如果连着看他的电影,你就会很疲惫。反观库布里克,他擅长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一个非常精巧的故事,缓缓道来,《2001:太空漫游》、《洛丽塔》、《发条橙》、《奇爱博士》,经典的场景都是发生在一个近乎封闭的地方,只有一个或两个角色,他探究的是某个人心理和人性。这是他们的不同。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说,导演是一部电影的灵魂。
NO.5 《伴我同行》
![]() |
![]() |
![]() |
人就是这样,总对那些英年早逝的人念念不忘,对希斯莱杰是这样,对张国荣是这样,对River Phoenix,<a href="http://瑞凡·菲尼克斯">http://瑞凡·菲尼克斯</a>也是。我不知道希斯莱杰或是哥哥还活着,现在能不能得到这么大的声誉,我不能肯定他们的才华到底是不是人们悼念他们时所说的那样,但是对Phoenix,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他和约翰德普是挚友,假如他还在世的话,他只会比德普更加如日中天。人们说他是他同时期的最杰出的天才演员。“他与生俱来的天赋,独特的脆弱气质与忧伤脉脉的绿眼睛,让他参加的每一部影片都令人难忘。”人们说,整个90年代都会是他的。
但是我想,他的死,是一种必然,因为他不能再忍受在这个肮脏的世界,再多活一秒。
这个男孩是威尼斯电影节最年轻的影帝。这个男孩23岁就早早离开人世,原因是吸毒。但是了解他的故事的人,没有人忍心责备他。他的父母是“上帝之子”的成员,这是一个邪教组织,具体参考上帝之子组织,这个组织诸多令人发指的思想和行为中,其中一项是成年人被鼓励和儿童发生性行为。总之,Phoenix深受其害。一家人没有生活来源,只能靠Phoenix弹吉他,他演戏也是为了挣钱,我怀疑他有没有真的喜欢表演过,尽管他有惊人的天赋,能肯定的是他对好莱坞深恶痛绝。前两天不知从哪里看到,演员大多分为两种,一种是极度外向的,一种是极度内向的,我自己观察,凡是驾驭得了相当复杂、有争议、展现人类灵魂的角色,大多是内向的演员,比如罗伯特德尼罗之类的,你会发现演员们的人生很多都以悲剧收场,有人说演艺圈腐蚀了他们,也许吧,但是有时候,也许这是一种幸存者偏差,你需要问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好演员。
当《伴我同行》的主创们再回首当年的记忆的时候,四个男孩只剩下了三个,我想他们不愿意回忆起他,当不得不提到他的时候,他们几乎都说,他少年老成,他的智慧超过他的年龄。其实,只是因为,他小小年纪,就经历了同龄孩子一辈子也不会经历的事情。
NO.6 《 放牛班的春天》
![]() |
这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大家基本都看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男孩,包括电影里其他的男孩基本都没有表演经验,这个男孩是导演从一个唱诗班里拽来的,其他男孩基本是从附近的学校里挑出来的。所以全部小演员的表演率真而又自然。就我自己看到的一些报道和采访来看,主演皮埃尔的男孩子让-巴蒂斯特·莫尼耶本人的气质很符合这个角色,有一点阴郁,有一点固执,有一点任性,我觉得他后来的人生轨迹好像是在被人推着走一样,我想他真正喜欢的是唱歌,但是他还是去学了表演,之后似乎难以绕过《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我感觉他几乎被这部电影困住了。年少成名对孩子来说确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NO.7 《雾中风景》
![]() |
这部希腊电影现实到残酷的地步,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你会说,这有什么特别,然而这部电影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强迫一个女孩直面人性里最残酷的地方,然后给她一丝亮光,让她看见美好,再熄灭了光。这个女孩就带着对这束光的记忆,在黑暗中摸索。
NO.8《跳出我天地》
![]() |
这是一个男孩子背负着所有人的希望的故事。没有谁的梦想的达成,是靠自己一个人的。
这个故事基本上是编剧自己真实的经历,里面出现了一个男孩子,是个同性恋,格外令人心疼。
NO.9 《更好的世界》
![]() |
![]() |
![]() |
这部电影被称为是对丹麦现状的一次反思,处处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导演的悲天悯人,画面美得要死。前半部分一直很平淡,但是实际上全部在后面爆发,里面的两个小演员,一个将阴郁和愤怒交替,张弛有度,一个将懦弱乖巧,善良宽容集于一身。这部电影其貌不扬,但是看完却让人回味无穷。
NO.10 《我是山姆》
![]() |
![]() |
一个先天性智力低下的单亲父亲和女儿的故事,里面出演女儿的小演员范宁的一双眼睛定定地望向摄像机的时候,你会觉得你看的是一个二十岁的女孩,她的气定神闲,沉稳乖巧,天生就是演员的料,第一次看见她我就想起娜塔莉·波特曼,她在《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面也会定定地,毫无惧色地望着摄像机。
这部电影探讨了美国儿童福利机构的制度的缺陷,试图探讨,爱既然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那么是否需要一个机构来评估一个人是否具有爱的能力、是否具有作为一个父亲的能力呢。
(本文所有图片来自于豆瓣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