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逆旅——读《旅行的艺术》
这书半月前便看完,拖至现在才写完,初读时的欣然趣味稍褪,如今再想来,倒也有了些新的滋味。
开篇先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只是受一张照片的引诱,阳光正好,碧海蓝天,沙滩慵懒。生活有时候不需要那么多理由,不妨一时热血。然而,作者又提到了“由理性支配的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毕竟再多的任性也只能自己买单,现实中,我们也只能自己承担艺术的极强概括性。譬如,在美景之后,钱包的哭泣,又或者长途之中,身体的抗议。
追溯至源头,作者再引导我们思考,除了一时的冲动,我们更应该为什么而旅行?不是说非要一个功利的答案,而是一个认真的开始,能够让一场旅途更加精彩纷呈,一步一景,方得不负。需为求真知而旅,最弥足珍贵的是一路缓行中的所见所思,故而它要求我们更高的人文素养,才能在精神上达到一种愉悦的时空的共鸣,延续性与归属感交响,超越了个人的短暂。
此时此地此人,想象时与空重叠,随亘古不变的日光或月光倾轧而下,这一瞬,仿佛超脱出这具沉重的、易朽的肉体,徜徉千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历史长河前,我们需要更多精神的力量来支撑渺小的身躯。回溯过去,来感受人类生命的辉煌灿烂。
后面的章节越来越喜欢。
我原以为摄影与旅行亲密无间,而作者却向读者推荐了绘画。
摄影的快捷化往往让人的视线局限在镜头里,“以为只要有一张照片,自己就把握了世界的一部分”,而事实上,我们太过贪恋镜头的便利,反而忽视了身心的体验,于是除了一堆数据或者胶卷,我们得到的出乎意料的少。然而当作画时,我们才开始关心线条、色彩、质感,“绘画使我们得以定住即将消逝的云彩、颤抖的叶子及变幻的阴影”。 如果不能随时提笔,就像绘画一样观察世界吧。或许摄影更加栩栩如生,但是绘画能在我们的心中得到更久的停留,有时候,我们更注重观察和理解的过程,一步登天的结果反而让人轻视。
书的最后,倒回了起点,看着脚下、身边,不再一味的眺望远方。
尼采说,有些人知道如何利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经验,使自己成为沃土,化腐朽为神奇,而绝大部分人更会化神奇为腐朽。让我想起一句很小时候就已经耳熟能详的名言,“生活中从不缺少美,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现在恐怕更是如此,我们关心手机屏幕里不断刷新的信息,却不愿意抬头看向窗外,我们在耳朵里塞满各式的音乐,却忘记去聆听自然的声音。
“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远方固然美丽,不妨从眼前也体察出一些诗意来吧。
“在我们前往远方之前,先关注一下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
旅行的艺术,何尝不是人生的艺术?人生仿佛一场旅行,我们会遇见美好的人与美好的景色,也会遇到种种不顺。会无力去解读,会恍惚去错过,错过眼前,或者错过未来。
每一个人对生活都有自己的解读,我想,不要只读一本书,不要只驻足于一种风景,读书或者是旅行,都是在给自己更多的选择。最后,无论停留还是前行,但愿无愧于心。
后记:
前些日子读完时便有心收了手机。
从宿舍的楼梯转折处望下去,可见枝叶茂密,郁郁的深绿上花团锦簇,金红交织的散漫着,连绵一片,好似降落的云霞,趁着那日鲜艳的晚霞,倒在夏末残留的热气里挣扎出蓬勃的春意来。走在树下时,根本看不见,唯有远观时,方能看见这高高在上的花朵,朵朵都向外伸展,朵朵都沐浴阳光。北图也有这种树,靠着楼,才给了我近观的机会,那时一阵轻风吹进来,清新带着雨后的凉意,好像在故意引着行人看去。才得见树梢上蓬勃的一大簇花朵,形状像一棵小树,多是金黄的细密的小花,顶端却是温雅的粉红。
数日后,又途经了零落的几场雨,灿烂的金黄褪下,渐变作深沉热烈的红。而如今,已成了灰败的残红,怕是过不了几日便彻底凋零了吧。
若是没有抬头,我可能不会知道,这花曾在半月前开得如此绚烂,更胜一场夏末的晚霞。
开篇先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只是受一张照片的引诱,阳光正好,碧海蓝天,沙滩慵懒。生活有时候不需要那么多理由,不妨一时热血。然而,作者又提到了“由理性支配的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毕竟再多的任性也只能自己买单,现实中,我们也只能自己承担艺术的极强概括性。譬如,在美景之后,钱包的哭泣,又或者长途之中,身体的抗议。
追溯至源头,作者再引导我们思考,除了一时的冲动,我们更应该为什么而旅行?不是说非要一个功利的答案,而是一个认真的开始,能够让一场旅途更加精彩纷呈,一步一景,方得不负。需为求真知而旅,最弥足珍贵的是一路缓行中的所见所思,故而它要求我们更高的人文素养,才能在精神上达到一种愉悦的时空的共鸣,延续性与归属感交响,超越了个人的短暂。
此时此地此人,想象时与空重叠,随亘古不变的日光或月光倾轧而下,这一瞬,仿佛超脱出这具沉重的、易朽的肉体,徜徉千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历史长河前,我们需要更多精神的力量来支撑渺小的身躯。回溯过去,来感受人类生命的辉煌灿烂。
后面的章节越来越喜欢。
我原以为摄影与旅行亲密无间,而作者却向读者推荐了绘画。
摄影的快捷化往往让人的视线局限在镜头里,“以为只要有一张照片,自己就把握了世界的一部分”,而事实上,我们太过贪恋镜头的便利,反而忽视了身心的体验,于是除了一堆数据或者胶卷,我们得到的出乎意料的少。然而当作画时,我们才开始关心线条、色彩、质感,“绘画使我们得以定住即将消逝的云彩、颤抖的叶子及变幻的阴影”。 如果不能随时提笔,就像绘画一样观察世界吧。或许摄影更加栩栩如生,但是绘画能在我们的心中得到更久的停留,有时候,我们更注重观察和理解的过程,一步登天的结果反而让人轻视。
书的最后,倒回了起点,看着脚下、身边,不再一味的眺望远方。
尼采说,有些人知道如何利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经验,使自己成为沃土,化腐朽为神奇,而绝大部分人更会化神奇为腐朽。让我想起一句很小时候就已经耳熟能详的名言,“生活中从不缺少美,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现在恐怕更是如此,我们关心手机屏幕里不断刷新的信息,却不愿意抬头看向窗外,我们在耳朵里塞满各式的音乐,却忘记去聆听自然的声音。
“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远方固然美丽,不妨从眼前也体察出一些诗意来吧。
“在我们前往远方之前,先关注一下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
旅行的艺术,何尝不是人生的艺术?人生仿佛一场旅行,我们会遇见美好的人与美好的景色,也会遇到种种不顺。会无力去解读,会恍惚去错过,错过眼前,或者错过未来。
每一个人对生活都有自己的解读,我想,不要只读一本书,不要只驻足于一种风景,读书或者是旅行,都是在给自己更多的选择。最后,无论停留还是前行,但愿无愧于心。
后记:
前些日子读完时便有心收了手机。
从宿舍的楼梯转折处望下去,可见枝叶茂密,郁郁的深绿上花团锦簇,金红交织的散漫着,连绵一片,好似降落的云霞,趁着那日鲜艳的晚霞,倒在夏末残留的热气里挣扎出蓬勃的春意来。走在树下时,根本看不见,唯有远观时,方能看见这高高在上的花朵,朵朵都向外伸展,朵朵都沐浴阳光。北图也有这种树,靠着楼,才给了我近观的机会,那时一阵轻风吹进来,清新带着雨后的凉意,好像在故意引着行人看去。才得见树梢上蓬勃的一大簇花朵,形状像一棵小树,多是金黄的细密的小花,顶端却是温雅的粉红。
数日后,又途经了零落的几场雨,灿烂的金黄褪下,渐变作深沉热烈的红。而如今,已成了灰败的残红,怕是过不了几日便彻底凋零了吧。
若是没有抬头,我可能不会知道,这花曾在半月前开得如此绚烂,更胜一场夏末的晚霞。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