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之路何在?改革开放三十七年中国的经济结构与产业分析
最近两天观看了财经频道拍摄的《激荡30年1978-2008》,全面系统的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一系列政策、经济、企业、制度的变迁,感慨颇深。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中国以及中国人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三十多年来风雨变迁,无数成功、失败的的故事在一幕幕上演,仔细总结,一些客观的规律慢慢的浮现在眼前。
中国改革开放的头十年是整个国家在摸着石头过河,这个时候的改革是可逆的,一旦政策有变化,一切都可以倒退到起点。这个时候,国家和人民都是盲目的,整个国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改革开放、如何改革开放。在这期间,一批不甘寂寞的人先行起来,经济特区建立,乡镇企业繁荣,个体经营出现。而盲目的国家和人民不知道这一切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于是恐惧、疯狂在一幕幕中上演。人民出现了抢购潮,而工序需求的变化导致地方乡镇企业的火热,一个个的典型代表被树立,于是经济周期中的第一轮过热现象悄然出现。88年的物价改革使人们的恐惧达到顶点,对政府的不信任导致了通货膨胀率的节节攀升,于是国家的第一轮宏观调控开始显现,三角债问题导致了整个国家3年的经济低迷。改革开放进入了第一个低潮与反思期,而反思中,政治风波在悄然酝酿。繁荣的背后往往是满目疮痍,于是要不要改革开放的讨论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10年多的尝试与繁荣,有种南柯一梦的感觉,姓资还是姓社的讨论继70年代末再次进入一个新高潮。
90年小平的上海之行,上海经济结构开始转型,浦东新区和上交所的建立给上海这个经济中心打入了一针强心剂,而92年小平的南巡则宣告着一切争论的结束,中国坚定不移的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从此以后,改革开放进入相对理性的时代,中国要解决的问题变成了如何稳定、快速的发展。
90年代是民营企业的黄金时代。80年代,由于资金、技术的缺乏,企业的发展只能是以地方政府为后盾,以合资为动力,个人还很少有能力能走上私营经济发展的道路,第一批外资开始来到中国,与地方政府的合资企业迅速繁荣以填补中国市场的空白。而80年代末的几年,也是一批优秀私营企业家积累资本、人迈、技术的时期。那个时候,企业以生产为主,因为整个中国的市场是供不应求的。到91年开始,市场模型开始转变,供大于求逐渐变成常态,于是企业的发展开始有生存转向销售。而一批已经成熟的企业家抓住这次机会,以各种各样的营销手段,对着抵抗力低下人民群众,开始一批狂轰乱炸并疯狂的掠去了第一批资金,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这个时候,从80年代的全面疯狂变为了少数民营企业家的疯狂,一夜暴富不再是神话。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给了第一批企业家一记响亮的耳光,内功扎实、头脑清醒的将用他们的巨额资金继续神话,而胆大包天的则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的商业帝国轰然倒塌,有的锒铛入狱,有的潦倒一生,过山车般的刺激,现实就是如此。
98年国进民退,第二批的企业家开始兼并重组集体企业和一些国营企业。反思后的他们开始了稳扎稳打的发展企业,小企业成批的消失,成功企业越做越大,而中国制造的力量也开始显现。99年中国的大力开放,外资企业纷纷来华办厂,01年加入WTO,中国制造从此走上世界舞台,并发挥出惊人的潜力。
2000年后的时代是互联网与资本的时代。这十多年里,互联网与房地产及相关产业是发展最快的两个行业。90年代私营企业的资本掘取与98-02年的企业产权改革催生了一大批的富豪。而此时股市处于低迷,银行利率也是屡创新低,国家没有有效的引导国民资本的流动,于是房地产的过热也就显而易见。在这期间,金融业发展蓬勃,股市大涨,也就催发着相关产业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提高,全民的资本流量骇人听闻,即使是04年的宏观调控,也没能有效的抑制这种过热,国家只能稳步慢行的挑战产业结构,直到今天仍在继续。在这期间,股市泡沫08年随世界经济危机破灭,煤炭、钢铁过剩在12年走到瓶颈,而最为主要的房地产也在放慢增长速度逐渐转型,至于是否会坍塌,不得而知。据我估计,国家只会允许其缓步下行,而不会让其坍塌,并通过增加人民收入的方式来减小收入与房价的差距,未来5年应该可见其效。
此时,中国制造也在07年经过10年的发展再次陷入瓶颈。人民币的升值,国外反倾销力度的加大使得中国制造举步维艰,产业转型势在必行。几种方式将会并行,其一是从05年打响的国际大规模并购将使得中国制造企业进一步进行结构调整并做大,其二就是加大科技投入和做好品牌效应来打造属于自己的产品以提高利润空间,其三就是响应国家14年开始的新政策,逐步走出去,继续寻找新的廉价资源和劳动力,其四就是可见的新一批企业的破产。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也同样经过了疯狂的十年,91年开始的互联网产业迅速催生了大量的公司,泡沫被迅速吹大。中国起步较晚,99年才开始大批上马互联网公司,可是马上到来的01年,泡沫就被吹破。可以说中国的互联网董事长们是不幸的而又是幸运的。不幸的自然是刚刚开始的产业就遇到了寒流,而幸运的则是,头脑刚开始发热,还没来得及大规模疯狂就迅速的被强行冷却,也使得这批人避免了大规模的损失。为什么这个产业在中国没有十年疯狂呢?因为互联网的全球性和联通性使然。不像其他行业那么封闭和那么强的地域性。直到今天,这批互联网公司已经完全成长起来,下一次的兴衰可想而知对应的就是下一次的技术变革吧,就像苹果的出现对于硬件的变革一样。
单拿出来讲讲中国的股市。从90年上交所和深交所的成立开始,股市同样经过了疯狂十年。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大量的违规现象出现,直到2000年,股市都是一路向好,这使得人们进入全民炒股的阶段。2000年的证监力度加强使得一系列黑幕出现,一批大牛股到最后都只是骗局,于是此起彼伏的跌停,股市开始调整,股民也开始趋于理性。虽然资本的过剩使得股市进入第二轮疯涨,但现在看来规范性已经好了很多。
穿插于其中的是国内行政体制的逐步完善,监督体制的建立以及面对人民大众的各项保障制度的确立。服务社会、法治社会、保障社会正在逐步成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总结看来,任何一个领域的出现,疯狂10年似乎成了一个逃不掉的定律。体系制度法律的不完善,使得抓住这10年的人会迅速的掘取第一桶金,而大部分的人民大众只会享受其带来的恶果。这其中的例子数不胜数,除了以上分析的,比如出国热导致的英语培训和留学中介的疯狂、追星热导致的国民疯狂等等。
那么怎样寻找下一个机遇并且抓住机遇呢?首先机遇垂青的永远是有准备的人,其次财富只给予那些扎实、清醒而懂得满足的人。疯狂的周期是10年,而最疯狂的时候一般也就是3年,所以3年内的退出就是必然之行。那下一个机遇会在哪儿呢?
根据国家政策的发展方向,公共服务产业、高新科技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必将是下一个10年的发展热点。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对于没有资金没有技术的我们,提供点子进行融资发展也就成了起步的必然方向。
中国改革开放的头十年是整个国家在摸着石头过河,这个时候的改革是可逆的,一旦政策有变化,一切都可以倒退到起点。这个时候,国家和人民都是盲目的,整个国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改革开放、如何改革开放。在这期间,一批不甘寂寞的人先行起来,经济特区建立,乡镇企业繁荣,个体经营出现。而盲目的国家和人民不知道这一切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于是恐惧、疯狂在一幕幕中上演。人民出现了抢购潮,而工序需求的变化导致地方乡镇企业的火热,一个个的典型代表被树立,于是经济周期中的第一轮过热现象悄然出现。88年的物价改革使人们的恐惧达到顶点,对政府的不信任导致了通货膨胀率的节节攀升,于是国家的第一轮宏观调控开始显现,三角债问题导致了整个国家3年的经济低迷。改革开放进入了第一个低潮与反思期,而反思中,政治风波在悄然酝酿。繁荣的背后往往是满目疮痍,于是要不要改革开放的讨论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10年多的尝试与繁荣,有种南柯一梦的感觉,姓资还是姓社的讨论继70年代末再次进入一个新高潮。
90年小平的上海之行,上海经济结构开始转型,浦东新区和上交所的建立给上海这个经济中心打入了一针强心剂,而92年小平的南巡则宣告着一切争论的结束,中国坚定不移的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从此以后,改革开放进入相对理性的时代,中国要解决的问题变成了如何稳定、快速的发展。
90年代是民营企业的黄金时代。80年代,由于资金、技术的缺乏,企业的发展只能是以地方政府为后盾,以合资为动力,个人还很少有能力能走上私营经济发展的道路,第一批外资开始来到中国,与地方政府的合资企业迅速繁荣以填补中国市场的空白。而80年代末的几年,也是一批优秀私营企业家积累资本、人迈、技术的时期。那个时候,企业以生产为主,因为整个中国的市场是供不应求的。到91年开始,市场模型开始转变,供大于求逐渐变成常态,于是企业的发展开始有生存转向销售。而一批已经成熟的企业家抓住这次机会,以各种各样的营销手段,对着抵抗力低下人民群众,开始一批狂轰乱炸并疯狂的掠去了第一批资金,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这个时候,从80年代的全面疯狂变为了少数民营企业家的疯狂,一夜暴富不再是神话。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给了第一批企业家一记响亮的耳光,内功扎实、头脑清醒的将用他们的巨额资金继续神话,而胆大包天的则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的商业帝国轰然倒塌,有的锒铛入狱,有的潦倒一生,过山车般的刺激,现实就是如此。
98年国进民退,第二批的企业家开始兼并重组集体企业和一些国营企业。反思后的他们开始了稳扎稳打的发展企业,小企业成批的消失,成功企业越做越大,而中国制造的力量也开始显现。99年中国的大力开放,外资企业纷纷来华办厂,01年加入WTO,中国制造从此走上世界舞台,并发挥出惊人的潜力。
2000年后的时代是互联网与资本的时代。这十多年里,互联网与房地产及相关产业是发展最快的两个行业。90年代私营企业的资本掘取与98-02年的企业产权改革催生了一大批的富豪。而此时股市处于低迷,银行利率也是屡创新低,国家没有有效的引导国民资本的流动,于是房地产的过热也就显而易见。在这期间,金融业发展蓬勃,股市大涨,也就催发着相关产业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提高,全民的资本流量骇人听闻,即使是04年的宏观调控,也没能有效的抑制这种过热,国家只能稳步慢行的挑战产业结构,直到今天仍在继续。在这期间,股市泡沫08年随世界经济危机破灭,煤炭、钢铁过剩在12年走到瓶颈,而最为主要的房地产也在放慢增长速度逐渐转型,至于是否会坍塌,不得而知。据我估计,国家只会允许其缓步下行,而不会让其坍塌,并通过增加人民收入的方式来减小收入与房价的差距,未来5年应该可见其效。
此时,中国制造也在07年经过10年的发展再次陷入瓶颈。人民币的升值,国外反倾销力度的加大使得中国制造举步维艰,产业转型势在必行。几种方式将会并行,其一是从05年打响的国际大规模并购将使得中国制造企业进一步进行结构调整并做大,其二就是加大科技投入和做好品牌效应来打造属于自己的产品以提高利润空间,其三就是响应国家14年开始的新政策,逐步走出去,继续寻找新的廉价资源和劳动力,其四就是可见的新一批企业的破产。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也同样经过了疯狂的十年,91年开始的互联网产业迅速催生了大量的公司,泡沫被迅速吹大。中国起步较晚,99年才开始大批上马互联网公司,可是马上到来的01年,泡沫就被吹破。可以说中国的互联网董事长们是不幸的而又是幸运的。不幸的自然是刚刚开始的产业就遇到了寒流,而幸运的则是,头脑刚开始发热,还没来得及大规模疯狂就迅速的被强行冷却,也使得这批人避免了大规模的损失。为什么这个产业在中国没有十年疯狂呢?因为互联网的全球性和联通性使然。不像其他行业那么封闭和那么强的地域性。直到今天,这批互联网公司已经完全成长起来,下一次的兴衰可想而知对应的就是下一次的技术变革吧,就像苹果的出现对于硬件的变革一样。
单拿出来讲讲中国的股市。从90年上交所和深交所的成立开始,股市同样经过了疯狂十年。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大量的违规现象出现,直到2000年,股市都是一路向好,这使得人们进入全民炒股的阶段。2000年的证监力度加强使得一系列黑幕出现,一批大牛股到最后都只是骗局,于是此起彼伏的跌停,股市开始调整,股民也开始趋于理性。虽然资本的过剩使得股市进入第二轮疯涨,但现在看来规范性已经好了很多。
穿插于其中的是国内行政体制的逐步完善,监督体制的建立以及面对人民大众的各项保障制度的确立。服务社会、法治社会、保障社会正在逐步成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总结看来,任何一个领域的出现,疯狂10年似乎成了一个逃不掉的定律。体系制度法律的不完善,使得抓住这10年的人会迅速的掘取第一桶金,而大部分的人民大众只会享受其带来的恶果。这其中的例子数不胜数,除了以上分析的,比如出国热导致的英语培训和留学中介的疯狂、追星热导致的国民疯狂等等。
那么怎样寻找下一个机遇并且抓住机遇呢?首先机遇垂青的永远是有准备的人,其次财富只给予那些扎实、清醒而懂得满足的人。疯狂的周期是10年,而最疯狂的时候一般也就是3年,所以3年内的退出就是必然之行。那下一个机遇会在哪儿呢?
根据国家政策的发展方向,公共服务产业、高新科技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必将是下一个10年的发展热点。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对于没有资金没有技术的我们,提供点子进行融资发展也就成了起步的必然方向。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