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自媒体的美好时代:2015影视创作人现状调查
过去两年中,我们对互联网影视行业进行了全景式调查分析,分别发布了2013和2014年度的互联网影视行业调查报告,依托数据\展现互联网影视行业现状。同样,我们的“2015年影视创作人调查报告”就从业者现状、网生内容特征、行业愿景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当下的互联网影视再次把脉,希望能够帮助从业者们更准确、更深刻地了解行业发展状况,用才情和理性陪伴互联网影视的下一段旅程。
从业者现状
年轻人依然是互联网视频内容创作的绝对主力,30岁以下的创作人占整个群体的80%,跟前两年数据相比,年龄结构仍然呈下沉趋势。一方面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成为年轻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必然渗透到创作领域;另一方面,今年8月的数据调查显示,影视作品的忠实用户中有80%来自30岁以下的观众,同样以年轻人为主,需求方对生产方产生了关键影响。
女性在传统影视行业中的边缘化延续到了互联网,但在不到10%的失衡比重下,女性作者仍然贡献了不少视角和表达方式都十分出色的作品,所以希望这个数据在日后变得更加平衡。难于在影视行业入行、立足,使得很多学习影视专业的女生在毕业之后选择了并不对口的专业,也十分遗憾。
“摩尔定律“在视频创作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拍摄、剪辑等电子设备价格越来越低,创作门槛也随之下降。可以注意到在网生内容中,科班出身的从业者只占据了不到40%,更多的互联网影视从业者来自于其他专业,目前很多红火的自媒体栏目、剧集,都是非科班创作人出品。
职业状态分布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自媒体的发展:自由职业者创作自由最多,同时收入也最不稳定, 23%的占比可以说相当之高;更多从业者选择成立或加入工作室,风险均摊、利益均沾,在创作上也有比较重的话语权;影视公司不仅能够提供工作经验,也有更强的设备和人员支撑,所以成了大多数年轻人的选择。而且,今年新生的互联网影视公司发展很快,百度入股华策影业、阿里影业发力、爱奇艺影业启动新网剧计划、腾讯的企鹅影业和腾讯影业成立,这些互联网巨头公司向电影生态释放的信号,也吸纳了大量年轻从业人员,并对现有的互联网影视格局影响颇大。
创作团队的规模依然以10人以下的小团队为主,灵活高效是互联网内容创作的趋势,20人以上的团队则越来越少,可见大团队的尾大不掉对生产视频产品反而是一种拖累。个人作业的独立创作人也占有20%,这些UGC作者虽然单兵作战,但绝不势单力薄,各大视频网站有大量个人作品,是网生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作为文化中心,依然吸引着更多的内容作者,而北上广深这四个一线强市聚拢了行业内三分之一的创作人,可见影视行业对市场、资金等资源的依赖性之强。与此同时,网络内容的消费者却大多集中在三四线城市,“小镇青年“一直以来都是影视剧等视频内容最大的消费人群,于是形成了这种以一线强市为中心,全国各处相对离散分布的整体局面。
↗从团队的成立时间上看,1年以内的新生团队占比比去年减少近10%,,而成立1年以上的团队涨幅很小,说明大多数团队都没有撑过一年便夭折了,视频内容的生产毕竟是一个成本较大的活动,没有稳定的作品收入支撑,很难实现长时间的生存。
也许是受竞争的压力影响,拍片量在去年的基础上也有了少许增加。视频生产团队的生存状况确实不容乐观,在我们的调查中,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创作者占到82%之多,整体呈比较极端的金字塔结构,对应之前的创作人地理分布状况,这样的整体收入水平在一二线城市中并不算高,究其原因,与从业总人数增多不无关系。
以年轻人为主、团队精简、以一线城市为创作重心,网生代视频创作人依然以自己的姿态稳步前行,同时,面临越来越激烈的行业竞争,和不断涌入的新人,他们必须更加勤奋。
网生内容特征
随着互联网视频内容的形式多样性提高,我们更加细分了视频的品类,其中网络栏目、网络电影作为网生内容的新形式都显示出了上升的趋势。创作者的主要收入来源由商业广告转向了企业宣传片,占了20%的份额。同时盈利的作品比例增大,说明很多独立创作者已经有了和市场接轨的意识,会在原创作品中加入更多的产品思维。
视频流量的分流也更加明显,大多数作品达不到10万的播放量。作品的盈利模式越来越多,大多盈利方式直接与播放量挂钩,所以播放量的图标和收入图表重合度非常高。但是随着观众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能力提高,创作人也有了不少新的盈利点,如付费点播、打赏等等。
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平台的比例增加了约16%,而视频网站首页的推广作用减小,说明微博、微信等新的推广的渠道越来越多。完全没有任何推广的项目也不在少数,依然在10%以上,就编者的经验而言,确实有不少遗珠,虽然制作极其精良,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出现在观众面前。
大多数团队仍然愿意拍摄没有营利目的的短片,只有15%的团队拍摄的作品全部属于商业项目,完全没有拍摄过商业项目的团队则占了将近四分之一。我们在与创作人接触中,一些优秀且盈利的项目,制作初衷也是“为了好玩”。
网生代视频内容的形式愈发丰富,传播渠道、盈利点也越来越多,同时,受从业人员繁杂的影响,作品品质难免良莠不齐,视频的播放量不能说明一切,但是确实能够起到择优的作用,前些日子大火的15分钟版《三体同人短片》就是一例。我们也希望优秀的作品能够以各种方式脱颖而出,被人们看到并记住。
互联网影视愿景
对于“你最想拍什么?“这个问题,近30%的创作人选择了微电影或网剧。网剧的火已经家喻户晓, 2013年网剧年产量不足1000集,而今年网剧的数量,上半年就达到了2243集,被称为“网剧井喷之年”,火爆可见一斑。
紧随其后的是大家对广告、MV的热情,这两种内容追求视听效果极致,编剧上压力较小,便于发挥影响工作者的创造力。同时这两种体裁的视频内容制作周期较短,而回报颇丰,所以也吸引了不少创作者的青睐。
电影、纪录长片通常是影像创作人的终极梦想,也是创作人拍摄意愿十分强烈的内容形式,53%的创作人表示5年之内会有电影的拍摄计划。然而目前国内电影的创作环境,确实让这个梦想不容乐观,一来国产电影的口碑长期低迷,高票房电影在Mtime、豆瓣等影评网站的评分通常很低,二来,以2014年为例,北美市场最具竞争力的前30部影片中,近70%被国内引进,要跟领先我们几十年的好莱坞影片打擂台,没有国产保护月的助阵确实举步维艰。
创作人最头疼的是寻求资金,两成创作人认为这是自己拍摄影片时最大的阻力,忙于生计、无法宣发盈利这两项加起来也占了三成,所以至少有一半的创作人,在项目中停滞的原因是资金与想法不匹配。好莱坞导演大卫·芬奇是个预算不到位绝不开机的角色,而这种情况在国内俯仰皆是,此时如果有一些优质的、健康的、有品位的热钱的进入,对于互联网影视行业的影响会非常大。
一定数量的创作者认为创意的匮乏是最大的阻力,可见知识产权的创作成本之高,结合之前发生的王源宗延时摄影被盗用等事件,视频作者知识产权不受重视、维权成本高,也是创作者要面临的问题。
互联网影视从业者谈到互联网时,会说些什么?有31%的创作人认为互联网带来的最大改变,是视频内容与风格的转变——确实,网络的强大传播力,使得大家很容易看到体量大、溢价高的作品,由此便会有意无意模仿。融资方式和工作思维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从对互联网影视从业人员的愿景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影视行业接下来的形态,微电影、网剧的数量会越来越多,网络电影、电影中也将有更多的互联网人参与,资金给创作人带来的压力的同时,也让他们获得了不一样的融资方法。互联网影视的生态还远没有稳定下来,接下来它会发展成何种形态,出现什么新的想法和玩法,期待大家去探索。
1431316505675010417.jpg
互联网影视气候初成
今后技能点要往哪加
从数据上看,自媒体和网剧的井喷式发展牢牢抓住了业内人的眼球。自媒体的成熟一方面展现在内容上,完成了由UGC为主导向PGC为主导的转型,2015年,PGC的节目产量约为15000集,整体市场规模估值达25亿,不少自媒体品牌已经将自己发展成了有众多粉丝拥趸的强力IP,以《暴走漫画》为例,仅依托优酷一个平台,就创造了500万的收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调查中团队年轻化、轻量化、工作方式自由化的数据就不奇怪了。当然大量内容的洪流之中,难免泥沙俱下,能给市场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产品实际上并不多,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创作者的收入,与如此庞大的内容产量并不匹配,大部分人仍然以拍企业宣传片等广告形式的内容为主要的盈利方式。
而网剧成为创作人最想拍的题材,无疑与今年网剧的空前火爆有关,截止到9月,今年排名前十的网剧总播放量已经逼近80亿次,最火的《盗墓笔记》更是以25亿余次的播放量遥遥领先,在2014年,《暗黑者》等几部优秀剧集使网剧摆脱了山寨、Low的形象,使网剧能够做到既不靠打色情擦边球,也不靠铺天盖地的宣传,而凭借IP本身的吸引力、精良的制作和优秀的内容赢得观众的青睐,今年《无心法师》、《心理罪》、《暗黑者2》等高品质剧集的出现,将网络剧的整体水平又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屌丝男士》更是将自身的IP嫁接到了院线电影上,并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从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希望在拍摄中更自由、更多的创作思维,对拍摄“自己的作品”有强烈的意愿,同时又希望这些作品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实现商业层面的价值。网剧恰好满足了这些需求,它没有什么创作成规,有更大的自由度,以及非常广阔的商业想象力的作品,是创作人和资本的宠儿。当然,网剧能否保持这样较大尺度的创作,并延续目前的盈利模式,找到新的盈利点使蛋糕更大,同样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分之一的创作人聚集在超一线城市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数据,区位因素对影视从业者的专业程度、创作习惯、内容风格、受众群体都有一定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年轻的创作团队生命周期并不长,这些年轻人在团队解散之后,有相当一部分选择到北上广深发展,资源自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更广阔的市场、更完备的软硬件、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可靠的团队、更高的酬劳,都是吸引这些年轻人的原因。
创作人还在持续向超一线城市聚集的原因,恐怕与以BAT三大互联网巨头向影视行业的强力入驻、与互联网影视公司的发展不无关系,百度扶植子公司爱奇艺成立影业公司,并入股华策影视;去年成立的阿里影业今年上半年营收达到2294万元人民币,目前有多达30个知名IP储备;腾讯也成立了企鹅影业和腾讯影业,并发布了网剧计划,加大了对游戏、文学、动漫的影视化改编,与此同时优酷土豆也在更大的影视领域铺开蓝图,光线则表示希望成为国内的Netflix,一些传统影业公司也在寻找与互联网合作的更多契机,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认为“互联网已不仅仅满足为电影产业提供技术手段,而是通过融资、并购和战略合作,迅速改造传统电影产业的格局。”,也表达了传统影视行业对互联网的重视。这些总部多在一线城市的大公司对创作人需求很大,对创作人的吸引力也非常大。
究其最根本的原因,并结合创作人的拍摄意愿、内容播出情况等因素来看,我们不难看出资金是影响创作人工作地点、内容风格与形式重要因素。今天的互联网影视可以说是炙手的洪流,发掘人才、扩宽盈利空间,让更多有才华的年轻人不埋没于洪流之中,让他们能够凭借自身的才华、创意、能力成为未来影视行业的发动机,并从中获益,一直是V电影&新片场所坚持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也希望行业的分工更加明确,优秀的创作人不用再去思考诸如市场、盈利模式等需要专门职业去思考的问题。
另外,今年的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技术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对这种未来感极强的新媒体形式产生了巨大兴趣,它将会发展成什么样,发展到底有多快,会对互联网影视造成什么影响,这个行业还有多少可能性,对我们的想象力和行动力,都是一次令人兴奋的挑战。
天津华鹏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朋友就是财富,合作成就未来】
电话:022-27479678
网址:www.hpyscm.com
从业者现状
年轻人依然是互联网视频内容创作的绝对主力,30岁以下的创作人占整个群体的80%,跟前两年数据相比,年龄结构仍然呈下沉趋势。一方面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成为年轻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必然渗透到创作领域;另一方面,今年8月的数据调查显示,影视作品的忠实用户中有80%来自30岁以下的观众,同样以年轻人为主,需求方对生产方产生了关键影响。
女性在传统影视行业中的边缘化延续到了互联网,但在不到10%的失衡比重下,女性作者仍然贡献了不少视角和表达方式都十分出色的作品,所以希望这个数据在日后变得更加平衡。难于在影视行业入行、立足,使得很多学习影视专业的女生在毕业之后选择了并不对口的专业,也十分遗憾。
“摩尔定律“在视频创作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拍摄、剪辑等电子设备价格越来越低,创作门槛也随之下降。可以注意到在网生内容中,科班出身的从业者只占据了不到40%,更多的互联网影视从业者来自于其他专业,目前很多红火的自媒体栏目、剧集,都是非科班创作人出品。
职业状态分布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自媒体的发展:自由职业者创作自由最多,同时收入也最不稳定, 23%的占比可以说相当之高;更多从业者选择成立或加入工作室,风险均摊、利益均沾,在创作上也有比较重的话语权;影视公司不仅能够提供工作经验,也有更强的设备和人员支撑,所以成了大多数年轻人的选择。而且,今年新生的互联网影视公司发展很快,百度入股华策影业、阿里影业发力、爱奇艺影业启动新网剧计划、腾讯的企鹅影业和腾讯影业成立,这些互联网巨头公司向电影生态释放的信号,也吸纳了大量年轻从业人员,并对现有的互联网影视格局影响颇大。
创作团队的规模依然以10人以下的小团队为主,灵活高效是互联网内容创作的趋势,20人以上的团队则越来越少,可见大团队的尾大不掉对生产视频产品反而是一种拖累。个人作业的独立创作人也占有20%,这些UGC作者虽然单兵作战,但绝不势单力薄,各大视频网站有大量个人作品,是网生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作为文化中心,依然吸引着更多的内容作者,而北上广深这四个一线强市聚拢了行业内三分之一的创作人,可见影视行业对市场、资金等资源的依赖性之强。与此同时,网络内容的消费者却大多集中在三四线城市,“小镇青年“一直以来都是影视剧等视频内容最大的消费人群,于是形成了这种以一线强市为中心,全国各处相对离散分布的整体局面。
↗从团队的成立时间上看,1年以内的新生团队占比比去年减少近10%,,而成立1年以上的团队涨幅很小,说明大多数团队都没有撑过一年便夭折了,视频内容的生产毕竟是一个成本较大的活动,没有稳定的作品收入支撑,很难实现长时间的生存。
也许是受竞争的压力影响,拍片量在去年的基础上也有了少许增加。视频生产团队的生存状况确实不容乐观,在我们的调查中,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创作者占到82%之多,整体呈比较极端的金字塔结构,对应之前的创作人地理分布状况,这样的整体收入水平在一二线城市中并不算高,究其原因,与从业总人数增多不无关系。
以年轻人为主、团队精简、以一线城市为创作重心,网生代视频创作人依然以自己的姿态稳步前行,同时,面临越来越激烈的行业竞争,和不断涌入的新人,他们必须更加勤奋。
网生内容特征
随着互联网视频内容的形式多样性提高,我们更加细分了视频的品类,其中网络栏目、网络电影作为网生内容的新形式都显示出了上升的趋势。创作者的主要收入来源由商业广告转向了企业宣传片,占了20%的份额。同时盈利的作品比例增大,说明很多独立创作者已经有了和市场接轨的意识,会在原创作品中加入更多的产品思维。
视频流量的分流也更加明显,大多数作品达不到10万的播放量。作品的盈利模式越来越多,大多盈利方式直接与播放量挂钩,所以播放量的图标和收入图表重合度非常高。但是随着观众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能力提高,创作人也有了不少新的盈利点,如付费点播、打赏等等。
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平台的比例增加了约16%,而视频网站首页的推广作用减小,说明微博、微信等新的推广的渠道越来越多。完全没有任何推广的项目也不在少数,依然在10%以上,就编者的经验而言,确实有不少遗珠,虽然制作极其精良,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出现在观众面前。
大多数团队仍然愿意拍摄没有营利目的的短片,只有15%的团队拍摄的作品全部属于商业项目,完全没有拍摄过商业项目的团队则占了将近四分之一。我们在与创作人接触中,一些优秀且盈利的项目,制作初衷也是“为了好玩”。
网生代视频内容的形式愈发丰富,传播渠道、盈利点也越来越多,同时,受从业人员繁杂的影响,作品品质难免良莠不齐,视频的播放量不能说明一切,但是确实能够起到择优的作用,前些日子大火的15分钟版《三体同人短片》就是一例。我们也希望优秀的作品能够以各种方式脱颖而出,被人们看到并记住。
互联网影视愿景
对于“你最想拍什么?“这个问题,近30%的创作人选择了微电影或网剧。网剧的火已经家喻户晓, 2013年网剧年产量不足1000集,而今年网剧的数量,上半年就达到了2243集,被称为“网剧井喷之年”,火爆可见一斑。
紧随其后的是大家对广告、MV的热情,这两种内容追求视听效果极致,编剧上压力较小,便于发挥影响工作者的创造力。同时这两种体裁的视频内容制作周期较短,而回报颇丰,所以也吸引了不少创作者的青睐。
电影、纪录长片通常是影像创作人的终极梦想,也是创作人拍摄意愿十分强烈的内容形式,53%的创作人表示5年之内会有电影的拍摄计划。然而目前国内电影的创作环境,确实让这个梦想不容乐观,一来国产电影的口碑长期低迷,高票房电影在Mtime、豆瓣等影评网站的评分通常很低,二来,以2014年为例,北美市场最具竞争力的前30部影片中,近70%被国内引进,要跟领先我们几十年的好莱坞影片打擂台,没有国产保护月的助阵确实举步维艰。
创作人最头疼的是寻求资金,两成创作人认为这是自己拍摄影片时最大的阻力,忙于生计、无法宣发盈利这两项加起来也占了三成,所以至少有一半的创作人,在项目中停滞的原因是资金与想法不匹配。好莱坞导演大卫·芬奇是个预算不到位绝不开机的角色,而这种情况在国内俯仰皆是,此时如果有一些优质的、健康的、有品位的热钱的进入,对于互联网影视行业的影响会非常大。
一定数量的创作者认为创意的匮乏是最大的阻力,可见知识产权的创作成本之高,结合之前发生的王源宗延时摄影被盗用等事件,视频作者知识产权不受重视、维权成本高,也是创作者要面临的问题。
互联网影视从业者谈到互联网时,会说些什么?有31%的创作人认为互联网带来的最大改变,是视频内容与风格的转变——确实,网络的强大传播力,使得大家很容易看到体量大、溢价高的作品,由此便会有意无意模仿。融资方式和工作思维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从对互联网影视从业人员的愿景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影视行业接下来的形态,微电影、网剧的数量会越来越多,网络电影、电影中也将有更多的互联网人参与,资金给创作人带来的压力的同时,也让他们获得了不一样的融资方法。互联网影视的生态还远没有稳定下来,接下来它会发展成何种形态,出现什么新的想法和玩法,期待大家去探索。
1431316505675010417.jpg
互联网影视气候初成
今后技能点要往哪加
从数据上看,自媒体和网剧的井喷式发展牢牢抓住了业内人的眼球。自媒体的成熟一方面展现在内容上,完成了由UGC为主导向PGC为主导的转型,2015年,PGC的节目产量约为15000集,整体市场规模估值达25亿,不少自媒体品牌已经将自己发展成了有众多粉丝拥趸的强力IP,以《暴走漫画》为例,仅依托优酷一个平台,就创造了500万的收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调查中团队年轻化、轻量化、工作方式自由化的数据就不奇怪了。当然大量内容的洪流之中,难免泥沙俱下,能给市场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产品实际上并不多,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创作者的收入,与如此庞大的内容产量并不匹配,大部分人仍然以拍企业宣传片等广告形式的内容为主要的盈利方式。
而网剧成为创作人最想拍的题材,无疑与今年网剧的空前火爆有关,截止到9月,今年排名前十的网剧总播放量已经逼近80亿次,最火的《盗墓笔记》更是以25亿余次的播放量遥遥领先,在2014年,《暗黑者》等几部优秀剧集使网剧摆脱了山寨、Low的形象,使网剧能够做到既不靠打色情擦边球,也不靠铺天盖地的宣传,而凭借IP本身的吸引力、精良的制作和优秀的内容赢得观众的青睐,今年《无心法师》、《心理罪》、《暗黑者2》等高品质剧集的出现,将网络剧的整体水平又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屌丝男士》更是将自身的IP嫁接到了院线电影上,并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从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希望在拍摄中更自由、更多的创作思维,对拍摄“自己的作品”有强烈的意愿,同时又希望这些作品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实现商业层面的价值。网剧恰好满足了这些需求,它没有什么创作成规,有更大的自由度,以及非常广阔的商业想象力的作品,是创作人和资本的宠儿。当然,网剧能否保持这样较大尺度的创作,并延续目前的盈利模式,找到新的盈利点使蛋糕更大,同样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分之一的创作人聚集在超一线城市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数据,区位因素对影视从业者的专业程度、创作习惯、内容风格、受众群体都有一定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年轻的创作团队生命周期并不长,这些年轻人在团队解散之后,有相当一部分选择到北上广深发展,资源自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更广阔的市场、更完备的软硬件、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可靠的团队、更高的酬劳,都是吸引这些年轻人的原因。
创作人还在持续向超一线城市聚集的原因,恐怕与以BAT三大互联网巨头向影视行业的强力入驻、与互联网影视公司的发展不无关系,百度扶植子公司爱奇艺成立影业公司,并入股华策影视;去年成立的阿里影业今年上半年营收达到2294万元人民币,目前有多达30个知名IP储备;腾讯也成立了企鹅影业和腾讯影业,并发布了网剧计划,加大了对游戏、文学、动漫的影视化改编,与此同时优酷土豆也在更大的影视领域铺开蓝图,光线则表示希望成为国内的Netflix,一些传统影业公司也在寻找与互联网合作的更多契机,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认为“互联网已不仅仅满足为电影产业提供技术手段,而是通过融资、并购和战略合作,迅速改造传统电影产业的格局。”,也表达了传统影视行业对互联网的重视。这些总部多在一线城市的大公司对创作人需求很大,对创作人的吸引力也非常大。
究其最根本的原因,并结合创作人的拍摄意愿、内容播出情况等因素来看,我们不难看出资金是影响创作人工作地点、内容风格与形式重要因素。今天的互联网影视可以说是炙手的洪流,发掘人才、扩宽盈利空间,让更多有才华的年轻人不埋没于洪流之中,让他们能够凭借自身的才华、创意、能力成为未来影视行业的发动机,并从中获益,一直是V电影&新片场所坚持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也希望行业的分工更加明确,优秀的创作人不用再去思考诸如市场、盈利模式等需要专门职业去思考的问题。
另外,今年的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技术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对这种未来感极强的新媒体形式产生了巨大兴趣,它将会发展成什么样,发展到底有多快,会对互联网影视造成什么影响,这个行业还有多少可能性,对我们的想象力和行动力,都是一次令人兴奋的挑战。
天津华鹏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朋友就是财富,合作成就未来】
电话:022-27479678
网址:www.hpysc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