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文锦
片名:情思织就回文锦
字幕:秦州区古人巷
这是天水西关的一条小巷。早些年,这个巷口有一座牌楼,内外各书“古织锦台”、“晋窦滔里”四个大字,两边则悬挂一幅对联:“莺花古巷秦州陌,云是苏娘旧时宅”。据说进了这个巷子,就是织锦台的旧址。只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原先的织锦台连同那座牌楼一道都已散失在了历史的烟尘之中,而关于苏蕙,最终流传下来的,似乎只有一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
采访:古人巷居民,织锦台的传说
苏蕙的老家在陕西扶风,她是在新婚不久,跟随时任秦州刺史的丈夫窦滔来到天水的。说起来这还是1600多年前的事,那时候统治天水的是前秦皇帝苻坚。窦滔本来是苻坚的得力干将,可后来不知为什么,又被苻坚以“忤上”的罪名发配到了当时的流沙,也就是现在的敦煌。似乎是在一夜之间,苏蕙的命运就随着丈夫的被流放急转直下,猛然间被推到了生活的风口浪尖上。多年来致力于天水地方文化研究的王耀先生在他编辑的《旷世才女苏蕙》一书中认为,正是这种不幸的遭遇促成了她后来的回文诗创作。
采访:“忤上”就是冒犯了上司
苏蕙所面临的形势:上有老下有小,家产被抄,夫妻别离
苏蕙,字若兰,出生于一个诗书之家,自小天资聪慧并且掌握了一手织锦的绝活。命运的急转直下使她在那一时刻别无选择地又坐在了织机前。多少个寒来暑往,多少次春去秋回,苏蕙就那样用手中的丝线编织着一家老小艰难的生活,也编织着对千里之外的丈夫的绵绵思念。
夫妇恩深久别离,鸳鸯枕上泪双垂。
思量当初结发好,岂知冷淡受孤凄。
去时嘱咐真情语,谁料至今久不归。
本要与夫同日去,公婆年迈身靠谁?
更想家中柴米贵,又思身上少寒衣。
野鹤尚能寻伴侣,阳雀深山叫早归。
可怜天地同日月,我夫何不早归回。
锦回文朝天子,早赦奴夫配寡妻。
这是迄今仍流传在天水的一首回文诗,民间通俗的说法叫《织锦回文朝天子》。它的原作者就是苏蕙。据说苏蕙在完成这方织锦之后,周围曾有不少人模仿制作,并广为流传,直至当时前秦的都城长安。前秦皇帝符坚正是在看过这方织锦之后,才又想起了远在流沙的窦滔,并随即放他回了家。而这时距离窦滔被发配,已过了将近十年的光景。
一座寂寞的织锦台,实际上也就是一座悲伤的望夫台。十年漫长的时间里,苏蕙就靠着对丈夫的思念,没日没夜地织着。在维持一家老小日常用度的同时,将一种全新的织锦工艺留在了丝绸之路的重镇--天水。但真正让苏蕙名传青史的,却是因为她的另一件织锦作品——《璇玑图》。
出片名:情思织就回文锦
关于苏蕙制作《璇玑图》的动因,历来有多种说法。现在流传比较广泛的说法是,窦滔在遇赦回家之后又被任命为安南将军,去镇守襄阳。可常言说痴心女子负心汉,这次赴任时,窦滔撇下苏蕙母子不管,却带去了一名叫赵阳台的歌妓。苏蕙的织锦台从此又成了一座伤心台,一座怨恨台。多少次孤灯苦照,多少个漫漫长夜。苏蕙就这样在织机前打发着寂寞的时光,默默地诉说着自己的孤独与委屈。
采访:什么是璇玑图
黄云城边乌夜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州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车问人忆故夫,独宿空床泪如雨。
李白早期创作的这首乐府诗,极为生动地描述了苏蕙当时心灵的孤凄。如果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还有一次七月七的鹊桥会,人间的织女苏蕙却不知道自己的鹊桥到底在哪里。于是在那些月光初照或细雨纷飞的夜晚,苏蕙便反复吟诵着那些用自己的心血凝聚而成的诗句,字字血泪地将这些情诗绣在一方方锦帕上,这便是后人反复传颂的《璇玑图》。据说后来还是已经明白事理的儿子为母亲鸣不平,带着一块刺绣了841个字的锦帕去襄阳见了父亲。而这时的窦滔已近不惑之年,他在看过苏蕙的这幅《璇玑图》之后,无言以对,羞愧万分,这才将苏蕙母子接到了当时的襄阳。
采访:《璇玑图》的文学价值。
如果说苏蕙是在织锦上倾诉了自己的“真情语”,那么,后来另一位女性对《璇玑图》以及她本人的赏识,则促成了《璇玑图》不断的传播甚而再创作。这位女性便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代女皇武则天。
采访:武则天对《璇玑图》的发现,整理以及评价
一篇841字的《璇玑图》竟然让自视极高的武则天感叹“超古迈进”。这除了因为武则天萌发的改变男权社会性状的思想之外,《璇玑图》本身的精妙也不能不说是最根本的原因。与李白对人物命运的观照不同,武则天与《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一样,对《璇玑图》所展示出的非凡诗情表现出了由衷的赞叹。在《镜花缘》这部小说中,李汝珍用了将近两个章回的篇目,在介绍苏蕙其人的同时,直观地解读了《璇玑图》这么一件神秘之作。
采访:璇玑图解读
《璇玑图》传到武则天手里后,武则天读出了长短不等的诗作700多首,以后传到元朝时,有人读出了3000多首。前几年陕西宝鸡开过一次回文诗研讨会,有研究者称苏蕙的《璇玑图》可以推读出14000多首诗作。以致后来有人在评价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作品时,说那一时期也就一幅《璇玑图》还算得上是精致之作了。
线结灯昏两不针,为谁终夜费沉吟?
易成辗转千章巧,难锁薄情一片心。
在10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想见:在小巷深处那落寞的织锦台上,在以泪洗面、艰难度日的十年时间里,苏蕙曾经忍受着怎样的心痛,以怎样的孤独和无助承受着残酷的命运。虽然作为封建社会里的一个弱小女子,她无力也无法去对抗和改变命运,但她却用《璇玑图》为古老的秦州留下了一段动人的故事,让这座千年古城至今依然充满着别样的神秘和绮丽。也许,这也就是虽然苏蕙最终还是去了别处,但纯朴而温情的天水人民却依然固执地要把她认作是自己的女儿的缘故吧。
字幕:秦州区古人巷
这是天水西关的一条小巷。早些年,这个巷口有一座牌楼,内外各书“古织锦台”、“晋窦滔里”四个大字,两边则悬挂一幅对联:“莺花古巷秦州陌,云是苏娘旧时宅”。据说进了这个巷子,就是织锦台的旧址。只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原先的织锦台连同那座牌楼一道都已散失在了历史的烟尘之中,而关于苏蕙,最终流传下来的,似乎只有一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
采访:古人巷居民,织锦台的传说
苏蕙的老家在陕西扶风,她是在新婚不久,跟随时任秦州刺史的丈夫窦滔来到天水的。说起来这还是1600多年前的事,那时候统治天水的是前秦皇帝苻坚。窦滔本来是苻坚的得力干将,可后来不知为什么,又被苻坚以“忤上”的罪名发配到了当时的流沙,也就是现在的敦煌。似乎是在一夜之间,苏蕙的命运就随着丈夫的被流放急转直下,猛然间被推到了生活的风口浪尖上。多年来致力于天水地方文化研究的王耀先生在他编辑的《旷世才女苏蕙》一书中认为,正是这种不幸的遭遇促成了她后来的回文诗创作。
采访:“忤上”就是冒犯了上司
苏蕙所面临的形势:上有老下有小,家产被抄,夫妻别离
苏蕙,字若兰,出生于一个诗书之家,自小天资聪慧并且掌握了一手织锦的绝活。命运的急转直下使她在那一时刻别无选择地又坐在了织机前。多少个寒来暑往,多少次春去秋回,苏蕙就那样用手中的丝线编织着一家老小艰难的生活,也编织着对千里之外的丈夫的绵绵思念。
夫妇恩深久别离,鸳鸯枕上泪双垂。
思量当初结发好,岂知冷淡受孤凄。
去时嘱咐真情语,谁料至今久不归。
本要与夫同日去,公婆年迈身靠谁?
更想家中柴米贵,又思身上少寒衣。
野鹤尚能寻伴侣,阳雀深山叫早归。
可怜天地同日月,我夫何不早归回。
锦回文朝天子,早赦奴夫配寡妻。
这是迄今仍流传在天水的一首回文诗,民间通俗的说法叫《织锦回文朝天子》。它的原作者就是苏蕙。据说苏蕙在完成这方织锦之后,周围曾有不少人模仿制作,并广为流传,直至当时前秦的都城长安。前秦皇帝符坚正是在看过这方织锦之后,才又想起了远在流沙的窦滔,并随即放他回了家。而这时距离窦滔被发配,已过了将近十年的光景。
一座寂寞的织锦台,实际上也就是一座悲伤的望夫台。十年漫长的时间里,苏蕙就靠着对丈夫的思念,没日没夜地织着。在维持一家老小日常用度的同时,将一种全新的织锦工艺留在了丝绸之路的重镇--天水。但真正让苏蕙名传青史的,却是因为她的另一件织锦作品——《璇玑图》。
出片名:情思织就回文锦
关于苏蕙制作《璇玑图》的动因,历来有多种说法。现在流传比较广泛的说法是,窦滔在遇赦回家之后又被任命为安南将军,去镇守襄阳。可常言说痴心女子负心汉,这次赴任时,窦滔撇下苏蕙母子不管,却带去了一名叫赵阳台的歌妓。苏蕙的织锦台从此又成了一座伤心台,一座怨恨台。多少次孤灯苦照,多少个漫漫长夜。苏蕙就这样在织机前打发着寂寞的时光,默默地诉说着自己的孤独与委屈。
采访:什么是璇玑图
黄云城边乌夜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州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车问人忆故夫,独宿空床泪如雨。
李白早期创作的这首乐府诗,极为生动地描述了苏蕙当时心灵的孤凄。如果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还有一次七月七的鹊桥会,人间的织女苏蕙却不知道自己的鹊桥到底在哪里。于是在那些月光初照或细雨纷飞的夜晚,苏蕙便反复吟诵着那些用自己的心血凝聚而成的诗句,字字血泪地将这些情诗绣在一方方锦帕上,这便是后人反复传颂的《璇玑图》。据说后来还是已经明白事理的儿子为母亲鸣不平,带着一块刺绣了841个字的锦帕去襄阳见了父亲。而这时的窦滔已近不惑之年,他在看过苏蕙的这幅《璇玑图》之后,无言以对,羞愧万分,这才将苏蕙母子接到了当时的襄阳。
采访:《璇玑图》的文学价值。
如果说苏蕙是在织锦上倾诉了自己的“真情语”,那么,后来另一位女性对《璇玑图》以及她本人的赏识,则促成了《璇玑图》不断的传播甚而再创作。这位女性便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代女皇武则天。
采访:武则天对《璇玑图》的发现,整理以及评价
一篇841字的《璇玑图》竟然让自视极高的武则天感叹“超古迈进”。这除了因为武则天萌发的改变男权社会性状的思想之外,《璇玑图》本身的精妙也不能不说是最根本的原因。与李白对人物命运的观照不同,武则天与《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一样,对《璇玑图》所展示出的非凡诗情表现出了由衷的赞叹。在《镜花缘》这部小说中,李汝珍用了将近两个章回的篇目,在介绍苏蕙其人的同时,直观地解读了《璇玑图》这么一件神秘之作。
采访:璇玑图解读
《璇玑图》传到武则天手里后,武则天读出了长短不等的诗作700多首,以后传到元朝时,有人读出了3000多首。前几年陕西宝鸡开过一次回文诗研讨会,有研究者称苏蕙的《璇玑图》可以推读出14000多首诗作。以致后来有人在评价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作品时,说那一时期也就一幅《璇玑图》还算得上是精致之作了。
线结灯昏两不针,为谁终夜费沉吟?
易成辗转千章巧,难锁薄情一片心。
在10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想见:在小巷深处那落寞的织锦台上,在以泪洗面、艰难度日的十年时间里,苏蕙曾经忍受着怎样的心痛,以怎样的孤独和无助承受着残酷的命运。虽然作为封建社会里的一个弱小女子,她无力也无法去对抗和改变命运,但她却用《璇玑图》为古老的秦州留下了一段动人的故事,让这座千年古城至今依然充满着别样的神秘和绮丽。也许,这也就是虽然苏蕙最终还是去了别处,但纯朴而温情的天水人民却依然固执地要把她认作是自己的女儿的缘故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