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舍尔:刻画智识的艺术家
埃舍尔:刻画智识的艺术家
文/于昕
【未经本人同意请勿转载。】
2015年10月2日@青岛
(此文应《外滩画报》的文工团微信订阅号约稿而作)
----------------------------
“没有恶,就没有善。如果你接受了上帝这种观念,你就得同时假设一个魔鬼,这就是平衡:这种二元性构成了我的生活。然而,人们告诉我请客并非如此。他们总是把简单的事情敷衍上各种玄虚的含义,其实事情本来很简单:白与黑,昼与夜——这就是版画艺术家所赖以生存的内容。”(埃舍尔)
-----------------------------
第一次知道M. C. Escher 是在侯世达的《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一般简称为GEB,正好是这三位大师人物的首字母),这本书将哥德尔的数学、埃舍尔的视觉艺术、巴赫的音乐打包在一个“不确定性原理”体系中研究。他们的世界很简洁,要么是能够确定的,要么是不能确定的;要么是黑,要么是白;要么是有规律,要么就是变奏……而这些所谓简单的二元世界,又是谁创造的呢?
这个世界,源自何处?谁是上帝?
----------------------------------
“当我开始做一个东西的时候,我想,我正在创作全世界最美的东西,如果那件东西做得不错,我就会坐在那儿,整个晚上含情脉脉地盯着它。这种爱远比对人的爱要博大得多,到了第二天,会发现天地焕然一新。”(埃舍尔)
-----------------------------------
第二次认识M. C. Escher是在布鲁诺·恩斯特的《魔镜:埃舍尔的不可能世界》,这是一部关于埃舍尔的传记,里面也有大量的埃舍尔访谈和书信记录,会更加深刻、深入地理解他在创作时的思维和意念。
第三次理解M. C. Escher是在他的故事里,在我整理这篇小文的过程中。
埃舍尔如同艺术家一如既往的经历,从贫穷到不被理解,再到被盲目地认知,再到出现一小部分懂他的人涌现。他幸运的是出生在一个可以给与他任性发挥的家庭(否则,我们今天可能无法遇到这位艺术家,而一位蹩脚的建筑设计师),他幸运的是邂逅一位也从事艺术的女子;他喜欢旅行,喜欢去写生美好的风景,——意大利、西班牙……他的版画也是从那些风景画开始了营生。
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停止思考,他一直都在努力将盘旋在自己脑中的“智识”刻画出来,——有的人说,那是理性的艺术;有的人说,那是幻觉的艺术;……
我认为,他在赋予这二维世界以无限的生命力。他是他所创造的世界之主宰。
他的作品中,我尤其最为喜欢的四幅——
1、《画手》(石版画,1948年)
【这是一幅较为常见的埃舍尔的作品,在许多书中都曾刊登过这幅画作。我们在《画手》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太直白不过了,是“一只手”拿着画笔,在画着“另一只手”,而这“另一只手”也再拿着画笔画着这“一只手”。我们会问:“是哪只手在画另一只手呢?”没有答案,是一种循环。搞过计算机编程的人会意识到,若编程时一不小心写出这样的语句的话,电脑执行起来就会进入“死循环”,结果就是死机。通过这幅画作,逻辑学家们暂时离开了枯燥的符号语言,读到了他们在苦思冥想的东西。生物学家从中读到了他们争论了几百年的“到底世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论题的一个翻版。进化论信奉者从中读到了一个隐喻:是不是一只不那么完善的手在画着另一只也是不那么完善的手呢?两只手是不是在互画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起来的呢?摘录自《GEB》】
从结构/系统来理解:首先想到的是作者画画的手+画里的手。这就是两个系统——画外和画里。
从层次来理解:其次是维度上的,三维降为二维(虽然我们可以想象二维,画相对画家来说是二维世界。其实我们很难想象没有厚度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画本身也是三维的。)作为画里的手,二维降为一维,看到的、感受到的只是另一只手,只是看不到全貌的一个点罢了。画里的手,我相信不会相信自己是被另一手创造出来的。是不是可以理解,我们在三维空间中,被四维世界所创造?而只是我们看不到罢了?这样的创造力是我们无法理解的,正如二维中的那只手看不到自己是如何被另一只手创造出来的。只有跳出了真个系统(作为画家),才能看到,其实他们是彼此创造的,但真实的是画家创造了这两只手。我的好奇是——是怎么样的力量(如果算是一种力量的话)让画家创造了这幅画?他的灵感来源哪里?我是指他灵感的本质。这种脑神经活动的指令,真的是体系内部的吗,还是有体系之外的呢?
从符号学来理解:镜像符号。循环——不能挣脱自身体系的话,就会如此互相“指代”。
2、《蜥蜴》,石版画,1943年
非常可爱的小蜥蜴。
【在这幅画中,我们看到了表现埃舍尔周期性图案思想的速写本。在左下侧的边缘,一些小小的、扁平的速写图形开始生出奇妙的第三维,进而从速写本中爬了出来。这只蜥蜴爬过一部动物学家著作,爬过一块三角板,最后爬到一个十二面体的顶上;它是打了个胜利的响鼻,鼻孔里还喷了些烟。但是游戏结束了,所以它从铜钵又跳回到速写本上。它回缩成一个图形,被正三角形网格牢牢锁定。(摘自《魔镜:不可能的世界》)】
这幅画是我最为喜欢的。整个画面展现的是一个过程,创作的过程。从系统结构和层次来理解,是对创作时间的变化展示,在一个“二维”空间中描述对时间的理解。之前的“小蜥蜴”(我)是看不到之后的“小蜥蜴”(我)。我们
无法看到未来的我们,其实同样的,我们也看不到之前的我们。
其次,小蜥蜴的起点是哪里?是纸上,还是从旁边的某本生物书上,还是从墨水瓶里?在这个画里,小蜥蜴在好奇自己的存在是从哪里开始的,但他的理解只是限定在这个“世界”(画本身)范围内去认知他的过去和未来,即使找到了他的起点,但那只是他以为的起点。--其实最真实的是,“小蜥蜴”是画家创作出来的,画出来的。也许埃舍尔会说小蜥蜴是从画里的纸开始的,对的,是埃舍尔这位作为小蜥蜴的上帝决定的。那么埃舍尔的上帝是谁?
估计,每次当我们走到“我们”这个环节/层次/系统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如同小蜥蜴一样。所以我不认同《魔镜》作者对这幅画的描述,至少关于起始点的问题,我是非常不认同的。
3、《画廊》石版画,1956年
【画廊,则产生于这样的一个想法:把膨胀效果做成环形一定也是可以的。首先,让我们从一个不疑有诈的观众的角度来观看这幅作品。在画面右下角,我们看到了画廊的入口,一场画展正在进行。向左,我们遇到了一位年轻人,正站在那儿看着墙上的一幅画。在墙上这幅画中,他可以看见一艘船,再往上,也就是整个画面的左上角,是码头沿岸的一些房子。现在我们向右移,这排房子继续延伸,延伸到画面最右侧,然后,随着我们的视线下移,就会发现角落里有一座房子,房子的底部有一个画廊的入口,画廊里正在举办一场画展……所以,我们这位年轻人其实正站在他所观看的那副作品中!埃舍尔一手制造了整个骗局,为此,他搭建了一个可以为作品当脚手架的网格结构,把要放大的部分用一个封闭的环形标出来。这是个无头无尾的结构!(《魔镜》)】
这幅画从几何学去解析,是逐条边界的尺度放大,放大4倍,放大16倍,放大64倍,当我们返回出发点时候就放大256倍!奇妙!
它探索了空间逻辑与拓扑的性质。一个年轻人在一个艺术画廊正看着海边小镇的一角,在船坞边有一家小店,在店里面是一个艺术画廊及一个年轻人—他正朝着海边小镇的一角望去…但是等一下!发生了什么?埃舍尔的所有作品都值得细细观赏,但是这一次尤其特别。某种程度上,埃舍尔把空间由二维变成了三维,使人感受到那个年轻人同时既在画像内又在画像外面。
很形象的展示“扭曲”,让我强烈感受到形象感—“时间的曲线”。维度是存在的,只是我们无法去“触摸”,无法去“感知”。这又让我想起Escher的《龙》,意识到比自身世界更高级的一个维度世界,并且也去尝试着去存在于更高级的一个维度世界,结果发现他感知到的还是自己所在维度,但是在我看来,我觉得他成功了,他成功改变的是对世界,只是他没有改变自己,如果他能把自己“吹”成三维的,那么他真的就是驾驭了这个世界。
所以,我们人类的意识觉醒,迟早会让我们去找到“上帝”,或者把我们自己变成“上帝”。我很期待。
4、《龙》木口木刻,1952年
【 “我先画了一条龙,然后在纸上开出两个切口AB和CD,将纸画弯折出两个正方形的空隙,通过这些切口把画着头尾的两处拉出来。显然,现在大家都很清楚,它完全是平面的。但是这条龙似乎对这种安排不大满意,因为它开始咬自己的尾巴了,就像是在三维中才能做到的那样。它和它的尾巴正在嘲笑我的全部努力。”(埃舍尔)】
曾有人说,埃舍尔代表了菲欧几何时代的空间感直觉,其基本特征是空间的弯曲,这是有道理的。空间的弯曲便缠绕成为可能,使“有限无界”成为可能。今天我们知道,物理空间可以因为引力而弯曲,它的无界却可以是有限的。
也正如埃舍尔沉默的自嘲:它和它的尾巴正在嘲笑我的全部努力。
无界不等于无限。
文/于昕
【未经本人同意请勿转载。】
2015年10月2日@青岛
(此文应《外滩画报》的文工团微信订阅号约稿而作)
----------------------------
“没有恶,就没有善。如果你接受了上帝这种观念,你就得同时假设一个魔鬼,这就是平衡:这种二元性构成了我的生活。然而,人们告诉我请客并非如此。他们总是把简单的事情敷衍上各种玄虚的含义,其实事情本来很简单:白与黑,昼与夜——这就是版画艺术家所赖以生存的内容。”(埃舍尔)
-----------------------------
第一次知道M. C. Escher 是在侯世达的《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一般简称为GEB,正好是这三位大师人物的首字母),这本书将哥德尔的数学、埃舍尔的视觉艺术、巴赫的音乐打包在一个“不确定性原理”体系中研究。他们的世界很简洁,要么是能够确定的,要么是不能确定的;要么是黑,要么是白;要么是有规律,要么就是变奏……而这些所谓简单的二元世界,又是谁创造的呢?
这个世界,源自何处?谁是上帝?
----------------------------------
“当我开始做一个东西的时候,我想,我正在创作全世界最美的东西,如果那件东西做得不错,我就会坐在那儿,整个晚上含情脉脉地盯着它。这种爱远比对人的爱要博大得多,到了第二天,会发现天地焕然一新。”(埃舍尔)
-----------------------------------
第二次认识M. C. Escher是在布鲁诺·恩斯特的《魔镜:埃舍尔的不可能世界》,这是一部关于埃舍尔的传记,里面也有大量的埃舍尔访谈和书信记录,会更加深刻、深入地理解他在创作时的思维和意念。
第三次理解M. C. Escher是在他的故事里,在我整理这篇小文的过程中。
埃舍尔如同艺术家一如既往的经历,从贫穷到不被理解,再到被盲目地认知,再到出现一小部分懂他的人涌现。他幸运的是出生在一个可以给与他任性发挥的家庭(否则,我们今天可能无法遇到这位艺术家,而一位蹩脚的建筑设计师),他幸运的是邂逅一位也从事艺术的女子;他喜欢旅行,喜欢去写生美好的风景,——意大利、西班牙……他的版画也是从那些风景画开始了营生。
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停止思考,他一直都在努力将盘旋在自己脑中的“智识”刻画出来,——有的人说,那是理性的艺术;有的人说,那是幻觉的艺术;……
我认为,他在赋予这二维世界以无限的生命力。他是他所创造的世界之主宰。
他的作品中,我尤其最为喜欢的四幅——
1、《画手》(石版画,1948年)
【这是一幅较为常见的埃舍尔的作品,在许多书中都曾刊登过这幅画作。我们在《画手》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太直白不过了,是“一只手”拿着画笔,在画着“另一只手”,而这“另一只手”也再拿着画笔画着这“一只手”。我们会问:“是哪只手在画另一只手呢?”没有答案,是一种循环。搞过计算机编程的人会意识到,若编程时一不小心写出这样的语句的话,电脑执行起来就会进入“死循环”,结果就是死机。通过这幅画作,逻辑学家们暂时离开了枯燥的符号语言,读到了他们在苦思冥想的东西。生物学家从中读到了他们争论了几百年的“到底世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论题的一个翻版。进化论信奉者从中读到了一个隐喻:是不是一只不那么完善的手在画着另一只也是不那么完善的手呢?两只手是不是在互画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起来的呢?摘录自《GEB》】
从结构/系统来理解:首先想到的是作者画画的手+画里的手。这就是两个系统——画外和画里。
从层次来理解:其次是维度上的,三维降为二维(虽然我们可以想象二维,画相对画家来说是二维世界。其实我们很难想象没有厚度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画本身也是三维的。)作为画里的手,二维降为一维,看到的、感受到的只是另一只手,只是看不到全貌的一个点罢了。画里的手,我相信不会相信自己是被另一手创造出来的。是不是可以理解,我们在三维空间中,被四维世界所创造?而只是我们看不到罢了?这样的创造力是我们无法理解的,正如二维中的那只手看不到自己是如何被另一只手创造出来的。只有跳出了真个系统(作为画家),才能看到,其实他们是彼此创造的,但真实的是画家创造了这两只手。我的好奇是——是怎么样的力量(如果算是一种力量的话)让画家创造了这幅画?他的灵感来源哪里?我是指他灵感的本质。这种脑神经活动的指令,真的是体系内部的吗,还是有体系之外的呢?
从符号学来理解:镜像符号。循环——不能挣脱自身体系的话,就会如此互相“指代”。
2、《蜥蜴》,石版画,1943年
非常可爱的小蜥蜴。
【在这幅画中,我们看到了表现埃舍尔周期性图案思想的速写本。在左下侧的边缘,一些小小的、扁平的速写图形开始生出奇妙的第三维,进而从速写本中爬了出来。这只蜥蜴爬过一部动物学家著作,爬过一块三角板,最后爬到一个十二面体的顶上;它是打了个胜利的响鼻,鼻孔里还喷了些烟。但是游戏结束了,所以它从铜钵又跳回到速写本上。它回缩成一个图形,被正三角形网格牢牢锁定。(摘自《魔镜:不可能的世界》)】
这幅画是我最为喜欢的。整个画面展现的是一个过程,创作的过程。从系统结构和层次来理解,是对创作时间的变化展示,在一个“二维”空间中描述对时间的理解。之前的“小蜥蜴”(我)是看不到之后的“小蜥蜴”(我)。我们
无法看到未来的我们,其实同样的,我们也看不到之前的我们。
其次,小蜥蜴的起点是哪里?是纸上,还是从旁边的某本生物书上,还是从墨水瓶里?在这个画里,小蜥蜴在好奇自己的存在是从哪里开始的,但他的理解只是限定在这个“世界”(画本身)范围内去认知他的过去和未来,即使找到了他的起点,但那只是他以为的起点。--其实最真实的是,“小蜥蜴”是画家创作出来的,画出来的。也许埃舍尔会说小蜥蜴是从画里的纸开始的,对的,是埃舍尔这位作为小蜥蜴的上帝决定的。那么埃舍尔的上帝是谁?
估计,每次当我们走到“我们”这个环节/层次/系统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如同小蜥蜴一样。所以我不认同《魔镜》作者对这幅画的描述,至少关于起始点的问题,我是非常不认同的。
3、《画廊》石版画,1956年
【画廊,则产生于这样的一个想法:把膨胀效果做成环形一定也是可以的。首先,让我们从一个不疑有诈的观众的角度来观看这幅作品。在画面右下角,我们看到了画廊的入口,一场画展正在进行。向左,我们遇到了一位年轻人,正站在那儿看着墙上的一幅画。在墙上这幅画中,他可以看见一艘船,再往上,也就是整个画面的左上角,是码头沿岸的一些房子。现在我们向右移,这排房子继续延伸,延伸到画面最右侧,然后,随着我们的视线下移,就会发现角落里有一座房子,房子的底部有一个画廊的入口,画廊里正在举办一场画展……所以,我们这位年轻人其实正站在他所观看的那副作品中!埃舍尔一手制造了整个骗局,为此,他搭建了一个可以为作品当脚手架的网格结构,把要放大的部分用一个封闭的环形标出来。这是个无头无尾的结构!(《魔镜》)】
这幅画从几何学去解析,是逐条边界的尺度放大,放大4倍,放大16倍,放大64倍,当我们返回出发点时候就放大256倍!奇妙!
它探索了空间逻辑与拓扑的性质。一个年轻人在一个艺术画廊正看着海边小镇的一角,在船坞边有一家小店,在店里面是一个艺术画廊及一个年轻人—他正朝着海边小镇的一角望去…但是等一下!发生了什么?埃舍尔的所有作品都值得细细观赏,但是这一次尤其特别。某种程度上,埃舍尔把空间由二维变成了三维,使人感受到那个年轻人同时既在画像内又在画像外面。
很形象的展示“扭曲”,让我强烈感受到形象感—“时间的曲线”。维度是存在的,只是我们无法去“触摸”,无法去“感知”。这又让我想起Escher的《龙》,意识到比自身世界更高级的一个维度世界,并且也去尝试着去存在于更高级的一个维度世界,结果发现他感知到的还是自己所在维度,但是在我看来,我觉得他成功了,他成功改变的是对世界,只是他没有改变自己,如果他能把自己“吹”成三维的,那么他真的就是驾驭了这个世界。
所以,我们人类的意识觉醒,迟早会让我们去找到“上帝”,或者把我们自己变成“上帝”。我很期待。
4、《龙》木口木刻,1952年
【 “我先画了一条龙,然后在纸上开出两个切口AB和CD,将纸画弯折出两个正方形的空隙,通过这些切口把画着头尾的两处拉出来。显然,现在大家都很清楚,它完全是平面的。但是这条龙似乎对这种安排不大满意,因为它开始咬自己的尾巴了,就像是在三维中才能做到的那样。它和它的尾巴正在嘲笑我的全部努力。”(埃舍尔)】
曾有人说,埃舍尔代表了菲欧几何时代的空间感直觉,其基本特征是空间的弯曲,这是有道理的。空间的弯曲便缠绕成为可能,使“有限无界”成为可能。今天我们知道,物理空间可以因为引力而弯曲,它的无界却可以是有限的。
也正如埃舍尔沉默的自嘲:它和它的尾巴正在嘲笑我的全部努力。
无界不等于无限。
-
平衡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10 17:09:27
-
Balladinthesky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0-10 19: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