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第九
《启迪》P.269-270:
我的双翅已振作欲飞
我的心却徘徊不前
如果我再不决断
我的好运将一去不回
——盖哈尔德·舒勒姆
保罗·克利的《新天使》画的是一个天使看上去正要由他入神注视的事物离去。他凝视着前方,他的嘴微张,他的翅膀张开了。人们就是这样描绘历史天使的。他的脸朝着过去。在我们认为是一连串事件的地方,他看到的是一场单一的灾难。这场灾难堆积着尸骸,将它们抛弃在他的面前。天使想停下来唤醒死者,把破碎的世界修补完整。可是从天堂吹来了一阵风暴,它猛烈地吹击着天使的翅膀,以至他再也无法把它们收拢。这风暴无可抗拒地把天使刮向他背对着的未来,而他面前的残垣断壁却越堆越高,直逼天际。这场风暴就是我们所称的进步。
————————
本雅明对于克利《新天使》的解读,无疑将历史引入对于废墟不可能的凝视之中。天使在对废墟的凝视中,被进步的风暴携裹着进入他所“背对着的未来”。或者说,新天使,处在对于废墟的别样的凝视之中。如此凝视,不同于一个画家凝视静物,也不同于一个女人凝视她的爱恋物,更不同于那喀索斯凝视于自己水中之倒影,而是凝视一种“离去”,并在离去中凝视。这就使得废墟从传统的凝视美学中脱离出来,进入到一种类似于语言学,或者翻译学的困境之中。正像阿伦特在本雅明论文集之前所写的导言中所引述的:“与其说是言说,不如说是命名,与其说是句子,不如说是词,引导着真相走向光明。”相比较于新天使对于废墟的“呼愁”与忧伤,本雅明更倾向于新天使对于风暴的倾听与抵抗,毋宁说,这即是新天使的使命。在《历史哲学论纲》第八,本雅明甚至直白的写道:“历史唯物主义者总是尽可能切断自己同它们(指文化财富)的联系,他把同历史保持一种格格不入的关系视为自己的使命。”然而,本雅明既为新天使的困境给出了新的诠释,同时又给出了新的问题,即如果说历史天使本意在于“唤醒死者,把破碎的世界修补完整”,那么这样的“修补”究竟是怎样的?换句话说,假设新天使并非遭受风暴的吹击,是否能够如其本然的完成修补的任务呢?
在另一篇文章《译作者的任务》里,本雅明探讨了译作与原作的关系,他提出了“纯粹语言”这个说法(有译为“总体语言”,sprache überhaupt,参见《本雅明文选》)。《译作者的任务》本来是本雅明翻译波德莱尔《巴黎风光》一书的序言,也就是说,本雅明写作《译作者的任务》,有着对于自身译作的省视和思考。那么,何谓“纯粹语言”呢?本雅明解释说:“任何超历史的语言间的亲族关系都依赖于每一种语言各自的整体之下的意图,不过这种意图并不是任何语言单独能够实现,而是实现于所有这些意图的互补的总体之中。这个总体不妨叫做纯粹语言。”基于纯粹语言,我们可以说,没有作为原作的总体,只有作为原作与译作之间互补关系的总体。我们发现,本雅明解构了存于原作之内部的那个不可翻译的元意义。本来,我们认为,译作只是作为原作的一部分,而经过“纯粹语言”,原作和译作一道成为了总体的一部分,而那个所谓的总体,始终隐而不显、匿而不彰。阿伦特更是在本雅明于《译作者的任务》里引用马拉美那句“永恒的词语仍然沉默着”之后,又补充了马拉美的另一个句子:“我们仅仅要了解,从哲学角度上讲,对语言的缺陷进行弥补,使其完美,这样的诗歌并不存在。”
从这里,我似乎有必要提示,我们有必要从本雅明对于新天使之自况式比喻的忧伤中解脱出来,重新来看新天使之于历史的任务,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显出了模糊的轮廓:新天使在过去与未来的夹缝(缝隙、空隙)中所要完成的任务,在其起点与终点,无一例外的,都是废墟而已。我们甚至可以说,新天使是由废墟塑造的。新天使既是废墟之上的哭泣者,又是废墟之上的舞蹈者。它唯一要完成的,不是让碎片归于总体,而是让总体和此时的激发一起,成为碎片本身,成为那个诸多碎片的一部分,从而进入一种总体的互补关系之中。克利的绘画,直观的揭示了这一点。以至于克利所描画的新天使,像是东方季节里游走在天空中的风筝,它眼神迷离,对它所凝视之物充满犹疑,又或者是无视的游移,而嘴巴微张,像要开口说话,却欲言又止。新天使的双翼,就像木偶的双手,颇有演剧意义,仿佛谢幕,又仿佛欢迎;那周遭的充满张力的色块,忽而退去,忽而弥漫,费人思索。
我的双翅已振作欲飞
我的心却徘徊不前
如果我再不决断
我的好运将一去不回
——盖哈尔德·舒勒姆
保罗·克利的《新天使》画的是一个天使看上去正要由他入神注视的事物离去。他凝视着前方,他的嘴微张,他的翅膀张开了。人们就是这样描绘历史天使的。他的脸朝着过去。在我们认为是一连串事件的地方,他看到的是一场单一的灾难。这场灾难堆积着尸骸,将它们抛弃在他的面前。天使想停下来唤醒死者,把破碎的世界修补完整。可是从天堂吹来了一阵风暴,它猛烈地吹击着天使的翅膀,以至他再也无法把它们收拢。这风暴无可抗拒地把天使刮向他背对着的未来,而他面前的残垣断壁却越堆越高,直逼天际。这场风暴就是我们所称的进步。
————————
本雅明对于克利《新天使》的解读,无疑将历史引入对于废墟不可能的凝视之中。天使在对废墟的凝视中,被进步的风暴携裹着进入他所“背对着的未来”。或者说,新天使,处在对于废墟的别样的凝视之中。如此凝视,不同于一个画家凝视静物,也不同于一个女人凝视她的爱恋物,更不同于那喀索斯凝视于自己水中之倒影,而是凝视一种“离去”,并在离去中凝视。这就使得废墟从传统的凝视美学中脱离出来,进入到一种类似于语言学,或者翻译学的困境之中。正像阿伦特在本雅明论文集之前所写的导言中所引述的:“与其说是言说,不如说是命名,与其说是句子,不如说是词,引导着真相走向光明。”相比较于新天使对于废墟的“呼愁”与忧伤,本雅明更倾向于新天使对于风暴的倾听与抵抗,毋宁说,这即是新天使的使命。在《历史哲学论纲》第八,本雅明甚至直白的写道:“历史唯物主义者总是尽可能切断自己同它们(指文化财富)的联系,他把同历史保持一种格格不入的关系视为自己的使命。”然而,本雅明既为新天使的困境给出了新的诠释,同时又给出了新的问题,即如果说历史天使本意在于“唤醒死者,把破碎的世界修补完整”,那么这样的“修补”究竟是怎样的?换句话说,假设新天使并非遭受风暴的吹击,是否能够如其本然的完成修补的任务呢?
在另一篇文章《译作者的任务》里,本雅明探讨了译作与原作的关系,他提出了“纯粹语言”这个说法(有译为“总体语言”,sprache überhaupt,参见《本雅明文选》)。《译作者的任务》本来是本雅明翻译波德莱尔《巴黎风光》一书的序言,也就是说,本雅明写作《译作者的任务》,有着对于自身译作的省视和思考。那么,何谓“纯粹语言”呢?本雅明解释说:“任何超历史的语言间的亲族关系都依赖于每一种语言各自的整体之下的意图,不过这种意图并不是任何语言单独能够实现,而是实现于所有这些意图的互补的总体之中。这个总体不妨叫做纯粹语言。”基于纯粹语言,我们可以说,没有作为原作的总体,只有作为原作与译作之间互补关系的总体。我们发现,本雅明解构了存于原作之内部的那个不可翻译的元意义。本来,我们认为,译作只是作为原作的一部分,而经过“纯粹语言”,原作和译作一道成为了总体的一部分,而那个所谓的总体,始终隐而不显、匿而不彰。阿伦特更是在本雅明于《译作者的任务》里引用马拉美那句“永恒的词语仍然沉默着”之后,又补充了马拉美的另一个句子:“我们仅仅要了解,从哲学角度上讲,对语言的缺陷进行弥补,使其完美,这样的诗歌并不存在。”
从这里,我似乎有必要提示,我们有必要从本雅明对于新天使之自况式比喻的忧伤中解脱出来,重新来看新天使之于历史的任务,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显出了模糊的轮廓:新天使在过去与未来的夹缝(缝隙、空隙)中所要完成的任务,在其起点与终点,无一例外的,都是废墟而已。我们甚至可以说,新天使是由废墟塑造的。新天使既是废墟之上的哭泣者,又是废墟之上的舞蹈者。它唯一要完成的,不是让碎片归于总体,而是让总体和此时的激发一起,成为碎片本身,成为那个诸多碎片的一部分,从而进入一种总体的互补关系之中。克利的绘画,直观的揭示了这一点。以至于克利所描画的新天使,像是东方季节里游走在天空中的风筝,它眼神迷离,对它所凝视之物充满犹疑,又或者是无视的游移,而嘴巴微张,像要开口说话,却欲言又止。新天使的双翼,就像木偶的双手,颇有演剧意义,仿佛谢幕,又仿佛欢迎;那周遭的充满张力的色块,忽而退去,忽而弥漫,费人思索。
![]() |
-
等哒哒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2-30 20: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