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刺客聂隐娘》
导演 侯孝贤
很久没看到这样的电影了,至少在国产武侠片近些年来的表现来看,这算是空前之作。一开始并不觉得这是一部武侠片,在这样的一个电影里,我们看不到以往武侠片血雨腥风的江湖,我们看不到英雄美人婉转百折的爱恨情仇,我们甚至看不到痛快淋漓、武打动作精致的生死决斗,然而,导演侯孝贤,讲起故事来还是有一套的,他的考虑,他的设定,不仅仅只是由一个特定的历史、人物、桥段,广阔地向外辐射,凝聚成一个时代的缩影,他的这部电影更注重向内的挖掘,不可否认,很多拍古装片的能做到前者的微乎其微,在此,忍不住要夸奖一下我看的上一部武侠电影《绣春刀》,它做到了。关于后者,内向的探索,电影《卧虎藏龙》,要提一下,李安的作品,说实话,《卧》一直是我心中武侠片的No1,只不过,它也有缺点,李安赋予了《卧》太过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不客气的说,这是一部好莱坞式武侠片,带一点西方人的色彩与思想,可谓中西结合的产物,然而《刺客聂隐娘》,是一部只从属于我们东方的武侠电影,得知获奖,心甚宽慰。
很惊讶的是,这样一个宏大的设定,侯导确实是Hold住了,故事讲述了侠女聂隐娘,从迷失自我,到重获自己的历程,电影立意上来讲,太过于精致,有时候我会想这会不会太单薄了一点,但是,电影本身的厚重不仅仅是内容方面,因为,叙述方式的特别。电影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总避不开内容与形式的探讨,关于这个问题,很多哲学家,艺术家,美学学者,想必穷极一生都无法下一个结论,拿这部《刺客聂隐娘》电影来讲,我认为,艺术形式上做到了一种极致。
不难理解,侯导大量的长焦镜头,跳跃式的故事发展,突其不意的场景切换,给观者带来不少观影障碍,感觉就像读一本侦探小说,有人说,很多电影不都是这个样子的么?是的,但这部电影运用了大量的『留白』,是的,熟悉国画的朋友会想,这不是国画绘画的哲学奥义吗?当然,留白与跳跃性思维同样也是诗歌文学的表现方式,没错,这正是中国的哲学,渗透在这部电影里了,代表了东方文化符号,在外国人眼中,这样一部电影获得青睐,是很自然的事情。极少的人物对话,文言文语言对白,更彰显了这一点。这部电影真是做到了语言不罗嗦,简洁到让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强迫症患者慎重观看。
关于电影的主题,从一个鸾对镜自照的典故说起,拜托,我文言文学的真的好差的,看这一段的时候我来回理解了三四遍才弄明白这个典故的意思,大致是说,一个君主得到一只鸾,常年不鸣叫,其妻认为它没有同类伴侣,然后拿来一面镜子,这样就有了两只鸾,鸾发出哀伤的鸣叫,彻夜狂舞,于是死去了。
为安抚边境魏博,大唐公主下嫁于此,然而,魏博并没有因此而安定,公主就好比那只鸾,在魏博她没有同类,家与国,于她来讲,是欺骗,是虚幻,于是,了却红尘,化为冰冷无情的道仙,但她暗中监视着魏博,如有策反,必诛杀之,无论你是大姑子还是小舅子,杀杀杀。于是,聂隐娘(窈娘),被公主从小培养成为女刺客,培养成与自己同一类的人,可能她不甘心做一只被人欺骗的鸾吧。窈娘洗澡的那个镜头,古琴的调调暗示了她复杂矛盾的心理,此时的她,亲眼看到的,与师傅传授的有些不同。就像师傅对她的评价那样,剑术已经得道,但斩不断人伦之情。她经历了心理上的挣扎与反抗,她自己何尝不是典故中的那只鸾呢,被师傅的谎言欺骗,失去同类,失去自我,但她最终做出了决定,有一段打斗,聂隐娘与另一位女刺客,单纯的剑术对弈,其实她们才是一类人。武侠的世界,并非要打打杀杀,拼个你死我活,争天下第一,臣服他人才叫旷世英雄,侠者亦需要情怀,隐娘似乎在另一个女刺客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真实的自己,并非镜中看到的。于是,她告别师傅,毕竟她们不是一类人,幸而,她逃脱了命运。
到此,电影结束。
很久没看到这样的电影了,至少在国产武侠片近些年来的表现来看,这算是空前之作。一开始并不觉得这是一部武侠片,在这样的一个电影里,我们看不到以往武侠片血雨腥风的江湖,我们看不到英雄美人婉转百折的爱恨情仇,我们甚至看不到痛快淋漓、武打动作精致的生死决斗,然而,导演侯孝贤,讲起故事来还是有一套的,他的考虑,他的设定,不仅仅只是由一个特定的历史、人物、桥段,广阔地向外辐射,凝聚成一个时代的缩影,他的这部电影更注重向内的挖掘,不可否认,很多拍古装片的能做到前者的微乎其微,在此,忍不住要夸奖一下我看的上一部武侠电影《绣春刀》,它做到了。关于后者,内向的探索,电影《卧虎藏龙》,要提一下,李安的作品,说实话,《卧》一直是我心中武侠片的No1,只不过,它也有缺点,李安赋予了《卧》太过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不客气的说,这是一部好莱坞式武侠片,带一点西方人的色彩与思想,可谓中西结合的产物,然而《刺客聂隐娘》,是一部只从属于我们东方的武侠电影,得知获奖,心甚宽慰。
很惊讶的是,这样一个宏大的设定,侯导确实是Hold住了,故事讲述了侠女聂隐娘,从迷失自我,到重获自己的历程,电影立意上来讲,太过于精致,有时候我会想这会不会太单薄了一点,但是,电影本身的厚重不仅仅是内容方面,因为,叙述方式的特别。电影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总避不开内容与形式的探讨,关于这个问题,很多哲学家,艺术家,美学学者,想必穷极一生都无法下一个结论,拿这部《刺客聂隐娘》电影来讲,我认为,艺术形式上做到了一种极致。
不难理解,侯导大量的长焦镜头,跳跃式的故事发展,突其不意的场景切换,给观者带来不少观影障碍,感觉就像读一本侦探小说,有人说,很多电影不都是这个样子的么?是的,但这部电影运用了大量的『留白』,是的,熟悉国画的朋友会想,这不是国画绘画的哲学奥义吗?当然,留白与跳跃性思维同样也是诗歌文学的表现方式,没错,这正是中国的哲学,渗透在这部电影里了,代表了东方文化符号,在外国人眼中,这样一部电影获得青睐,是很自然的事情。极少的人物对话,文言文语言对白,更彰显了这一点。这部电影真是做到了语言不罗嗦,简洁到让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强迫症患者慎重观看。
关于电影的主题,从一个鸾对镜自照的典故说起,拜托,我文言文学的真的好差的,看这一段的时候我来回理解了三四遍才弄明白这个典故的意思,大致是说,一个君主得到一只鸾,常年不鸣叫,其妻认为它没有同类伴侣,然后拿来一面镜子,这样就有了两只鸾,鸾发出哀伤的鸣叫,彻夜狂舞,于是死去了。
为安抚边境魏博,大唐公主下嫁于此,然而,魏博并没有因此而安定,公主就好比那只鸾,在魏博她没有同类,家与国,于她来讲,是欺骗,是虚幻,于是,了却红尘,化为冰冷无情的道仙,但她暗中监视着魏博,如有策反,必诛杀之,无论你是大姑子还是小舅子,杀杀杀。于是,聂隐娘(窈娘),被公主从小培养成为女刺客,培养成与自己同一类的人,可能她不甘心做一只被人欺骗的鸾吧。窈娘洗澡的那个镜头,古琴的调调暗示了她复杂矛盾的心理,此时的她,亲眼看到的,与师傅传授的有些不同。就像师傅对她的评价那样,剑术已经得道,但斩不断人伦之情。她经历了心理上的挣扎与反抗,她自己何尝不是典故中的那只鸾呢,被师傅的谎言欺骗,失去同类,失去自我,但她最终做出了决定,有一段打斗,聂隐娘与另一位女刺客,单纯的剑术对弈,其实她们才是一类人。武侠的世界,并非要打打杀杀,拼个你死我活,争天下第一,臣服他人才叫旷世英雄,侠者亦需要情怀,隐娘似乎在另一个女刺客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真实的自己,并非镜中看到的。于是,她告别师傅,毕竟她们不是一类人,幸而,她逃脱了命运。
到此,电影结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