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行记:南方的第三面
从广州回来已经三天了。每天早上我都要泡一杯茶,在第一道最浓郁的茶香中慢慢清醒。之前我没有早上喝茶的习惯,自从在莲香楼吃了一顿早餐之后,我发现早上喝茶是一件美好的事,清爽怡神。还因为我尚未从广州缓过神来,心里实在太念念不忘在莲香楼吃的那顿早茶。
除了发现早上喝茶清爽提神之外,莲香楼的茶点也是让我惊艳不已。莲蓉包、马拉糕、虾饺、春卷、脆皮萝卜糕,并无珍贵的食材,做工确实极为细致。比如虾饺,皮薄如纸,晶莹如玉,柔韧黏连,馅料是新鲜的大虾,口感结实,鲜活有弹性,汤汁鲜美,与虾肉相得益彰。在比如马拉糕,看起来就像是普通的发糕,但口感极松软极细腻,入口即化,而且没有苏打的刺激味道,简直要和自己的嘴融合在一起了。
这是我吃过的最贵的一顿早餐,也是最丰富的一顿。一向来吃早餐快而随便的我,着实被广州人如此讲究的早茶惊讶到。据说广州人确是很重视早茶的,当成很正式的事,甚至以早茶宴请客人。我看到莲香楼(这是广州最有名的茶楼之一)里有不少老人,一边喝茶一边慢慢品茶点,一边谈笑聊天。我和莉莉对面坐着一家三口,看起来是挺体面的人家,点了好些茶点,细细慢慢地吃着。新的一天如此正式地开启,广州人真是懂生活。
莲香楼位于上下九步行街,确切地说是第十甫路。上下九是广州最繁华的街之一。我们到上下九的时候是早上8点多,大多数店铺都关着,行人也不多。上下九的建筑风格,很像电影《十月围城》里的街(我看过的民国背景电影很少,只能想起这一部了),简约的欧式风格,浓浓的民国风扑面而来。我发现广州的上午开始得晚,八九点钟街上还是静悄悄的,一到将近中午就人满为患。中午的上下九真可谓接踵摩肩。我更喜欢清晨上下九安静的样子,街道很宽,广场更是宽阔,都空荡荡的,稀稀疏疏的行人行走在重重叠得招摇的门面牌下。此时又怎会想到它中午的繁华模样呢?如果说中午的上下九如洋场上浓妆艳抹的舞女,早晨的上下九就是清丽温婉的江南碧玉。
我觉得广州最让我欣赏的地方,是这个城市极其繁华,却毫不浮躁,由此显得格外大气。除了上下九,北京路也是一条著名的商业街。我去北京路是时候是晚上,两边商厦的灯光打得如同白昼,炫丽夺目,喧闹声不绝于耳,其繁华程度较长沙的黄兴路步行街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广州不是这样浮华得如泡沫的地方。广州有珠江,我以为,水是一座城的灵气所在,珠江浩瀚开阔但不波涛汹涌,使得这座城市也感染上开放又沉稳的气质。广州还有树。到处是棕榈、榕树之类的南国植物,和很多我叫不出名字的低矮的阔叶植物,榕树已经成为广州的行道树了。走到哪里都是绿色,广州在绿化上真是用心。这些热带亚热带植物不仅带来了浓郁的南国风情,也带来了干净的空气和平静的氛围。
如果说水和树算硬件,那么文化就是软件。上现当代文学课时老师说:“中国近代史上有三个地方是最突出的。湖南出军人,浙江出文人,广东出革命家。” 从洪秀全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大概广东人才是真的敢为天下先吧。广州是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在广州到处都是半中半洋的民国风格的建筑,使得广州既有中国文化的内敛,又有西方文化的开放。
在广州的第二天我们去了沙面,这里原本是租借,现在还有一些建筑被用作大使馆的,大多数只是作为参观用。沙面非常“洋气”,全都是欧式建筑。欧式建筑总给我一种雍容华贵的感觉,贵族总是不紧不慢的,所以一到沙面,我就觉得时间仿佛慢了下来。那天天气很好,阳光下这些建筑的光影错落有致,焕发着华美的光。比沙面更惊艳的是圣心大教堂。这座建于1863年的大教堂,根据百度百科的描述,“全部墙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岗岩石砌造”,是“国内现存最宏伟的双尖塔哥特式建筑之一,东南亚最大的石结构天主教建筑,也是全球四座全石结构哥特式教堂建筑之一”。从远处看圣心大教堂很像巴黎圣母院,走近了看教堂是由整块的石头砌成,颜色我分不清是青色、灰色还是浅黄,在斜阳照射中,焕发着淡金色的柔光。中央圆盘状的镂空雕花窗户精致典雅,周边也都是精细的雕琢。教堂内部真的如同我在地理、旅游杂志上看到的欧洲中世纪大教堂,空间很大,两边的彩色玻璃窗上描绘着宗教故事。我之前进过的教堂都比较简朴,第一次看到这么华丽的教堂,真有些无措,只能按传教士的指示,起立,唱赞美诗,我记得她教我们唱的那首赞美诗里重复了很多遍“祝你平安”,歌名我忘了,出来后那首歌还在我脑海里回响了好久。
除了这些洋人的东西,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是必不可少。在广州的第三天我和莉莉去了陈家祠,这里在清代是陈氏宗族的书院,现在用作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是岭南建筑的代表。本以为看一个祠堂用不了多久,结果一进去就是一个上午,不论是祠堂本身还是展品,其精致程度让人叹为观止。书院的屋顶上是五彩的灰雕、陶塑,每扇木门上都有繁复的雕刻。大堂中陈列了一些当年的祭祀器具,如神龛、抬神像用的轿子,精雕细琢后漆上鲜艳的颜料,尤其喜爱用大面积的金漆,使整个器具金碧辉煌。甚至一个放供奉水果用的架子,都制成一栋楼的形状,大约六七层,水果就放在“走廊”上。从器具上就能想象那时的一场祭祀是何等复杂与讲究,礼节是何等繁琐。我想起在自己那历史悠久的家乡,很多文化也被淡忘了,比如过年,你从鲁迅的《祝福》里就能看出以前的过年是如何繁琐了,到我父母这一辈,已是不怎么讲究,祖父母这一代倒还恭恭敬敬地恪守。我觉得现在人们精神文化的缺失,很重要一个原因是现在的生活太简约了,传统的礼节、仪式被当成繁文缛节抛弃。其实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不正蕴含在这些礼节里吗?盛大的仪式里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出差错,人心自然产生敬畏之情,于祖先,于神灵,于自然,于生活,文化的精髓往往蕴含在敬畏之中。知敬畏,故能知礼节,知廉耻。现在的生活太简便了,效率归效率,有价值的东西也随之抛弃了。
我还想说说黄花岗公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即长眠于此。大门上用金漆书“浩气长存”楷书四字。正门里是通向墓碑的大道,十几米宽,周围植满了郁郁葱葱的书。公园里人极少,我转了一圈,总共遇到的人不超过二十个,白日青天下,大道空旷异常,纪念碑孤傲地屹立在天地之间,不见古人,不见来者,万物齐喑,悲怆之感油然而生。
若这盛世如你所愿,愿诸君安息。
烈士长眠之地游人总是很少,除非清明节和周年纪念日,我就乐观地理解为英魂需要肃静,不便游人喧扰。悠悠地在公园里逛,心里空空然的。我想到在我的家乡绍兴,有一座山叫府山,是个名气不大的景区,外人一般都不知道。府山上也有烈士纪念碑,清明节很多人来祭奠,平常人却极少。然而那是我十分喜爱的地方。府山是春秋时范蠡所筑的山阴小城的核心,越王宫所在地,山不高,植被覆盖率很高,极幽静。不似鲁迅故里总是被游人围得水泄不通,府山少有游人来,多是周边住的老人来锻炼。我很喜欢去府山散心,满目的绿色让人清静,远远地观望越王台可以追思先人。在黄花岗的感觉,与在府山很相似。
也正是在相同与不同的比较中,我把广州称为“南方的第三面”,这是相对于我的认识而言。南方的第一面,是以我的家乡,绍兴为代表的江浙一带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杏花春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无数文人墨客流连的富庶之地,最细腻温婉的地方;南方的第二面是以我的大学所在地湖南长沙,和短暂停留过的重庆为代表的中、西南,民风豪放,食物风味和天气一样的火辣。广州为我对南方的认识增添了新的一面,南部沿海,南得能闻到热带温暖湿润的空气,看到阔叶的绿色植物,因其天然优势的地理位置而在近代史上的地位,浸染了西洋文化的大气,有着海洋文明的进取,开放而沉稳,是为我认识的“南方的第三面”。
写于2015年10月7日
除了发现早上喝茶清爽提神之外,莲香楼的茶点也是让我惊艳不已。莲蓉包、马拉糕、虾饺、春卷、脆皮萝卜糕,并无珍贵的食材,做工确实极为细致。比如虾饺,皮薄如纸,晶莹如玉,柔韧黏连,馅料是新鲜的大虾,口感结实,鲜活有弹性,汤汁鲜美,与虾肉相得益彰。在比如马拉糕,看起来就像是普通的发糕,但口感极松软极细腻,入口即化,而且没有苏打的刺激味道,简直要和自己的嘴融合在一起了。
![]() |
上下九步行街的莲香楼 |
这是我吃过的最贵的一顿早餐,也是最丰富的一顿。一向来吃早餐快而随便的我,着实被广州人如此讲究的早茶惊讶到。据说广州人确是很重视早茶的,当成很正式的事,甚至以早茶宴请客人。我看到莲香楼(这是广州最有名的茶楼之一)里有不少老人,一边喝茶一边慢慢品茶点,一边谈笑聊天。我和莉莉对面坐着一家三口,看起来是挺体面的人家,点了好些茶点,细细慢慢地吃着。新的一天如此正式地开启,广州人真是懂生活。
![]() |
艇仔粥 |
![]() |
水晶虾饺 |
![]() |
春卷和脆皮萝卜糕 |
莲香楼位于上下九步行街,确切地说是第十甫路。上下九是广州最繁华的街之一。我们到上下九的时候是早上8点多,大多数店铺都关着,行人也不多。上下九的建筑风格,很像电影《十月围城》里的街(我看过的民国背景电影很少,只能想起这一部了),简约的欧式风格,浓浓的民国风扑面而来。我发现广州的上午开始得晚,八九点钟街上还是静悄悄的,一到将近中午就人满为患。中午的上下九真可谓接踵摩肩。我更喜欢清晨上下九安静的样子,街道很宽,广场更是宽阔,都空荡荡的,稀稀疏疏的行人行走在重重叠得招摇的门面牌下。此时又怎会想到它中午的繁华模样呢?如果说中午的上下九如洋场上浓妆艳抹的舞女,早晨的上下九就是清丽温婉的江南碧玉。
![]() |
早晨的上下九步行街 |
我觉得广州最让我欣赏的地方,是这个城市极其繁华,却毫不浮躁,由此显得格外大气。除了上下九,北京路也是一条著名的商业街。我去北京路是时候是晚上,两边商厦的灯光打得如同白昼,炫丽夺目,喧闹声不绝于耳,其繁华程度较长沙的黄兴路步行街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广州不是这样浮华得如泡沫的地方。广州有珠江,我以为,水是一座城的灵气所在,珠江浩瀚开阔但不波涛汹涌,使得这座城市也感染上开放又沉稳的气质。广州还有树。到处是棕榈、榕树之类的南国植物,和很多我叫不出名字的低矮的阔叶植物,榕树已经成为广州的行道树了。走到哪里都是绿色,广州在绿化上真是用心。这些热带亚热带植物不仅带来了浓郁的南国风情,也带来了干净的空气和平静的氛围。
![]() |
越秀公园 |
如果说水和树算硬件,那么文化就是软件。上现当代文学课时老师说:“中国近代史上有三个地方是最突出的。湖南出军人,浙江出文人,广东出革命家。” 从洪秀全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大概广东人才是真的敢为天下先吧。广州是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在广州到处都是半中半洋的民国风格的建筑,使得广州既有中国文化的内敛,又有西方文化的开放。
![]() |
沙面 |
![]() |
沙面 |
![]() |
沙面教堂 |
在广州的第二天我们去了沙面,这里原本是租借,现在还有一些建筑被用作大使馆的,大多数只是作为参观用。沙面非常“洋气”,全都是欧式建筑。欧式建筑总给我一种雍容华贵的感觉,贵族总是不紧不慢的,所以一到沙面,我就觉得时间仿佛慢了下来。那天天气很好,阳光下这些建筑的光影错落有致,焕发着华美的光。比沙面更惊艳的是圣心大教堂。这座建于1863年的大教堂,根据百度百科的描述,“全部墙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岗岩石砌造”,是“国内现存最宏伟的双尖塔哥特式建筑之一,东南亚最大的石结构天主教建筑,也是全球四座全石结构哥特式教堂建筑之一”。从远处看圣心大教堂很像巴黎圣母院,走近了看教堂是由整块的石头砌成,颜色我分不清是青色、灰色还是浅黄,在斜阳照射中,焕发着淡金色的柔光。中央圆盘状的镂空雕花窗户精致典雅,周边也都是精细的雕琢。教堂内部真的如同我在地理、旅游杂志上看到的欧洲中世纪大教堂,空间很大,两边的彩色玻璃窗上描绘着宗教故事。我之前进过的教堂都比较简朴,第一次看到这么华丽的教堂,真有些无措,只能按传教士的指示,起立,唱赞美诗,我记得她教我们唱的那首赞美诗里重复了很多遍“祝你平安”,歌名我忘了,出来后那首歌还在我脑海里回响了好久。
![]() |
圣心大教堂 |
![]() |
圣心大教堂 |
![]() |
圣心大教堂 |
除了这些洋人的东西,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是必不可少。在广州的第三天我和莉莉去了陈家祠,这里在清代是陈氏宗族的书院,现在用作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是岭南建筑的代表。本以为看一个祠堂用不了多久,结果一进去就是一个上午,不论是祠堂本身还是展品,其精致程度让人叹为观止。书院的屋顶上是五彩的灰雕、陶塑,每扇木门上都有繁复的雕刻。大堂中陈列了一些当年的祭祀器具,如神龛、抬神像用的轿子,精雕细琢后漆上鲜艳的颜料,尤其喜爱用大面积的金漆,使整个器具金碧辉煌。甚至一个放供奉水果用的架子,都制成一栋楼的形状,大约六七层,水果就放在“走廊”上。从器具上就能想象那时的一场祭祀是何等复杂与讲究,礼节是何等繁琐。我想起在自己那历史悠久的家乡,很多文化也被淡忘了,比如过年,你从鲁迅的《祝福》里就能看出以前的过年是如何繁琐了,到我父母这一辈,已是不怎么讲究,祖父母这一代倒还恭恭敬敬地恪守。我觉得现在人们精神文化的缺失,很重要一个原因是现在的生活太简约了,传统的礼节、仪式被当成繁文缛节抛弃。其实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不正蕴含在这些礼节里吗?盛大的仪式里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出差错,人心自然产生敬畏之情,于祖先,于神灵,于自然,于生活,文化的精髓往往蕴含在敬畏之中。知敬畏,故能知礼节,知廉耻。现在的生活太简便了,效率归效率,有价值的东西也随之抛弃了。
![]() |
陈家祠 灰雕 |
![]() |
陈家祠正门 |
![]() |
陈家祠 木门 |
我还想说说黄花岗公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即长眠于此。大门上用金漆书“浩气长存”楷书四字。正门里是通向墓碑的大道,十几米宽,周围植满了郁郁葱葱的书。公园里人极少,我转了一圈,总共遇到的人不超过二十个,白日青天下,大道空旷异常,纪念碑孤傲地屹立在天地之间,不见古人,不见来者,万物齐喑,悲怆之感油然而生。
若这盛世如你所愿,愿诸君安息。
![]() |
黄花岗公园 正门 |
烈士长眠之地游人总是很少,除非清明节和周年纪念日,我就乐观地理解为英魂需要肃静,不便游人喧扰。悠悠地在公园里逛,心里空空然的。我想到在我的家乡绍兴,有一座山叫府山,是个名气不大的景区,外人一般都不知道。府山上也有烈士纪念碑,清明节很多人来祭奠,平常人却极少。然而那是我十分喜爱的地方。府山是春秋时范蠡所筑的山阴小城的核心,越王宫所在地,山不高,植被覆盖率很高,极幽静。不似鲁迅故里总是被游人围得水泄不通,府山少有游人来,多是周边住的老人来锻炼。我很喜欢去府山散心,满目的绿色让人清静,远远地观望越王台可以追思先人。在黄花岗的感觉,与在府山很相似。
也正是在相同与不同的比较中,我把广州称为“南方的第三面”,这是相对于我的认识而言。南方的第一面,是以我的家乡,绍兴为代表的江浙一带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杏花春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无数文人墨客流连的富庶之地,最细腻温婉的地方;南方的第二面是以我的大学所在地湖南长沙,和短暂停留过的重庆为代表的中、西南,民风豪放,食物风味和天气一样的火辣。广州为我对南方的认识增添了新的一面,南部沿海,南得能闻到热带温暖湿润的空气,看到阔叶的绿色植物,因其天然优势的地理位置而在近代史上的地位,浸染了西洋文化的大气,有着海洋文明的进取,开放而沉稳,是为我认识的“南方的第三面”。
写于2015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