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沈松侨《振大汉之天声——民族英雄系谱与晚清的国族想象》
本文旨在讨论晚清民初(1895-1912)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英雄建构脉络与纷争场域,由此展现“史界革命”、历史真实-历史表述,以及“想象的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在理论部分,作者从根基论(primordialism)向建构论(constructionism)或工具论(instrumentalism)的转向,指出“国族”恰是如Benedict Anderson所言的“想象的共同体”或是Eric Hobsbawm的“被发明的传统”,但仍需进一步理清的是:谁在想象,如何想象,以及想象带来了什么结果?其中,文化表述(representation)或历史书写是相当重要的面向,这往往不单纯是历史学的客观书写,而被置入国族主义的脉络,以历史学为名,将书写“自然化”以成为历史真实,而历史真实又会服务国族主义。
晚清的知识分子的“史界革命”基于以上逻辑,透过民族英雄生产民族主义。梁启超等知识分子不接受既往史学家“一家一姓”的偏私史学,而试图再诠释一套“国民的历史”。“现代性否定过去历史”与“过去历史的中国独特意义”的落差是民族英雄建构乃至“史界革命”重要背景。最终,中国的过去成为(并只能作为)国族叙事下的历史,而这种“过去”当然也为国族叙事服务,更导向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想象。在此逻辑的编码(encoding)过程中,民族英雄的制造形成了两个重要特征:由局部地域的人物扩展为全民族英雄,人物原初动机或成就被重新诠释、“再发现”乃至曲解。晚清中国主要有两类编码形式,它们共识与分歧同在,既是政治立场的角逐也是文化象征的争夺——
一派是反满知识分子主导的“抗击外族的民族英雄”,这是知识/权力的建构,亦是满汉斗角的政治动员。透过当时时兴的种族主义与社会达尔文主义论述,完成对汉人边界的划定(“虚构的族群”),进而建制化异族与我族之别,他们最终定夺出岳飞、文天祥、史可法、郑成功 和洪秀全等为“汉族志士”为代表的民族英雄系谱。无形中,忠种、忠君与忠国被混为一谈,“种界”亦成为“国界”,甚至最终将汉族外的“他者”极端地“非人化”。
另一派则是以中国为立场。他们塑造中国抵御外敌,向外开疆拓土的宣扬国威的民族英雄,展现了黄种人与白种人坚决斗争,为国家进步与光荣的意图。如郑成功(此时成为开疆拓土之英雄)、张献忠、黄宗羲、郑思肖等皆在此列。梁启超称之为“大民族主义”,这实则是政治性国族主义(political nationalism),却也未曾背反于种族意识,以区别黄白人种,塑造“新(国)民”。沈氏也意识到,这批国家立场的知识分子倡导民族独立时,又必须以本国的对外扩张侵略以形塑国家荣耀,背后有极类似的逻辑,都面临着道德的悖论。
终而,晚清的民族英雄制造呈现出差异乃至两派相争的格局。但它们却共享着类似的意义生产脉络。如:不断将历史表述意识形态化,进而自然化为国民常识,对重新论述乃至扭曲过去以使之符合晚清框架。对作者言,其目的不在考据民族英雄的史实真伪,而是阐释民族英雄(哪怕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脉络下如何制造,而不同制造者间又是如何对抗与妥协。此外,两派亦共同挪用了种族主义的策略作为方法。
最后,仍有问题希望讨论:第一,晚清“国族想象”是否仅仅属于知识分子,有无真正确实“自然化”为常识?尽管梁启超等知识分子满怀忧心地希望将他们所书写的“国族想象”铺向普罗大众,但其效果如何,或尚需讨论。更何况,如《我以我血荐轩辕》(沈松侨,1997)谈到的,民间尚有另一套故事范式。第二,不同于葛兆光(2011:23-27)对后现代理论运用于中国的警惕性,似乎沈松侨对此颇为厚爱,我们如何比较两者思考呢?
参考书目
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北京:中华书局,2011.
沈松侨:《振大汉之天声——民族英雄系谱与晚清的国族想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0(6).
沈松侨:《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 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997(4).
晚清的知识分子的“史界革命”基于以上逻辑,透过民族英雄生产民族主义。梁启超等知识分子不接受既往史学家“一家一姓”的偏私史学,而试图再诠释一套“国民的历史”。“现代性否定过去历史”与“过去历史的中国独特意义”的落差是民族英雄建构乃至“史界革命”重要背景。最终,中国的过去成为(并只能作为)国族叙事下的历史,而这种“过去”当然也为国族叙事服务,更导向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想象。在此逻辑的编码(encoding)过程中,民族英雄的制造形成了两个重要特征:由局部地域的人物扩展为全民族英雄,人物原初动机或成就被重新诠释、“再发现”乃至曲解。晚清中国主要有两类编码形式,它们共识与分歧同在,既是政治立场的角逐也是文化象征的争夺——
一派是反满知识分子主导的“抗击外族的民族英雄”,这是知识/权力的建构,亦是满汉斗角的政治动员。透过当时时兴的种族主义与社会达尔文主义论述,完成对汉人边界的划定(“虚构的族群”),进而建制化异族与我族之别,他们最终定夺出岳飞、文天祥、史可法、郑成功 和洪秀全等为“汉族志士”为代表的民族英雄系谱。无形中,忠种、忠君与忠国被混为一谈,“种界”亦成为“国界”,甚至最终将汉族外的“他者”极端地“非人化”。
另一派则是以中国为立场。他们塑造中国抵御外敌,向外开疆拓土的宣扬国威的民族英雄,展现了黄种人与白种人坚决斗争,为国家进步与光荣的意图。如郑成功(此时成为开疆拓土之英雄)、张献忠、黄宗羲、郑思肖等皆在此列。梁启超称之为“大民族主义”,这实则是政治性国族主义(political nationalism),却也未曾背反于种族意识,以区别黄白人种,塑造“新(国)民”。沈氏也意识到,这批国家立场的知识分子倡导民族独立时,又必须以本国的对外扩张侵略以形塑国家荣耀,背后有极类似的逻辑,都面临着道德的悖论。
终而,晚清的民族英雄制造呈现出差异乃至两派相争的格局。但它们却共享着类似的意义生产脉络。如:不断将历史表述意识形态化,进而自然化为国民常识,对重新论述乃至扭曲过去以使之符合晚清框架。对作者言,其目的不在考据民族英雄的史实真伪,而是阐释民族英雄(哪怕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脉络下如何制造,而不同制造者间又是如何对抗与妥协。此外,两派亦共同挪用了种族主义的策略作为方法。
最后,仍有问题希望讨论:第一,晚清“国族想象”是否仅仅属于知识分子,有无真正确实“自然化”为常识?尽管梁启超等知识分子满怀忧心地希望将他们所书写的“国族想象”铺向普罗大众,但其效果如何,或尚需讨论。更何况,如《我以我血荐轩辕》(沈松侨,1997)谈到的,民间尚有另一套故事范式。第二,不同于葛兆光(2011:23-27)对后现代理论运用于中国的警惕性,似乎沈松侨对此颇为厚爱,我们如何比较两者思考呢?
参考书目
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北京:中华书局,2011.
沈松侨:《振大汉之天声——民族英雄系谱与晚清的国族想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0(6).
沈松侨:《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 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997(4).
-
马料水水帖人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12-20 13:5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