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胡言乱语
我看的第一部朴赞郁的电影是《斯托克》,时隔一年多,依旧对一个妮可·基德曼梳头的特效镜头念念不忘。
今天有幸观看了那部极其毁三观却夺得戛纳电影节大奖的《老男孩》和三观同样不太正的《亲切的金子》,才算好好领略了他的才情。他的才气搭上略偏向极端的个性与风格,使得“朴赞郁”三个字成为了韩国电影中一张独一无二标签。
首先,朴赞郁是一个镜头感很强的导演,电影里面炫技部分无处不在,长镜头、远镜头、分屏、变焦信手拈来,至于电影转场,使用叠化、遮挡等技术炫到根本停不下来。《老男孩》中男主角走廊突围的长镜头已经被载入史册了。
于是不好好讲故事也就成了一个改不掉的弊病。隐喻过多、叙事极其不连贯、人物说话处处留白,都为观众观看设下各种障碍。但以我个人所见,这一点,倒也和冰冷的故事相得益彰。
其次说到故事,正如我前文所言,朴赞郁的电影三观不大正,受莎士比亚以及自身学习过哲学的影响,他酷爱用复仇剧谈人的伦理道德,加上对暴力美学的无比推崇,他便反复用血浆与荒唐戳穿人性的黑暗面,内容不是自虐便是互虐。
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朴赞郁的三观也挺正的,对于“复仇”这一朴式电影关键词,他在《老男孩》中借反派之口道出“复仇不过是泄愤的手段”,意味着复仇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又在《亲切的金子》中用电影手法阐释即使大仇已报人也注定要被罪恶感束缚住的无奈。至于《斯托克》,故事里杀人基因传递给后代即意味着将要面临自我毁灭的悲剧。
所以朴赞郁的三观真的不正么?倒也并非如此。《老男孩》最后言明“就算身为禽兽,难道就没有活着的价值吗”——人无完人,人应当有被谅解的机会;《亲切的金子》前半段像一支女权主义战歌,李英爱颠覆长久以来和善的形象出演复仇女神,就已经预示韩国女性渴望崛起。
朴赞郁的电影值得思考之处其实不少。《老男孩》,伦理纲常输给了人类对爱的渴求,可见自视为理性动物的人类内心还是感性居多;《亲切的金子》,一人复仇变为联手复仇,十个人抽签排队依次对犯人施虐,合力处理现场,完事之后坦然归去,恰逢落雪,纷纷扬扬的雪花也暗示着复仇结束内心安宁,这一情节有点荒诞、残酷,却也直接点出人之暗面有多幽深。
遗憾的是,感官和精神两方面遭受共同刺激时,观众实在难以冷静地思考。由此可见,残酷的部分较为克制,风格较为明亮轻快的《亲切的金子》,比起广受赞誉的《老男孩》可能还要出色一些。
今天有幸观看了那部极其毁三观却夺得戛纳电影节大奖的《老男孩》和三观同样不太正的《亲切的金子》,才算好好领略了他的才情。他的才气搭上略偏向极端的个性与风格,使得“朴赞郁”三个字成为了韩国电影中一张独一无二标签。
首先,朴赞郁是一个镜头感很强的导演,电影里面炫技部分无处不在,长镜头、远镜头、分屏、变焦信手拈来,至于电影转场,使用叠化、遮挡等技术炫到根本停不下来。《老男孩》中男主角走廊突围的长镜头已经被载入史册了。
于是不好好讲故事也就成了一个改不掉的弊病。隐喻过多、叙事极其不连贯、人物说话处处留白,都为观众观看设下各种障碍。但以我个人所见,这一点,倒也和冰冷的故事相得益彰。
其次说到故事,正如我前文所言,朴赞郁的电影三观不大正,受莎士比亚以及自身学习过哲学的影响,他酷爱用复仇剧谈人的伦理道德,加上对暴力美学的无比推崇,他便反复用血浆与荒唐戳穿人性的黑暗面,内容不是自虐便是互虐。
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朴赞郁的三观也挺正的,对于“复仇”这一朴式电影关键词,他在《老男孩》中借反派之口道出“复仇不过是泄愤的手段”,意味着复仇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又在《亲切的金子》中用电影手法阐释即使大仇已报人也注定要被罪恶感束缚住的无奈。至于《斯托克》,故事里杀人基因传递给后代即意味着将要面临自我毁灭的悲剧。
所以朴赞郁的三观真的不正么?倒也并非如此。《老男孩》最后言明“就算身为禽兽,难道就没有活着的价值吗”——人无完人,人应当有被谅解的机会;《亲切的金子》前半段像一支女权主义战歌,李英爱颠覆长久以来和善的形象出演复仇女神,就已经预示韩国女性渴望崛起。
朴赞郁的电影值得思考之处其实不少。《老男孩》,伦理纲常输给了人类对爱的渴求,可见自视为理性动物的人类内心还是感性居多;《亲切的金子》,一人复仇变为联手复仇,十个人抽签排队依次对犯人施虐,合力处理现场,完事之后坦然归去,恰逢落雪,纷纷扬扬的雪花也暗示着复仇结束内心安宁,这一情节有点荒诞、残酷,却也直接点出人之暗面有多幽深。
遗憾的是,感官和精神两方面遭受共同刺激时,观众实在难以冷静地思考。由此可见,残酷的部分较为克制,风格较为明亮轻快的《亲切的金子》,比起广受赞誉的《老男孩》可能还要出色一些。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