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你成了诗人以后,任何一件事都会使你哭出来的。”
![]() |
今天抽出一本搁置很久却没读完的军事小说想看,结果从书架里啪地掉出一本V.S.奈保尔的“米格尔街”。
想着似乎也算是缘分,便决定今天的书籍推荐就是它了。
其实,我觉得读物和人一样,多少有点看眼缘。
人和人看得顺眼,有时候与年龄无关,甚至与客观的相貌关系也并不大。倒是非常神秘,很难用逻辑来解释。书也是这样。抛开自身的阅历与品位的区别,你可能也会发现,有些作品虽经典,不少人点了个赞,自己却无论如何是读一读放一放不晓得哪年哪月才看得完。有些却一见如故,仿佛头次见面却聊得兴致勃勃的朋友似的。
奈保尔先生(V.S.Naipaul)生平参考这段:50年代开始写作,与拉什迪,石黑一雄并称英国移民文学三雄——忘了为什么想起买的米格尔街(既然不是久仰作者大名,恐怕又是因为匆忙之下的凑单),然而茫茫然地书到了,那时第一次读,终于留意了上头印着得奖记录,明白了是获诺奖认证的高玩。人不能免俗,看到诺奖作品,便自觉“读”要改为“拜读”。翻开来,头一句是这样的:
【“每天早上,海特起床后,便骑在他家阳台的栏杆上,朝对面喊道:‘有什么新鲜事吗,博加特?’”】
哎。好玩。
读下去便晓得,这是一连串的小故事。发生在这条米格尔街上。街上千奇百怪,什么人都有。
我挺喜欢那个焰火师(自称)墨尔根的小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墨尔根发现已没有一个人愿买他的焰火了,便开始取笑自己的焰火。他家焰火爆炸引起街上人们的笑声,但这一点已经不能使他感到满足了。】
【海特说:‘当一个人开始拿他从事的事业逗乐,你很难知道他是在笑还是在哭。’海特断定墨尔根实在是个傻帽儿。
也许是因为海特的缘故,我们决定不再取笑墨尔根了。”】
【“墨尔根的焰火使这场火更加壮观。这是人们第一次领略到墨尔根的焰火竟是如此美丽。人们开始感到过去嘲笑墨尔根是有点过分了。后来尽管我到过许多国家,可我从没看到那天晚上墨尔根家爆发出的焰火那么壮丽辉煌。
可是墨尔根的焰火变成一片灰烬。
海特说:‘小时候,我妈常说,男人如果希望得到某件东西,就会拼命争取,一旦他得到后就不在喜欢它了。’”】
这本小说一共十七个故事,据说也是奈保尔的个人回忆录。他的印度三部曲一直标记想看,却还未来得及阅读。
此外,还有个布莱克.沃兹沃斯。
【“我问:‘你为啥哭?’
‘为啥,孩子?为啥?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啦。要知道,你也是个诗人。你成了诗人以后,任何一件事都会使你哭出来的。’我笑不出来。”】
【“他从后裤兜掏出一张印有铅字的纸片,说:‘这上面是首描写母亲的最伟大的诗篇。我打算贱卖给你,只要四分钱。’
我跑进屋,说道:‘妈,你想花四分钱买一首诗吗?’
妈妈说:‘你听着,告诉那个该死的家伙,赶快给我夹起尾巴滚出去。’
我对B.沃兹沃斯说:‘妈妈说她没有四分钱。’
B.沃兹沃斯说:‘这就是诗人的遭遇。’”】
【“我问:‘上个月写的那行是什么?’
他仰起头看天空说:‘往昔深邃而奇妙。’
我说:‘是行很美的诗。’”】
布莱克.沃兹沃斯的故事结局:
【“……我离开了小房子,跑回家,大哭了起来。像诗人一样,看到什么都想哭。”】
举重若轻,大概就是我对全书的观感。故事轻巧,篇幅短小,字里行间的气氛与节奏却别有韵味。尽管结局是离开(奈保尔离开了从小生长的米格尔街去了牛津读书)。
文字于我,大抵如此,正是多年方觉模糊理解何为“像诗人一样,看到什么都想哭”。虽无诗人才情,却容易被极轻的一句话给拨动心弦。正是同一个故事,千人有千种不同感觉。
正如去年年初,插在某篇日记的一句算不上读后感的读后感:
——就像许多年以后,唱歌的那个人抑或那些人已经不在了,歌本身却被赋予了生命和灵魂。
如此,故事合不合你的眼缘,先参考上头手动敲下的几段摘录吧。
——————
PS:上回大家推荐的书正抽空慢慢读几本。仿佛年纪越大,看书速度越慢了
PPS,晓得有些同学在催福家大院。真的晓得了。
那么,以上为今日推送的书籍推荐单元。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