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查看话题 >一场不带手机的旅行,80后究竟有多少人能做到?
手机对于80后的我们究竟有多重要?
“不带手机旅行”这个话题为何只说80后,而不说更为年轻的90后和00后,又或更年长的70后、甚或60后?原因在于在这个问题上,80后的回答最复杂多变,它没有70后say yes的果决,也没有90后00后说absolutely not那么旗帜鲜明,80后的答案大多裹挟着的情感因素,让他们在YES和NO之间摇摆。
相较于80后,年长的70后和60后有更长时间的断网期,绝大部分70后直到成年以后才正式接触智能手机,60后还有好一部分人根本不会用APP,对于他们来说丢掉手机是相对容易的事情;但90后和更小的00后接触手机较早,有的从读小学幼儿园开始就已经在摆弄智能手机和iPad了,在心智上早已是纯粹的“互联网人”,他们和智能手机成了连体婴儿,抢他们手机可能比登天还难。这里面,80后的情况要复杂很多。80后触网时间相对比较尴尬,恰好经历了由数码向信息更迭的浪潮,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童年时期都玩过红白机、街头游戏室和网吧,在家或狭小昏暗的录像室看过DVD,但在心智成熟以后又都切身感受过信息化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并任沉浸其中。智能手机带来的巨变给他们的影响最为直观立体,它彻底改变了80后的某些行为习惯,极大的赋予了他们生活上的便利和多元,所以要让他们完全戒掉手机又不像70后60后那么了无牵挂。所以,这个看似轻巧易答的问题对于大部分习惯养成于童年又在之后的十来年里被智能手机桎梏的80后来说,无疑有些难以取舍。
这是我和团队探讨的一个话题。那时我们处在一个很微妙的状态,新项目毫无眉目,早已过了打鸡血、喊口号的阶段,斗志高昂的翻过几座山岭,发现前面还有崇山峻岭,氤氲的雾气在我们前方缭绕,看不到尽头,人却已累得疲乏至极,思想意识在拼命打盹,脑子揪成麻花,怎么也理不顺,不知道这接下来的十万大山该怎么走。这时候内心的状态是焦灼和挣扎,身体重得像头猪,但离风口还差十万八千里。
自身产品的缺陷并非致命,毕竟团队不算差,让我们气馁的更多因素是投资人并不看好,他们像遛狗似的带我们各种串场、如过气明星一般到处走穴,就是不给“酬金”。没有钱就没有做下去的勇气,这很要命。
我们延续着每日一讨论的传统,直到国庆期间前。国庆前的最后一晚,会议室里大家的情绪都已降到零点,再有一点负面情绪就有可能爆发,大家吵架散伙然后各奔前程。
突然,我说“去玩吧!别想了,乘着账上还有点钱,忘掉这该死的项目”。
会议室先是传来一阵死一般的沉寂,仿佛彼时大家作为同壕战友还一个个面红耳赤,突然一下子被我掐住了脖子,憋着气没法出声。转眼一声“牛逼”打破沉默,会议室顿时爆发出振聋发聩的欢呼声,大家都附和同意。说实话,我们每日每夜的耗在上面已经四个月了。
于是国庆塞班岛游玩成行。为什么是塞班岛?国外,显得阔气,露底裤也要豪上最后一回;海岛,满足各种旅游幻想。
出发前,我说大家都不带手机吧,这几个月大家都玩票,出去玩别再有负担了,让脑袋放空,说不定会有奇点产生。这时大家都不乐意了。
我们4人有3人属80后,就老闫一人是70后,相比老闫,不带手机对于我、阿豪和LEE来说难度都非常大。我们都是做互联网的,手机几乎从不离身,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就是我们的命根子。但正因为是命根子,在这最后的疯狂里来一次转身,沉静下来,去思考一些问题太急需了。
大家起初对这个决定有异议,尤其是产品阿豪。但我坚持,没办法,官大一级压死人,阿豪只得听从。于是,这成了我自从大学拥有第一部手机(一部老掉牙的Nokia7270,老爸出资买的)以来,第一次没有手机傍身的旅行。
出发前,我问了一些人对“不带手机旅行”的态度。相较于80后,00后、90后、70后、60后都比较干脆,虽然答案不尽相同,但也都指明接受还是不接受。80后的结果就比较有趣:充满“可以……,但如果……也不行”和“不行……,但如果……也可以”两种复杂句式。对于他们,结果有无限可能,介于肯定和否定之间。
说实话,初到塞班,不带手机的旅行很是别扭,各种不适应,像少了种精神寄托,旅游的动力也大打折扣,这种感觉只有玩徒步穿越时没带手杖和坐飞机不带Kindle时体会过。没有手机,路上遇到好的景色没法拍照,只能看不能“带走”,没法给美食“消毒”,也没法查询热玩线路和攻略,不能聊天、不能查资讯,完全压马路式的乱撞,逮着什么玩什么。
阿豪说,这简直就是扯淡!钓妹子都没法留人手机号。
直到第三天,意识到不能浪费这小几万的旅行费用,才真正进入旅行状态。我们四人后来租了辆敞篷大黄蜂,雇了个当地导游,旅游的乐趣才真正体现出来。我们在军舰岛和蓝洞潜水,玩摩托艇和冲伞,看七色海,抓螃蟹,在海里游泳,肆无忌惮的疯玩让我们卸下了心头的包袱,未来的路在何方暂时变得没那么重要,这一刻仿佛回到了童年。
我们去酒吧泡吧,听当地人讲故事,聊美国房贷的问题,发现不同人群、不同种族的生活习惯,勾搭日本来的妹子。我和LEE在国外留学和创业多年,对英文驾轻就熟,期间早已和一帮新西兰舞女打的火热,大学时期那种不计后果追求刺激的冲劲这下子又满血复活回来。我们又成了一群亲密无间、敢为未来立下投名状的小伙子。
从北马里亚纳回来后,我拿起手机,微信消息有96条,我发现自己成了一个清心寡欲的人。短信41条,电话20多个,短信大多都是垃圾信息好像。失联错过最大的事儿就是老爸寄给我的东西提前到了。以后对手机可能更加不依赖一些,这次旅行毕竟没有手机也可以玩得很尽兴。到北京后在地铁里看着大家都抱着手机,真的会觉得每个人都自带保护膜,让这座城市更冷漠了些。
10月15日,“还贷宝”忠于内心的诚意之作上线,敬请期待!
“不带手机旅行”这个话题为何只说80后,而不说更为年轻的90后和00后,又或更年长的70后、甚或60后?原因在于在这个问题上,80后的回答最复杂多变,它没有70后say yes的果决,也没有90后00后说absolutely not那么旗帜鲜明,80后的答案大多裹挟着的情感因素,让他们在YES和NO之间摇摆。
相较于80后,年长的70后和60后有更长时间的断网期,绝大部分70后直到成年以后才正式接触智能手机,60后还有好一部分人根本不会用APP,对于他们来说丢掉手机是相对容易的事情;但90后和更小的00后接触手机较早,有的从读小学幼儿园开始就已经在摆弄智能手机和iPad了,在心智上早已是纯粹的“互联网人”,他们和智能手机成了连体婴儿,抢他们手机可能比登天还难。这里面,80后的情况要复杂很多。80后触网时间相对比较尴尬,恰好经历了由数码向信息更迭的浪潮,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童年时期都玩过红白机、街头游戏室和网吧,在家或狭小昏暗的录像室看过DVD,但在心智成熟以后又都切身感受过信息化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并任沉浸其中。智能手机带来的巨变给他们的影响最为直观立体,它彻底改变了80后的某些行为习惯,极大的赋予了他们生活上的便利和多元,所以要让他们完全戒掉手机又不像70后60后那么了无牵挂。所以,这个看似轻巧易答的问题对于大部分习惯养成于童年又在之后的十来年里被智能手机桎梏的80后来说,无疑有些难以取舍。
这是我和团队探讨的一个话题。那时我们处在一个很微妙的状态,新项目毫无眉目,早已过了打鸡血、喊口号的阶段,斗志高昂的翻过几座山岭,发现前面还有崇山峻岭,氤氲的雾气在我们前方缭绕,看不到尽头,人却已累得疲乏至极,思想意识在拼命打盹,脑子揪成麻花,怎么也理不顺,不知道这接下来的十万大山该怎么走。这时候内心的状态是焦灼和挣扎,身体重得像头猪,但离风口还差十万八千里。
自身产品的缺陷并非致命,毕竟团队不算差,让我们气馁的更多因素是投资人并不看好,他们像遛狗似的带我们各种串场、如过气明星一般到处走穴,就是不给“酬金”。没有钱就没有做下去的勇气,这很要命。
我们延续着每日一讨论的传统,直到国庆期间前。国庆前的最后一晚,会议室里大家的情绪都已降到零点,再有一点负面情绪就有可能爆发,大家吵架散伙然后各奔前程。
突然,我说“去玩吧!别想了,乘着账上还有点钱,忘掉这该死的项目”。
会议室先是传来一阵死一般的沉寂,仿佛彼时大家作为同壕战友还一个个面红耳赤,突然一下子被我掐住了脖子,憋着气没法出声。转眼一声“牛逼”打破沉默,会议室顿时爆发出振聋发聩的欢呼声,大家都附和同意。说实话,我们每日每夜的耗在上面已经四个月了。
于是国庆塞班岛游玩成行。为什么是塞班岛?国外,显得阔气,露底裤也要豪上最后一回;海岛,满足各种旅游幻想。
出发前,我说大家都不带手机吧,这几个月大家都玩票,出去玩别再有负担了,让脑袋放空,说不定会有奇点产生。这时大家都不乐意了。
我们4人有3人属80后,就老闫一人是70后,相比老闫,不带手机对于我、阿豪和LEE来说难度都非常大。我们都是做互联网的,手机几乎从不离身,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就是我们的命根子。但正因为是命根子,在这最后的疯狂里来一次转身,沉静下来,去思考一些问题太急需了。
大家起初对这个决定有异议,尤其是产品阿豪。但我坚持,没办法,官大一级压死人,阿豪只得听从。于是,这成了我自从大学拥有第一部手机(一部老掉牙的Nokia7270,老爸出资买的)以来,第一次没有手机傍身的旅行。
出发前,我问了一些人对“不带手机旅行”的态度。相较于80后,00后、90后、70后、60后都比较干脆,虽然答案不尽相同,但也都指明接受还是不接受。80后的结果就比较有趣:充满“可以……,但如果……也不行”和“不行……,但如果……也可以”两种复杂句式。对于他们,结果有无限可能,介于肯定和否定之间。
说实话,初到塞班,不带手机的旅行很是别扭,各种不适应,像少了种精神寄托,旅游的动力也大打折扣,这种感觉只有玩徒步穿越时没带手杖和坐飞机不带Kindle时体会过。没有手机,路上遇到好的景色没法拍照,只能看不能“带走”,没法给美食“消毒”,也没法查询热玩线路和攻略,不能聊天、不能查资讯,完全压马路式的乱撞,逮着什么玩什么。
阿豪说,这简直就是扯淡!钓妹子都没法留人手机号。
直到第三天,意识到不能浪费这小几万的旅行费用,才真正进入旅行状态。我们四人后来租了辆敞篷大黄蜂,雇了个当地导游,旅游的乐趣才真正体现出来。我们在军舰岛和蓝洞潜水,玩摩托艇和冲伞,看七色海,抓螃蟹,在海里游泳,肆无忌惮的疯玩让我们卸下了心头的包袱,未来的路在何方暂时变得没那么重要,这一刻仿佛回到了童年。
我们去酒吧泡吧,听当地人讲故事,聊美国房贷的问题,发现不同人群、不同种族的生活习惯,勾搭日本来的妹子。我和LEE在国外留学和创业多年,对英文驾轻就熟,期间早已和一帮新西兰舞女打的火热,大学时期那种不计后果追求刺激的冲劲这下子又满血复活回来。我们又成了一群亲密无间、敢为未来立下投名状的小伙子。
从北马里亚纳回来后,我拿起手机,微信消息有96条,我发现自己成了一个清心寡欲的人。短信41条,电话20多个,短信大多都是垃圾信息好像。失联错过最大的事儿就是老爸寄给我的东西提前到了。以后对手机可能更加不依赖一些,这次旅行毕竟没有手机也可以玩得很尽兴。到北京后在地铁里看着大家都抱着手机,真的会觉得每个人都自带保护膜,让这座城市更冷漠了些。
10月15日,“还贷宝”忠于内心的诚意之作上线,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