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評《金翼》
先上圖,我讀的是這個本子。
然後開始說事。
大學時就聽聞了這本被老師們頂禮膜拜的神書。我覺得在大學時代,更多的人更多時候是裝下許多老師推薦的書名,後來漸漸地成為了炫耀的談資。有時候,我甚至都在懷疑那些給我推薦書本的老師到底有沒有讀過那些書,起碼,我發現有的老師只是推薦而已。好吧,我內心又陰暗了一把。
《金翼:中國家族制度的社會學研究》(下稱《金翼》)一書是林耀華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出版于1947年,起先是用英文書寫并發表的。對於讀大部頭和嚴肅枯燥著作的人而言,《金翼》的文風是大眾極易接受的小說體語言,不過區別是《金翼》更多的是敘事,人物對話出現的很少。正是這個特點讓我當初一下就記住了這本書的名字。
書中對中國傳統社會的家族史進行了詳實的敘述,主要涉及社會關係和社會網絡。以主人公東林跌宕起伏的一生為線索,描寫了兩大家族的興衰史,透過黃(東林)、張(芬洲)兩家不同命運的轉折軌跡,指出了個人特質、社會關係與網絡如何在個人身上發揮超乎意志之外的作用,并透過這種影響通過個人與周圍他人的網絡關係進一步影響整個家庭和家族的命運。
我讀《金翼》體會有三。
一、個人品質與追求決定著自身的眼界與奮鬥格局。黃、張二人早年均是經歷相同的人生遭遇,他們對於人生的目標有著相似的追求,在共同理想和抱負的作用下兩個人開始合夥做生意并向著成功的方向前行,他們做到了。但在成功的路上,從處理一些事情的方式可以看出二人的不同。特別是在芬洲在不讓東林知情的情況下將一塊在風水中稱為“龍吐珠”的風水寶地佔為己有,人性的自私和自利一覽無遺。我想那個時候的芬洲大概有一種“別人看到你成功的光芒,就會忘掉你手段的黑暗”(《錦衣衛》語),而東林的隱忍也讓他沒有和合作夥伴翻臉無情,而是藉助雙方的力量發展壯大,謀求更大的發展格局。
誠然,個人的成就離不開環境的影響,所謂時勢造英雄。但是成大事者個人的獨特品格和意志,特別是處理事情的智慧,更會影響著事情的發展走向。東林以家族的繁榮為目的,使得他能夠在眾多的紛繁矛盾體中抽絲剝繭,一層層地從困頓中走出來,并使著事情向著家族繁榮的目的發展。這大概也是為什麼我們要說“志當存高遠”的原因吧。一個人總想著自己,做事情就只會顧著自己,自己受益即可,家庭與他何干?一個人只想著家庭,就只顧家庭成員的福祉,社會與他何干?以此類推,若你想著是家族的榮譽,個人所在的家庭(主幹家庭、核心家庭、丁克家庭等)就要至於家族的背景中去考慮得失,想得更多,需要平衡的關係也就更多,對個人智慧的挑戰也更難,成長的價值也更高。若你懷抱的是社會,那麼社會慈善與公益就是奮鬥目標了。
以上各層不可能憑空生就,否則就是鏡花水月,空中樓閣。我認為在傳統社會中是按照個人——家庭——家族——社會的線索實現的,現代社會可能家族這一環可以省略。愛國愛家愛人愛己應是儒家倡導的仁愛次序,而楊朱則採用了相反的順序,所以才會被孟子罵為“非人也”,其實,凡事有前提,有基礎,謀得私利的人在私利不能完全滿足自己的情況下,會以利人來達到利己的目的,人性使然,利和義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本質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看待二者的內心和達到利或義的手段罷了。
二、社會環境對於個人的自我發展和功成名就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環境塑造人,環境也改變人。儘管人在環境面前表現出了極高的自主性和能動性,我們可以改變環境的許多因素,但是,在改變環境之前,現實中已經預先有了一個不以個體意志轉移的客觀環境在那裡,正是因為它的存在,無論你是去適應還是去改變,都是受到了那個客觀環境的影響,否則那些想法是不可能憑空冒出來的。
家庭的貧困,親人的離世,村落的偏僻,使得東林有了干一番事業改變現狀的想法。而貨物、運輸、人脈的合理利用則鑄就了東林一次又一次的輝煌,並且能夠讓他在每一次的難關中都走出來。人在環境面前本質上是無能為力的,所謂的改變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心態的改變,去適應這個環境;一種是因勢利導,做出順應環境的行為去改變環境,這種改變是人性和客觀碰撞發出的火花。
三、社會關係網絡是個人在社會中最重要又不易為人所自知的資源。在人和環境的互動中,對於個人行動的結果產生最重要影響的是社會關係網絡,個人在社會中的位置決定了他可以利用的社會資源。如東林,在早期的生涯中,只能接觸到販夫走卒一類的生意人,而他最重要的決定就是在和芬洲做生意的過程中選擇了負責福州那邊的貨物,這次遠行讓他接觸到了超過以往生活圈子中的人和事,我們說的擴展眼界,不是說你讀了幾本書,聽了幾堂課,而是你見到了什麼樣的人,遇到了什麼樣的事,在遇到這些不同尋常的人和事中,你到底選擇做了什麼,改變了什麼。
舉個生活中簡單的例子,一個屌絲,每天都在遊戲、幻想把妹、宅和自我安慰中度過,一旦有一天他在生活活著工作中認為自己很多事情不能勝任,還需要作出調整繼續自我成長的話,那麼他是有方向的。他可能會在和同事的接觸中不斷豐富自己的想法,在交際中不斷認識不一樣的人,有這個行業的,有其他行業的。這些人中總會有那麼1、2個聊著投緣可以進一步交往的,慢慢地,在他周圍就會交織著各種以關係為紐帶連接起來的網絡。這張網中有許多節點,那個節點就是網絡中互不相連的兩個人彼此發生聯繫時的中介點,當關係可以直連時,或者說可以直連的點越來越多時,這張關係網就越來越密切,彼此越來越依靠。你想一想你最初定義的自我身份是什麼?再想想現在你周圍都有著哪些不同的人,特別是那些你不喜歡的角色的人,而你還不得不在這張網中和擁有某個角色的人打交道,一旦有這樣的感覺,你的關係網就相對豐富了一些,畢竟,同質性的關係網絡太過於小眾和無效率。
零零散散啰嗦了好多。總之,我覺得《金翼》這本書值得那些對社會學和人類學感興趣或者剛入門的人來讀,當做小說也罷,當做筆記也罷,它沒有學術書籍的嚴肅和枯燥,但又不失學術書籍的深邃與智慧。我佩服寫出大部頭枯燥文稿的大家,因為他們能把人人都懂和時而不懂的東西寫得人人都不懂只有他懂,我更佩服那些將光芒智慧和思想孕育在淺顯文字之下而惠及大眾的人,林耀華先生的《金翼》和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就是後者的典範。
![]() |
然後開始說事。
大學時就聽聞了這本被老師們頂禮膜拜的神書。我覺得在大學時代,更多的人更多時候是裝下許多老師推薦的書名,後來漸漸地成為了炫耀的談資。有時候,我甚至都在懷疑那些給我推薦書本的老師到底有沒有讀過那些書,起碼,我發現有的老師只是推薦而已。好吧,我內心又陰暗了一把。
《金翼:中國家族制度的社會學研究》(下稱《金翼》)一書是林耀華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出版于1947年,起先是用英文書寫并發表的。對於讀大部頭和嚴肅枯燥著作的人而言,《金翼》的文風是大眾極易接受的小說體語言,不過區別是《金翼》更多的是敘事,人物對話出現的很少。正是這個特點讓我當初一下就記住了這本書的名字。
書中對中國傳統社會的家族史進行了詳實的敘述,主要涉及社會關係和社會網絡。以主人公東林跌宕起伏的一生為線索,描寫了兩大家族的興衰史,透過黃(東林)、張(芬洲)兩家不同命運的轉折軌跡,指出了個人特質、社會關係與網絡如何在個人身上發揮超乎意志之外的作用,并透過這種影響通過個人與周圍他人的網絡關係進一步影響整個家庭和家族的命運。
我讀《金翼》體會有三。
一、個人品質與追求決定著自身的眼界與奮鬥格局。黃、張二人早年均是經歷相同的人生遭遇,他們對於人生的目標有著相似的追求,在共同理想和抱負的作用下兩個人開始合夥做生意并向著成功的方向前行,他們做到了。但在成功的路上,從處理一些事情的方式可以看出二人的不同。特別是在芬洲在不讓東林知情的情況下將一塊在風水中稱為“龍吐珠”的風水寶地佔為己有,人性的自私和自利一覽無遺。我想那個時候的芬洲大概有一種“別人看到你成功的光芒,就會忘掉你手段的黑暗”(《錦衣衛》語),而東林的隱忍也讓他沒有和合作夥伴翻臉無情,而是藉助雙方的力量發展壯大,謀求更大的發展格局。
誠然,個人的成就離不開環境的影響,所謂時勢造英雄。但是成大事者個人的獨特品格和意志,特別是處理事情的智慧,更會影響著事情的發展走向。東林以家族的繁榮為目的,使得他能夠在眾多的紛繁矛盾體中抽絲剝繭,一層層地從困頓中走出來,并使著事情向著家族繁榮的目的發展。這大概也是為什麼我們要說“志當存高遠”的原因吧。一個人總想著自己,做事情就只會顧著自己,自己受益即可,家庭與他何干?一個人只想著家庭,就只顧家庭成員的福祉,社會與他何干?以此類推,若你想著是家族的榮譽,個人所在的家庭(主幹家庭、核心家庭、丁克家庭等)就要至於家族的背景中去考慮得失,想得更多,需要平衡的關係也就更多,對個人智慧的挑戰也更難,成長的價值也更高。若你懷抱的是社會,那麼社會慈善與公益就是奮鬥目標了。
以上各層不可能憑空生就,否則就是鏡花水月,空中樓閣。我認為在傳統社會中是按照個人——家庭——家族——社會的線索實現的,現代社會可能家族這一環可以省略。愛國愛家愛人愛己應是儒家倡導的仁愛次序,而楊朱則採用了相反的順序,所以才會被孟子罵為“非人也”,其實,凡事有前提,有基礎,謀得私利的人在私利不能完全滿足自己的情況下,會以利人來達到利己的目的,人性使然,利和義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本質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看待二者的內心和達到利或義的手段罷了。
二、社會環境對於個人的自我發展和功成名就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環境塑造人,環境也改變人。儘管人在環境面前表現出了極高的自主性和能動性,我們可以改變環境的許多因素,但是,在改變環境之前,現實中已經預先有了一個不以個體意志轉移的客觀環境在那裡,正是因為它的存在,無論你是去適應還是去改變,都是受到了那個客觀環境的影響,否則那些想法是不可能憑空冒出來的。
家庭的貧困,親人的離世,村落的偏僻,使得東林有了干一番事業改變現狀的想法。而貨物、運輸、人脈的合理利用則鑄就了東林一次又一次的輝煌,並且能夠讓他在每一次的難關中都走出來。人在環境面前本質上是無能為力的,所謂的改變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心態的改變,去適應這個環境;一種是因勢利導,做出順應環境的行為去改變環境,這種改變是人性和客觀碰撞發出的火花。
三、社會關係網絡是個人在社會中最重要又不易為人所自知的資源。在人和環境的互動中,對於個人行動的結果產生最重要影響的是社會關係網絡,個人在社會中的位置決定了他可以利用的社會資源。如東林,在早期的生涯中,只能接觸到販夫走卒一類的生意人,而他最重要的決定就是在和芬洲做生意的過程中選擇了負責福州那邊的貨物,這次遠行讓他接觸到了超過以往生活圈子中的人和事,我們說的擴展眼界,不是說你讀了幾本書,聽了幾堂課,而是你見到了什麼樣的人,遇到了什麼樣的事,在遇到這些不同尋常的人和事中,你到底選擇做了什麼,改變了什麼。
舉個生活中簡單的例子,一個屌絲,每天都在遊戲、幻想把妹、宅和自我安慰中度過,一旦有一天他在生活活著工作中認為自己很多事情不能勝任,還需要作出調整繼續自我成長的話,那麼他是有方向的。他可能會在和同事的接觸中不斷豐富自己的想法,在交際中不斷認識不一樣的人,有這個行業的,有其他行業的。這些人中總會有那麼1、2個聊著投緣可以進一步交往的,慢慢地,在他周圍就會交織著各種以關係為紐帶連接起來的網絡。這張網中有許多節點,那個節點就是網絡中互不相連的兩個人彼此發生聯繫時的中介點,當關係可以直連時,或者說可以直連的點越來越多時,這張關係網就越來越密切,彼此越來越依靠。你想一想你最初定義的自我身份是什麼?再想想現在你周圍都有著哪些不同的人,特別是那些你不喜歡的角色的人,而你還不得不在這張網中和擁有某個角色的人打交道,一旦有這樣的感覺,你的關係網就相對豐富了一些,畢竟,同質性的關係網絡太過於小眾和無效率。
零零散散啰嗦了好多。總之,我覺得《金翼》這本書值得那些對社會學和人類學感興趣或者剛入門的人來讀,當做小說也罷,當做筆記也罷,它沒有學術書籍的嚴肅和枯燥,但又不失學術書籍的深邃與智慧。我佩服寫出大部頭枯燥文稿的大家,因為他們能把人人都懂和時而不懂的東西寫得人人都不懂只有他懂,我更佩服那些將光芒智慧和思想孕育在淺顯文字之下而惠及大眾的人,林耀華先生的《金翼》和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就是後者的典範。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