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棉袄
鲁迅说母爱如同湿棉袄,脱了冷,穿着难受,可能是很多人和母亲相处的写照。
有时很想谈一谈该怎么和母亲愉快相处,但作为一个失败者始终底气不足。
从我记事以来,她就是个不快乐的人,永远在抱怨。家务可能是世界上最磨人的事,以至于一个母亲要暴躁到用刻薄的粗话对年幼的女儿发泄怒火。我反省自己的出生是不是错误,然后摸索着去做家务去说软话来讨好,但换来的是更新一轮的爆发。
小学同学南南母亲是音乐老师,举手投足十分高雅迷人,我们都十分羡慕。但南南家里从不做饭,每天只能在外面吃,得知我天天在家吃饭羡慕道:你妈妈真好,你可真幸福呀。
出于一种虚荣心,我没有告诉她,妈妈每天6点钟起来准备早餐,然后喊起床:养头猪都比你有用,上辈子欠你的。我明白本意只是要让我记住恩情,但敏感的我只记住她的怒火,于是拒绝吃早饭:如果你的付出和牺牲只是为了骂我,那我不吃。对“为你好”不买账,回应我的是一波更猛烈的兜头痛骂。
在我逐渐长大试图沟通的时候,我们的关系开始变得水火不容。等青春期遇到更年期,更是一场玻璃心遭遇刀子嘴的灾难。我要求讲道理,我以为所有人都应该讲道理才能沟通。但在她看来,生养就是唯一真理,你没资格和我说道理。有时候争吵激烈,天地间简直没有立足之地,我躲在阳台上哭,她追上来骂:要死就赶紧跳。
想躲到南南家去,还没进她家门隔着防盗窗就看见她正在挨打。鞋底一下下地抽在她嘴上,一边打一边骂:让你嘴硬,还敢不敢顶嘴。南南没有流泪也不开口反抗,站在那里像死了一样。
我转身往回走,才发现原来我遇到的还不是最糟糕的。第二天上学南南戴着口罩,一边咳嗽一边在纸上和我们写道:重感冒了,好难受啊。
那时候大家认为,父母打骂一定是孩子做错了事,管教是为你好,被打是一件丢脸的事。
我不知道该怎么和南南提这件事,但后来渐渐惺惺相惜了起来,可能彼此都早已看破。我们曾互相羡慕,到最后发现都不是想象中的那样。
就这样我放弃讨好,和妈妈不好不坏地相处到我离开家去读书去工作。距离不一定能产生美感,但可以避免很多原本一触即发的怒点。隔着几百里距离,很多火都来不及发就忘了,偶尔还有母慈子孝的错觉。
但当我们面对面独处时,哪怕只是周末两天,有些尚未忘掉的怒火攒了很久要爆发。她有意避开那些会让我当场暴走的粗话,而用喋喋不休来确保我会一直在听。为什么还不找男朋友,为什么还不成家,你这么丢脸我都不敢出门。试图和她解释人生目标工作规划,她说哦。以为一番推心置腹终于奏效,但不到5分钟又会再来一波。
和很多母亲一样,出门时她习惯把我说得一无是处,我自己听来都觉得十足人渣。大多数时候旁人会附和两句:怎么会,你女儿这么聪明。但她说得有理有据,由不得别人不信。
但今时今日社交圈已经不流行这种套路,,或者是懒得附和,旁人居然转而谈起了自己女儿如何可爱贴心,秀母亲节的礼物,从朋友圈找到各种图片,全方位无死角不无自豪地秀女儿。
她始料未及,开始坐立不安,十分尴尬,也许想起曾经被丢在地上的母亲节礼物,然而预判失误,再也插不上话。等她们终于换了话题,聊起养儿辛苦,她终于插上话,说从前事业正好,说为了带孩子离开工作牺牲了很多。
她看向我,以为我会因此感动,但我扭过头去。
她这辈子对我说过无数狠话、粗话、脏话,脱口而出又如水过鸭背不留痕,从来不放在心上,仿佛只是语气助词,也无法理解我所谓的语言暴力:说说怎么了,又没打你,谁家不是这样,你以为我喜欢说你,别人求我都懒得管他。我多年的耿耿于怀于是变成单方面的不成熟的怨恨。
南南大学毕业后火速结婚,和母亲断了往来,用建立新家庭来建立自己的人生信心。幸运的是她并没有从一个火坑跳进另一个火坑,婚后生活总体而言是快乐的,她正在尝试做一个自己期待多年理想中的温柔母亲。
成年以后我们都开始控制脾气,拒绝走母亲的老路。但还是经常被毫无道理反反复复的唠叨指责气到要摔东西。于是看很多鸡汤文,试图从中找到解决办法。
鸡汤文教我们常回家看看,多听妈妈唠叨。树老根多,人老话多,家不是讲道理是讲感情的地方。大爱无疆,打在儿身,痛在娘心,打你都是为你好。子欲养而亲不待,要对妈妈好一点,以后才不会后悔。爱比恨更伟大等等,这些文章告诉我们如何24孝,但看来看去不过是在说一个字,忍。和父母相处的秘诀从来不是沟通,而是忍。不管是忍让还是忍耐,究其本质都是不服憋着。
一个人纵有满身缺点,为人父母就变得伟大。生育化腐朽为神奇,令人一夜间脱胎换骨,人人因此可敬值得讴歌,我无法认同鸡汤文的逻辑,因此不能从中找到解决困境的办法。
全世界都在铺天盖地谈和解,连小S黄子佼曾宝仪都能同台三人行,你们有什么隔夜仇、要多小心眼才念念不忘呢。能不能和全世界握手言和成了一个人情商高低的考验。很遗憾到最后我们依然没有和解,但是who care啊,自始至终深受困扰的从来都不是父母。
冷不冷,给你加件湿棉袄。
——————
昨天气愤之下写的,回头想想这么多年她的好果然又有愧疚感。和很多母亲一样,我妈并不是心肠多狠的人,她日夜操劳,也希望我过得好,只是行事简单粗暴,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而我又太敏感,她脾气暴躁,我的倔强抵抗又进一步激怒她,我们的矛盾也可以说是性格不和。如果关系很糟可以决裂,但我们并没有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只是大多数时间又没有心平气和沟通的可能,所以,这件湿棉袄,穿不惯又脱不掉,就这样吧。
一个吐槽而已,谢绝教做人。
有时很想谈一谈该怎么和母亲愉快相处,但作为一个失败者始终底气不足。
从我记事以来,她就是个不快乐的人,永远在抱怨。家务可能是世界上最磨人的事,以至于一个母亲要暴躁到用刻薄的粗话对年幼的女儿发泄怒火。我反省自己的出生是不是错误,然后摸索着去做家务去说软话来讨好,但换来的是更新一轮的爆发。
小学同学南南母亲是音乐老师,举手投足十分高雅迷人,我们都十分羡慕。但南南家里从不做饭,每天只能在外面吃,得知我天天在家吃饭羡慕道:你妈妈真好,你可真幸福呀。
出于一种虚荣心,我没有告诉她,妈妈每天6点钟起来准备早餐,然后喊起床:养头猪都比你有用,上辈子欠你的。我明白本意只是要让我记住恩情,但敏感的我只记住她的怒火,于是拒绝吃早饭:如果你的付出和牺牲只是为了骂我,那我不吃。对“为你好”不买账,回应我的是一波更猛烈的兜头痛骂。
在我逐渐长大试图沟通的时候,我们的关系开始变得水火不容。等青春期遇到更年期,更是一场玻璃心遭遇刀子嘴的灾难。我要求讲道理,我以为所有人都应该讲道理才能沟通。但在她看来,生养就是唯一真理,你没资格和我说道理。有时候争吵激烈,天地间简直没有立足之地,我躲在阳台上哭,她追上来骂:要死就赶紧跳。
想躲到南南家去,还没进她家门隔着防盗窗就看见她正在挨打。鞋底一下下地抽在她嘴上,一边打一边骂:让你嘴硬,还敢不敢顶嘴。南南没有流泪也不开口反抗,站在那里像死了一样。
我转身往回走,才发现原来我遇到的还不是最糟糕的。第二天上学南南戴着口罩,一边咳嗽一边在纸上和我们写道:重感冒了,好难受啊。
那时候大家认为,父母打骂一定是孩子做错了事,管教是为你好,被打是一件丢脸的事。
我不知道该怎么和南南提这件事,但后来渐渐惺惺相惜了起来,可能彼此都早已看破。我们曾互相羡慕,到最后发现都不是想象中的那样。
就这样我放弃讨好,和妈妈不好不坏地相处到我离开家去读书去工作。距离不一定能产生美感,但可以避免很多原本一触即发的怒点。隔着几百里距离,很多火都来不及发就忘了,偶尔还有母慈子孝的错觉。
但当我们面对面独处时,哪怕只是周末两天,有些尚未忘掉的怒火攒了很久要爆发。她有意避开那些会让我当场暴走的粗话,而用喋喋不休来确保我会一直在听。为什么还不找男朋友,为什么还不成家,你这么丢脸我都不敢出门。试图和她解释人生目标工作规划,她说哦。以为一番推心置腹终于奏效,但不到5分钟又会再来一波。
和很多母亲一样,出门时她习惯把我说得一无是处,我自己听来都觉得十足人渣。大多数时候旁人会附和两句:怎么会,你女儿这么聪明。但她说得有理有据,由不得别人不信。
但今时今日社交圈已经不流行这种套路,,或者是懒得附和,旁人居然转而谈起了自己女儿如何可爱贴心,秀母亲节的礼物,从朋友圈找到各种图片,全方位无死角不无自豪地秀女儿。
她始料未及,开始坐立不安,十分尴尬,也许想起曾经被丢在地上的母亲节礼物,然而预判失误,再也插不上话。等她们终于换了话题,聊起养儿辛苦,她终于插上话,说从前事业正好,说为了带孩子离开工作牺牲了很多。
她看向我,以为我会因此感动,但我扭过头去。
她这辈子对我说过无数狠话、粗话、脏话,脱口而出又如水过鸭背不留痕,从来不放在心上,仿佛只是语气助词,也无法理解我所谓的语言暴力:说说怎么了,又没打你,谁家不是这样,你以为我喜欢说你,别人求我都懒得管他。我多年的耿耿于怀于是变成单方面的不成熟的怨恨。
南南大学毕业后火速结婚,和母亲断了往来,用建立新家庭来建立自己的人生信心。幸运的是她并没有从一个火坑跳进另一个火坑,婚后生活总体而言是快乐的,她正在尝试做一个自己期待多年理想中的温柔母亲。
成年以后我们都开始控制脾气,拒绝走母亲的老路。但还是经常被毫无道理反反复复的唠叨指责气到要摔东西。于是看很多鸡汤文,试图从中找到解决办法。
鸡汤文教我们常回家看看,多听妈妈唠叨。树老根多,人老话多,家不是讲道理是讲感情的地方。大爱无疆,打在儿身,痛在娘心,打你都是为你好。子欲养而亲不待,要对妈妈好一点,以后才不会后悔。爱比恨更伟大等等,这些文章告诉我们如何24孝,但看来看去不过是在说一个字,忍。和父母相处的秘诀从来不是沟通,而是忍。不管是忍让还是忍耐,究其本质都是不服憋着。
一个人纵有满身缺点,为人父母就变得伟大。生育化腐朽为神奇,令人一夜间脱胎换骨,人人因此可敬值得讴歌,我无法认同鸡汤文的逻辑,因此不能从中找到解决困境的办法。
全世界都在铺天盖地谈和解,连小S黄子佼曾宝仪都能同台三人行,你们有什么隔夜仇、要多小心眼才念念不忘呢。能不能和全世界握手言和成了一个人情商高低的考验。很遗憾到最后我们依然没有和解,但是who care啊,自始至终深受困扰的从来都不是父母。
冷不冷,给你加件湿棉袄。
——————
昨天气愤之下写的,回头想想这么多年她的好果然又有愧疚感。和很多母亲一样,我妈并不是心肠多狠的人,她日夜操劳,也希望我过得好,只是行事简单粗暴,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而我又太敏感,她脾气暴躁,我的倔强抵抗又进一步激怒她,我们的矛盾也可以说是性格不和。如果关系很糟可以决裂,但我们并没有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只是大多数时间又没有心平气和沟通的可能,所以,这件湿棉袄,穿不惯又脱不掉,就这样吧。
一个吐槽而已,谢绝教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