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无知 Ignorance
谈论已知之前,需要先谈论无知。 无知包含两方面内容: 1.缺乏知识 2.错误认知 所以,当A坚信的知识,而B却缺乏了解或不认为正确时,A会认为B是无知的。反之亦然。比如,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会相互认为对方无知。 「哲学家安·克尔温 (Ann Kerwin)框图」

1. “已知的已知 (known knowns)”是显性知识,这种知识可以通过交流讲解、传授给他人,比如如何煮面; 2. “未知的已知 (unknown knowns)”是隐性知识,想要通过交流讲解将这种知识传授给他人是极为困难,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比如如何骑车,如何游泳; 3. “已知的无知 (known unknowns)”是我们意识到的无知,比如我清楚地知道自己不会开车; 4. “未知的无知 (unknown unknowns)” 是我们未意识到的无知,即“元未知 (meta-ignorance)”。在别人身上很容易发现别人未知的无知,但在自己身上却无法审视,除非你在对比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 「社会学家马赛厄斯·格罗斯 (Matthias Gross)的未知之屋 (house of the unknown)」

1. 这里将“无知(ignorance)”作为总括术语,是有意识的无知,即known unknowns,我们已经察觉到的知识盲点。 2.“未知知识 (nonknowledge)”也是无知的一种,在原则上,它是我们可以克服或者彻底摆脱的无知reducible ignorance,比如我不懂炒股票。未知知识有时会转化为新知识或旧知识的拓展(extended or new knowledge)。 3. “新知识或旧知识的拓展extended or new knowledge”会带来更多的新问题,新的无知。比如,但我学会炒股票后,可能会发现自己对对冲基金一无所知。 4. "消极知识 (negative knowledge)"是我们无法知晓或不想知道的事的术语:比如小明无法知道他父亲如何评价他现在的妻子,因为他父亲在他10岁时就去世了。 5. “不可知 (nescience)” 置于“未知之屋”之外类似于“元未知”以及安·克尔温提出的“未知的未知”,一旦我们意识到“不可知”的存在,它就会转变为“无知” 甚至径直转为“未知知识” 6. “未知知识nonknowledge”可以创造新的“未知知识nonknowledge” ,甚至带来更多的“不可知nescience”。 「We Know Less than We Think We Do」我们比自己所认为的要更无知 1. 我们所知的知识是「被社会构建的」,是绝大多数都来自于读到,看到,听到的二手甚至多手信息,远远脱离了直接体验。 2. 每件事都亲自查明是不可能的,而即便是自己直接体验也并不一定能够获得真实的知识。 3. 我们的大脑有填补空缺的倾向。比如当你在读这句话时「Cn u rd ths mssg? F crs u cn. 」,你的大脑就在帮助你填补空缺。 4. 我们倾向于对知之甚少或难以评估的领域过度自信。 5. 我们总是喜欢后见之明:即当自己曾经的预测成功后,事后回忆时总是会提高自己当时对结果的自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