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材凸显国别化趋势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近年来国际汉语教学事业迅猛发展。国内虽已出版了数千种教材,却在海外大多“水土不服”。突出的问题主要有:第一,教材中口语和书面语未分清,课文内容单调,缺乏实用性和真实性。例如,有些对话为联系语法或功能而编,像审讯中的一问一答,而非正常交谈。第二,教学安排不够科学。阅读材料和练习太少,编排不够合理。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这一目的不明确,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结合不科学、不紧密。
为适应对外汉语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有必要针对不同国别,根据当地语言文化背景和教学对象的需求等编写汉语教材。来自不同国家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限、教学时数、语言背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思维方式、价值标准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各国教育传统也不尽相同。这些为对外汉语国别化教材的编写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编写对外汉语教材需考虑文化差异
对外汉语国别化教材编写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的复杂情况,有的是群体性的差异,有的是个体性的差异。以美国为例,不同的种族和民族之间以及它们内部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交流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所习惯的传统的教材及教材策略可能会与一些学生的文化交流方式相冲突。例如,非裔美国人喜欢上课时调动认知、情绪和身体的积极性,喜欢有节奏的说话方式,喜欢辩论式的说话。因此,在设计课文内容时,教师可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多安排些让他们表现的机会。美国印第安人和拉丁美洲家庭的孩子更喜欢合作学习的方式,他们的文化更强调合作而非竞争,为他们编写的教材中不宜涉及太多类似竞赛性的练习,如“全班分为几组,看哪组做得最快”这样的内容。
我国古人常讲的“因材施教”,用在这里十分恰当。不同地方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强项和弱项,如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华侨后代,听说能力可能较好,读写能力则较弱,那么就应多加强读写方面的训练;日韩学生读写可能相对出色,则宜强化听说的练习。西方国家的学生学汉语往往没有那么大的毅力和强烈的主观意愿。跟他们讲“头悬梁,锥刺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样的话,他们并不容易理解甚至可能被吓到,认为这是摧残人性。中国人有刻苦读书的优良传统,勤奋的学生会花很多业余时间来学习和完成作业,而西方国家这种情况比较少,他们更注重团体合作以及双向交流和多向交流的互动练习,小组活动的形式更是十分常见,内部各有分工,每人都有角色,形式多种多样,有演讲、有辩论、有讨论、有游戏。对外汉语国别化教材编写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教材设计应适应当地需求
相对于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系统化、专业化来说,海外的汉语教学则表现出多层次、群众化的特征,教学时间多半分散,集中授课很少。这就要求在教学设计上要有弹性,可采用细水长流的策略,对教材的内容既可集中使用,又可分散进行,便于本地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操作。只有充分考虑所在国的实际情况,针对当地各种学习者的需要编写教材,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教学组织者在开班之前务必进行深入调查,了解生源的特点,根据他们的要求合理编班。
为大学生和中学生编写的汉语教材同周末补习班、短训班、夜校使用的教材肯定是不同的,中小学外语课战线较长,留学人员的短训班则适合集中突击,来华旅游人员则应安排速成口语培训,学前儿童班主要考虑趣味。教材设计中应更多采用灵活的练习形式和多样化的课堂活动以及丰富的阅读材料,不要安排太多家庭作业,特别是枯燥无味的内容。对课程的容量、练习课的比例、测试内容都应有精细的设计,如中小学教材在每一单元中应有多少课、练习占多少等都应在教材中体现出来,全面适应当地的多样化需求。
把交际能力放在教学首位
我国第二语言教学存在一个误区,教师往往更重视知识的传授,有些人把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混为一谈,用大量时间和气力对语法规则进行分析和讲解。学生们得到的语言知识大多并未内化为交际能力。在国别化教材编写中应当明确:语言能力训练为主,语言知识传授为辅,知识传授越精越好,要渗透到能力训练里去,汉语课不能上成知识课。第二语言教学关键是使学生获得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一定要在教材中体现出来,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通过操练获得这种能力。
在国外教学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如果不把语言能力作为第一目标,就会对教学的效果产生致命的打击。因为国外缺少语言环境,学生更难获得语感,所以操练显得特别重要。这很像学开车或游泳,光听理论课远远不够,必须亲自上路或下水实践才行。在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如再花过多时间进行理论讲解,实践机会就会相对减少,阻止了语言内化的进程。因此,应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在教材中设计大量的练习供师生使用,讲语法时主要讲“教学语法”,讲一些如何组装句子的技能,并及时加以训练。只有这样,编写出的对外汉语教材才能够高效、实用并更有针对性。可见,针对性原则是对外汉语国别化教材的灵魂。国别化教材的发展事关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兴旺。(作者:于海阔 单位: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为适应对外汉语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有必要针对不同国别,根据当地语言文化背景和教学对象的需求等编写汉语教材。来自不同国家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限、教学时数、语言背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思维方式、价值标准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各国教育传统也不尽相同。这些为对外汉语国别化教材的编写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编写对外汉语教材需考虑文化差异
对外汉语国别化教材编写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的复杂情况,有的是群体性的差异,有的是个体性的差异。以美国为例,不同的种族和民族之间以及它们内部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交流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所习惯的传统的教材及教材策略可能会与一些学生的文化交流方式相冲突。例如,非裔美国人喜欢上课时调动认知、情绪和身体的积极性,喜欢有节奏的说话方式,喜欢辩论式的说话。因此,在设计课文内容时,教师可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多安排些让他们表现的机会。美国印第安人和拉丁美洲家庭的孩子更喜欢合作学习的方式,他们的文化更强调合作而非竞争,为他们编写的教材中不宜涉及太多类似竞赛性的练习,如“全班分为几组,看哪组做得最快”这样的内容。
我国古人常讲的“因材施教”,用在这里十分恰当。不同地方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强项和弱项,如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华侨后代,听说能力可能较好,读写能力则较弱,那么就应多加强读写方面的训练;日韩学生读写可能相对出色,则宜强化听说的练习。西方国家的学生学汉语往往没有那么大的毅力和强烈的主观意愿。跟他们讲“头悬梁,锥刺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样的话,他们并不容易理解甚至可能被吓到,认为这是摧残人性。中国人有刻苦读书的优良传统,勤奋的学生会花很多业余时间来学习和完成作业,而西方国家这种情况比较少,他们更注重团体合作以及双向交流和多向交流的互动练习,小组活动的形式更是十分常见,内部各有分工,每人都有角色,形式多种多样,有演讲、有辩论、有讨论、有游戏。对外汉语国别化教材编写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教材设计应适应当地需求
相对于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系统化、专业化来说,海外的汉语教学则表现出多层次、群众化的特征,教学时间多半分散,集中授课很少。这就要求在教学设计上要有弹性,可采用细水长流的策略,对教材的内容既可集中使用,又可分散进行,便于本地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操作。只有充分考虑所在国的实际情况,针对当地各种学习者的需要编写教材,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教学组织者在开班之前务必进行深入调查,了解生源的特点,根据他们的要求合理编班。
为大学生和中学生编写的汉语教材同周末补习班、短训班、夜校使用的教材肯定是不同的,中小学外语课战线较长,留学人员的短训班则适合集中突击,来华旅游人员则应安排速成口语培训,学前儿童班主要考虑趣味。教材设计中应更多采用灵活的练习形式和多样化的课堂活动以及丰富的阅读材料,不要安排太多家庭作业,特别是枯燥无味的内容。对课程的容量、练习课的比例、测试内容都应有精细的设计,如中小学教材在每一单元中应有多少课、练习占多少等都应在教材中体现出来,全面适应当地的多样化需求。
把交际能力放在教学首位
我国第二语言教学存在一个误区,教师往往更重视知识的传授,有些人把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混为一谈,用大量时间和气力对语法规则进行分析和讲解。学生们得到的语言知识大多并未内化为交际能力。在国别化教材编写中应当明确:语言能力训练为主,语言知识传授为辅,知识传授越精越好,要渗透到能力训练里去,汉语课不能上成知识课。第二语言教学关键是使学生获得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一定要在教材中体现出来,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通过操练获得这种能力。
在国外教学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如果不把语言能力作为第一目标,就会对教学的效果产生致命的打击。因为国外缺少语言环境,学生更难获得语感,所以操练显得特别重要。这很像学开车或游泳,光听理论课远远不够,必须亲自上路或下水实践才行。在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如再花过多时间进行理论讲解,实践机会就会相对减少,阻止了语言内化的进程。因此,应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在教材中设计大量的练习供师生使用,讲语法时主要讲“教学语法”,讲一些如何组装句子的技能,并及时加以训练。只有这样,编写出的对外汉语教材才能够高效、实用并更有针对性。可见,针对性原则是对外汉语国别化教材的灵魂。国别化教材的发展事关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兴旺。(作者:于海阔 单位: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