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则的法则:蓝海人,红海人与死人
探索表象下的规律是人永不停歇的本能,很大程度上,也是人类生活巨大的乐趣,正是对自身的不了解和好奇,让思考者成为被自己从巨石中解放出的雕塑,呈现我们所称之为的---规律的美。
总的来说,万物所遵循的只有物理规律,也就是我们所知的,一切规律的规律。世界就是混沌,唯有浩浩荡荡的熵流,而其中的每个可以自洽的小漩涡,都拥有了自身的一套法则。比如,我们。
谈论我们的起源和终点,我们自身的意义,是哲学永恒的话题,生命本身就是不可思议的,尤其当它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和总结的智能,并提出超越式的问题,为了得到答案,比如42,一切智能都会不惜付出庞大的思辨。这种程度的思辨是需要巨大的前提的,也就是,生存。对于一篇几千字的文章,这当然是一个过大的论题,我所谈论的也只能是恒河沙中一枚沙的精细和美---环境影响下,人调用的思维法则。
在细菌培养中,有一条众人皆知的时间-数量指数S曲线,它所表达的是,在一个密闭的营养液容器中,接种后的细菌生长随时间的变化。在前半段,曲线加速升高,增殖扩张越来越快;随后,增长速度达到顶峰,开始下降,后半段呈现减速升高,虽然总的来说仍在发展,但曲线还是撞到了它的天花板,细菌数量到达顶峰;好景不长,在营养耗竭之前,曲线从天花板加速往下掉落,细菌们经历了一场小范围的大饥荒,最后,归零。
这是我要说的---生存法则下的思维法则,蓝海人、红海人和活人的故事。
第一条:当资源充裕,发展效率高于斗争效率时,蓝海思维为优势法则。
多数文明的起始阶段、大航海时代、以及改革开放时代,在以上历史时期中,外部是宽广得不可思议的,世界是无垠的土地、海洋,丰饶的矿床,无数的发展机会,在经济学来看,把时间人力投入在蓝海是明显优战略。蓝海思维是外向型的,快速扩张并充分调度资源,减少内耗一致对外,一切工作为做大蛋糕而服务。事实上我们对指数级增长的曲线并不陌生,二战后世界人口,电气时代的科技发展,中国30年经济增长,快速扩张引导人们的矛头一致对外冲杀,而内部的次要矛盾为之掩盖。具体来说,宏观的蓝海法则是一个弱框架下的强市场,众多强势的集合体并不拥挤(早期)的各自扩张,主要矛盾表现为时间与个体的矛盾,一个足够强势的元帅、创始人或决策群,或者一个可以快速复制的模式(病毒式循环),会是法则的优秀适应者。
而微观上说,一个群体中的蓝海人典型形象会是一个西方式的精英---富于激情和侵略性,口才出众,锋芒毕露的实干派,这种特征帮助他快速集结力量,投入到攻城掠地式的开发之中,带来价值。在利益导向的一般情况而言,他担当的将是团体中生产力核心的角色,或往这个角色过渡。
第二条:当资源限制出现,发展减缓,再分配逐渐增加时,红海思维成为优势法则。
事实上,人类文明的大部分时代,都属于红海时间,这是蓝海与黑海之间的漫长时刻,进化发生得最快速的时间,也是所谓的阳光下没有新鲜事的时代。当外部探索基本完毕,总资源可以预见其瓶颈时,内部斗争就真正提上日程了。竞争从来是生命和文明演进的主旋律,红海思维中,核心部分就是在打败对手并在博弈者间达到利益最大化的平衡。因为红海是拥挤的,竞争烈度会随着红海的完成而快速提升,达到帕雷托最优并非终点,因为马太效应已经发挥作用,在消灭对手到达新的平衡之前,博弈不会停止。这是场瓜分蛋糕的游戏,而每个人都拿着刀。
宏观上看,社会框架已经成形增强,巨头出现,但资源尚未完成极化,强框架的管理者作为庄家,和巨头们主导着一场游戏。可以说,政治永远是红海的世界,一个已经成熟的市场也是,我们不难从这些领域找到最好的玩家,以至于我不想罗列过多的例子,一本三国志足矣。红海法则青睐的是拥有全局眼光,长于利用信息差和资源差(后者远更重要)不断合作和博弈,并隐藏这些手段,外交手腕强硬的决策体。
另一方面,微观的红海赢家常常是最懂得利用规则法律与道德舆论的纵横家。在微观上,博弈个体之间的资源差如果很大,相当程度上结果已经决定。但筹码相近的玩家之间,信息差往往左右着战局,因为言论和小动作是廉价的,制造矛盾成本很低且方法数不胜数。一个优秀的红海人特征会是典型的东方式的领导者---具有足够城府和视野,擅于利用言论和资源在利益体中制衡,对外的纵横家和对内的支配者和再分配者,很有趣的是,次强的红海人是一群变得不露锋芒的蓝海人,生产力核心永远是团体中的硬核,但太强的竞争感可能让典型的蓝海生物提前被踢出游戏,超出才华的光芒是危险的。
第三条:当资源短缺,供不应求影响到框架稳定甚至个体生存时,黑海法则成为优势法则。
这是历史最黑暗的时期,生存压倒一切,冰河期、大饥荒、大瘟疫和长年战乱,如果把蓝海和红海法则比作做大蛋糕和瓜分蛋糕,黑海的惨烈就是让所有人来争抢一个蛋糕。它宣布的是治世的结束和乱世的开始,在黑海,一切规则都仅作参考,个体考虑的核心只有生存,从霍布斯丛林法则来看,这样一个由无限利己的个体组成的模型,最后必然走向共同悲剧,除非产生一个新的政权,以保护其附庸者。宏观上,决策群必须从外部和内部两个不安定因素中存活下来,也就是说,对内实行高压独裁,计划经济和友爱部式的维稳框架,对外战略上纵横捭阖,以斗争拉动资源,以战养战,战术上采取扫荡式的掠夺,不择一切手段获取资源。黑海最优决策体是具有实业根基和铁腕外交的战争机器。
微观上的情况是更残酷的,这是零和博弈,甚至负和博弈的生存游戏,这种无规则社会的优胜者是一切道德教育中最避免产生的无限利己者。总的来说,道德和法制的意义在于剥夺受众的部分权利,再回报一个安全和低生存成本的生态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每个个体的合作回报会高于黑海的平均回报,而值得注意的是,略低于平均道德水平的行为者短期回报将高于平均人群,这就是特殊社会环境下规则崩坏的原因。黑海最优解是远不止一个的,框架崩塌后走向混沌,混沌会选择阻力最小的解,而环境和个性决定了阻力。黑海人唯有内核不变,一切行为为自身生存服务---也就是,成为最后的活人。
讽刺的是,充斥所有史书的永远是贫穷与稀缺,这意味着世间的主旋律,也许真的是茫茫黑海,而其他模式不过是局部的,友善的意外罢了。
总的来说,万物所遵循的只有物理规律,也就是我们所知的,一切规律的规律。世界就是混沌,唯有浩浩荡荡的熵流,而其中的每个可以自洽的小漩涡,都拥有了自身的一套法则。比如,我们。
谈论我们的起源和终点,我们自身的意义,是哲学永恒的话题,生命本身就是不可思议的,尤其当它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和总结的智能,并提出超越式的问题,为了得到答案,比如42,一切智能都会不惜付出庞大的思辨。这种程度的思辨是需要巨大的前提的,也就是,生存。对于一篇几千字的文章,这当然是一个过大的论题,我所谈论的也只能是恒河沙中一枚沙的精细和美---环境影响下,人调用的思维法则。
在细菌培养中,有一条众人皆知的时间-数量指数S曲线,它所表达的是,在一个密闭的营养液容器中,接种后的细菌生长随时间的变化。在前半段,曲线加速升高,增殖扩张越来越快;随后,增长速度达到顶峰,开始下降,后半段呈现减速升高,虽然总的来说仍在发展,但曲线还是撞到了它的天花板,细菌数量到达顶峰;好景不长,在营养耗竭之前,曲线从天花板加速往下掉落,细菌们经历了一场小范围的大饥荒,最后,归零。
这是我要说的---生存法则下的思维法则,蓝海人、红海人和活人的故事。
第一条:当资源充裕,发展效率高于斗争效率时,蓝海思维为优势法则。
多数文明的起始阶段、大航海时代、以及改革开放时代,在以上历史时期中,外部是宽广得不可思议的,世界是无垠的土地、海洋,丰饶的矿床,无数的发展机会,在经济学来看,把时间人力投入在蓝海是明显优战略。蓝海思维是外向型的,快速扩张并充分调度资源,减少内耗一致对外,一切工作为做大蛋糕而服务。事实上我们对指数级增长的曲线并不陌生,二战后世界人口,电气时代的科技发展,中国30年经济增长,快速扩张引导人们的矛头一致对外冲杀,而内部的次要矛盾为之掩盖。具体来说,宏观的蓝海法则是一个弱框架下的强市场,众多强势的集合体并不拥挤(早期)的各自扩张,主要矛盾表现为时间与个体的矛盾,一个足够强势的元帅、创始人或决策群,或者一个可以快速复制的模式(病毒式循环),会是法则的优秀适应者。
而微观上说,一个群体中的蓝海人典型形象会是一个西方式的精英---富于激情和侵略性,口才出众,锋芒毕露的实干派,这种特征帮助他快速集结力量,投入到攻城掠地式的开发之中,带来价值。在利益导向的一般情况而言,他担当的将是团体中生产力核心的角色,或往这个角色过渡。
第二条:当资源限制出现,发展减缓,再分配逐渐增加时,红海思维成为优势法则。
事实上,人类文明的大部分时代,都属于红海时间,这是蓝海与黑海之间的漫长时刻,进化发生得最快速的时间,也是所谓的阳光下没有新鲜事的时代。当外部探索基本完毕,总资源可以预见其瓶颈时,内部斗争就真正提上日程了。竞争从来是生命和文明演进的主旋律,红海思维中,核心部分就是在打败对手并在博弈者间达到利益最大化的平衡。因为红海是拥挤的,竞争烈度会随着红海的完成而快速提升,达到帕雷托最优并非终点,因为马太效应已经发挥作用,在消灭对手到达新的平衡之前,博弈不会停止。这是场瓜分蛋糕的游戏,而每个人都拿着刀。
宏观上看,社会框架已经成形增强,巨头出现,但资源尚未完成极化,强框架的管理者作为庄家,和巨头们主导着一场游戏。可以说,政治永远是红海的世界,一个已经成熟的市场也是,我们不难从这些领域找到最好的玩家,以至于我不想罗列过多的例子,一本三国志足矣。红海法则青睐的是拥有全局眼光,长于利用信息差和资源差(后者远更重要)不断合作和博弈,并隐藏这些手段,外交手腕强硬的决策体。
另一方面,微观的红海赢家常常是最懂得利用规则法律与道德舆论的纵横家。在微观上,博弈个体之间的资源差如果很大,相当程度上结果已经决定。但筹码相近的玩家之间,信息差往往左右着战局,因为言论和小动作是廉价的,制造矛盾成本很低且方法数不胜数。一个优秀的红海人特征会是典型的东方式的领导者---具有足够城府和视野,擅于利用言论和资源在利益体中制衡,对外的纵横家和对内的支配者和再分配者,很有趣的是,次强的红海人是一群变得不露锋芒的蓝海人,生产力核心永远是团体中的硬核,但太强的竞争感可能让典型的蓝海生物提前被踢出游戏,超出才华的光芒是危险的。
第三条:当资源短缺,供不应求影响到框架稳定甚至个体生存时,黑海法则成为优势法则。
这是历史最黑暗的时期,生存压倒一切,冰河期、大饥荒、大瘟疫和长年战乱,如果把蓝海和红海法则比作做大蛋糕和瓜分蛋糕,黑海的惨烈就是让所有人来争抢一个蛋糕。它宣布的是治世的结束和乱世的开始,在黑海,一切规则都仅作参考,个体考虑的核心只有生存,从霍布斯丛林法则来看,这样一个由无限利己的个体组成的模型,最后必然走向共同悲剧,除非产生一个新的政权,以保护其附庸者。宏观上,决策群必须从外部和内部两个不安定因素中存活下来,也就是说,对内实行高压独裁,计划经济和友爱部式的维稳框架,对外战略上纵横捭阖,以斗争拉动资源,以战养战,战术上采取扫荡式的掠夺,不择一切手段获取资源。黑海最优决策体是具有实业根基和铁腕外交的战争机器。
微观上的情况是更残酷的,这是零和博弈,甚至负和博弈的生存游戏,这种无规则社会的优胜者是一切道德教育中最避免产生的无限利己者。总的来说,道德和法制的意义在于剥夺受众的部分权利,再回报一个安全和低生存成本的生态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每个个体的合作回报会高于黑海的平均回报,而值得注意的是,略低于平均道德水平的行为者短期回报将高于平均人群,这就是特殊社会环境下规则崩坏的原因。黑海最优解是远不止一个的,框架崩塌后走向混沌,混沌会选择阻力最小的解,而环境和个性决定了阻力。黑海人唯有内核不变,一切行为为自身生存服务---也就是,成为最后的活人。
讽刺的是,充斥所有史书的永远是贫穷与稀缺,这意味着世间的主旋律,也许真的是茫茫黑海,而其他模式不过是局部的,友善的意外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