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现象”之我见
(本文为我大学本科期间习作)
首先,我要强调一下韩寒是我十分欣赏的一个男生,所以要我评论“韩寒现象”难免有点有失偏颇,但是谁又是真正的局外人呢?我想咸鱼白菜各有所爱吧。
第一次知道“韩寒”这个人是我在高中的时候,那时候语文老师奉劝我们好好读书,不要像韩寒一样不羁叛逆,好好把高考考完。后来,“韩寒”这个名字我就记住了。再后来,我把他那神一般的成名作《三重门》给看完了,还记得当时看完的第一反应就是惊艳,完全想不到一个当时只有17岁的孩子能写出这样的小说,对他另眼相看。“韩寒现象”也是从《三重门》热销时开始的。其实身为韩寒多年的读者,我也认为韩寒的小说的确不及他的杂文写得好。但为什么当时《三重门》都引起这么大的回响呢?我个人认为是时势造英雄以及中国成年人与青少年的代沟造成的。首先,在中国推行了多年的应试教育后,弊端开始不断出现,而韩寒在《三重门》用嬉皮笑语的文字大胆地讽刺了当代教育,当然会引起正在受应试教育影响的青少年的共鸣,加上如此的勇气难免会引起青少年的追捧。另外,由于青少年与所谓的大人之间由于国情的影响,造成了巨大的鸿沟。支持韩寒的大部分为80后90后,这两代人生活在和平年代,随着全球化的影响,这些年轻人借助互联网等媒体有着更大的视野。由于各种成长因素的不同,造成了巨大的代沟,大人们希望小孩子读好书进好的学校找份好工作,而这些小孩子却更渴望成为有个性的一个。
其实,造成“韩寒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我认为是韩寒说出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心中所想的,一定意义上,他表达了这群人。韩寒在《我们这一代人》这篇杂文中曾经这样写到:“而现在这个时代,到现在的诸多不满和不和谐或者利好和进步,其实和这一代人根本没有关系,这全是老一辈人搞出来的后果。政府公信力伴随着CCTV一起空前的丧失,也和这代人没有任何关系。这一代人暂时只能在娱乐圈露个脸,我想不能对这个社会造成多大的影响。80年出生的到现在才28岁,最小的19岁,也就是处长和处男的时候,完全没有任何的权势,所以权利始终不当造成的后果再推卸到这代人身上是无辜的。自己的屁股没擦干净是不能用下一代的胎毛来做草纸的。”当时读这段话的时候,第一时间我感觉到的是痛快,说出我的心声。然后我开始想到,中国人在恶性循环着“一代不如一代”这种无聊的指责中。身为8090后的一份子,我深觉韩寒那玩笑般的语言代表了我们某些心声,读他的文章感到痛快并引起我们的一定思考。
年初的“韩方大战”把人们的视线再次集中在韩寒身上,在我看来,这场大战绝对闹剧,那个方舟子实在是吃饱饭没事做。不过由于这件事被放大,引致韩寒的各方面再次引起大家的关注。说起这个,让我想起《锵锵三人行》有一集谈及韩方大战,一向欣赏韩寒的梁文道这样说道:“我觉得我认识的韩寒是一个没有大家说的那么的老谋深算,那么的好像都安排好了,什么卧底五毛这一类的,我觉得很明显就是他观点上有一些新的想法,那些观点我们可就观点来讨论观点,我会说为什么我不同意,我同意什么,但是现在我们谈问题很快就谈到韩寒这个人怎么样,他是什么背景,他是什么居心,他原来就潜伏的如何如何。再说下去就挖掘,他这个人是不是过去一贯的弄虚造假还是怎么样,我不喜欢太喜欢这样的去谈问题的方法,终于到了跟方舟子掐架这事之后,我就觉得有点看不下去了,这事已经变成一场泥浆摔跤一样的东西了。”方舟子说“人造韩寒”,这是对一个作家很高的一个指控,他否定了韩寒所有的作品,而且这种指控并没有什么实质的证据。而且,若果真有人代笔,代笔那个人干嘛自己不跑出来呢?我不想深究这个白痴的问题。我认为韩寒的确有才华,而且适逢天时地利人和,所以造就了他。
提到“韩寒现象”,不得不说说韩寒被誉为鲁迅接班人的事。我觉得首先谁也不是谁的谁。赞成韩寒成为第二个鲁迅的人,大概是把一些美好的愿望寄托在这个勇敢的年轻人身上,希望他能利用他的影响力对中国做出一些好的贡献。否定的人呢?大多应该是不喜欢他的人吧。在我看来,韩寒的确已经成为一名深具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并在对中国当下产生一定的影响,身为他的支持者,当然希望他能走得更远,不失大家的期望。但是,我认为不必将鲁迅与韩寒相比,毕竟两人身处的时代背景差天共地。而且,鲁迅虽然出色,但未免被共产党拔得太高了。因为政治的原因,文学作品总的不到应有的评价,有些符合主旋律的作品就被无限放大,就像冰心的小说竟比张爱玲的小说更被教材广泛赞扬,更成为中心学生必读书目。真正有看过两人作品的人,明显会看到两人在文学上的差异。所以,以致我现在认为被官方赞同的作品也未必真的是好作品。同理,被官方广泛认可的人也未必真的如此。
最后,分享一下我很喜欢韩寒《这一代人(2012)》的一段话:“这模糊的一代人,70尾,整个80后,90头,我充满着希望。他们出生在洗脑教育的时代,却没有摊上人与人之间揪斗的年代,教材只洗了他们最不记事的那部分大脑,而且由于洗脑内容实在枯燥,引发逆反,同时互联网和西方产品出现,他们会有更深的被欺骗感。由于找不到实际的行骗者,他们也暂时没法报仇,他们现在虽然都在社会里不上不下的地方挣扎,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也只限勾心斗角,但都更加努力,因为社会剧变的带来的暴富机会他们都没赶上。在我少年去北京的时候,我一直不屑于和我的同龄人交往,交了几个前辈朋友,虽然人都不错,但现在发现我身边的朋友还都是这一代人。所以我相信这一代人可以见证很多东西,我们今天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头皮屑。”
首先,我要强调一下韩寒是我十分欣赏的一个男生,所以要我评论“韩寒现象”难免有点有失偏颇,但是谁又是真正的局外人呢?我想咸鱼白菜各有所爱吧。
第一次知道“韩寒”这个人是我在高中的时候,那时候语文老师奉劝我们好好读书,不要像韩寒一样不羁叛逆,好好把高考考完。后来,“韩寒”这个名字我就记住了。再后来,我把他那神一般的成名作《三重门》给看完了,还记得当时看完的第一反应就是惊艳,完全想不到一个当时只有17岁的孩子能写出这样的小说,对他另眼相看。“韩寒现象”也是从《三重门》热销时开始的。其实身为韩寒多年的读者,我也认为韩寒的小说的确不及他的杂文写得好。但为什么当时《三重门》都引起这么大的回响呢?我个人认为是时势造英雄以及中国成年人与青少年的代沟造成的。首先,在中国推行了多年的应试教育后,弊端开始不断出现,而韩寒在《三重门》用嬉皮笑语的文字大胆地讽刺了当代教育,当然会引起正在受应试教育影响的青少年的共鸣,加上如此的勇气难免会引起青少年的追捧。另外,由于青少年与所谓的大人之间由于国情的影响,造成了巨大的鸿沟。支持韩寒的大部分为80后90后,这两代人生活在和平年代,随着全球化的影响,这些年轻人借助互联网等媒体有着更大的视野。由于各种成长因素的不同,造成了巨大的代沟,大人们希望小孩子读好书进好的学校找份好工作,而这些小孩子却更渴望成为有个性的一个。
其实,造成“韩寒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我认为是韩寒说出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心中所想的,一定意义上,他表达了这群人。韩寒在《我们这一代人》这篇杂文中曾经这样写到:“而现在这个时代,到现在的诸多不满和不和谐或者利好和进步,其实和这一代人根本没有关系,这全是老一辈人搞出来的后果。政府公信力伴随着CCTV一起空前的丧失,也和这代人没有任何关系。这一代人暂时只能在娱乐圈露个脸,我想不能对这个社会造成多大的影响。80年出生的到现在才28岁,最小的19岁,也就是处长和处男的时候,完全没有任何的权势,所以权利始终不当造成的后果再推卸到这代人身上是无辜的。自己的屁股没擦干净是不能用下一代的胎毛来做草纸的。”当时读这段话的时候,第一时间我感觉到的是痛快,说出我的心声。然后我开始想到,中国人在恶性循环着“一代不如一代”这种无聊的指责中。身为8090后的一份子,我深觉韩寒那玩笑般的语言代表了我们某些心声,读他的文章感到痛快并引起我们的一定思考。
年初的“韩方大战”把人们的视线再次集中在韩寒身上,在我看来,这场大战绝对闹剧,那个方舟子实在是吃饱饭没事做。不过由于这件事被放大,引致韩寒的各方面再次引起大家的关注。说起这个,让我想起《锵锵三人行》有一集谈及韩方大战,一向欣赏韩寒的梁文道这样说道:“我觉得我认识的韩寒是一个没有大家说的那么的老谋深算,那么的好像都安排好了,什么卧底五毛这一类的,我觉得很明显就是他观点上有一些新的想法,那些观点我们可就观点来讨论观点,我会说为什么我不同意,我同意什么,但是现在我们谈问题很快就谈到韩寒这个人怎么样,他是什么背景,他是什么居心,他原来就潜伏的如何如何。再说下去就挖掘,他这个人是不是过去一贯的弄虚造假还是怎么样,我不喜欢太喜欢这样的去谈问题的方法,终于到了跟方舟子掐架这事之后,我就觉得有点看不下去了,这事已经变成一场泥浆摔跤一样的东西了。”方舟子说“人造韩寒”,这是对一个作家很高的一个指控,他否定了韩寒所有的作品,而且这种指控并没有什么实质的证据。而且,若果真有人代笔,代笔那个人干嘛自己不跑出来呢?我不想深究这个白痴的问题。我认为韩寒的确有才华,而且适逢天时地利人和,所以造就了他。
提到“韩寒现象”,不得不说说韩寒被誉为鲁迅接班人的事。我觉得首先谁也不是谁的谁。赞成韩寒成为第二个鲁迅的人,大概是把一些美好的愿望寄托在这个勇敢的年轻人身上,希望他能利用他的影响力对中国做出一些好的贡献。否定的人呢?大多应该是不喜欢他的人吧。在我看来,韩寒的确已经成为一名深具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并在对中国当下产生一定的影响,身为他的支持者,当然希望他能走得更远,不失大家的期望。但是,我认为不必将鲁迅与韩寒相比,毕竟两人身处的时代背景差天共地。而且,鲁迅虽然出色,但未免被共产党拔得太高了。因为政治的原因,文学作品总的不到应有的评价,有些符合主旋律的作品就被无限放大,就像冰心的小说竟比张爱玲的小说更被教材广泛赞扬,更成为中心学生必读书目。真正有看过两人作品的人,明显会看到两人在文学上的差异。所以,以致我现在认为被官方赞同的作品也未必真的是好作品。同理,被官方广泛认可的人也未必真的如此。
最后,分享一下我很喜欢韩寒《这一代人(2012)》的一段话:“这模糊的一代人,70尾,整个80后,90头,我充满着希望。他们出生在洗脑教育的时代,却没有摊上人与人之间揪斗的年代,教材只洗了他们最不记事的那部分大脑,而且由于洗脑内容实在枯燥,引发逆反,同时互联网和西方产品出现,他们会有更深的被欺骗感。由于找不到实际的行骗者,他们也暂时没法报仇,他们现在虽然都在社会里不上不下的地方挣扎,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也只限勾心斗角,但都更加努力,因为社会剧变的带来的暴富机会他们都没赶上。在我少年去北京的时候,我一直不屑于和我的同龄人交往,交了几个前辈朋友,虽然人都不错,但现在发现我身边的朋友还都是这一代人。所以我相信这一代人可以见证很多东西,我们今天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头皮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