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不同的制度看透社会百态
十二公民——不同的制度看透社会百态
2015年5月15日上映的电影《十二公民》虽然在票房上惨淡收尾,但是却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包揽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主要奖项。影片刚上映时,我对于中国在不同的制度下翻拍这部美国经典电影实存疑虑。毕竟,我国的法律制度和社会背景相交美国差异巨大,这种照搬原剧本框架的翻拍我实在是带有偏见的。但是影片却在上映后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和成绩,这也是促使我在网上观看了这部电影的原因。不得不承认,看完影片后我是着实的佩服这位年轻的话剧导演徐昂的。倒不是说电影是没有瑕疵的完美,只是佩服他在剧本的改编上确实是有着深厚的功底的。可以说这部电影被他完完全全的“本土化”了,而且融入的也是十分自然合理,甚至深刻地展现出了中国特有的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下的问题。
首先,了解一下这部电影《十二公民》。本片改编自美国1957年上映的经典电影《十二怒汉 (12 angry man)》,原版电影讲述了一个在贫民窟中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案件的旁观者和凶器均以呈堂铁证如山,而由十二个不同身份的人组成的陪审团要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才能正式结案,在他们激烈地争论中,成员们由11比1赞成有罪一直到12比0判定无罪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影片在票房上同样是不尽理想,而且在次年的奥斯卡竞赛中也败给了《桂河大桥》。但是它在上映之后的几十年内却影响并成就了美国文化中最普世的价值观,它奠定了美国文化中人们对法律的认知和对道德事物的认知。可以说,这是一部充满哲学性的艺术电影,它不一定被大众所接受但是却是电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类型。《十二怒汉》的成就其实并不在导演,就影片场景来说,它不过是十二个形形色色的人物在一间屋里讨论案情罢了。这部电影的灵魂来自编剧瑞吉诺罗斯,他设置的讨论内容与故事背景反应了美国社会和法律体质中的本质问题。这也是我对《十二公民》最关心的问题,一个反映美国社会问题的电影能否复制使用在中国?
要说对原作《十二怒汉》的翻拍,中国并不是第一个。在1991年和2007年,日本和俄罗斯都曾经翻拍过这部电影。日本的翻拍我是颇不喜欢的,导演在改变剧本时也许是太过注意本土化的修改,剧情上大都忽略了这是一部在讨论法律制度的电影了。俄罗斯版的十二怒汉,对于原版自然是一脉相承,只是在细节上让全篇有了更多地政治意味,这自然也是俄罗斯人的一贯风格了。
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不同,中国在翻拍时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剧本的改编了。首先,中国并不使用陪审团制度,剧情上便不可能完全的套用《十二怒汉》的原剧本;其次,在社会价值观上,中美的差距实在是太大,美国社会体制下诸如种族歧视等问题也不能在中国成立。这也是我在一开始提出对这部片子存有疑虑的原因。然而,导演兼编剧的徐昂却很好地完成了这一特殊任务。抛开陪审团制度不说,在人物设定上,电影中十二位陪审员被很好地赋予了中国特色的阶级和职位;他们每个人都代表了真实社会中不同阶层,在激烈的辩论中,这些人物背后的故事也被一一揭开,用来体现出中国社会制度下的各种情况。这些人物性格大多棱角分明,如圆滑世故的小摊贩、淳朴老实的保安、玩世不恭的刑满释放人员、心思缜密的企业家、游手好闲的包租公、以及满嘴京片子的土著的哥。这些陪审员的角色设定,与美俄日等各版中的建筑师、医生、演员、会计师、将领等中高阶层职业群体迥异,大多都是极具市井生活气息的身份与职业,因此他们的偏见,也更接地气,囊括了地域歧视、职业歧视、父子代沟、对刑满释放人员的歧视等等早已深入人心的扭曲观念。当然,电影的主题还是在谈法律,这些不同人物的表现都展现出中国法律意识淡薄的社会现状。虽然在不同的体制下,但是人性中的偏见,法律的认识和理解,社会阶级中的辛酸与故事都在这短短两小时的激辩中展现了出来。中国人真的是该静下心看这部电影的,有时我们对于这个社会其他的人总是太多的偏见了。
当然,电影还是在一些细节上展现出了些许不足。正如之前所说,导演还是没能很自然的解释陪审团制度的问题,只是很蹩脚的解释为帮孩子西法的毕业考试帮忙做模拟陪审团。在演员上,作为话剧导演的徐昂,选择了十二位资深话剧演员;可以说演员的表现上着实让人称赞,韩童生和何冰两人激烈的争执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太过话剧化的形式也让本片缺少了电影应有的情节感。不过总的来说,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国产佳片。
2015年5月15日上映的电影《十二公民》虽然在票房上惨淡收尾,但是却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包揽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主要奖项。影片刚上映时,我对于中国在不同的制度下翻拍这部美国经典电影实存疑虑。毕竟,我国的法律制度和社会背景相交美国差异巨大,这种照搬原剧本框架的翻拍我实在是带有偏见的。但是影片却在上映后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和成绩,这也是促使我在网上观看了这部电影的原因。不得不承认,看完影片后我是着实的佩服这位年轻的话剧导演徐昂的。倒不是说电影是没有瑕疵的完美,只是佩服他在剧本的改编上确实是有着深厚的功底的。可以说这部电影被他完完全全的“本土化”了,而且融入的也是十分自然合理,甚至深刻地展现出了中国特有的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下的问题。
首先,了解一下这部电影《十二公民》。本片改编自美国1957年上映的经典电影《十二怒汉 (12 angry man)》,原版电影讲述了一个在贫民窟中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案件的旁观者和凶器均以呈堂铁证如山,而由十二个不同身份的人组成的陪审团要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才能正式结案,在他们激烈地争论中,成员们由11比1赞成有罪一直到12比0判定无罪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影片在票房上同样是不尽理想,而且在次年的奥斯卡竞赛中也败给了《桂河大桥》。但是它在上映之后的几十年内却影响并成就了美国文化中最普世的价值观,它奠定了美国文化中人们对法律的认知和对道德事物的认知。可以说,这是一部充满哲学性的艺术电影,它不一定被大众所接受但是却是电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类型。《十二怒汉》的成就其实并不在导演,就影片场景来说,它不过是十二个形形色色的人物在一间屋里讨论案情罢了。这部电影的灵魂来自编剧瑞吉诺罗斯,他设置的讨论内容与故事背景反应了美国社会和法律体质中的本质问题。这也是我对《十二公民》最关心的问题,一个反映美国社会问题的电影能否复制使用在中国?
要说对原作《十二怒汉》的翻拍,中国并不是第一个。在1991年和2007年,日本和俄罗斯都曾经翻拍过这部电影。日本的翻拍我是颇不喜欢的,导演在改变剧本时也许是太过注意本土化的修改,剧情上大都忽略了这是一部在讨论法律制度的电影了。俄罗斯版的十二怒汉,对于原版自然是一脉相承,只是在细节上让全篇有了更多地政治意味,这自然也是俄罗斯人的一贯风格了。
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不同,中国在翻拍时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剧本的改编了。首先,中国并不使用陪审团制度,剧情上便不可能完全的套用《十二怒汉》的原剧本;其次,在社会价值观上,中美的差距实在是太大,美国社会体制下诸如种族歧视等问题也不能在中国成立。这也是我在一开始提出对这部片子存有疑虑的原因。然而,导演兼编剧的徐昂却很好地完成了这一特殊任务。抛开陪审团制度不说,在人物设定上,电影中十二位陪审员被很好地赋予了中国特色的阶级和职位;他们每个人都代表了真实社会中不同阶层,在激烈的辩论中,这些人物背后的故事也被一一揭开,用来体现出中国社会制度下的各种情况。这些人物性格大多棱角分明,如圆滑世故的小摊贩、淳朴老实的保安、玩世不恭的刑满释放人员、心思缜密的企业家、游手好闲的包租公、以及满嘴京片子的土著的哥。这些陪审员的角色设定,与美俄日等各版中的建筑师、医生、演员、会计师、将领等中高阶层职业群体迥异,大多都是极具市井生活气息的身份与职业,因此他们的偏见,也更接地气,囊括了地域歧视、职业歧视、父子代沟、对刑满释放人员的歧视等等早已深入人心的扭曲观念。当然,电影的主题还是在谈法律,这些不同人物的表现都展现出中国法律意识淡薄的社会现状。虽然在不同的体制下,但是人性中的偏见,法律的认识和理解,社会阶级中的辛酸与故事都在这短短两小时的激辩中展现了出来。中国人真的是该静下心看这部电影的,有时我们对于这个社会其他的人总是太多的偏见了。
当然,电影还是在一些细节上展现出了些许不足。正如之前所说,导演还是没能很自然的解释陪审团制度的问题,只是很蹩脚的解释为帮孩子西法的毕业考试帮忙做模拟陪审团。在演员上,作为话剧导演的徐昂,选择了十二位资深话剧演员;可以说演员的表现上着实让人称赞,韩童生和何冰两人激烈的争执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太过话剧化的形式也让本片缺少了电影应有的情节感。不过总的来说,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国产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