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艺术·人物 | 肖胜杰:建立艺术与生命的一种通道
编者按:
泛艺术社区将会陆续整理艺术家的档案资料,形成系列的个案研究。涉及艺术家的作品、评论、访谈等图文、影音资料。本项目从成都向外扩散,以推广青年艺术家为核心,通过实地走访、发布原创评论、接收投稿等形式,尽可能客观地呈现艺术家的创作脉络和个人所思所想。
欢迎各位关注和投稿。
==========================================================
作者简介:
肖胜杰,1983年生于湖北孝感,2007年毕业于新疆艺术学院版画系,
现居北京。
==========================================================
《肖胜杰:建立艺术与生命的一种通道》
2015年9月26日到10月3日,肖胜杰在田上艺术空间安全地完成了他的行为《七日》。行为结束后,泛艺术编辑部采访了肖胜杰,了解这个行为背后的故事。
日常行为和行为艺术的对抗
几年前,肖胜杰艺术创作已经在关注“如何让艺术变得更生活化”,他会有意识地做一些日常的行为,并把这些行为变成自己生命和艺术创作的一部分。从自己装修工作室的《砌砖》,到《我要六块腹肌》,再到每天打扫自己的工作室(《时时擦尘埃》),这些日常的行为他都有记录。
“太日常的动作会让我忘记自己在做艺术,这会消解掉我创作的意识,所以我一直与这种状态做对抗,就算是砌砖、锻炼、扫地,也要让自己明白,这是在做艺术”。当他养成习惯之后,行为艺术和日常行为的界限变得模糊,这就是这个阶段肖胜杰的行为艺术想要传达的观念。
《七日》的行为记录,过程中得到的感悟
肖胜杰这次《七日》的行为,是他以前行为的一个延续。以前是通过“做”一些日常的事情,现在则是“不做”一些事情,模糊艺术和日常的关系。艺术家在实施行为前四天,开始节食,每天递减进食量并在行为开始前排清体内大便。在9月26日中午12点,艺术家进入田上艺术空间二楼的小房间内,不离开专门定制的椅子,不吃,基本不与外界交流,生活7天。
我对各种宗教都很感兴趣,想通过强制打坐的方式,知行合一地感受“万象皆空”的状态,突破身体的极限得到未曾有过的体验。
第一天入夜我醒了,发现自己已经不是打坐的状态。这个身体的自然反应让我觉得很沮丧。第二天晚上才终于下定了决心,哪怕是不能维持打坐的姿势,也要安心于虚无和追求平静的状态,把这个行为做下去。
之后我没有觉得无聊,享受孤独和发呆,看这个空荡荡的房间里任何可以看到的事物,比如我会盯着阳光射入墙洞产生的光斑,看着光斑的出现、移动、再消失,就过去了一个白天。
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我一直没法让腿伸直,经常出于本能改变姿势,每次都会醒,睡眠时间总是断断续续的一两个小时,这时候觉得时间过得很慢。也只有在似睡非睡的时候,才能思考。
在随后的日子里,艺术家身体日渐虚弱,皮肤暗淡、眼窝深陷,思考的问题如同碎片断断续续涌现。艺术家在采访中说到的体会,可能是矛盾的,是意识流的,泛艺术编辑部对此进行了梳理,尽可能还原他当时的状态。
我想起了一些关于饥饿的故事:比如战争中吃人的惨状,比如饥饿的非洲儿童在舔食水牛的大小便,我更能感受到,有些决定不是由自己的意识决定的,身体本能做出的行动可能有违自己的意识,这时候没有道德,只有诚实的身体反应。
身体和意识一直都在共谋,达成一种协定。
我开始思考,我们知识体系未必适用于自己的身体。我想到中国女权主义的两种特征,一方面是西方的女权主义价值观,另一方面女性的身体特征没法去实现男女平等。
我体会到为什么说每一个人都是疯狂的,都是神经病,都是矛盾的。通过实施《七日》,我以后会追求身体和意识都独立的状态下,判断事物的价值。这样会变得更加理性。
为了保证艺术家的生命安全和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从第四天晚上,策展人叶彩宝开始给肖胜杰少量的葡萄糖水和盐水。在7天的时间里,艺术家一共喝水1.5升,使用葡萄糖6支,盐3克。
头两天我还有一些饥饿感,但是没想到食物,这几天只想到喝水。我开始回忆自己喝过的各种饮料,甚至能在记忆中辨识出不同牌子的啤酒、汽水的味道。
当我又重新开始喝水的时候,我以前从未感受过如此强烈的水的甜味。它顺着我的口腔到食道,沁入五脏六腑、慢慢散发的时候,滋润的感觉如同重生。
在行为持续到第5天的时候,附近的村民陆续赶来现场,关注肖胜杰的行为,并与其合影。
前几天,我觉得空间和时间都是自己的,当有人进入我的房间,我的节奏开始被打乱了。没有人打扰、每天喝三杯水、看光斑移动,每天仅发生一点简单到极致的事件,就会觉得时间会过得特别快。但是事件频繁地发生反而会让我觉得时间变慢,愈发是一种煎熬。
在经历了168个小时,挑战生理极限之后,《七日》行为安全地结束了。肖胜杰开始有节制和有规律地恢复进食。
从喝米糊喝粥开始,我感觉到全身发热,这些简单的食物进入到身体,感觉特别甜特别舒服。每加一点味道都让我觉得特别敏感,我喝到了人生以来最好喝的粥。
在整个行为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摄像头网络直播并持续录像,在田上艺术空间的展厅内也有电脑显示屏,随时可以观察艺术家的状态。
《七日》行为结束的第三天(10月6日),泛艺术编辑部采访肖胜杰,此时艺术家身体恢复情况良好。
观众对《七日》的看法
艺术或许只是个借口,我们需要一个载体,幼稚或智慧,形式在行动中明晰。更多的是我们对生命的追问,活着为何?生命为何?是继续追寻?还是就是搁浅?行为与生命建立一种通道,生命在微弱中觉醒。是做了才知道,是去文本化,是身体经验与知觉。——叶彩宝[策展人]
刚开始我并不知道肖老师要来做什么?我以为他要在院子里住,后来我们聊天才知道他要做一场艺术,七天不吃不喝。在后面的几天里,我觉得他这个事情要让更多人知道,于是喊了周围的村民过来看望。村民有些不理解,但是也有些人会跟肖老师聊几句。
艺术家真不容易,真的是下了功夫,需要打破世俗的勇气才能做的到。——符大爷[田上艺术空间看门人,从始至终一直观看“七日”整场行为艺术]
这是一场危险的实验行为艺术!一定要随时注意他的生命体征!并提前做好防范预案!——郭林杨[艺术爱好者]
作品很好,艺术家太受罪了。艺术家用自我极限去挑战无意识下的坐吃等死,壮举。我不敢直视,也不愿意去触碰,因为残忍的行为让你直面自己的状态。如果宗教般的对话,是艺术家自我使命;如果勾起群体的思考,那么观者是血淋淋的。这就是我不愿意去看,确切说不敢看的原因。关于打通生命的一种通道,我不赞成。意识决定行为,何况展览,我关注艺术家行为结束后的阐述,这个只有他自己可以感知到生命在脆弱时候,他在想些什么。生命需要尊重,何况一次展览的极限挑战。——丁春鸣[艺术家]
行为完成后,别多吃饭,要一点点一日日增加进食,从稀饭吃起,因为他的肠胃功能严重萎缩,如果进食突然太多,会造成严重消化系统的紊乱,甚至会导致生命的结束,二战末期就出现过这种现象哦。——一个网友
以艺术的名义来逼迫生命的极限,用生命体验来检测艺术的真谛,生与死是生命的终极考验,愿艺术家和策展人记录下这个生理与精神的过程。——史晓明[艺术史学者]
物质的身体,也是欲望的身体,通过禁锢身体来抑制欲望,肉体与精神的纠缠中感受生命的维度,通过静坐进而自省并实现精神的放逐。这是一种可贵的身体体验,没有这种体验的人也都是猜想。——李飞远[艺术工作者]
理性的选择将会导致疯狂的结果,疯狂的选择就是一个理性的过程。——桂春祥[IT男]
毒的浓度较高,毒性的扩散和转化,是需要适合的环境和气候;毒有一种能量——就是彻底的毁灭和重生,建立新的结构。毁灭性是其主要的特征;对于其建构性来说,剧毒会直接摧毁目标的内部结构。我常常想这种毒性的破坏力有多大?会转化出什么呢?仿佛我感觉他完全漂白了整个世界或者完全碳化了自己……这种气质以精神的凝聚而存在,以寻找精神实质为核心,他的精神指向和快感来自于重新建构新的自我的世界。而且带有很强的自传色彩,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排他性,往往产生毁灭集体性的毒源,有着精神式的独白。——萨子[艺术家,《以毒攻毒——生命的毁灭与重建(节选)》]
采编:刘晨旭、付玲芳
版权所有,转发请联系泛艺术社区
泛艺术社区将会陆续整理艺术家的档案资料,形成系列的个案研究。涉及艺术家的作品、评论、访谈等图文、影音资料。本项目从成都向外扩散,以推广青年艺术家为核心,通过实地走访、发布原创评论、接收投稿等形式,尽可能客观地呈现艺术家的创作脉络和个人所思所想。
欢迎各位关注和投稿。
==========================================================
作者简介:
肖胜杰,1983年生于湖北孝感,2007年毕业于新疆艺术学院版画系,
现居北京。
==========================================================
《肖胜杰:建立艺术与生命的一种通道》
2015年9月26日到10月3日,肖胜杰在田上艺术空间安全地完成了他的行为《七日》。行为结束后,泛艺术编辑部采访了肖胜杰,了解这个行为背后的故事。
![]() |
日常行为和行为艺术的对抗
几年前,肖胜杰艺术创作已经在关注“如何让艺术变得更生活化”,他会有意识地做一些日常的行为,并把这些行为变成自己生命和艺术创作的一部分。从自己装修工作室的《砌砖》,到《我要六块腹肌》,再到每天打扫自己的工作室(《时时擦尘埃》),这些日常的行为他都有记录。
“太日常的动作会让我忘记自己在做艺术,这会消解掉我创作的意识,所以我一直与这种状态做对抗,就算是砌砖、锻炼、扫地,也要让自己明白,这是在做艺术”。当他养成习惯之后,行为艺术和日常行为的界限变得模糊,这就是这个阶段肖胜杰的行为艺术想要传达的观念。
![]() |
砌砖 ,行为 ,2013 |
![]() |
我要六块腹肌 ,行为 ,2014年至今 |
![]() |
时时擦尘埃 ,行为 ,2014年至今 |
《七日》的行为记录,过程中得到的感悟
肖胜杰这次《七日》的行为,是他以前行为的一个延续。以前是通过“做”一些日常的事情,现在则是“不做”一些事情,模糊艺术和日常的关系。艺术家在实施行为前四天,开始节食,每天递减进食量并在行为开始前排清体内大便。在9月26日中午12点,艺术家进入田上艺术空间二楼的小房间内,不离开专门定制的椅子,不吃,基本不与外界交流,生活7天。
我对各种宗教都很感兴趣,想通过强制打坐的方式,知行合一地感受“万象皆空”的状态,突破身体的极限得到未曾有过的体验。
第一天入夜我醒了,发现自己已经不是打坐的状态。这个身体的自然反应让我觉得很沮丧。第二天晚上才终于下定了决心,哪怕是不能维持打坐的姿势,也要安心于虚无和追求平静的状态,把这个行为做下去。
![]() |
![]() |
之后我没有觉得无聊,享受孤独和发呆,看这个空荡荡的房间里任何可以看到的事物,比如我会盯着阳光射入墙洞产生的光斑,看着光斑的出现、移动、再消失,就过去了一个白天。
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我一直没法让腿伸直,经常出于本能改变姿势,每次都会醒,睡眠时间总是断断续续的一两个小时,这时候觉得时间过得很慢。也只有在似睡非睡的时候,才能思考。
![]() |
在随后的日子里,艺术家身体日渐虚弱,皮肤暗淡、眼窝深陷,思考的问题如同碎片断断续续涌现。艺术家在采访中说到的体会,可能是矛盾的,是意识流的,泛艺术编辑部对此进行了梳理,尽可能还原他当时的状态。
我想起了一些关于饥饿的故事:比如战争中吃人的惨状,比如饥饿的非洲儿童在舔食水牛的大小便,我更能感受到,有些决定不是由自己的意识决定的,身体本能做出的行动可能有违自己的意识,这时候没有道德,只有诚实的身体反应。
身体和意识一直都在共谋,达成一种协定。
我开始思考,我们知识体系未必适用于自己的身体。我想到中国女权主义的两种特征,一方面是西方的女权主义价值观,另一方面女性的身体特征没法去实现男女平等。
我体会到为什么说每一个人都是疯狂的,都是神经病,都是矛盾的。通过实施《七日》,我以后会追求身体和意识都独立的状态下,判断事物的价值。这样会变得更加理性。
![]() |
为了保证艺术家的生命安全和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从第四天晚上,策展人叶彩宝开始给肖胜杰少量的葡萄糖水和盐水。在7天的时间里,艺术家一共喝水1.5升,使用葡萄糖6支,盐3克。
头两天我还有一些饥饿感,但是没想到食物,这几天只想到喝水。我开始回忆自己喝过的各种饮料,甚至能在记忆中辨识出不同牌子的啤酒、汽水的味道。
当我又重新开始喝水的时候,我以前从未感受过如此强烈的水的甜味。它顺着我的口腔到食道,沁入五脏六腑、慢慢散发的时候,滋润的感觉如同重生。
![]() |
在行为持续到第5天的时候,附近的村民陆续赶来现场,关注肖胜杰的行为,并与其合影。
前几天,我觉得空间和时间都是自己的,当有人进入我的房间,我的节奏开始被打乱了。没有人打扰、每天喝三杯水、看光斑移动,每天仅发生一点简单到极致的事件,就会觉得时间会过得特别快。但是事件频繁地发生反而会让我觉得时间变慢,愈发是一种煎熬。
![]() |
在经历了168个小时,挑战生理极限之后,《七日》行为安全地结束了。肖胜杰开始有节制和有规律地恢复进食。
从喝米糊喝粥开始,我感觉到全身发热,这些简单的食物进入到身体,感觉特别甜特别舒服。每加一点味道都让我觉得特别敏感,我喝到了人生以来最好喝的粥。
![]() |
![]() |
![]() |
![]() |
在整个行为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摄像头网络直播并持续录像,在田上艺术空间的展厅内也有电脑显示屏,随时可以观察艺术家的状态。
《七日》行为结束的第三天(10月6日),泛艺术编辑部采访肖胜杰,此时艺术家身体恢复情况良好。
![]() |
![]() |
![]() |
观众对《七日》的看法
艺术或许只是个借口,我们需要一个载体,幼稚或智慧,形式在行动中明晰。更多的是我们对生命的追问,活着为何?生命为何?是继续追寻?还是就是搁浅?行为与生命建立一种通道,生命在微弱中觉醒。是做了才知道,是去文本化,是身体经验与知觉。——叶彩宝[策展人]
刚开始我并不知道肖老师要来做什么?我以为他要在院子里住,后来我们聊天才知道他要做一场艺术,七天不吃不喝。在后面的几天里,我觉得他这个事情要让更多人知道,于是喊了周围的村民过来看望。村民有些不理解,但是也有些人会跟肖老师聊几句。
艺术家真不容易,真的是下了功夫,需要打破世俗的勇气才能做的到。——符大爷[田上艺术空间看门人,从始至终一直观看“七日”整场行为艺术]
这是一场危险的实验行为艺术!一定要随时注意他的生命体征!并提前做好防范预案!——郭林杨[艺术爱好者]
作品很好,艺术家太受罪了。艺术家用自我极限去挑战无意识下的坐吃等死,壮举。我不敢直视,也不愿意去触碰,因为残忍的行为让你直面自己的状态。如果宗教般的对话,是艺术家自我使命;如果勾起群体的思考,那么观者是血淋淋的。这就是我不愿意去看,确切说不敢看的原因。关于打通生命的一种通道,我不赞成。意识决定行为,何况展览,我关注艺术家行为结束后的阐述,这个只有他自己可以感知到生命在脆弱时候,他在想些什么。生命需要尊重,何况一次展览的极限挑战。——丁春鸣[艺术家]
行为完成后,别多吃饭,要一点点一日日增加进食,从稀饭吃起,因为他的肠胃功能严重萎缩,如果进食突然太多,会造成严重消化系统的紊乱,甚至会导致生命的结束,二战末期就出现过这种现象哦。——一个网友
以艺术的名义来逼迫生命的极限,用生命体验来检测艺术的真谛,生与死是生命的终极考验,愿艺术家和策展人记录下这个生理与精神的过程。——史晓明[艺术史学者]
物质的身体,也是欲望的身体,通过禁锢身体来抑制欲望,肉体与精神的纠缠中感受生命的维度,通过静坐进而自省并实现精神的放逐。这是一种可贵的身体体验,没有这种体验的人也都是猜想。——李飞远[艺术工作者]
理性的选择将会导致疯狂的结果,疯狂的选择就是一个理性的过程。——桂春祥[IT男]
毒的浓度较高,毒性的扩散和转化,是需要适合的环境和气候;毒有一种能量——就是彻底的毁灭和重生,建立新的结构。毁灭性是其主要的特征;对于其建构性来说,剧毒会直接摧毁目标的内部结构。我常常想这种毒性的破坏力有多大?会转化出什么呢?仿佛我感觉他完全漂白了整个世界或者完全碳化了自己……这种气质以精神的凝聚而存在,以寻找精神实质为核心,他的精神指向和快感来自于重新建构新的自我的世界。而且带有很强的自传色彩,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排他性,往往产生毁灭集体性的毒源,有着精神式的独白。——萨子[艺术家,《以毒攻毒——生命的毁灭与重建(节选)》]
采编:刘晨旭、付玲芳
版权所有,转发请联系泛艺术社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