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苏东坡传》
终于把苏东坡传刷完容我大笑三声先!这部传记我是pad看完手机看,手机看完kindle看,kindle看完pad看,感谢kindle软件能让我一直同步到最远观看点XD所以先把读后感写了,趁还热乎着。家树少爷就先对不起了~
恩,看完咱们还是来说几点吧。
1.首先感谢作者和译者。林语堂写书都用英文写,其实还蛮想领略一下他如何翻译苏东坡的诗文的233然后译者的话得把林语堂的英文再倒翻成中文,又翻得如此浑然天成,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真的感谢两位,将苏东坡这个人物带到读者面前。
2.其实这篇读后感真的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无论是苏东坡还是王安石新政,都不是我这种程度的人能够评说的,要说也不应该只看一本书听一家之言后就开口。但是,总得说些什么吧,要不然也太干巴巴了。所以,以下纯属妄言,只是看完这本书的一点想法。有些比较有趣的段落之前也已经摘抄在微博中了。
3.苏东坡应该就是那时的全民偶像。这个偶像简直是空前绝后的,尽管这样,他还是特别亲民没架子。只要有人去找他要墨宝他有空就都会给(搁现在就是要签名呀,不过苏东坡可是很厚道,一般不只给签名,还会送首诗什么的),简直是业界良心。而且的而且,别说他的墨宝价值如何了,一不小心名字被他写进诗文,那可是留存百世的事情。当时追星的方式很淳朴,大家夹道欢迎上门拜访,一般还会捎带一些吃食,和现在也没什么太大区别。唯一的区别,是苏轼这个大明星可是住在民间(除了他当大官那阶段)与民同乐的,现在偶像可是做不到这样的。所以苏轼才是举世无双的那一个啊。
4.不过苏轼不像我一开始印象中的那么豁达,官路也没有那么不顺,他也不是只会整天吟诗作画的那种清闲官员。不是那么豁达,是说苏轼前期在宦海浮沉,不是没有一点追求的,他是秉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的,所以遭到贬谪后不是没有怨愤一下子就想开豁达的。是在真正远离政治中心,北归无望这个前提下,他才渐渐调试直到最后真正看开,成为我们熟知的那个乐天的苏东坡的。说他官路并不如我印象中那么不顺,实在是因为我一开始被人误导,说苏轼没有苏辙官路顺遂。的确,苏辙官路比苏轼顺一些,但苏轼的也不算不顺啊orz苏轼也曾经几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过,至于为什么没有真正坐到丞相那个位子上,林语堂说是他没有那个野心,我保留意见,反正后人实在是不知道真相的。反正他当时也是红极一时权倾朝野的。但他并没有那些一旦坐上高位就得意忘形的小人嘴脸,他仍旧勤勤恳恳写折子呈意见。另外,说苏子由官路比较顺遂的,也不是那么准确的。就像苏轼和苏辙的情感那样,他们的官运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密不可分。只是他当官的时候当到过类似丞相的位置,比苏轼最高的官位官一些。他的为人也没有苏轼那么锐利,得罪的人没有苏轼多,所以贬谪的地方没有那么荒僻,但的的确确每次苏轼遭贬,苏辙也是跟着一起被贬的。不过吧,苏辙是个比较沉默内敛的人,别人看来比苏轼靠谱了不止一点点,也许就因为这样给了所有人一个有些错误的印象。关于这两兄弟的事,下一条讲。第三点,说苏东坡不是闲官,是因为他是个办实事的官员。特别是对杭州的市政建设,苏东坡很是出了不少力。
5.苏轼和苏辙,是一对有很多不同的兄弟,他们之间的情谊也和一般人不同,深厚得不得了。苏轼最好的作品,很多都是写给子由的。不管官路顺遂与否,两人间的通信不断。一旦有机会,更是一定要见上一面的。子由的子女亲事,都是苏东坡在操心和操办的。苏轼死前因为生病身体时好时坏,到后来已经秉承了道家来去顺其自然的想法,唯一的遗憾,就是从海南回来后,应该是在去海南分别之后,就再也没见过子由了。死后,他的遗愿是墓志铭得让子由来写,他和夫人要合葬在子由家附近。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谊啊。世界上知己那么多,最懂的人只那一个,也只他一个可托付墓志铭,他写任何东西在墓碑上,都一定是自己所想的。子由的话,因为苏轼虽然是天才,但不愿废心力去理官场的弯弯绕绕,很多危机,的确是子由为苏轼化解的。子由虽然官当得很大,但很清贫,他生的孩子又比较多,所以生活一直是蛮拮据的。但不管什么时候,苏轼要来,都是提前走好远相迎,最后听说苏轼从海南回来,更是邀请他搬来一起住。苏轼虽然想和子由一同居住,但又怕给子由增加负担,所以犹豫了好一阵,后来局势又不稳,也就没有搬去。总之,这对兄弟的情谊深厚实在是有迹可循,我也不用多说。总之,世上有彼此,对他们来说都是很快乐幸运的事。
6.关于新政,我们不提了吧。反正我的想法是,改不好,逆形势,暴虐与民无益的改革,不改也罢。
恩,看完咱们还是来说几点吧。
1.首先感谢作者和译者。林语堂写书都用英文写,其实还蛮想领略一下他如何翻译苏东坡的诗文的233然后译者的话得把林语堂的英文再倒翻成中文,又翻得如此浑然天成,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真的感谢两位,将苏东坡这个人物带到读者面前。
2.其实这篇读后感真的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无论是苏东坡还是王安石新政,都不是我这种程度的人能够评说的,要说也不应该只看一本书听一家之言后就开口。但是,总得说些什么吧,要不然也太干巴巴了。所以,以下纯属妄言,只是看完这本书的一点想法。有些比较有趣的段落之前也已经摘抄在微博中了。
3.苏东坡应该就是那时的全民偶像。这个偶像简直是空前绝后的,尽管这样,他还是特别亲民没架子。只要有人去找他要墨宝他有空就都会给(搁现在就是要签名呀,不过苏东坡可是很厚道,一般不只给签名,还会送首诗什么的),简直是业界良心。而且的而且,别说他的墨宝价值如何了,一不小心名字被他写进诗文,那可是留存百世的事情。当时追星的方式很淳朴,大家夹道欢迎上门拜访,一般还会捎带一些吃食,和现在也没什么太大区别。唯一的区别,是苏轼这个大明星可是住在民间(除了他当大官那阶段)与民同乐的,现在偶像可是做不到这样的。所以苏轼才是举世无双的那一个啊。
4.不过苏轼不像我一开始印象中的那么豁达,官路也没有那么不顺,他也不是只会整天吟诗作画的那种清闲官员。不是那么豁达,是说苏轼前期在宦海浮沉,不是没有一点追求的,他是秉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的,所以遭到贬谪后不是没有怨愤一下子就想开豁达的。是在真正远离政治中心,北归无望这个前提下,他才渐渐调试直到最后真正看开,成为我们熟知的那个乐天的苏东坡的。说他官路并不如我印象中那么不顺,实在是因为我一开始被人误导,说苏轼没有苏辙官路顺遂。的确,苏辙官路比苏轼顺一些,但苏轼的也不算不顺啊orz苏轼也曾经几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过,至于为什么没有真正坐到丞相那个位子上,林语堂说是他没有那个野心,我保留意见,反正后人实在是不知道真相的。反正他当时也是红极一时权倾朝野的。但他并没有那些一旦坐上高位就得意忘形的小人嘴脸,他仍旧勤勤恳恳写折子呈意见。另外,说苏子由官路比较顺遂的,也不是那么准确的。就像苏轼和苏辙的情感那样,他们的官运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密不可分。只是他当官的时候当到过类似丞相的位置,比苏轼最高的官位官一些。他的为人也没有苏轼那么锐利,得罪的人没有苏轼多,所以贬谪的地方没有那么荒僻,但的的确确每次苏轼遭贬,苏辙也是跟着一起被贬的。不过吧,苏辙是个比较沉默内敛的人,别人看来比苏轼靠谱了不止一点点,也许就因为这样给了所有人一个有些错误的印象。关于这两兄弟的事,下一条讲。第三点,说苏东坡不是闲官,是因为他是个办实事的官员。特别是对杭州的市政建设,苏东坡很是出了不少力。
5.苏轼和苏辙,是一对有很多不同的兄弟,他们之间的情谊也和一般人不同,深厚得不得了。苏轼最好的作品,很多都是写给子由的。不管官路顺遂与否,两人间的通信不断。一旦有机会,更是一定要见上一面的。子由的子女亲事,都是苏东坡在操心和操办的。苏轼死前因为生病身体时好时坏,到后来已经秉承了道家来去顺其自然的想法,唯一的遗憾,就是从海南回来后,应该是在去海南分别之后,就再也没见过子由了。死后,他的遗愿是墓志铭得让子由来写,他和夫人要合葬在子由家附近。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谊啊。世界上知己那么多,最懂的人只那一个,也只他一个可托付墓志铭,他写任何东西在墓碑上,都一定是自己所想的。子由的话,因为苏轼虽然是天才,但不愿废心力去理官场的弯弯绕绕,很多危机,的确是子由为苏轼化解的。子由虽然官当得很大,但很清贫,他生的孩子又比较多,所以生活一直是蛮拮据的。但不管什么时候,苏轼要来,都是提前走好远相迎,最后听说苏轼从海南回来,更是邀请他搬来一起住。苏轼虽然想和子由一同居住,但又怕给子由增加负担,所以犹豫了好一阵,后来局势又不稳,也就没有搬去。总之,这对兄弟的情谊深厚实在是有迹可循,我也不用多说。总之,世上有彼此,对他们来说都是很快乐幸运的事。
6.关于新政,我们不提了吧。反正我的想法是,改不好,逆形势,暴虐与民无益的改革,不改也罢。
-
落晓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13 09:5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