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藏书票作品赏析
张扬先生的藏书票,我不是一开始就喜欢。大概之前见多了国外的铜版藏书票,初见张扬先生的作品,觉得颜色不够鲜艳。后来慢慢发现,那种颜色艳丽的,有一瞥之下的惊艳夺目,却往往不耐看,每再看一次,感觉就差了一分。反倒是这种略显发旧的颜色,每多看一次,就越能接受一分,越看越有味道。
张扬先生有中央美院的专业训练,基本功扎实,又非常勤奋,有丰富的生活经历。画画之外,老先生还修了中文专业,对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以及外国文学,都认识颇深。这些因素,让张扬先生的作品,在绘画性和文学性方面,都很经得起推敲。
前几周去798的画廊,看见张扬先生的作品,在一群版画中显得非常不起眼,当时只觉得画廊太不用心,那种摆放的方式实在是糟蹋作品。这些年看画展,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观画要在合适的环境中。有些画适合美术馆的宽敞的空间,有些画适合画廊的紧凑的墙上,有些画适合家庭,有些画适合户外涂鸦,每种画要有最佳的观赏效果,一定要和周围的环境匹配。即使在适宜的环境中,比如美术馆,画的摆放顺序、灯光、画框等组成的小环境也都非常重要,这些东西如人的衣服一样,有时候合适的画框也会成为艺术品的一部分。去年美术馆双年展,与巴拉莫夫一同观展时,巴拉莫夫就一直抱怨美术馆的画的摆放有问题,不专业,影响观赏。据说莫奈晚年,巴黎政府要为他建纪念馆,莫奈的要求就是将他的十几幅睡莲环绕圆形大厅摆放,让观者的眼睛置于无边的水波荡漾中,感受那份梦幻。画是艺术品,如何观赏艺术品则是一个艺术行为。
我以为,张扬先生的藏书票,最佳的观赏方式,应该是置于册页中。放于膝上,一页一页的翻开,右一页是画面,左一页是画面的文字介绍,这样一页一页的看下去,读着文字,品味画面,文画两相宜,才有感觉。
张扬的作品,在表达历史画面的同时,带有非常强烈的生活气息。这枚“长乐斋(张扬先生的书斋名)藏书”以平遥古城的写生素材为基础,生动的表达出清代的市井生活气息。
“长乐斋存市民文学”,融入了对故乡的记忆,由酒肆、摊贩、运粮船、车马等表现出鲜活的市民生活场景。
“长乐斋存东坡居士诗文”,依托苏东坡的《赤壁赋》,山势陡峭、水流湍急,张力十足。懂得版画语言的人,对这枚票要尤其的叫好。
“长乐斋之笔记见闻录”,最值得一说是其中的人物,虽然画的小而概括,但是不重复,姿态各异,如此多的人物,在小小画面中,丝毫不乱,非常好的表达出那种繁荣场面。
“长乐斋存魏晋文学”,竹林七贤于竹林之中,放荡身形,纵酒放歌,激扬文字,一派魏晋风骨。
“长乐斋存静宜园史料”,静宜园,就是香山。现在恐怕少有人知道香山旧时模样,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张扬先生的作品,对于恢复历史记忆,保存中华古老文化的价值。
“长乐斋藏岳阳楼记”,其中的岳阳楼不是今天的模样,张扬先生依据的元代的相关资料,呈现出岳阳楼的历史面貌。
张扬先生临摹了很多古代山水画,有一系列古代山水画题材的藏书票。第一次去先生家中,墙上挂了一幅铅笔临摹的山水画幅,意趣盎然,让我顿时领略到作为一个画家的幸福。
这枚是根据汉代的画像砖的作品,刀法老练!
这一枚是为日本友人所做藏书票,一只猫头鹰在读书。国外的观念中,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所以常常出现在藏书票的画面中,这只猫头鹰,智慧中又带着几分幽默。
这两枚是根据玩具造型创作的藏书票,是张扬先生的孙子上学时到日本去做交换生,张扬先生于是制作了几款藏书票,作为礼物送给孙子居住的日本家庭。可以说是一件非常有趣又显品味的事情。
张扬先生是个非常严谨的画家,这不光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在和先生的交往中,对这一点会有更加深刻的感触。在先生家中,我看到大量的写生画作。让我惊奇的是,这些速写作品,不是我之前看到的其他人的东西,草图模样,都是很乱的,先生的写生作品,在速写本上一页一页非常干净有序,那个感觉不是草图,而是非常正式的东西。
从创作观点上,张扬现在的作品,非常有意的去挖掘历史中有价值的东西,企图保留历史,某种意义上,甚至是在抢救历史!在先生家里,我看到一套民国人物的素描像,画在明信片大小的纸张,有几十张之多,其中大部分人物,我只知道名字,完全对应不起人物,如我还算对民国历史感兴趣的人尚且如此,遑论其他人了。这套素描,是先生下一步要进行民国人物藏书票创作的前期准备,期待这些作品早些问世。
曾经和张扬先生探讨对时下流行的各种概念的观点,从先生的看法,在历史长河中,各种新奇的观点能抢一时风头,但是最后都消失于无形、被完全遗忘,经不起历史的考验。我认同的是,那些绘画中的真正的东西会一直留存下去,所以在我看来,张扬先生的创作道路是一条寂静的路,非常艰苦,毫不张扬,同时也是一条非常保险的路,因为现在愿意这么干的人越来越少了。
最后看一个好玩的图片。每次到先生家中,都能看见阳台上晾着的藏书票。那是正在创作的作品,印过后用衣架夹着晾干。让我觉得太有趣了,我们的衣架是用来晾衣服的,人家版画家的衣架是用来晾版画的:)征得先生的同意,拍了一张照片。
张扬先生有中央美院的专业训练,基本功扎实,又非常勤奋,有丰富的生活经历。画画之外,老先生还修了中文专业,对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以及外国文学,都认识颇深。这些因素,让张扬先生的作品,在绘画性和文学性方面,都很经得起推敲。
前几周去798的画廊,看见张扬先生的作品,在一群版画中显得非常不起眼,当时只觉得画廊太不用心,那种摆放的方式实在是糟蹋作品。这些年看画展,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观画要在合适的环境中。有些画适合美术馆的宽敞的空间,有些画适合画廊的紧凑的墙上,有些画适合家庭,有些画适合户外涂鸦,每种画要有最佳的观赏效果,一定要和周围的环境匹配。即使在适宜的环境中,比如美术馆,画的摆放顺序、灯光、画框等组成的小环境也都非常重要,这些东西如人的衣服一样,有时候合适的画框也会成为艺术品的一部分。去年美术馆双年展,与巴拉莫夫一同观展时,巴拉莫夫就一直抱怨美术馆的画的摆放有问题,不专业,影响观赏。据说莫奈晚年,巴黎政府要为他建纪念馆,莫奈的要求就是将他的十几幅睡莲环绕圆形大厅摆放,让观者的眼睛置于无边的水波荡漾中,感受那份梦幻。画是艺术品,如何观赏艺术品则是一个艺术行为。
我以为,张扬先生的藏书票,最佳的观赏方式,应该是置于册页中。放于膝上,一页一页的翻开,右一页是画面,左一页是画面的文字介绍,这样一页一页的看下去,读着文字,品味画面,文画两相宜,才有感觉。
![]() |
张扬的作品,在表达历史画面的同时,带有非常强烈的生活气息。这枚“长乐斋(张扬先生的书斋名)藏书”以平遥古城的写生素材为基础,生动的表达出清代的市井生活气息。
![]() |
“长乐斋存市民文学”,融入了对故乡的记忆,由酒肆、摊贩、运粮船、车马等表现出鲜活的市民生活场景。
![]() |
“长乐斋存东坡居士诗文”,依托苏东坡的《赤壁赋》,山势陡峭、水流湍急,张力十足。懂得版画语言的人,对这枚票要尤其的叫好。
![]() |
“长乐斋之笔记见闻录”,最值得一说是其中的人物,虽然画的小而概括,但是不重复,姿态各异,如此多的人物,在小小画面中,丝毫不乱,非常好的表达出那种繁荣场面。
![]() |
“长乐斋存魏晋文学”,竹林七贤于竹林之中,放荡身形,纵酒放歌,激扬文字,一派魏晋风骨。
![]() |
“长乐斋存静宜园史料”,静宜园,就是香山。现在恐怕少有人知道香山旧时模样,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张扬先生的作品,对于恢复历史记忆,保存中华古老文化的价值。
![]() |
“长乐斋藏岳阳楼记”,其中的岳阳楼不是今天的模样,张扬先生依据的元代的相关资料,呈现出岳阳楼的历史面貌。
![]() |
![]() |
张扬先生临摹了很多古代山水画,有一系列古代山水画题材的藏书票。第一次去先生家中,墙上挂了一幅铅笔临摹的山水画幅,意趣盎然,让我顿时领略到作为一个画家的幸福。
![]() |
这枚是根据汉代的画像砖的作品,刀法老练!
![]() |
这一枚是为日本友人所做藏书票,一只猫头鹰在读书。国外的观念中,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所以常常出现在藏书票的画面中,这只猫头鹰,智慧中又带着几分幽默。
![]() |
![]() |
这两枚是根据玩具造型创作的藏书票,是张扬先生的孙子上学时到日本去做交换生,张扬先生于是制作了几款藏书票,作为礼物送给孙子居住的日本家庭。可以说是一件非常有趣又显品味的事情。
张扬先生是个非常严谨的画家,这不光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在和先生的交往中,对这一点会有更加深刻的感触。在先生家中,我看到大量的写生画作。让我惊奇的是,这些速写作品,不是我之前看到的其他人的东西,草图模样,都是很乱的,先生的写生作品,在速写本上一页一页非常干净有序,那个感觉不是草图,而是非常正式的东西。
从创作观点上,张扬现在的作品,非常有意的去挖掘历史中有价值的东西,企图保留历史,某种意义上,甚至是在抢救历史!在先生家里,我看到一套民国人物的素描像,画在明信片大小的纸张,有几十张之多,其中大部分人物,我只知道名字,完全对应不起人物,如我还算对民国历史感兴趣的人尚且如此,遑论其他人了。这套素描,是先生下一步要进行民国人物藏书票创作的前期准备,期待这些作品早些问世。
曾经和张扬先生探讨对时下流行的各种概念的观点,从先生的看法,在历史长河中,各种新奇的观点能抢一时风头,但是最后都消失于无形、被完全遗忘,经不起历史的考验。我认同的是,那些绘画中的真正的东西会一直留存下去,所以在我看来,张扬先生的创作道路是一条寂静的路,非常艰苦,毫不张扬,同时也是一条非常保险的路,因为现在愿意这么干的人越来越少了。
最后看一个好玩的图片。每次到先生家中,都能看见阳台上晾着的藏书票。那是正在创作的作品,印过后用衣架夹着晾干。让我觉得太有趣了,我们的衣架是用来晾衣服的,人家版画家的衣架是用来晾版画的:)征得先生的同意,拍了一张照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