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凯利决定去死。”
“你是为了回到你的过去而旅行吗?”
可汗要问的话也可以换成:“你是为了找回你的未来吗?”
——《看不见的城市》第二章
左边的照片摄于1989年,麦克·凯利(Mike Kelley) 35岁。拍下照片五年前,他的作品第一次入选惠特尼双年展;两年前,他拿到了加州帕萨迪纳当地一所美术设计学院的教职,这在艺术家同侪中已算小有成就。尤其是在他的蓝领阶级父母看来,至少算是个稳定的职业。也差不多在同一时期,麦克·凯利开始对二手市场淘来的手工玩偶产生兴趣;这些本应象征居家和温暖,却被抛弃了的物件,在日后将成为他持久关注的一种材质。同年,惠特尼美术馆买下他的两组雕像,“无法报偿的恋爱时光”与“罪的报酬”,一共花了九千美元。
我试图用想象填补两幅照片之间,麦克·凯利二十年的人生轨迹:一个底特律郊区工人阶级出身、在喧嚣躁动的七十年代度过青春期的长发青年,照片中眼神淡漠、无所动容亦无所畏惧的艺术界新人,怎样逐渐成为美国当代艺术举足轻重的人物,连向来苛刻的《纽约时报》都称他是“过去25 年来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一位对美国的社会阶级、流行文化、年轻人的反叛等方方面面怀有犀利见解的评论员。”右边的肖像倒是丝毫不差地图解了评论家口中的艺术大佬所应有的样子:足够老,足够强硬,蓝绿色的眼眸中,透露出恰到好处的不耐烦。
女朋友和密友口中的麦克·凯利却是另一个版本。据说,他身材不高,满嘴脏话,谈话容易亢奋且喋喋不休。他不爱开车,更害怕坐飞机,渐长的年龄和声望却让他的人群恐惧症日益加重。艺术拍卖为他积累起可观的财富,但他总是从二手店买衣服,经年累月地穿一双父亲留下的旧鞋子。他还把住过的每一间卧室都刷成了绿色。
2012年初,拍下右边的肖像照一个多月之后,麦克·凯利自杀身亡。
第一次在艺术课堂上看到麦克·凯利的肖像时,我还对他的身世一无所知。那是一幅拼贴摄影作品,两列手工布偶大头像,好似美国高中流行的年鉴册照片一样排列在一起,左下角是艺术家青春期时的照片,脸上生着茂盛的青春痘。不变的是淡漠的眼神,但年轻到还没有学会在镜头前掩饰自己的脆弱。脏兮兮的粉色小兔,独眼骆驼,表情诡异的玩具熊。那只不明物种的红色布偶登上了Sonic Youth专辑Dirty的封面。
(它能上专辑封面是因为它是我班里最好的朋友。)
第一次看时我感到一阵久远而莫名的难过,只想把头埋到某个布偶的脏脸上哭一场。好像高中毕业之后就在再也没这么矫情过了。这幅作品的名字叫“啊,青春。”
麦克·凯利的死让艺术界无比震惊。在同侪看来,他的艺术生涯远未到达顶点。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即将举办的大型回顾展,准备工作正如火如荼;不久前他还和朋友约着去欧洲考察玻璃工厂,多个野心勃勃的项目正在进行中……很快,媒体为他的死提出各种各样的理论:长兄和姐姐相继突然去世的打击,酗酒的困扰,健康状态的折磨,亦或是和女友分手的伤痛?难道他精神状况的下坡路,始于自杀不久前英国《卫报》对他的展览毫不留情的刻薄评论?
“凯利筹划类似的主题超过二十年了,展出成果?还不如看死马被鞭子抽。再一次,凯利过分自我陶醉了。也许你会说,这就是预期的效果。是的,他就是要陶醉在影片的鞭响之中。”如今,麦克·凯利去世三年后,被《卫报》讽刺不如“死马被鞭子抽”的作品,第一次在美国展出,评论界不再吝惜溢美之词:艺术家的死亡是一场横亘的阴影,爬上每一件艺术品的注脚。
这场在纽约切尔西Hauser&Wirth画廊开幕的展览,被简单地命名为“麦克·凯利”。整个展览都围绕着大众最熟知的美漫超级英雄——超人,与他的故乡氪星,以及氪星首都“坎多市(Kandors)”的故事设定展开。从小背井离乡来到地球,超人一直以为母星氪星早已被摧毁,直到他发现氪星首都坎多市在大爆炸之前被大反派用缩小光变小,保存在玻璃罩之中。最终,超人夺回坎多市,靠输送氪星大气维持居民生存,将玻璃罩珍藏在他的“孤独堡垒”之中。
此次展出了八座麦克·凯利制作的迷你坎多城。走入画廊昏暗的大厅,不同颜色的城市在底座透出的灯光衬托下,熠熠生辉,晶莹剔透。黑色城池好似质感粗糙的纽约曼哈顿,绿色城池的造型是高耸、凝固的焰苗,红色城池如熔岩铸就的堡垒,黄色城池低矮的建筑仿佛自带软糖的颗粒感。展厅一角是巨大的钟形玻璃罩,连接着“氪星大气瓶”,墙面上投影的视频是钟形罩内变幻色彩的气体,展厅中回荡着沉重呼吸般的声音,模仿输送大气的噪音。
画廊深处是展览的主体部分,装置作品《坎多10B(爆炸后的孤独堡垒)》。麦克·凯利用黑色的混凝土和塑料泡沫取代了原作中晶莹剔透的冰块,筑起一座巨大而阴森的堡垒废墟。堡垒内室中,藏着一瓶完好无损的粉红色坎多城,旁边还有一个金光灿灿的藏宝洞。展览最诡异的部分,也是当年《卫报》讽刺的对象,是孤独堡垒所在的展厅一侧墙壁上,24分钟长的影片投影,名为《课余活动的投影重建#36(英式邪恶)》。荒废的孤独堡垒成为一部荒诞剧发生的场景,带有强烈性暗示的暴力情节在其中轮番上演。邪恶的高潮是浓妆、着戏服的男人“鞭打”白衣女人的戏码,鲜血溅上施暴者的脸,小丑服的角色既是受害者,又是沉默的共犯。
我不知道麦克·凯利是否从超人身上找到了共鸣。超人在漫画中有作弊开挂似的能力设定(可以在“华氏10,000,000度的高温以及绝对零度”中生存,核爆炸、超新星爆发也毫发无伤),精神上却是一个相当脆弱的人。孤独堡垒与坎多城可以指涉创伤记忆,潜意识的精神领域,昔日之物的哀悼,以及对认同与接纳的强烈渴望。用艺术家的话说,坎多对超人来说,“持久地提示着他无法逃离的过去,以及与现在这个世界的疏远和间离。”
在超人漫画中,坎多城并没有得到确凿的刻画。也因此,它衍生出了如此多的版本,有些甚至是自相矛盾。麦克·凯利在一篇文章中讲述了“坎多”准备过程中,他构思的一系列美妙而大胆的想法。其中一个想法就是用计算机搭建出一个互动式的、不断变幻的坎多模型,用以表现这座轮廓模糊的城池,以及记忆晦涩多变的本质。可惜,由于经费和操作的限制,这些想法都没有实现。在长达十多年的准备过程中,重构坎多的努力反而变成了一次永远无法到达的坎多之旅。坎多,对麦克·凯利来说,成为了一座看不见的城市。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画廊的墙壁上展出了一系列棱镜面板灯箱,就像我们小时候玩的塑料卡片:从一侧看,坎多城在玻璃罩之中,稍稍变一点角度,玻璃罩中便空空如也。坎多的存在之谜,正如记忆中的空洞,使得艺术家不断回溯自己的童年和过去。在1995年的装置“教育综合楼”中,凯利用迷你雕塑的方式重建他上过的每一间学校。受高中年鉴簿中的课外活动照片启发,凯利创作了“一日之尽”和“课余活动投影重建”两个影像系列,用象征手法表现个体和集体的创伤记忆。
在去世前不久,他刚刚创作了装置作品“移动家园”,为自己童年时住过的房子做了一个一比一复制品,由卡车拖着在底特律的街道上穿行。处子秀刚开了不到一英里,这个复制家园就因转弯过急而倾倒了,摔坏了门廊。据说,凯利一直担心这是某种征兆。
啊,青春。
麦克·凯利的作品中,超人从来都不在场。正如艺术家本人再也不可能来到自己的展览现场。在回忆与想象之间,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在高度完美的理想主义和自毁式的混沌状态中间,他找不到中间状态。或者说,他拒绝达成妥协。困在钟形罩中的坎多城,看不到一丝居民的痕迹。
2012年1月31日,麦克·凯利在密闭的浴室中点燃了炭火,然后爬到浴缸里,身下还垫着几个枕头。他还带了把.38口径手枪进浴室。
他没用上那支手枪。
*参考文章:
<Wall Street Journal> The Escape Artist
<The Guardian> Mike Kelley: It came from Planet Bunkum
<外滩画报> “蓝领无政府主义者”麦克·凯利
<三联生活周刊> 在过去的眼中,未来是现在的样子吗?
**首发于微信公共号heilanwenxue
可汗要问的话也可以换成:“你是为了找回你的未来吗?”
——《看不见的城市》第二章
![]() |
Mike Kelley |
左边的照片摄于1989年,麦克·凯利(Mike Kelley) 35岁。拍下照片五年前,他的作品第一次入选惠特尼双年展;两年前,他拿到了加州帕萨迪纳当地一所美术设计学院的教职,这在艺术家同侪中已算小有成就。尤其是在他的蓝领阶级父母看来,至少算是个稳定的职业。也差不多在同一时期,麦克·凯利开始对二手市场淘来的手工玩偶产生兴趣;这些本应象征居家和温暖,却被抛弃了的物件,在日后将成为他持久关注的一种材质。同年,惠特尼美术馆买下他的两组雕像,“无法报偿的恋爱时光”与“罪的报酬”,一共花了九千美元。
我试图用想象填补两幅照片之间,麦克·凯利二十年的人生轨迹:一个底特律郊区工人阶级出身、在喧嚣躁动的七十年代度过青春期的长发青年,照片中眼神淡漠、无所动容亦无所畏惧的艺术界新人,怎样逐渐成为美国当代艺术举足轻重的人物,连向来苛刻的《纽约时报》都称他是“过去25 年来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一位对美国的社会阶级、流行文化、年轻人的反叛等方方面面怀有犀利见解的评论员。”右边的肖像倒是丝毫不差地图解了评论家口中的艺术大佬所应有的样子:足够老,足够强硬,蓝绿色的眼眸中,透露出恰到好处的不耐烦。
女朋友和密友口中的麦克·凯利却是另一个版本。据说,他身材不高,满嘴脏话,谈话容易亢奋且喋喋不休。他不爱开车,更害怕坐飞机,渐长的年龄和声望却让他的人群恐惧症日益加重。艺术拍卖为他积累起可观的财富,但他总是从二手店买衣服,经年累月地穿一双父亲留下的旧鞋子。他还把住过的每一间卧室都刷成了绿色。
2012年初,拍下右边的肖像照一个多月之后,麦克·凯利自杀身亡。
![]() |
"Ahh...Youth!," 1991/2008 |
第一次在艺术课堂上看到麦克·凯利的肖像时,我还对他的身世一无所知。那是一幅拼贴摄影作品,两列手工布偶大头像,好似美国高中流行的年鉴册照片一样排列在一起,左下角是艺术家青春期时的照片,脸上生着茂盛的青春痘。不变的是淡漠的眼神,但年轻到还没有学会在镜头前掩饰自己的脆弱。脏兮兮的粉色小兔,独眼骆驼,表情诡异的玩具熊。那只不明物种的红色布偶登上了Sonic Youth专辑Dirty的封面。
(它能上专辑封面是因为它是我班里最好的朋友。)
第一次看时我感到一阵久远而莫名的难过,只想把头埋到某个布偶的脏脸上哭一场。好像高中毕业之后就在再也没这么矫情过了。这幅作品的名字叫“啊,青春。”
麦克·凯利的死让艺术界无比震惊。在同侪看来,他的艺术生涯远未到达顶点。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即将举办的大型回顾展,准备工作正如火如荼;不久前他还和朋友约着去欧洲考察玻璃工厂,多个野心勃勃的项目正在进行中……很快,媒体为他的死提出各种各样的理论:长兄和姐姐相继突然去世的打击,酗酒的困扰,健康状态的折磨,亦或是和女友分手的伤痛?难道他精神状况的下坡路,始于自杀不久前英国《卫报》对他的展览毫不留情的刻薄评论?
“凯利筹划类似的主题超过二十年了,展出成果?还不如看死马被鞭子抽。再一次,凯利过分自我陶醉了。也许你会说,这就是预期的效果。是的,他就是要陶醉在影片的鞭响之中。”如今,麦克·凯利去世三年后,被《卫报》讽刺不如“死马被鞭子抽”的作品,第一次在美国展出,评论界不再吝惜溢美之词:艺术家的死亡是一场横亘的阴影,爬上每一件艺术品的注脚。
![]() |
Hauser & Wirth @NY |
这场在纽约切尔西Hauser&Wirth画廊开幕的展览,被简单地命名为“麦克·凯利”。整个展览都围绕着大众最熟知的美漫超级英雄——超人,与他的故乡氪星,以及氪星首都“坎多市(Kandors)”的故事设定展开。从小背井离乡来到地球,超人一直以为母星氪星早已被摧毁,直到他发现氪星首都坎多市在大爆炸之前被大反派用缩小光变小,保存在玻璃罩之中。最终,超人夺回坎多市,靠输送氪星大气维持居民生存,将玻璃罩珍藏在他的“孤独堡垒”之中。
![]() |
City 20 |
此次展出了八座麦克·凯利制作的迷你坎多城。走入画廊昏暗的大厅,不同颜色的城市在底座透出的灯光衬托下,熠熠生辉,晶莹剔透。黑色城池好似质感粗糙的纽约曼哈顿,绿色城池的造型是高耸、凝固的焰苗,红色城池如熔岩铸就的堡垒,黄色城池低矮的建筑仿佛自带软糖的颗粒感。展厅一角是巨大的钟形玻璃罩,连接着“氪星大气瓶”,墙面上投影的视频是钟形罩内变幻色彩的气体,展厅中回荡着沉重呼吸般的声音,模仿输送大气的噪音。
![]() |
Kandor 4 |
画廊深处是展览的主体部分,装置作品《坎多10B(爆炸后的孤独堡垒)》。麦克·凯利用黑色的混凝土和塑料泡沫取代了原作中晶莹剔透的冰块,筑起一座巨大而阴森的堡垒废墟。堡垒内室中,藏着一瓶完好无损的粉红色坎多城,旁边还有一个金光灿灿的藏宝洞。展览最诡异的部分,也是当年《卫报》讽刺的对象,是孤独堡垒所在的展厅一侧墙壁上,24分钟长的影片投影,名为《课余活动的投影重建#36(英式邪恶)》。荒废的孤独堡垒成为一部荒诞剧发生的场景,带有强烈性暗示的暴力情节在其中轮番上演。邪恶的高潮是浓妆、着戏服的男人“鞭打”白衣女人的戏码,鲜血溅上施暴者的脸,小丑服的角色既是受害者,又是沉默的共犯。
![]() |
Exploded Fortress of Solitude |
![]() |
“课余活动投影重建#36” |
我不知道麦克·凯利是否从超人身上找到了共鸣。超人在漫画中有作弊开挂似的能力设定(可以在“华氏10,000,000度的高温以及绝对零度”中生存,核爆炸、超新星爆发也毫发无伤),精神上却是一个相当脆弱的人。孤独堡垒与坎多城可以指涉创伤记忆,潜意识的精神领域,昔日之物的哀悼,以及对认同与接纳的强烈渴望。用艺术家的话说,坎多对超人来说,“持久地提示着他无法逃离的过去,以及与现在这个世界的疏远和间离。”
在超人漫画中,坎多城并没有得到确凿的刻画。也因此,它衍生出了如此多的版本,有些甚至是自相矛盾。麦克·凯利在一篇文章中讲述了“坎多”准备过程中,他构思的一系列美妙而大胆的想法。其中一个想法就是用计算机搭建出一个互动式的、不断变幻的坎多模型,用以表现这座轮廓模糊的城池,以及记忆晦涩多变的本质。可惜,由于经费和操作的限制,这些想法都没有实现。在长达十多年的准备过程中,重构坎多的努力反而变成了一次永远无法到达的坎多之旅。坎多,对麦克·凯利来说,成为了一座看不见的城市。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画廊的墙壁上展出了一系列棱镜面板灯箱,就像我们小时候玩的塑料卡片:从一侧看,坎多城在玻璃罩之中,稍稍变一点角度,玻璃罩中便空空如也。坎多的存在之谜,正如记忆中的空洞,使得艺术家不断回溯自己的童年和过去。在1995年的装置“教育综合楼”中,凯利用迷你雕塑的方式重建他上过的每一间学校。受高中年鉴簿中的课外活动照片启发,凯利创作了“一日之尽”和“课余活动投影重建”两个影像系列,用象征手法表现个体和集体的创伤记忆。
![]() |
Lenticular 7 |
![]() |
The Mobile Homestead |
在去世前不久,他刚刚创作了装置作品“移动家园”,为自己童年时住过的房子做了一个一比一复制品,由卡车拖着在底特律的街道上穿行。处子秀刚开了不到一英里,这个复制家园就因转弯过急而倾倒了,摔坏了门廊。据说,凯利一直担心这是某种征兆。
啊,青春。
麦克·凯利的作品中,超人从来都不在场。正如艺术家本人再也不可能来到自己的展览现场。在回忆与想象之间,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在高度完美的理想主义和自毁式的混沌状态中间,他找不到中间状态。或者说,他拒绝达成妥协。困在钟形罩中的坎多城,看不到一丝居民的痕迹。
2012年1月31日,麦克·凯利在密闭的浴室中点燃了炭火,然后爬到浴缸里,身下还垫着几个枕头。他还带了把.38口径手枪进浴室。
他没用上那支手枪。
![]() |
City 15 |
*参考文章:
<Wall Street Journal> The Escape Artist
<The Guardian> Mike Kelley: It came from Planet Bunkum
<外滩画报> “蓝领无政府主义者”麦克·凯利
<三联生活周刊> 在过去的眼中,未来是现在的样子吗?
**首发于微信公共号heilanwen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