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的原著是08年看的(我怎么记得首发是在晋江?),当时这部小说留下的印象很深,三观极正,且印象中那应该是第一次看到女作者写出这样疏朗大气的权谋小说。上个月才知道已经改编成电视剧而且要播出了,却也没太留意,因为自己不看电视多年,而且网文搬上电视荧幕给毁得面目全非的不在少数。前些天偶然发现母上大人抱着平板看什么看得津津有味,在厨房做饭都不忘支那儿瞄两眼。一时好奇凑过去,正好看到静嫔进殿拜见太皇太后,长公主忙起身避让在一旁。当时兴趣就上来了,对这么个细节都表现得如此用心,这剧有点儿意思。上网一搜一看,就此一头栽进去昨天才爬出来。真正瑕不掩瑜的一部诚意之作。虽然遗憾也有,比如长公主亲自出大门迎客(还是小辈)啦、妙音坊头牌不卑不亢上门祝寿啦之类,但主创的诚意和用心还是随处可见,时时让人感动不已。按照制片人的说法,“总要有点文化责任感吧?总要有点历史责任感吧?”山影用这部作品告诉我们,没有什么“做不到”,端看你是否有心。
那么就从被拉下水的这一幕开始吧。皇后、贵妃和长公主在太皇太后跟前凑趣,身为出嫁姑奶奶的长公主亲亲热热靠坐着老太太说话,皇后和贵妃只有站着的份儿。静嫔的品级还不够进殿给老太太请安,奉旨而来后,长公主忙站起来避让一旁。静嫔这里行的是稽首礼。
后来见长公主和惠妃行的是福礼。
众妃嫔给皇后请安,四妃和其他人的躬身幅度是不同的。注意两旁女官恭立的姿势。
许淑妃被皇后点名,欠身答话。众妃袖手,静嫔的仪态最为标准悦目,清淡的服色在一片姹紫嫣红中也是格外醒目。
梅长苏唯一的一次面见太皇太后,掀起了一个催泪小高 潮。这个行礼的情节设置上,主创们很有些小心思在。飞流对世俗礼仪其实是没有任何概念的,看到身边三人都跪下,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跟着跪下拱手,看他瞟梅长苏的小眼神儿。那三位躬身的时候他就完全没想法了,只顾在边上呆呆看着,估计心想,他们这是干哈咧?这些举动在这个懵懵懂懂心智不全的小护卫身上都自有道理,要么怎么说这部剧里每个配角都有自己的世界呢。遗憾的是,后面这个设计过犹不足,成bug了啊。这么个小护卫本来就是没有资格出现在太皇太后面前的,还敢不行大礼参拜,完全是分分钟得给叉出去的节奏......
日常的揖礼是在这部剧中出现最多的礼仪,应该是男子左手在上,女子右手在上。很难得的是剧里男男女女没有看到做错的。
昨天随便看了个片花就截到这个,嗯。
霓凰和夏冬两个女中豪杰,日常都是行的揖礼而非福礼。
靖王第一次出场这一幕,霓凰行礼如常,而十年没跟靖王说过话的夏冬无论表情还是身体语言都在说:“老娘不稀得搭理你。”其实面见皇子时不行礼是非常不敬的,但夏冬就是不甩。一个性格坚毅桀骜不驯的悬镜司掌镜使大人生动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经由这小小一段,靖王的个性和处境也从侧面表现出来。十年来的不计较,一方面源自他的正直大度,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不受宠,换了太子或誉王你试试?
霓凰认回了自己的林殊哥哥,新年的第一面一反常态,行了小女子的福礼。看梅宗主复杂的表情和小王爷老怀甚慰的坏笑。
誉王是个老谋深算的狠角色,端着礼贤下士的范儿,骨子里还是高高在上的。这里是一个日常告别场景,誉王行拱手礼送客,谢玉和蒙挚作揖告退。
到了梅长苏跑誉王府搬救兵救霓凰和靖王这一次,誉王得了指点准备进宫,因为感念苏先生出了个一石N鸟打压太子一系的妙招,以上位之身,主动行了揖礼作谢。
誉王车驾过处,路旁刚刚还在打嘴仗的三人低头行礼。
梅长苏和靖王对拜,对双方都非常重要的一幕。靖王从这一刻起才真正在心中把梅长苏视为自己的谋士。梅长苏先行空首礼,靖王回礼,从姿势看是稽首礼。其实这里我是有疑惑的,空首是君答臣、上答下的礼节,按说应该反过来,梅长苏行大礼中最重的稽首礼以示臣拜主君,靖王则回以空首礼答礼。
太皇太后丧礼,皇帝和众皇子行大礼。从辈分来说,众人应该服齐衰,这里感觉服饰不大对,好像没见过这种外面就搭个坎肩的穿法,没考证过,就不乱点评了。
行振动礼。
群臣行礼都只能在殿外。
跪坐。
 |
这么轻松的苏宅日常,日后再看竟是一片心酸 |
梅长苏正跟黎纲议事,靖王过来找。黎纲起身行礼,等靖王示意后退行几步才转身离开。
夏冬进宫,内侍们的交接。前面说过,这部剧里每个小人物都自有章法。注意这些无名无姓甚至有些脸都没露过的龙套下人们的姿势和仪态。
 |
夏冬举杯,不是行揖礼哈 |
既然始自长公主,那么也以长公主作结吧。饮茶的优雅仪态。说我念念不忘也好,怀恨在心也罢,又想起某天雷剧里的吐水了,唉。
=============================================================================
最后,对剧中的几个送别场景非常喜欢,古意浓浓,满是画像石的韵味。